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中葯方劑

頸椎病中葯方劑

發布時間:2020-10-25 22:56:32

1、頸椎病中葯包熱敷配方

?

2、誰知道治療頸椎病的熱敷的中葯配方?

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葯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重者可導致癱瘓。筆者在多年的推拿臨床實踐中體會到,頸椎病在手法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現將臨床常見的中醫辨證類 型及經驗處方介紹如下。

寒濕阻絡型(本型常見於頸椎病頸型和神經根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葯: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通絡;葛根解痙,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葯。

氣血兩虛夾瘀型(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治以益氣養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

方葯: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方中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養血;天麻、川芎、雞血藤安神健腦,活血通絡,砂仁理氣和胃導滯。

氣陰兩虛夾瘀型(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眩暈反復發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卧床亦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干,或舌面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治以益氣養陰、安神醒腦,調和氣血。

方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參、炙甘草、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白芍、丹參、地龍、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參、白芍、枸杞子益氣滋陰;天麻、杭菊花、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夜交藤醒腦益智,養心安神;川芎、丹參、地龍活血通絡止痛。

脾腎陽虛夾瘀型(本型常見於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後遺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常或納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治以補腎健脾,溫經和陽,強筋健骨。

方葯:熟地、棗皮、炮乾薑、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補腎養血;鹿角膠、龜板膠填精益髓,強筋健骨;棗皮補肝腎,收澀止遺;川桂枝、肉桂溫經和陽;炮乾薑、淮山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溫陽益氣;白芥子祛痰散結;炮甲珠軟堅散結,通經活絡。

3、頸椎病常用的中葯方葯有哪些?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為辨證施治提供了依據。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同屬於根型或椎動脈型或脊髓型的患者,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徵象和脈象,所以按中醫分型可能屬於不同的類型,其治則不同,用葯也不一致。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葯:姜黃10g,甘草10g,羌活15g,海桐皮12g,當歸15g,赤芍12g,白術12g,伸筋草15g,川芎12g,桂枝10g。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葯,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後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葯方如下:赤芍12g,麻黃10g,桂枝12g,紅花6g,白芷15g,細辛3g,桃仁12g,甘草10g。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葯:羌活10g,獨活15g,蒿本10g,防風15g,甘草10g,川芎12g,蔓荊子10g。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

黃芪20g,炙甘草10g,升麻10g,五味子15g,柴胡12g,生甘草10g,人參5g,白芍12 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劑:獨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風15g,細辛3g,當歸15g,白芍12g,川芎15g,地黃15g,杜仲12g,牛膝15g,黨參20g,茯苓12g,炙甘草10g,桂枝15g。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症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5g,知母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

方劑:姜半夏6g,陳皮10g,茯苓12g,炙甘草10g。水煎服。

如患者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患者手足麻木伴兩目畏光、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蔓荊子10g,陳皮10g,人參5g,炙甘草10g,白芍15g,黃芪20g。水煎服。

(5)外用熏洗葯。

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g。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4、求頸椎病中葯方子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眩暈」范疇年來筆者採用中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5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般資料 本組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最小22歲,最76歲,病程最短8天,最長3年。診斷標准發作性眩暈、復視,有時猝倒,伴惡心嘔吐、頸肩痛或頸枕痛。所有病例均經X線或CT檢查,提示頸椎椎體骨贅形成。
    1.2 治療方法 採用中葯內服,基本方為丹參20 g,葛根30 g,雞血藤30~40 g,黃芪20 g,威靈仙15 g,鉤藤10 g,赤芍10 g,紅花10 g,當歸10 g,川芎10 g,頭痛重加白芷10 g,血壓高加夏枯草10 g,耳鳴加僵蠶10 g,嘔吐甚加法半夏10 g,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
    1.3 治療效果 臨床痊癒:臨床症狀消失,可正常工作或勞動,隨訪6個月未復發共19例。有效:臨床症狀基本消失,僅偶有突然轉側致輕度眩暈14例。無效:臨床症狀無明顯改善2例。療程最短5天,最長28天,總有效率94%。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歲。主訴:近1個月來頭暈,惡心嘔吐,反復發作,每於突然搖頭時出現,伴頸肩疼痛、頭痛。查血壓130/70 mm Hg,頸椎X線攝片提示2~5椎體後緣見骨贅形成,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採用上法治療,葯用葛根20 g,雞血藤30 g,丹參20 g,黃芪20 g,赤芍10 g,威靈仙15 g,當歸10 g,川芎10 g,紅花10 g,白芷10 g,法半夏10 g,僵蠶10 g,共5劑,每日1劑,水煎服。並囑適度活動頸部。再診僅見輕度頭暈,續方加減服15劑,諸症消失。隨訪6個月未復發。
    3 體會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眩暈」范疇,其發病原因中醫認為是肝陽上亢、氣血虧虛、痰濕中阻所致。現代醫學認為是由於頸部長期勞損,其椎間盤組織以及骨與關節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影響附近的神經、脊髓、椎動脈而出現各臨床症狀。方中丹參、葛根、紅花、鉤藤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黃芪補氣扶正,雞血藤補血、活血、壯筋骨,當歸、川芎、赤芍活血養血,威靈仙、白芷、僵蠶祛風通絡止痛,全方共奏益氣補血、活血通絡止痛之功。筆者認為,該方可以改善微循環,增加腦部供血量,消除組織水腫,緩解肌肉痙攣。所以對於椎動脈型頸椎病投之往往獲得良好的效果。
椎間盤治療
內服中葯 自擬活血舒筋湯:
牛 膝30g 桑寄生30g 白 芍30g
獨 活30g 秦 艽15g 土鱉蟲10g
沒 葯10g 蜈 蚣1條 血竭3g(沖)
甘 草15g
每日1劑,水煎2次,取500ml,分早晚2次溫服。加味:有明顯外傷史者加三七粉6g(沖);兼濕熱者加黃柏15g,蒼術10g;兼寒邪者加制川烏6g(先煎),細辛3g;下肢麻木肌力減弱者加雞血藤30g,全蠍3g.

5、誰知道治頸椎病的中葯配方?

跑步效果最好,多按摩,我老公也是頸椎疼得頭暈,切身感受跑步最好

6、治療頸椎病的中葯方

治療頸椎病較常見的有中葯治療、推拿、按摩只能暫時緩解疼痛症狀,達不到治療目的,葯物用多了對臟器、器官會有一定的影響,不規范推拿,按摩會加重頸椎病病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頸椎病的症狀不同,採取相應的個性化治療方法,頸椎病久治不愈,會引起心理傷害,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郁等症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在選擇治療時應根據自身的具體病情,採取相對應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7、頸椎病的中葯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風寒濕痹

[辨證要點]由於病人長期伏案低頭工作或感受風寒濕邪而致,發病較急,頸部酸痛沉重,肩臂疼痛、麻木、酸脹,畏風怕寒,得溫則舒,舌質淡,苔白,脈象浮緊。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加葛根湯加減:防風10g,麻黃3g,川芎10g,當歸10g,秦艽10g,肉桂3g,片姜黃10g,羌活10g,威靈仙10g,白芷10g,葛根10g,茯苓10g,生薏苡仁12g,芍葯10g,甘草6g,生薑6g,大棗6g。

方中以防風、麻黃祛風散寒;川芎、當歸、秦艽、肉桂、片姜黃活血通絡;羌活、威靈仙、白芷、葛根散風解肌止痛;茯苓、生薏苡仁健脾滲濕;芍葯、甘草緩急止痛;生薑、大棗和中調營。

(二)氣虛血瘀

[辨證要點]頭暈,頭脹痛或跳痛,轉動頭部即發生眩暈,甚至發生暈厥、跌倒,以中老年為多發,舌質暗淡,苔白,脈細弱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

[方葯]補中益氣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人參6g,白術12g,黃芪12g,當歸12g,川芎9g,赤芍9g,紅花9g,桃仁9g,麝香100mg,生蔥10g,柴胡6g,升麻3g,蔓荊子9g,甘草9g,生薑9g,大棗9g。

方中以人參、白術、黃芪益氣;當歸、川芎、赤芍、紅花、桃仁活血通絡;麝香、生蔥通竅;柴胡、升麻、蔓荊子具升提之力;甘草、生薑、大棗和中。

(三)腎精不足

[辨證要點]頭暈,耳鳴,疲倦乏力,健忘,頭空痛,視物模糊,聽力下降,轉頭時加重。偏於陰虛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偏於陽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偏陰虛者治以補腎滋陰,偏陽虛者治以溫腎助陽。

[方葯]補腎滋陰宜左歸丸為主方:熟地15g,山葯10g,構杞子15g,山萸肉15g,菟絲子15g,鹿角膠10g,龜板膠10g。

方中熟地、山萸肉、菟絲子、龜板膠補益腎陰;鹿角膠可填精補髓。五心煩熱可加知母、黃柏、丹皮、菊花、地骨皮滋陰清熱。

溫腎助陽宜右歸丸:熟地15g,山葯10g,構杞子15g,山萸肉15g,絲子15g,鹿角膠10g,杜仲15g,肉桂10g,當歸15g,炮附子8g。

方中熟地、山萸肉、杜仲、構杞子、山葯、菟絲子補腎,附子、肉桂、鹿角膠益火助陽,當歸補血。形寒肢冷用附子、肉桂,辛溫剛燥,不宜久服,可改用仙靈脾、巴戟天等溫潤之品。兩方用於治療頸性眩暈多配合活血化瘀葯物,如當歸、川芎、丹參、葛根等。

(四)痰濁中阻

[辨證要點]眩暈,頭痛,困重如蒙,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身體肥胖,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陳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2g,炙甘草9g,白術9g,天麻9g,蔥白9g,鬱金9g,石菖蒲9g。

本方用二陳湯燥濕祛痰,白術健脾,天麻熄風而治眩暈,加蔥白、鬱金、菖蒲以通陽開竅。

(五)肝腎虧損

[辨證要點]發病緩慢,肢體沉重,肌肉萎縮,運動無力,持物及走路不穩,甚至癱瘓,二便失禁,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

[方葯]虎潛丸加減:狗骨10g,牛膝10g,鎖陽10g,陳皮10g,白芍12g,黃柏20g,知母10g,熟地12g,龜板20g。

方中狗骨與牛膝合用可壯筋骨;鎖陽溫腎益精;白芍養血柔肝;黃柏、知母、熟地、龜板滋陰清熱;陳皮理氣。可酌加鹿角膠10g溫腎補陽,炙黃芪20g、黨參12g、當歸12g、雞血藤30g補氣養血。

與頸椎病中葯方劑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