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血管阻

頸椎血管阻

發布時間:2020-10-15 07:12:34

1、中國治頸椎血管堵塞哪家醫院好

頸椎血管堵塞,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可以口服活血通絡的葯物,如銀杏葉膠囊,小活絡丸配合口服降脂葯如辛伐他汀和抗血小板聚集葯,如阿司匹林治療。建議平時要注意低脂低鹽飲食,多喝水,適量運動,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避免情緒激動,不要過多熬夜,希望我的回復對你有幫助

2、頸椎中的血管在什麼位置

頸椎有7個椎體,椎體的橫突上有孔,稱為橫突孔,孔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

3、頸動脈血管狹窄怎麼治療

頸動脈狹窄是動脈粥樣硬化等各種原因引起,從而引起腦部供血不足,出現突發一側肢體無力或癱瘓、感覺障礙、失語、偏盲等臨床表現的疾患,是腦缺血發作和腦梗死的首位病因。建議到正規的專科醫院就診,根據具體病情狹窄情況對症治療。

4、頸部動脈血管狹窄的治療方法

症狀性頸動脈狹窄82例的外科治療

我院自2002年4月至2003年10月對82例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一、一般資料
本組82例,其中男66例,女16例,年齡48-84歲,平均68.6歲,病程30d至5年。臨床表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70例,頭暈18例,失語12例,反應遲鈍6例,記憶力減退68例,昏厥17例,腦梗死後肢體偏癱10例。57例有高血壓病史,36例有糖尿病史,23例有冠心病病史。全組術前均經頸部血管多普勒超聲,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診有頸動脈狹窄。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程度參考歐洲與北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協作中心經驗,分為3級:輕度狹窄≤30%,中度狹窄30%-69%,重度狹窄70%-99%。本組病例,中度狹窄佔44%(36/82),重度狹窄佔56%(46/82),狹窄合並有潰瘍病變者佔11%(9/82),一側頸內動脈狹窄伴另一側頸內動脈完全閉塞者13例,雙側頸內動脈閉塞者1例。
二、手術方法
手術採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39例,頸叢麻醉43例。麻醉後,平卧位,頭後仰並偏向對側。沿胸鎖乳突肌前內側緣切開皮膚和頸闊肌,游離胸鎖乳突肌前內側緣,牽開頸內靜脈,其下可觸及頸動脈搏動,打開頸動脈鞘,顯露頸總動脈及其分叉。向遠側分離出頸外動脈、甲狀腺上動脈以及頸內動脈,用利多卡因封閉頸動脈竇。於頸總動脈近端,頸內、頸外、甲狀腺上動脈分別套Rumml帶。靜脈注入肝素(0.9-1)mg/kg,10 min後分別抽緊Rumml帶,阻斷各動脈,沿動脈長軸切開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壁,切口從頸總動脈分叉近側1-2cm開始,並超過頸內動脈中斑塊的遠端,肝素鹽水沖洗血管腔,放置頸動脈臨時轉流管(shunt)。應用內膜剝離器,小心分離頸動脈內膜及硬化斑塊,先切斷頸總動脈中斑塊的近端,然後切除頸外動脈內的斑塊,最後在斑塊和正常內膜交界處切斷頸內動脈遠端的斑塊,肝素鹽水沖洗,仔細檢查並清理血管內表面浮游的碎片,防止腦栓塞。為了防止術後內膜剝脫,頸動脈遠端的內膜用7-0 prolene血管縫合線間斷縫合固定3-5針,用6-0 prolene血管縫合線連續縫合切口,從切口兩端向中央縫合,縫至最後3-4針,拔除轉流管,先放開頸內動脈Rumml帶,使迴流的血將管腔內的空氣和組織碎片沖出,再控制頸內動脈,松開頸總動脈Rumml帶,沖出其中的碎片,再控制頸總動脈。最後縫合打結,縫合完畢後,依次開放頸外動脈、頸總動脈,最後開放頸內動脈。胸鎖乳突肌下放置乳膠引流片,逐層縫合頸闊肌,皮下組織及皮膚。
三、結果
本組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獲隨訪76例,隨訪率91.5%,隨訪時間4-18個月,平均12.4個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消失,頭暈、昏厥症狀明顯減輕57例(76%)。反應好轉,肢體肌力提高Ⅰ-Ⅱ級者14例(18.7%)。2例出現腦梗塞、偏癱(2.6%),1例術後20h出現頸內動脈血栓形成,血管閉塞,急診手術清除血栓,加寬補片後治癒。1例術後10個月出現TIA發作,頸部血管超聲未見血管再狹窄。
討論
CEA對預防腦卒中復發,改善腦缺血症狀具有明顯的效果。根據我們的經驗,對狹窄程度在50%-60%之間的患者,若有症狀,或有潰瘍存在,尤其是有一側頸動脈閉塞或雙側均有中度狹窄者,應積極手術。若無症狀,手術應謹慎選擇。對急性腦梗塞、已存在持久性固定性神經功能缺失的患者,手術效果可能不如神經內科綜合治療加康復治療好。但對頸動脈重度狹窄同時合並有嚴重腦缺血症狀者擬應考慮手術。對頸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的患者,若沒有症狀,說明患者的側枝循環已代償,手術沒有必要。
CEA手術採用全身麻醉或頸叢阻滯麻醉主要取決於手術者酌習慣經驗、患者的一般狀態、以及頸動脈分叉位置等。本組前30例均採用全身麻醉,我們體會,全麻患者安靜,手術者操作從容,術中延長切口容易,尤其適用於頸動脈分叉位置較高的患者。對於年齡大於80歲,有嚴重高血壓、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監測手段不完善時,風險較大,應選擇頸叢麻醉。使用頸叢麻醉術中患者意識一直處於清醒狀態,易於監測腦的血流灌注情況。但術中一旦發生出血或發現腦缺血、煩躁症狀時,手術者易出現忙亂,術中術後的並發症將會增加。本組2例頸叢麻醉患者,術中因發生腦缺血,導致術後出現較嚴重的神經系統並發症。
術中內轉流管(shunt)的選擇應用目前尚無統一意見,主要取決於對術中腦供血的評價。許多學者認為,對曾經有腦卒中發作史,對側頸內動脈完全閉塞者;頸內動脈返流壓小於50mm Hg者;術中不能忍受頸動脈阻斷試驗者;或術中腦電圖監測異常者,應選擇shunt,否則應避免應用,以免增加並發症,如遠端動脈內膜損傷,氣栓或微小栓子脫落等。我們認為,常規選用shunt管以保持持續腦血流的灌注。另外,shunt管作為內固定裝置,使動脈壁的縫合更加容易。正規、仔細的使用柔軟的專為頸內動脈設計的shunt管,可以避免或降低並發症的發生。
腦梗塞是CEA術後最常見的嚴重並發症,栓塞是主要原因。術中操作應盡量減少頸動脈粥樣斑塊部位的擠壓;shunt管放置應輕柔合理;內膜切除面清理干凈;術中肝素化,術後肝素自然中和及抗凝、抗血小板葯物的應用,是減少腦栓塞的重要措施。
圍手術期控制及穩定血壓對防止腦出血及術後大腦高灌注至關重要,據文獻報道,CEA術後高血壓的發生率為19%-21%。我們一般採用靜脈泵人硝普鈉或硝酸甘油,控制收縮壓在150mmHg以下,尤其是對年齡超過75歲的,頸動脈嚴重狹窄的,既往有嚴重高血壓病史的患者更應重視。

5、頸椎血管堵塞吃什麼葯比較好

你好,出現了頸椎增生,導致頸椎血管堵塞的病變發生,考慮為老年人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盤突出壓迫椎基底動脈,引發腦部血管的梗阻及頭暈頭痛的病變發生。
意見建議:建議去正規的醫院找神經內科的醫生系統的檢查下,並行腦部的CT及腦血管的造影等檢查,明確診斷後積極的給予脫水劑,活化腦細胞及西比靈,天麻丸,大活絡丹等葯物對症治療。

6、頸部動脈血管阻力指數增高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kllf338i8h

7、頸椎壓迫血管,時常頭痛,只能手術/?

你好。頸椎病大致有頸椎骨質增生、正常曲度變異和頸椎間盤突出。你這主要是由於頸椎退行性病變而壓迫神經(硬膜囊)使局部代謝循環受阻所引起的。還要看具體壓迫什麼神經。通常可以分為以頸部症狀為主的頸型、神經根受累出現上肢症狀的神經根型、四肢運動和感覺障礙的脊髓型、椎動脈受壓引起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刺激症狀的椎動脈型和壓迫食管有吞咽不適或困難的食管型。不知道你的症狀具體是什麼。其主要反應是疼痛、頭暈、嘔吐、手麻、失眠、反射性疼痛等。若不抓緊治療,病情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導致無規律性流涕,視力下降,面癱或上肢肌肉萎縮等嚴重後果。
這類疾病一般以做伏案工作較多者易患。從開始的局部炎症水腫形成積液,使患部肌體代謝障礙,到後期堆積形成增生。這一過程中醫稱之為痹症,痹也就是不通暢之意。建議可採用中葯透皮給葯,軟堅通絡,活血化瘀,以促進局部的代謝機能,從而使肌體吸收和代謝已形成的增生,達到治癒目的。
頸椎患者平時應該注意:
1、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等。
2、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
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頭苦幹時,也可間斷地做運動。

8、頸椎壓迫血管 如何治療

您好!頸椎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伏案工作者健康的疾病,它的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頸後和肩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惡心甚至視物模糊,吞咽模糊。此病屬於無菌性炎症,一般的消炎葯不起作用,治療可以選擇純中醫傳統中葯制劑的膏葯
外治安全無副作用可以說是最理想的治療辦法,而且康復後不易復發.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健:不要伏案時間過長,不要睡高枕,經常活動頸部;只要治療徹底,科學保健可以做到不復發!祝早日康復!

9、頸椎血管有點硬化怎麼辦?

頸椎血管硬化,會導致供血相對不足,引起頭暈,主要與高血壓高血脂,或者糖尿病這類疾病有關系,會導致血管的硬化。建議及時到正規的醫院就診治療,平時多吃蔬菜水果,清淡飲食,不要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

10、頸部血管血流阻力指數增高的臨床意義

頸部血管很多,有動脈有靜脈,如果血流阻力指數增高,懷疑頸椎是否對血管有壓迫,是否有血管瘤,是否有血栓等

與頸椎血管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