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是頸椎不好嗎
1.頭、頸肩、部疼痛:起初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勞累後或者偶然受到撞擊常使疼痛加重疼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這也是早期的肩周炎症狀。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個方向活動受限,隨著病情進展甚至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特別是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3.怕冷:患肩怕,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出現了症狀之後,一般來說,肩周炎多半是到中期肩周炎症狀了。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5.肌肉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後彎不利等典型症狀。此時疼痛症狀反而減輕6.體檢,三角肌有輕度萎縮,斜方肌痙攣。崗上肌腱、肱二頭肌長、短頭肌腱及三角肌前、後緣均可有明顯壓痛。肩關節以外展、外旋、後伸受限最明顯,少數人內收、內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較少。7.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者,X線平片可見到肩部骨質疏鬆,或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征。肩周炎的症狀就說這么多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其實大多數人都有肩頸疾病,建議保守治療,可以貼肩頸寶寶。。
2、頸椎痛能引起哪些疾痛?
隨著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的加大,現在患上頸椎病的幾率越來越大。但除了脖子僵硬、手指麻木之外,血管疾病、女性乳房脹痛、眩暈等都可能是患上頸椎病的症狀。
1.頸源性腦血管疾病
全國每年近100萬腦血管病人中,其中26%是因頸椎病而誘發。這是由於椎-基底動脈受壓,造成腦供血不足,長期維持這種狀態,就會出現頭暈、手足麻木、步態不穩,甚至發生腦血栓、腦梗死,有些病人可因此導致偏癱。如及時治療頸椎病,就不會惡化為中風偏癱等嚴重後果。
2.頸源性乳房疼痛
多見於中老年女性頸椎病患者,開始覺一側乳房或胸大肌疼痛,間斷隱疼或陣發性刺痛,向一側轉動頭部時最為明顯,有時疼痛難以忍受。這種疼痛被誤診為心絞痛或胸膜炎。由於增生骨壓迫第6、7頸椎的神經所致。
3.頸源性眩暈症
有的人患“高血壓”久治不愈,最後檢查竟然是頸椎病。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增高或降低,但以血壓增高為常見。這類病人常伴有頸部疼痛、發緊、上肢麻木等頸椎病症狀。一般按高血壓治療多不見效,而當頸椎病症狀被控制後,血壓即隨之下降。這與頸椎病所致椎基底動脈供血失常和交感神經受刺激發生功能紊亂有關。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人多見,故兩者並存的機會較多。
4.頸源性視力障礙
有些頸椎病患者首先表現為視力障礙,如視力下降、間歇性視力模糊、一眼或雙眼脹痛、怕光、流波、瞳孔不等,甚至視野縮小、視力脫減等。其特點是眼部症狀與頸部姿勢改變有明顯關系,有些同時伴有頸椎病症狀。不少病人感覺到當頭頸部長時間處於某種特殊不良姿勢時出現視力障礙。這種視力障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5.頸源性心絞痛
有些人患“心絞痛”,而一般葯物治療又無效,應想到是否為頸椎病所致的頸源性心絞痛。這是因為支配橫膈及心包的頸椎神經根受到頸椎骨刺激和壓迫所致,或心臟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所致。病人可出現心前區疼痛、胸悶、早搏等心律失常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誤認為冠心病。當按壓頸椎附近的壓痛區可誘發疼痛,頭部處於某種特定的位置和姿勢時可使症狀加重,改變位置後則減輕,按頸椎病治療就能收到明顯效果。
6.頸源性吞咽困難
有的病人開始感覺咽部發癢,有異物感,後又覺吞咽困難,間斷發作,時輕時重。少數有惡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不少患者曾被懷疑為食管癌,但胃鏡檢查正常。經頸椎X線檢查為頸椎病,並且在頸椎側位X線片上,可見明顯向前突出的骨贅等退行性改變。這是由於頸椎椎體前緣骨質增生速度過快,骨贅過大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或因頸椎病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食管痙攣或過度鬆弛而出現的症狀。也可因骨刺形成使食管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引起。
7.頸源性胃病
頸部的交感神經受到頸椎骨刺、退化的椎間盤以及變得狹窄椎間隙的刺激後,信號通過進入顱內的交感神經網路,傳入下丘腦自主神經中樞,然後又沿著交感或副交感神經再傳到內臟,引發胃部出現兩種現象。當交感神經興奮時,胃腸分泌蠕動受到抑制,出現口乾舌燥、厭食、腹脹不適、打嗝噯氣、上腹隱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時,可引起食慾增強、反酸燒心、噯氣以及飢餓時疼痛、進食後緩解等類似消化性潰瘍的症狀。治好頸椎病後,胃部症狀隨之消失。
8.頸源性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推動支援力而猝倒,倒地後因頸部位置改變可很快清醒並站起,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症。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這是由於頸椎增生的骨質壓迫椎動脈搏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嚴重不足所致。
9.頸源性抽動症
多見於少年兒童,主要是長期趴著、歪頭、偏頭看書寫字,易引發頸椎病,出現頭向一側偏斜,頻頻抽動不止等現象。改變不良習慣,積極治療後會很快中止抽動,逐漸康復。
10.頸源性下肢癱瘓或排便障礙
下肢癱瘓或排便障礙系脊髓的椎體側束受刺激所致。患者上肢麻木、疼痛有力、跛行,頸部症狀多數輕微易被掩蓋。有的伴有尿頻、尿急、排尿不凈或大小便失禁。
3、誰知道如何正確判斷頸椎病壓痛點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生活中的不良習慣更容易造成頸椎病。在進行頸椎病的診斷與治療中,正確的判斷
頸椎病的壓痛點
頸椎病主要因為頸椎間盤和頸椎及其附屬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和腰椎間盤突出症一樣。不能單純用機械壓迫因素來解釋。還有血管因素和化學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腫及炎症引發或加重了神經症狀。頸椎病的病理改變主要有下面的兩點,專家指出想要治療頸椎病,尋找頸椎病的壓痛點也很重要。檢查頸椎病患者的壓痛點時,醫者立於患者背後,令患者頸部輕度前屈,用一手拇指自上而下逐個觸壓棘突,由內及外觸壓椎旁。
椎旁壓痛是指沿棘突兩側由上而下、由內及外按順序進行檢查有無壓痛。常見的頸椎病的壓痛點為下頸椎橫突、肩胛骨內側及第1、2頸椎旁,基本上沿斜方肌走行。
檢查棘突間壓痛對頸椎病的定位關系密切,尤其是病變早期,壓痛點的位置一般均與受累的椎節相一致。但對後期病例,由於推間關節周圍韌帶已硬化或骨化以及骨贅形成,則頸椎病的壓痛點反而不明顯。
以上就是關於頸椎病的壓痛點的介紹,相信通過了解頸椎病的壓痛點,各位患者能夠更明確的了解自身病症,以便進行及時准確的診斷和治療。
詳情可登錄頸椎病疾病專題
4、肩膀疼痛
肩膀疼痛可由多種原因綜合造成,引起肩膀疼痛的常見原因有:
1、肩部肌肉痙攣:造成肌肉痙攣的原因為——局部受涼、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或長期從事電腦操作、坐姿不正確等,因長期保持某一種姿勢,使肌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所以很容易引起肩膀疼痛。
2、頸椎病——可引起肩部疼痛,稱為頸肩綜合症。最常見的是頸神經根壓迫的症狀,疼痛一般不太劇烈,可伴有肢體發麻、無力等,但關節功能受限不明顯,檢查有頸椎骨質增生存在。
3、肩周炎:肩關節是人體關節中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發生肩周炎。
肩周炎急性期,以肩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常有日輕夜重的特點。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功能障礙,特別是在粘連期或恢復期,常影響日常生活,如提物、吃飯穿衣,洗臉梳頭等。
你可拍頸椎片,首先要除外頸椎骨質增生的情況,如無明顯頸椎壓迫情況,可按肩周炎或肌肉痙攣治療。
治療方法:
1、消炎止痛,如戴芬 75mg/粒 日1次; 或萘普生 250~500mg 早晚各1 次 。
2、解痙鎮痛酊或正紅花油等,局部外塗後用手掌按摩患處至發熱。
3、麝香壯骨膏或萬靈五香膏外貼。
4、局部熱敷:可用電熱寶等局部熱敷。此外,針灸、理療、推拿等,均可應用。針灸每日或隔日一次,10一療程。
如為肩周炎,在急性疼痛期過後,從粘連期開始,治療以推拿、按摩、特別是功能鍛練為主。功能鍛練的程度和質量,直接關系關節功能的恢復。
常用的功能鍛練方法有:面壁爬牆法、背牆外旋法、越頭摸耳法、彎腰轉肩法、擱手壓肩法等。
5、脖子後背拉扯感疼痛怎麼回事?
有些患者因頸肩背部反復疼痛而懷疑自己是否得了頸椎病。其實引起慢性頸肩背部疼痛的原因很多,如頸部扭傷、外傷、肩關節周圍炎、落枕、慢性肌纖維組織炎、筋膜炎、韌帶勞損等軟組織疾患,均可引起頸肩背部疼痛。此外,畸形、感染、腫瘤、風濕性炎症、結核等也可以引起慢性頸肩背部疼痛。那麼,如何才能與頸椎病相鑒別呢? 頸部扭傷和落枕往往由於頸部活動不當或睡眠體位不良導致局部肌肉被扭傷。壓痛點不像頸椎病位於棘突部,而是位於肌肉損傷部,以肩胛內上方多見,且伴有肌肉痙攣,可觸及壓痛明顯的條索狀痙攣肌束。頸部牽引不像頸椎病那樣症狀消失或緩解,反而疼痛加劇;對封閉療法有明顯效果。 肩關節周圍炎疼痛往往在肩關節處,頸部症狀僅為受牽拉後產生。其特徵為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表現無明顯頸椎病理改變。但有時與頸椎病伴發,在診斷上易造成混淆。 肌纖維組織炎則有風寒、潮濕、勞累、扭傷等明顯誘因。局部肌肉僵硬,以酸痛為主,范圍較大,多無固定壓痛,按揉有明顯舒適感。 上述慢性頸肩背部疼痛,主要容易與頸型頸椎病相混淆。頸型頸椎病除了上述頸肩背部酸痛、沉脹等不適感外,還有頸部「軍人立正體征」(即頸部不自然伸直,生理曲度減弱或消失)的特點。其診斷標准為:①主訴為頭、頸、肩、背、臂疼痛,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顯示頸椎生理弧度改變,動力性側位片上可顯示椎間關節不穩、松動(輕度的梯形樣改變);③除外上述非椎間盤退變所致的頸肩背部疼痛疾病。
6、如何正確判斷頸椎病壓痛點
?
7、手臂麻木是頸椎病還是肩周炎的症狀?
您是否常會有手臂發麻的情況出現,雖然手臂發麻是頸椎病症狀的一個特徵表現,但也不能排除患者肩周炎的可能性,一些頸椎病又可合並肩周炎,出現頸部疼痛和手臂麻木症狀,因此這兩個疾病的需要特別診斷,必須明確究竟是單純頸椎病,還是單純肩周炎,或是頸椎病同時合並肩周炎。頸椎病的分類及診斷標准 怎以才能區分頸椎病還是肩周炎呢?二者之間有何關聯,相似又有哪些,又如何明確區分呢?長春骨傷醫院專家介紹,區分二者之間的不同可以從肩痛、壓痛點、疼痛性質及伴隨症、肌萎縮、X線片等項加以鑒別: (1)壓痛點 肩周炎以肱二頭肌長、短頭附著在肩部的壓痛點和沿三角肌前後或三角肌肱骨段壓痛點最為常見,岡上肌腱通過的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等處可有壓痛點,個別病例在斜方肌、岡下肌、小圓肌等處亦可有壓痛。頸椎病在肩部無壓痛點,肩背及頸項部有壓痛,如椎旁肌、項肌在枕骨附著處,斜方肌、岡上肌、岡下肌、提肩胛肌、大小菱形肌、大小圓肌等處可有壓痛點。 (2)疼痛性質及伴隨症狀 肩周炎在活動肩關節時,可誘發鈍痛、酸痛,疼痛限於肩部,伴隨肩關節的功能障礙,突出的是上舉、外展和旋轉動作受限,無感覺障礙等神經症狀。頸椎病的疼痛常為麻痛、灼痛、放射性痛,多向手部放射,無肩關節活動障礙;肩痛伴頸項疼痛不適和頸項僵硬及頸項活動障礙,上肢及手指麻木疼痛,有時手臂發麻的手指有感覺障礙。 (3)肩痛 肩周炎以局限的肩痛為主,肩臂上舉、庹購托 碩 碧弁疵饗約又?以肩關節的功能障礙為特徵,不能向患側側卧,多於夜間疼痛加重,無手指麻木的症狀。頸椎病以頸項肩背疼痛不適為主,上肢上舉抬高疼痛反而減輕,牽拉下垂時疼痛加重,疼痛為神經根性,多伴有放射性的手臂發麻木或麻痛。 (4)肌肉萎縮 肩周炎,在肩周圍的肌肉可有萎縮,如三角肌、肱二頭肌、岡上肌等。頸椎病表現為肩、臂、手等上肢肌肉皆可萎縮,但以手部內在肌肉萎縮多見。 (5)X線片 肩周炎X線片多正常,個別病例可見關節間隙稍窄,或見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內鈣化斑,病久者可有骨質疏鬆脫鈣。頸椎病X線片可見頸椎的排列及生理曲度異常,骨關節骨質增生等退行性病損。 專家溫馨提示:頸椎病的疼痛部位,時間,方式和范圍與肩周炎疼痛不同,兩者的病程和發展也不相同,治療更不相同,因而必須認真鑒別,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