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結核和頸椎病有啥連系嗎?我也是兩種病都有過
一、西葯的輔助療法:在頸椎病的治療過程中,葯物治療是不可忽視的一種手段,盡管目前還沒有治療頸椎病的特效葯物。一些葯物的治療屬於對症治療,可以使疼痛減輕,而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病因。這些葯物有西葯、中葯和局部用葯等。
解熱鎮痛劑——疼痛嚴重者可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炎痛靜、強的松、抗炎靈等。
擴張血管葯物——如煙草酸、血管舒緩素、地巴唑等,可以擴張血管,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環。
解痙類葯物——如安坦片、苯妥英納等葯,可解除肌肉痙攣,適用於肌張力增高、並有嚴重陣攣者。
營養和調節神經系統的葯物——常用的有谷維素、維生素Bl、維生素B12和ATP等有助於神經變性的恢復。
二、中葯的輔助療法
中醫根據辯證施治,多採用散風祛濕、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等法,對減輕疼痛,麻木,頭暈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常用的成葯有——木瓜丸、風濕痹痛片、換骨丹、養血榮筋丸、桐丸、頸復康顆粒等。
常用的方劑有——四物止痛湯、獨活寄生湯、桃紅四物湯、骨刺湯、伸筋活血湯,蠲痛丸等。
三、局部外用葯物的輔助療法
外用止痛搽劑
本類葯物局部應用對減輕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勞損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市售的成葯有松節油和冬青油軟膏及正骨水等。應用時,將患處洗凈並先行熱敷,然後以手指蘸少許葯液或葯膏用力揉擦患處,有止痛、止麻作用及輕松感覺。
波菲待液體葯膜(布洛芬的外用劑型)、扶他林乳膏等,對一些頸痛、僵硬等有一定療效,每天塗抹患處3—5次,可以起到消炎止痛作用。
外敷葯及熏洗葯
此法對消除肌肉酸痛也有一定療效。市售成葯有坎離砂。
四、物理療法治療頸椎病:強弓頸椎治療儀是通過頸椎病的病理特徵採用人體頸椎生理曲度的流線型自然牽引機制,具有綜合、保健、連捶、針灸、推拿、火罐、按摩等七種治療方式,科學地將「智能牽引治療功能 、強力生物磁場治療功能 、多穴位中強度點陣按摩治療功能 、電子針灸治療功能」整合在一起全面作用於頸椎病病灶部位,對頸椎病治療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五、手術的治療方法:
頸部解剖結構復雜,生理作用重要:支撐顱腦;供應大腦的血管從頸椎兩側經過;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起始部位;頸椎內部的脊髓是大腦與全身神經聯系的關卡:頭部以外的感覺,均須經過頸脊髓才能上傳,而大腦指揮軀體運動,同樣無法超越頸脊髓。所以,頸椎病多採用非手術治療,以策安全。但是,當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頸椎病手術方式也頗多,有的從頸前作切口進入(前路),將食道和氣管拉向一邊,即見到頸椎椎體,切除部分椎骨和椎間盤。有的從後面項部作切口(後路),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到達椎板,將椎板切開或切除部分,達到減壓目的。選擇手術進路,主要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利於解除對脊髓、神經根、椎動脈或食道壓迫。經皮穿刺頸椎間盤切吸術,是在X線監護下,應用特殊器械切除頸椎間盤,不須開刀,減少了對人體的損傷。同樣在X線監護下,將特殊葯物膠原酶注射到病變頸椎間盤,可以溶解突出椎間盤,解除壓迫,達到治療目的。這兩種方法,國內正在進一步探索,逐漸開展。但是目前收拾仍不成熟。
2、頸椎結核的治療
血運豐富的頸椎不但發病率低,而且病變吸收快,修復能力強。因此,不少病例可以通過非手術療法獲得治癒。
(一)一般治療
患者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同時改善營養狀況也很重要。積極補充營養,給予可口、易消化、富於營養的食物。營養狀況較差的可補給魚肝油,維生素B、C等。貧血的可給鐵劑、維生素B12、葉酸等。嚴重貧血的患者可間斷輸血,每周1~2次,每次100~200ml。肝功能不好的需進行保肝治療。合並感染的可給廣譜抗生素,或根據葯物敏感試驗給敏感葯物。
1.局部制動
病情較重者可採用頸托、支架或石膏保護。病情較重或已發生截癱者,應絕對卧床。必要時還可行枕頜帶牽引或顱骨牽引。枕頜帶牽引適用於小兒及病期較短、肌力較弱的患者,牽引重量為1-2kg。成年人可用5kg重量,兒童酌減,畸形糾正後可使用2kg維持。
2.抗結核葯物治療
抗結核葯物的應用在頸椎結核治療中起重要作用,可提高療效,促進病變的癒合。目前常用的一線葯物有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乙胺丁醇和鏈黴素。二線葯物包括丁胺卡那黴素、卷須黴素、卡那黴素、環絲氨酸、乙硫異煙胺和對氨柳酸等。
(1)異煙肼(INH) 具有最強的早期殺菌作用,預防葯物產生耐葯性最好。口服吸收快,易滲入胸腔、腹腔,腦脊液和關節液中,且能滲入細胞內,故亦能殺滅細胞內的結核桿菌。
(2)利福平(RFP) 利福平對結核病的治療效果較好。利福平有肝功能損害,胃腸道反應,皮膚反應,流感樣反應等副作用。故肝功能有嚴重損害及膽道有梗阻的患者忌用,老年人、兒童、營養不良者慎用。
(3)吡嗪醯胺(PZA) 具有對酸性環境中細胞內結核菌群的特殊的滅菌作用。PZA和RFP聯合則具有最強的滅菌作用。中毒作用為肝功能損害,並能引起關節疼痛。
(4)乙胺下醇(EMB) 抗結核作用較強,可彌漫到人體各組織中。副作用有視力障礙。當早期出現色覺障礙時即應停葯。
(5)鏈黴素(SM) 屬抑菌葯,僅對細胞外的結核桿菌有殺滅作用。長期服用可有聽神經損害和腎功能損害,注意定期檢查腎功能。
抗結核葯物的使用原則是早期、足量、聯合、規律用葯,有人研究表明:INH、RFP和PZA三葯聯合使用能發揮各自作用和協同作用。療程一般為6~9個月。用葯期間注意觀察毒副反應。
(二)手術治療
在抗結核葯物的控制下,及時徹底地清除結核病灶,可以大大縮短療程,預防畸形或截癱的發生,大大提高了頸椎結核的治癒率。同時應強調手術適應證,還應系統使用抗結核葯物。對全身狀況較差者應加強營養,盡量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症等。必要時輸血、人體白蛋白等。寰樞椎結核有脫位發生和出現嚴重畸形的患者術前作牽引治療,使脫位整復,糾正畸形。
寰樞椎結核病灶多位於寰椎前弓和樞椎齒狀突,多數病例經過牽引、休息及抗結核葯物治療後可吸收。若保守治療無效,則應行寰樞椎結核病灶清除術,為了維持頸椎穩定性,大多在半年後行頸1~2或枕頸融合術。寒性膿腫較大,病灶不易清除或有些患者不能長時間耐受手術者,可行單純膿腫切開排膿術。病變嚴重造成椎管狹窄者,可行椎體病灶清除和椎管探查術。
術後應繼續使用抗癆葯物,並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及病灶穩定程度制定合適的化療方案和用葯時間。為了防止感染,手術後可加抗感染葯物7~10天。加強營養和全身支持治療。每3個月復查肝腎功能、血沉和X線片以了解病灶癒合和病變穩定情況。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加強功能鍛煉。
3、頸椎結核的檢查
1.X線平片
包括胸部X線片和頸椎X線片。胸部X線片用以了解肺部有無結核病灶。若有結核病灶,則觀察其范圍及活動情況。
椎前軟組織陰影可增寬,氣管被推向前方或偏於一側,當膿腫穿破可見含氣積液腔。晚期膿腫可見鈣化影。
2.CT檢查
頸椎CT能顯示椎體甚至附件的微小病灶。多採用橫斷面掃描。CT平掃骨窗可顯示椎體的骨質破壞呈椎體密度不均,其內可見片狀高密度影,有時呈擰碎的餅干屑樣。並可顯示骨質嚴重破壞導致椎體塌陷、後突和椎管狹窄。頸椎結核的膿腫常出現於椎前,CT平掃顯示為密度略低的椎前腫塊,CT值提示為液性密度,不均勻。增強後膿腫周緣有環狀強化。CT三維重建還有利於觀察枕骨大孔與寰樞復合體因結核病灶破壞而發生的相鄰關系的改變。
3.磁共振成象(MRI)
比其他檢查技術能更早發現頸椎結核病灶,可以減少骨質破壞、後凸畸形、截癱的發生。頸椎MRI檢查目前多採用自旋迴波程序(SE序列),採用矢狀位和橫斷面成像。
4.放射性核素掃描
在結核侵犯部位出現放射性核素濃聚現象,可以幫助了解其他部位有無病灶。此檢查敏感性好,但特異性不高,須結合其他檢查參考。
5.超聲波檢查
頸部B型超聲可幫助確定寒性膿腫的性質及大致范圍。尤其是頸深部體檢無法觸及的寒性膿腫。在超聲波引導下,還可行寒性膿腫的穿刺針吸活檢術。
6.其他輔助檢查
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及肝腎功能測定等。血色素偏低,白細胞一般不高,合並其他細菌感染則明顯升高,淋巴細胞的比例一般較正常為高。尿糞常規檢查可了解泌尿系統及腸道有無合並結核感染。肝功能多有輕度損害,一般有低蛋白血症、白球比倒置。血清電泳檢查發現:病變趨於慢性時,白蛋白降低而α及γ球蛋白都可升高。應用抗癆葯物可改變此種狀況,但對耐葯者無效。
7.結核菌素試驗
作為一種診斷方法,僅有一定參考價值。對5歲以下沒有接種卡介苗的兒童在早期診斷上有幫助,陰性表明未感染結核菌,陽性表明已感染過結核病。如由陰性轉為陽性,表明結核感染發生不久
結核菌培養需時較長,一般陽性率在50%-60%。因此,依靠膿汁培養來確認頸椎結核的診斷率不高。
動物接種試驗陽性率較高,對診斷有幫助。但手續復雜,需時較長。
8.病理活檢
對於確定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可採用穿刺針吸活檢及手術探查切取活檢。穿刺針吸活檢往往取材量少診斷有困難。手術探查如發現膿汁或乾酪樣物質,常可確診為結核病,如仍有懷疑可待病理診斷決定。
4、頸椎結核的臨床表現
1.全身症狀
患者常有全身不適、倦怠乏力、食慾減退、身體消瘦、午後低熱、夜間盜汗、脈率加快、心慌心悸和月經不調等輕度中毒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如膿腫發生混合感染可出現高熱。兒童患者發熱可能比較明顯,常有性情急躁,不喜玩耍,抱時啼哭和夜間驚叫現象。大部分患者有營養不良及貧血。患者若合並有肺結核,可出現咳嗽、咳痰、咯血或呼吸困難。合並有泌尿系統結核,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和血尿等症狀。
2.局部症狀
頸部輕微持續性鈍痛,後伸則加劇,勞累後加重,卧床休息可減輕。夜間痛不明顯,患者多能較好地睡眠,這與惡性腫瘤不同。病變加重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後疼痛可向肩部、上肢或枕後放射。患部棘突有壓痛和叩擊痛。
3.頸部僵硬
各方向的運動都受限制,低頭視物連同軀干一同轉動,多由於疼痛後病椎周圍肌群的保護性痙攣所致。有些患者常有斜頸畸形;部分患者頭前傾、頸短縮、喜用雙手托住下頜部以免在行動中加劇疼痛。此亦稱拉斯特(Rust)征。寰樞椎關節受累後頭部旋轉功能大部分消失。後凸畸形多不明顯,多為生理曲度變平。
頸前膿腫形成時,可出現咽部不適感,發音聲調改變,睡眠時鼾聲大作,重者可出現呼吸及吞咽困難。少數患者自口腔吐出膿汁、死骨片和乾酪樣物質,系咽後膿腫或食管後膿腫破潰所致。體檢時可在咽後部及頸部兩側觸及膿腫。頸後三角區的波動性膿腫,多提示寒性膿腫。
頸椎結核發生脊髓受壓時,患者可出現痙攣性癱瘓。壓迫較輕者可出現不完全截癱,可有運動障礙,亦可合並有感覺障礙及括約肌障礙。壓迫較重者,可出現完全截癱而有明顯的感覺障礙平面。肢體的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征多為陽性。
5、請問頸椎結核可不可以保守治療
脊柱(頸椎)結核病屬於骨感染性疾病,有自身特點,就像肺結核需去結核病院診療一樣,脊柱(頸椎)結核也應到專業機構診療。
頸椎結核多需手術結合葯物治療,雖然保守治療多數情況下也會使病灶治癒,但治療周期長,費時、費力、也不經濟,保守治療的病例病灶多在畸形位癒合,或造成頸椎曲度改變,造成晚期疾患。
建議將頸椎影像資料,最好是頸椎核磁拍片後上傳,幫您看一下。
6、頸椎結核是怎麼引起的
頸椎結核是一種繼發病變,即全身結核病的局部表現,原發灶多在肺部,少數在淋巴結、消化系和泌尿生殖系等。
臨床表現
1.全身症狀
患者常有全身不適、倦怠乏力、食慾減退、身體消瘦、午後低熱、夜間盜汗、脈率加快、心慌心悸和月經不調等輕度中毒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如膿腫發生混合感染可出現高熱。兒童患者發熱可能比較明顯,常有性情急躁,不喜玩耍,抱時啼哭和夜間驚叫現象。大部分患者有營養不良及貧血。患者若合並有肺結核,可出現咳嗽、咳痰、咯血或呼吸困難。合並有泌尿系統結核,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和血尿等症狀。
2.局部症狀
頸部輕微持續性鈍痛,後伸則加劇,勞累後加重,卧床休息可減輕。夜間痛不明顯,患者多能較好地睡眠,這與惡性腫瘤不同。病變加重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後疼痛可向肩部、上肢或枕後放射。患部棘突有壓痛和叩擊痛。
3.頸部僵硬
各方向的運動都受限制,低頭視物連同軀干一同轉動,多由於疼痛後病椎周圍肌群的保護性痙攣所致。有些患者常有斜頸畸形;部分患者頭前傾、頸短縮、喜用雙手托住下頜部以免在行動中加劇疼痛。此亦稱拉斯特(Rust)征。寰樞椎關節受累後頭部旋轉功能大部分消失。後凸畸形多不明顯,多為生理曲度變平。
頸前膿腫形成時,可出現咽部不適感,發音聲調改變,睡眠時鼾聲大作,重者可出現呼吸及吞咽困難。少數患者自口腔吐出膿汁、死骨片和乾酪樣物質,系咽後膿腫或食管後膿腫破潰所致。體檢時可在咽後部及頸部兩側觸及膿腫。頸後三角區的波動性膿腫,多提示寒性膿腫。
頸椎結核發生脊髓受壓時,患者可出現痙攣性癱瘓。壓迫較輕者可出現不完全截癱,可有運動障礙,亦可合並有感覺障礙及括約肌障礙。壓迫較重者,可出現完全截癱而有明顯的感覺障礙平面。肢體的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征多為陽性。
僅供參考
7、結核性腦膜炎頸椎痛是怎麼會事
你好,你這種情況,建議注意休息和保暖,最好到醫院查下頸胸椎片排除骨結核的問題,同時住院抗結核治療。
8、頸椎結核的鑒別診斷
1.頸椎化膿性骨髓炎
發病多急驟,體溫迅速升高,中毒症狀明顯,白細胞計數可增高。頸部劇痛,活動受限。局部腫脹及壓痛常較明顯。但亞急性與慢性者多無高熱,與結核很難鑒別。X線片可見死骨形成較早,晚期椎體可見明顯骨質增生及硬化,椎體間常可形成粗大的骨橋。而頸椎結核新骨形成較少。MRI圖像上膿腫的擴散方式也不一樣,本病的膿腫沒有規則的邊界,且易破壞椎旁韌帶、小關節等。
2.頸椎腫瘤
椎體腫瘤常為惡性,良性者少。在惡性腫瘤中又以轉移癌最多,多發生於中老年患者。頸痛多明顯,且在夜間加重。椎旁陰影多為圓形。椎間盤不受侵犯。休息後、抗結核治療無好轉,且逐漸加重。有時可發現原發癌腫。
3.自發性寰樞椎關節脫位
患者多為10歲以下兒童,常繼發於咽部炎症之後。患兒手托下頜,有斜頸,頸部活動受限,極易誤診為寰樞關節結核。X線片顯示寰椎向前脫位,齒狀突向側方和後方移位,但無骨質破壞,椎前軟組織不腫。
9、頸椎結核應該做哪些檢查?
1.常規檢查 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及肝腎功能測定等。血色素偏低,白細胞一般不高,合並其他細菌感染則明顯升高,淋巴細胞的比例一般較正常為高。尿糞常規檢查可了解泌尿系統及腸道有無合並結核感染。肝功能多有輕度損害,一般有低蛋白血症、白球比倒置。血清電泳檢查發現:病變趨於慢性時,白蛋白降低而α及γ球蛋白都可升高。應用抗癆葯物可改變此種狀況,但對耐葯者無效。 2.結核菌素試驗 作為一種診斷方法,僅有一定參考價值。對5歲以下沒有接種卡介苗的兒童在早期診斷上有幫助,陰性表明未感染結核菌,陽性表明已感染過結核病。如由陰性轉為陽性,表明結核感染發生不久。至於5歲以上兒童及成人,大部分已是陽性,做此試驗對診斷幫助不大。但出現強陽性反應時,應該予足夠重視。 3.結核菌培養 需時較長,一般陽性率在50%~60%。因此,依靠膿汁培養來確認頸椎結核的診斷率不高。 4.動物接種試驗 陽性率較高,對診斷有幫助。但手續復雜,需時較長,費用較貫,有必要、有條件時可以採用。 5.病理活檢 對於確定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可採用穿刺針吸活檢及手術探查切取活檢。穿刺針吸活檢往往取材量少診斷有困難。手術探查如發現膿汁或乾酪樣物質,常可確診為結核病,如仍有懷疑可待病理診斷決定。【頸椎結核】其他相關疾病信息:
10、頸椎結核引發什麼疾病
頸椎結核起病時X線表現多不明顯,一般在發病數月至1年才有陽性發現。中心型病灶早期表現為在一個或可在兩個鄰近的椎體中央骨松質中出現破壞透亮區,邊緣模糊,周圍一般無明顯骨質增生現象。隨著病變的發展,可見破壞區逐漸擴大,可以均等地向上、下兩方擴展,或者以向一方破壞為顯著如破壞嚴重,可使椎體產生相應的塌陷變扁。當結核病灶侵及其附近的椎間盤時使椎間隙變狹,如穿過椎間盤而侵及鄰近的椎體時可見累及的一面骨質破壞。邊緣型病灶早期表現為椎體前緣、上緣或下緣出現骨質破壞,常伴有附近的椎間隙狹窄。這種病變多見於成人,病變一般發展較慢,有局限於兩個椎體的傾向,中間的椎間隙可有明顯的狹窄,兩面的椎體有不同程度的破壞,有時可呈局限的缺損,類似許氏結節的表現。如果一個椎體的一面破壞嚴重,則其鄰近的無明顯破壞的椎體可以嵌入破壞區。骨膜下型病灶較為典型的表現為一、二個椎體旁有明顯的膿腫形成,但椎體無顯著的破壞,僅周圍與膿腫相鄰部位邊緣不清或不甚規則,椎間盤保持正常。其後在椎體前緣出現骨質侵蝕而凹陷,往往須用體層攝影才能清楚顯示。局限於椎弓、棘突和橫突的結核病灶甚為少見,表現為受累部位的骨質破壞,在其附近出現軟組織腫脹陰影。寰樞關節結核則須攝開口位頸椎片。早期僅顯示寰樞關節脫位或半脫位,而無骨質破壞。後期可見側塊、齒狀突被破壞,甚至見到齒狀突骨折。
椎前軟組織陰影可增寬,氣管被推向前方或偏於一側,當膿腫穿破可見含氣積液腔。晚期膿腫可見鈣化影。
頸椎結核在好轉癒合時首先表現為骨質破壞停止進展,破壞區的邊緣變為清楚和增密,在破壞區內逐漸出現骨質硬化現象。明顯塌陷的椎體不能恢復正常,如椎間盤已破壞可經骨性強直而癒合。
計算機體層攝影(CT) 頸椎CT能顯示椎體甚至附件的微小病灶。多採用橫斷面掃描。CT平掃骨窗可顯示椎體的骨質破壞呈椎體密度不均,其內可見片狀高密度影,有時呈擰碎的餅干屑樣。並可顯示骨質嚴重破壞導致椎體塌陷、後突和椎管狹窄。頸椎結核的膿腫常出現於椎前,CT平掃顯示為密度略低的椎前腫塊,CT值提示為液性密度,不均勻。增強後膿腫周緣有環狀強化。慢性膿腫內可出現高密度的鈣化影。CT還可發現椎管內硬膜外的膿腫,椎管碘水造影後CT顯示更清楚。寰樞椎結核患者多有斜頸畸形,X線平片較難顯示病灶,CT平掃骨窗可顯示環椎的前弓、側塊骨質破壞,樞椎的齒狀突椎體骨質破壞,還可顯示寰樞關節前脫位及椎旁咽後膿腫。CT三維重建則更有利於觀察結核引起的齒狀突旋轉關脫位,寰椎側方半脫位及椎管狹窄狀況。CT三維重建還有利於觀察枕骨大孔與寰樞復合體因結核病灶破壞而發生的相鄰關系的改變。
磁共振成象(MRI) 比其他檢查技術能更早發現頸椎結核病灶,可以減少骨質破壞、後凸畸形、截癱的發生。頸椎MRI檢查目前多採用自旋迴波程序(SE序列),採用矢狀位和橫斷面成像。結核病變侵犯的椎體、椎間盤、椎旁軟組織以及椎旁膿腫,在T1加權圖像上信號減低。T2加權圖像上信號增強,骨皮質模糊。在矢狀面成像上可以比較清楚地顯示椎前膿腫光滑的邊界,且多在前縱韌帶下方。膿腫向後穿破到後縱韌帶下方,引起硬膜囊、神經根,甚至脊髓受壓。病變嚴重發展後發生病理骨折,脫位也可造成椎管狹窄、脊髓受壓。當脊髓受壓嚴重時,可出現水腫,軟化變性。因此在T2加權圖像上可見到髓內局限高信號區。在橫斷面成像上可以顯示椎體破壞程度,椎旁膿腫與氣管,食管及後方椎管的鄰近關系。Gd-DTPA增強MRI圖像能更清楚地顯示椎旁膿腫。
放射性核素掃描 在結核侵犯部位出現放射性核素濃聚現象,可以幫助了解其他部位有無病灶。此檢查敏感性好,但特異性不高,須結合其他檢查參考。
超聲波檢查 頸部B型超聲可幫助確定寒性膿腫的性質及大致范圍。尤其是頸深部體檢無法觸及的寒性膿腫。在超聲波引導下,還可行寒性膿腫的穿刺針吸活檢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