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牙痛的中葯方劑
石膏15g 細辛3源g 生地10g 防風10g 荊芥10g 玉女煎 不錯。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麥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主治: 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乾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飢等。(本方常用於牙齦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屬胃熱陰虛者 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牙痛每次都靈驗。
2、治療甲狀腺結節的中葯方劑...
甲狀腺結節常見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治療、葯物治療、以及中醫治療前兩種治療方法都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副作用比較大所以中醫治療是現在患者的首選沒有副作用而且見效快不易復發
3、中醫治療尿路感染的常用方劑及中成葯有哪些?
(1)八正散
組成:木通、車前子、_蓄、瞿麥、滑石、甘草梢、大黃、山梔、燈心草。
功效: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應用:適用於淋證初起而屬下焦濕熱蘊結者。方中木通多改為通草,因木通有一定的腎毒性。
(2)五淋散
組成:赤茯苓、當歸、生甘草、赤芍、山梔。
功效:清熱涼血,利水通淋。
應用:主治膀胱有熱之血淋。
(3)石韋散
組成:石韋、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
功效:清熱利濕通淋。
應用:適用於下焦濕熱證而臨床症狀較輕者。
(4)導赤散
組成:生地黃、木通、竹葉、生甘草梢。
功效:清心養陰,利尿通淋。
應用:主治熱淋屬心經熱盛者。
(5)小薊飲子
組成:生地黃、小薊、滑石、木通、蒲黃、藕節、淡竹葉、當歸、山梔子、炙甘草。
功效: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應用:主要用於下焦瘀熱內結而致的血淋,通過活血涼血而達到止血的目的,止血作用較好。
(6)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山葯、澤瀉、茯苓、丹皮。
功效:滋補肝腎。
應用:用於治療肝腎陰虛之淋證,對於年老體弱,或素體陰虛而出現淋證者較為適宜。方中熟地黃通常改為生地黃,且劑量為其他葯物的兩倍以上。
(7)知柏地黃丸
組成: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萸肉、山葯、茯苓、澤瀉、丹皮。
功效:滋陰降火。
應用:本方為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而成。加知母、黃柏增強滋腎陰、清相火的作用,對於陰虛火旺所致的淋證效果較好,並對虛火妄動、迫血妄行所致的血淋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應用時,多在此方的基礎上合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
(8)清心蓮子飲
組成:黃芩、麥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石蓮肉、茯苓、黃芪、人參。
功效:益氣陰,清心火,止淋濁。
應用:主要用於氣陰兩虛兼下焦濕熱之勞淋。方中人參多改用黨參或太子參,並可加用石韋、竹葉等通利之品。
(9)程氏萆_分清飲
組成:萆_、車前子、茯苓、蓮子心、菖蒲、黃柏、丹參、白術。
功效:清熱利濕,分清泌濁。
應用:淋證日久,濕熱郁阻,膀胱氣化不利,清濁相混,小便混濁。
若身倦乏力、腰膝酸軟者可合六味地黃丸。
(10)小柴胡湯
組成:半夏、人參、甘草、黃芩、柴胡、生薑、大棗。
功效:和解少陽。
應用:適用於淋證反復發作伴低熱者,並對尿道綜合征有較好療效。方中人參可根據情況改為黨參、太子參或西洋參。
治療尿路感染的中成葯常用的主要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三金片、尿路感染寧沖劑、導赤丸。
4、中葯方劑治療眼乾症
治乾眼症(肝腎陰虛)方
處方:枸杞子、菊花、山茱萸、山葯、丹皮、澤內瀉、茯苓各10克,容熟地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滋補肝腎。用於治療乾眼症,中醫辨證屬肝腎陰虛型。症見目珠乾燥無光澤,澀磨畏光,視物模糊,視久疲勞,伴咽干口渴喜飲,頭目眩暈,神疲乏力,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苔薄,脈數。
治乾眼症(肺陰不足)方
處方:生地、玄參、麥冬、白芍、丹皮各10克,薄荷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養陰清熱潤燥。用於治療乾眼症,中醫辨證屬肺陰不足型。症見目珠乾燥乏澤,干澀,磨痛,口乾鼻燥,大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
5、頸椎病常用的中葯方葯有哪些?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為辨證施治提供了依據。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同屬於根型或椎動脈型或脊髓型的患者,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徵象和脈象,所以按中醫分型可能屬於不同的類型,其治則不同,用葯也不一致。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葯:姜黃10g,甘草10g,羌活15g,海桐皮12g,當歸15g,赤芍12g,白術12g,伸筋草15g,川芎12g,桂枝10g。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葯,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後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葯方如下:赤芍12g,麻黃10g,桂枝12g,紅花6g,白芷15g,細辛3g,桃仁12g,甘草10g。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葯:羌活10g,獨活15g,蒿本10g,防風15g,甘草10g,川芎12g,蔓荊子10g。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
黃芪20g,炙甘草10g,升麻10g,五味子15g,柴胡12g,生甘草10g,人參5g,白芍12 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劑:獨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風15g,細辛3g,當歸15g,白芍12g,川芎15g,地黃15g,杜仲12g,牛膝15g,黨參20g,茯苓12g,炙甘草10g,桂枝15g。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症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5g,知母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
方劑:姜半夏6g,陳皮10g,茯苓12g,炙甘草10g。水煎服。
如患者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患者手足麻木伴兩目畏光、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蔓荊子10g,陳皮10g,人參5g,炙甘草10g,白芍15g,黃芪20g。水煎服。
(5)外用熏洗葯。
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g。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6、治療傷寒的中葯方劑
孫思邈:一則桂枝,二則麻花,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
7、治療痛風中葯方劑
適合慢性期痛風的中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適合急性期痛風的中葯:四妙散加味湯。最好在中醫師指導下應用。
8、中葯治療頭暈的方劑有哪些?
要辯證。看是什麼頭暈。
外感風邪,用川芎茶調散
氣血虛頭暈,要補氣血
著急上火頭暈,要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