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筋結

頸椎筋結

發布時間:2020-10-18 15:03:41

1、頸椎腰椎及彈響髖的問題,求高手、病友解答

勞損,筋結,多鍛煉

2、關於頸椎到腰椎酸痛的問題..

頸椎到腰椎病在醫學上說,三分靠治,七分靠鍛煉,建議你多鍛煉,特別是頸椎和腰椎的運動,羽毛球是一個不錯的項目,太極也不錯,不過堅持下來的年輕人不多

3、頸椎病發病原理

頸椎病的九個主要症狀
下面來了解下頸椎病的九個主要症狀,這部分的內容可能會和前面的頸椎病早期有哪些症狀有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參考時注意。頸椎病的有些症狀如頸痛、手麻,似乎很容就讓我們聯想到頸椎病,但有些症狀如頭痛、頭暈、心慌胸悶以及各種五官科疾病,就是臨床醫生,由於所學專業的的局限性,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頸椎病上面去,比如絕大部分年輕患者的頭痛頭暈都是因為頸椎病所致,但當患者就診時,絕大部分醫生往往都讓患者進行頭顱CT或MRI檢查,結果自然是一切正常,但患者頭痛依舊、頭暈依舊,他們卻束手無策了,根本就想不到頸椎上去,這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如果僅僅是耽誤了患者的病情也就罷了,最可怕的是一旦診斷錯了,治療也就跟著錯了,如果將咽型(食道型)頸椎病誤診為食道癌而進行大面積的清掃術,那可就真的錯了。所以作為患者能夠根據自己的症狀大致判斷出某種疾病,並就診於相對正確科室的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1、頸肩背痛 :
疼痛時頸椎病的基礎症狀,幾乎所有的頸椎病在早期或全程都有非常顯著地疼痛症狀,疼痛的部位可以發生在頸項部和肩背部,有研究發現在頸椎病人中訴說有頸痛者為92%,肩痛者為71%,上臂痛者為44%,前臂痛者為31%,頭痛者為37%。
其中頸項痛是所有頸椎病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多呈鈍痛、隱痛或刺痛,晨起時多見,伴頸項部僵硬、板滯感。上背痛往往容易被誤診胸椎的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上背肩胛部疼痛,以肩胛內側緣上角最為顯著,可有明顯條索狀筋結感,有的則表現為自頸椎向下呈扇形散開的上背部廣泛的疼痛,其實就是斜方肌典型的分布范圍。有很多患者以肩部疼痛為主訴症狀,容易被誤診為肩周炎,但其實即使有典型的肩周炎表現,也與頸椎病密切相關,肩部痛在早期疼痛劇烈,為灼痛、刺痛感,慢性期為酸痛、隱痛。
2、 活動受限:頸椎的活動范圍較正常或以前明顯減小,自覺頸項、肩背部肌肉僵硬、板滯、有酸脹感,不能前屈後仰和轉頸困難,有時稍用力轉頸時,會有劇烈的疼痛,並向上肢等處放射,不少患者在轉頸時出現明顯的頭暈症狀,嚴重者甚至會猝倒。
3、頸性頭痛
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等各型頸椎病均可引起頭痛,幾乎所有交感型頸椎病患者幾乎無例外的都有頭痛,高達60~80%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均出現頭痛,相當部分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也有頭痛症狀。頭痛與眩暈可同時存在,但往往有主次,或以頭痛為主伴有眩暈,或以眩暈為主伴有頭痛,大部分患者頭痛往往多與頭暈交替發作,一般來說早期多以頭痛為主,後期則以眩暈為主。疼痛部位可位於後枕部、枕下部、頭頂部、頭兩側的顳部、眼眶周圍或一側偏頭痛、後頭痛或頭部發麻,但大多數仍以頸枕部、枕頂區疼痛為主。疼痛性質可以是隱痛、鈍痛、刺痛、跳痛、灼痛或酸脹痛。常伴眩暈、眼脹、眼發黑、心跳、出汗、惡心嘔吐、耳鳴等症狀,頸僵硬及頭面部緊縮感甚為常見。我們應該記住,頸椎病時引起頸性頭痛的首要原因,其中偏頭痛可高達70%以上,以女性最為多見。上位頸椎病變導致脊神經直接受到激壓,頸項部肌肉過度緊張激壓神經纖維,頸椎旁的交感神經受骨贅激壓,椎動脈受骨贅激壓變窄或痙攣等原因均可導致頸性頭痛。

4、頭暈頭昏
頭暈,患者有自身或周圍景物向一個方向旋轉的幻覺,身體站立不穩,感覺物體傾斜、下陷等。往往在變換體位、頭部過度屈伸或旋轉時誘發。發作時間可極短暫,也可持續數小時或更長。眩暈發作時可伴有耳鳴、惡心嘔吐、出冷汗、心悸心慌、四肢冰冷等症狀。部分患者則表現為頭部昏沉感,自覺頭重如裹,昏蒙欲睡,打不起精神。
研究發現,95%以上的第一二頸椎(寰樞關節)紊亂患者有輕重不同的頭暈,70%以上原因不明的頭暈與寰樞關節紊亂密切相關,50%以上的頭暈或頭昏患者伴有視力、聽力障礙。所以認為寰樞關節紊亂是引起眩暈的主要因素之一。
5、咽喉腫痛:主要見於咽型(食道型)頸椎病患者,是頸椎椎體前緣骨質增生椎間盤向前突出刺激或壓迫咽後壁或食管所致,以咽喉干澀、咽喉部疼痛、明顯異物、吞咽困難、音啞等咽喉、食道症狀為主要表現,極易被誤診為慢性咽炎、食道癌或神經官能症,確診前誤診率可高達80~90%以上。在頸型頸椎病的早期或發作期病人,幾乎都有咽喉紅腫疼痛的症狀,尤其多發於中青年患者。當然要與許多其他疾病引起的咽痛相鑒別,如感冒、慢性咽炎、化膿性扁桃體炎、風濕病引起的咽痛。
6、心慌失眠
多為頸椎病中椎體骨質增生骨刺形成、或頸椎關節紊亂錯位、椎間盤突出等因素刺激或壓迫了頸部的交感神經節或頸動脈竇,出現一系列的支配內臟器官的交感神經紊亂的症狀。
頸上交感神經節受到激壓則出現心動過速、視力模糊、嗜睡、癲癇、頑固失眠(難入睡或多夢易醒,日間頭昏腦脹、精神疲憊易瞌睡,但卧床卻又頭腦清醒全無睡意)等症狀。
頸中交感神經節和頸動脈竇受到激壓則出現心動過緩、呃逆、甲狀腺腫、血壓升高或降低等症狀。
頸下交感神經節受到激壓則出現房顫、早醒、早醒、出汗異常(全身性或局限性多汗或無汗)等症狀。心慌胸悶:心律不齊,心前區疼痛,胸悶胸痛。
7、上肢痛麻
上肢疼痛多為刺痛、脹痛、燒灼樣痛,嚴重時從頸背部放射至手臂(上臂外側、前臂內外側、肘關節內外側),咳嗽、打噴嚏、深呼吸均可誘發難以忍受的放射痛,絕大多數患者夜間症狀加重,輾轉難眠,甚至徹夜不能入睡,口服止痛葯效果也不明顯,持續時間從數天到數月不等。
肢體麻木主要表現為上臂外側、肩部附近的三角肌區、某個或某幾個手指麻木。神經根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均可引起,以前者引起上肢麻木最為多見,後者則先從雙側下肢或單側下肢開始發麻、發沉,逐漸加重,再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持物無力等症狀。
8、步態失穩
步態失穩是脊髓型頸椎病的典型特點,患者多表現為走路發飄,一腳重一腳輕,如踩棉花感。很大一部分患者先從出現單側或雙側下肢發麻、發沉開始,隨之行走困難,下肢各組織肌肉萎縮,抬步緩慢,不能快速行走,嚴重者逐漸出現步態不穩,更不能跑,雙腳如踩在棉花上樣的感覺。步態失穩大多是由於頸椎間盤的退變,關節失穩,骨刺形成,突出的混合物不停地刺激及壓迫脊髓,加上後方肥厚的黃韌帶在頸部後伸時發生皺褶從後方刺激或壓迫脊髓,從而出現典型的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
9、頭面五官,五官端正是對一個人容貌是否端莊的最基本的評價,但突然有一天當你照鏡子時發現了下面一些細微的變化,你就應該引起重視,也許頸椎病就離你不遠了,及時糾正一些錯誤的習慣和姿勢,防患於未然,未嘗不是一種好的對策。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照相的人,對照你以前拍過的照片,還能大概推算出頸椎病早期徵兆所潛伏的時間了。
眼睛周圍:左右兩隻眼睛的眼裂大小不同;一隻單眼皮一隻雙眼皮;瞎眼瞼一隻腫脹一隻舒展;一側眉毛高另一側下垂;一側額紋少另一側額紋多且下垂;單側出現眉間縱向皺紋。
鼻子四周:鼻樑部垂直呈歪斜狀,雙側鼻孔不等大,人中溝不直,鼻唇溝一側深另一側淺,一側長另一側短。
嘴巴上下:口角一高一低,或口角偏向一側,下頜稍偏向一側。
耳朵內外:兩耳一側高另一側低;在對耳輪耳腔緣下端頸椎所對應的位置可觸及條索樣、結節狀隆起,甚至呈點狀紅暈或邊緣紅色,用手指按壓時有明顯壓痛。
當然中風先兆、面神經癱瘓時也會出現兩側面部不對稱,但這些疾病往往起病突然,面部不對稱感非常顯著,且同時伴有四肢癱瘓或面神經 的症狀,而因頸椎病所出現的面部不對稱起病非常緩慢且不顯著,至於因為習慣單側咀嚼所導致的面部不對稱則更容易鑒別。
好了,以上就是頸椎病的九大主要症狀,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4、脖子後面頸椎上長了一個包,低頭摸不出來仰頭能摸出來

那是第七節頸椎,也叫隆椎,人人都有,有些人先天大,是保持頸椎穩定的最重要的肌肉韌帶止點

5、右側風池穴有硬塊。不移動不變大,平時無任何感覺,本人有頸椎病頸椎疲勞時時此處會有輕微痛感

主要看風池穴那硬塊的大小,深淺,硬塊的彈性。頸部硬塊我常見的有兩種,一是脂肪瘤,二是肌肉攣縮的筋結,從上述所見,應該是肌肉痙攣的筋結,因為風池特易受風受涼。即容易出現肌肉攣縮。你可以針灸、推拿、小針刀、管針等方法治療

6、頸椎,扭動會有吱吱的聲音

一般是關節不穩引起的,關節不穩的主要原因常是頸椎病,所以關節不穩的病人常合並頸椎病,建議你到醫院去查看,完善相關檢查,才能確定你是什麼類型頸椎病,然後再決定治療方案,沒有相關資料就告訴你怎麼治療,是對你的不負責任。

7、我的頸椎和肩膀的肌肉粘連的很厲害,很難受,請問有誰知道好的方法能治好,麻煩了

胸背手足頸項肩膀腰膝痛(頸椎病、肩周炎、胸背痛、手足痛不能勞動、手、腿、足麻木、口臭口燥)等,是痰涎伏在心隔上下所引起的筋骨牽引所致。晚上睡覺口中有流口水的現象,喉中有鋸聲。頸椎病、肩周炎,胸背手足肩膀腰膝痛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大多數患者為慢性,臨床常表現不頸既稱(頸椎)、肩膀既稱(肩周),肩上背胛背及胸前區疼痛,手足麻木或痛,甚至癱瘓不能勞動、自理。此類病可發生任何年齡,以40歲的中老年為多。
頸肩胸背手足腰膝痛,是臨床常見的疾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加上一些職業的特點,如:電腦操作員、司機會計等,其頸肩腰胸背每天都處於高度的負荷狀態。然而,臨床對此類疾病的診療,無論患者還是醫師,則往往重治療,輕預防和功能鍛煉。古人,早就認識到,也就是說治療頸肩腰胸背手足腰膝痛患者要從平時的預防和鍛煉開始。卻往往因為工作忙,或缺乏針對性的鍛煉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治病效果差,甚至,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其經濟負擔,導致治療時機而轉為慢性病。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醫生不知道此類疾病的根源在那,更不知道其病的治療方法。在束手無策的同時,只用那些按摩、筋骨牽引或吃些通筋舒骨的西葯或止痛葯等,這樣下去只能是治表不治本,所以導致此類疾病的嚴重性,給人們帶來了痛苦。總之,其病的主要病源在於,痰涎伏在心隔上下(心腹積水或胸隔積水),會造成頭痛(腦供血不足),頸椎病、肩周炎、手足痛不能勞動、胸背痛、腰膝痛、口臭口乾、口流唾液、晚上睡覺喉中有鋸聲(打鼾咯)。總而言之,治療此類疾病葯理分析如下:
~~:瀉水飲,治水腫,水鼓,痰飲,瘰癧,癰疽腫毒。《本經》:「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手足痛,吐逆。」《別錄》:「主頸液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現代實用中葯》:「用於壯實體質之腹水,全身水腫,胸脅膜積水等。」《綱目》:「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水,則凝滯而為痰,為飲,為涕,為癖。~~能祛臟腑之水濕,~~能行經之水濕。~~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瀉水飲,通二便,治水腫脹滿,留飲,結胸,癲癇,噎隔,積聚,二便不通。《葯性論》:「能瀉十二種水痰,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主皮膚浮腫。」《珍珠囊》:「水結胸中,非~~不能除。」~~~:利氣豁痰,濕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嗽,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朱震享:「痰肋下及皮里膜外非~~~莫能達,古方~~~用~~~正此之義也。」如果得此類疾病的患者,用此葯物治之,則痊癒也。每天只需服4克,而一次性的,用生薑沖開水送服,輕者八天,重者一十五天痊癒,不復發。

與頸椎筋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