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兒童頸椎發育

兒童頸椎發育

發布時間:2020-10-14 22:27:48

1、脊椎動物發育過程

你好!
脊椎動物(Vertebrata )
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的總稱。數量最多,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形態結構彼此懸殊,生活方式千差萬別。除具脊索動物的共同特徵外,其他特徵還有:
①出現明顯的頭部,中樞神經系統成管狀,前端擴大為腦,其後方分化出脊髓。
②大多數種類的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例外),以後即為由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
③原生水生動物用鰓呼吸,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只在胚胎期出現鰓裂,成體則用肺呼吸。
④除圓口綱外,都具備上、下頜。
⑤循環系統較完善,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
⑥用構造復雜的腎臟代替簡單的腎管,提高排泄機能,由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外。
⑦除圓口綱外,水生動物具偶鰭,陸生動物具成對的附肢。

該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各綱的特徵雖然有顯著差別,但組成軀體的器官系統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脊椎動物 盾皮類是戴盔披甲的魚類,它們是甲胄和化石無合類不同,是由覆蓋頭部的頭甲和包裹軀乾的軀甲兩個單元組成,展出的東生清鱗魚就是很好的例子,盾皮類是一支古老的有合脊椎動物,和其它魚類及高等脊椎動物一樣,最前面的鰓弓發展成攝取食物的合,合上裝備了牙齒。合的出現是脊椎動物進化中的一次重大革命,無合類只能被動地過濾水中的細小有機體,而有合類可用合主動攝取食物。盾皮類是一個種類繁紛的家族,在泥盆紀為其全盛時期,但隨著泥盆紀的結束而趨於消亡。展出的雲南魚、武定魚、般溪魚,是部份不同種類的盾皮類的頭甲。

魚類中獲得最大成功的要屬硬骨魚力軟骨魚類,二者在泥盆紀時雖在種類和數量上還遠不能與無合類的盾皮類匹比,在隨後的時間裹它們欲日益繁盛,現生的魚類都屬於這兩類。

硬骨魚類的一支,稱為肉鰭類,包括終鰭類的肺魚,因為它們的鰭具有發達的肉質柄,柄 內的骨骼和高等脊椎動物的四肢骨相似,所以科學家們相信它們中的一支是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在泥盆紀晚期發展出兩棲類。因此早期終鰭魚類特別受到古生物學家的青睞。發現於中國雲南早泥盆世的著名的揚氏先驅魚乃是當前所知最早的終鰭類代表。肉鰭類在中晚泥盆世甚是繁盛,以後逐漸衰落,現在殘存的僅有南美洲肺魚、澳洲肺魚和極為罕見的終鰭類拉蒂曼魚。

另一支硬骨魚類在古生代時身體都覆蓋厚重的菱形鱗片,因為鱗片表面敷以發亮的名為硬質的物質,所以它們被稱為硬鱗魚類。像吐魯番鱈、長興魚、重慶魚、中華弓鰭魚都是這類的代表。至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類日趨衰落,現在還生存的硬鱗魚極為稀少,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華鱘堪你硬鱗魚類中的活化石,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下,到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逐漸被它們的後裔真骨魚取代。真骨魚類的鱗片由於硬質退化只保留骨質基屑,因此薄而富有韌性,既不失去鱗片保護作用,又擁脫了硬鱗的沉重負擔,增加了靈活性。所以從中生代後期至今,真骨魚類的進化中不斷完善自己,長盛不衰,由海洋到江湖河流無處不在,成為世界上最寵大的脊椎動物。展現中的狼鰭魚和昆都倫魚都是原始的真骨魚類代表。

軟骨魚類除了覆蓋身體的細小盾鱗,所有骨胳都是由軟骨組成,從不骨化。現海洋中的各種鯊魚和銀鮫,就是這類魚的代表。軟骨魚類從泥盆紀出現至今,在數量上一直沒有大起大落,只有少數種類在古生代後期至中生代早期曾入侵到淡水中。軟骨魚類局限於海洋。軟骨魚類所以能夠一直延續下來,是得益於它們是個內受精和富含蛋黃的卵,這是繁衍後代的有力保證。因為軟骨魚類骨骼為軟骨性,在化石中不易保存,所以常見的化石是牙齒和鱗片。展出的中華旋齒鯊,乃是其齒旋的一部份,這類牙齒旋的一部份,這類牙齒在西藏珠峰也有發現。

2、日常生活中,寶寶獨坐太早會影響脊椎發育嗎?

父母普遍都有一種思想——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知識越早越好,報的班越多越好,甚至有的在孩子幾個月大時,就讓他們學習坐著、翻身或走步。

然而,並不是學什麼都比別的孩子早一步,就能獲得領先的。過早引導寶寶學習坐著或站立,反而會傷害到身體。

孩子太早學會坐,真的好嗎?

俗話說“三翻六坐”,通常情況下寶寶六個月時就會坐著了,不過稍早稍晚都是正常的。有的寶媽發現,自家寶貝4個月大左右就能坐著了,驚奇之餘還會有點小興奮,就想著幫寶寶練習,讓他們盡快掌握這個動作。這么做對寶寶有利嗎?當然不是,甚至還有很大傷害。


寶寶學習一切行為,都是要在肌肉以及認知發展成熟的基礎上進行,坐立也是如此。過早讓孩子練習坐立,可脊椎和肌肉卻還沒有發育好,就會難以承受,這種負擔必將對孩子的脊椎造成壓迫,影響正常的長發育,甚至造成扭曲變形。就算寶寶自己學會了坐立,而且也喜歡這樣坐著,家長也不能讓他們獨坐太長時間,最好還是半躺著,這樣就不至於傷害到脊椎和腰部了。

遵循成長規律,促進寶寶發育

那麼,寶寶到底幾個月能獨坐呢?雖然有個體差異,但坐得太早的危害,還是要注意的。

從受精卵發育到胚胎,再到胎兒發育成熟,落地變成小寶寶,最後長大成人,人的生長發育都是有規律的。

孩子六個月之前,脊椎還在關鍵發育中,這時經常坐著會有變形風險。


六個月大左右時,孩子的胸曲已經形成,可以承擔上半身的重量,就可以學習坐著了,這時家長可在一旁做輔助。

1)六七個月、家長相助

寶寶剛學習坐著時,會找不到重心,總是東倒西歪,這時就需要家長相助了。可以找一個被子把寶寶圈起來,給他一個靠頭或坐在寶寶後面扶著他,都是可以的,這能幫助寶寶掌握平衡感。

2)七八個月、自食其力

在這個時期,寶寶會找到坐立的小竅門,雙手撐地,用胳膊支撐自己的上身坐穩。家長看到寶寶這樣做後,不要阻止,這個動作不會傷害到寶寶的健康,這是向下一步發展的表現。

3)八九個月、坐立自如

寶寶到了八九個月,就會完全掌握坐立這個動作,也不需要雙臂支撐了,不過平衡感還不是太好,有時坐著坐著就翻倒了。

因此,家長還是要多留意一些,讓孩子遠離有尖有角的物品,以免發生磕碰。


不過家長要注意,不僅過早學會坐立有危害,月齡大了還不會坐立,也可能是孩子身體發育出現了問題,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家長要注意,這幾種有害坐姿一定要避免若坐姿不對,也會影響孩子的脊椎發育,從小培養正確坐姿也是家長的責任之一。尤其是以下這些有害坐姿,一定要避免,時間長了還會傷害骨骼。

1)弓背

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人都是弓著背的,因為這個姿勢讓人感覺到很舒服,尤其上身很輕松。

但這種輕松的代價卻很大,會讓脊椎變形,時間長了就是駝背。而且,弓背對腿部也會造成壓迫,阻礙正常發育。

2)跪坐

有的寶寶比較喜歡跪著坐,這樣坐在地板上隨意又自然。

用這種姿勢坐一會沒什麼問題,不過時間長了,寶寶的腿部不僅會麻,也會影響血液循環,嚴重的話會造成頭暈。


3)W形坐姿

W形坐姿也要讓孩子遠離,如果經常這樣坐著,孩子的雙腿會很難並攏,甚至逐漸變成羅圈腿,以後走路姿勢也不好看,想矯正也比較困難。另外,這種坐姿對孩子的身體發育也有很大影響,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了。總之家長如果見到孩子採用這樣的坐姿,一定要及時糾正,以免形成習慣。


這些有害姿勢,家長應該如何矯正預防?孩子學習如何坐著時,家長可以在他身後放個靠頭,給身體一個支撐,這樣他腰部的壓力會小很多,感覺也很舒適。如此一來,孩子就不需要通過其他錯誤姿勢來緩解不適了,也能更快掌握正確坐姿。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家長坐在孩子身後給他依靠,不僅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更快學會正確坐姿,還能增強親子聯結。


總而言之,人的發展自有其規律,我們最好順其自然。揠苗助長不僅不能起到預想的效果,反而會傷害寶寶的健康。

3、幼兒脊柱的特點是什麼

胎兒和新生兒的脊柱從側面觀看沒有成人特有的彎曲,幾乎是直的,當小兒開始抬頭時(生後2~3個月),就出現頸椎前凸,當6~7個月小兒開始能坐時,就形成胸椎後凸。當1歲時小兒開始站立及行走,就形成腰椎前凸。最初這些彎曲是不恆定的,當小兒仰卧時仍可伸平。小兒的兩塊脊椎骨之間,軟骨層特別發達,所以在體位不正或長時間一側擴張,都會引起脊柱變形。患有佝僂病時,坐位常出現脊柱呈弧形後凸。所以為了防治脊柱發育畸形,應注意使小兒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脊柱長期負重,及早治癒佝僂病。

4、寶寶6個月前,哪些事情容易影響孩子脊椎發育?

寶寶在六個月前的時候脊柱發育不完全,而很多老人抱孩子的時候喜歡豎抱,這樣會造成孩子脊柱撕裂,所以六個月前的寶寶家長們還是要自己上心些,多學習一些育兒知識,讓寶寶健康成長。

做以下這些事情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

1、孩子長時間豎抱

往往會看見很多老人出門抱著孩子,由於非常疼愛,總是抱在手裡。要給寶寶拍嗝或者寶寶哭鬧的時候,總是喜歡將寶寶豎抱起來,這樣寶寶看到新鮮的事物以後就會停止哭鬧,也容易在豎抱的姿勢下安靜很久。可是長時間豎抱對寶寶的脊柱壓力過大,很容易造成脊柱骨折或斷裂。


最好採用橫抱的姿勢,這樣寶寶有依靠,不容易造成脊柱骨折。孩子橫抱時間久了以後就會哭鬧,這是由於橫抱的時候寶寶只能看見天花板,時間久了就會覺得無趣,便開始哭鬧。可以將寶寶放在床上,頭頂掛一些有趣的玩具或者小鈴鐺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這樣寶寶就不會哭鬧。寶寶六個月前要注意不能長時間豎抱孩子,以免造成脊柱發生不可逆的創傷。

2、過早給孩子把尿

經常能在身邊朋友中看到剛出月子就給寶寶把尿的現象,其實這是不對的。孩子六個月前脊柱是非常脆弱的,把尿的時候寶寶呈坐立姿態,這對脊柱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孩子脊柱受傷。


並且寶寶六個月前,脖頸也不能完全立起來,把尿這個姿勢要求寶寶呈坐姿。一般情況下未滿半歲就給寶寶把尿,他的頭就會偏側在一邊,也不能立起來,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脖子扭傷。等半歲以後再慢慢給孩子把尿也不晚,媽媽們也不用過於著急,六個月前先用紙尿褲代替。

3、過早給孩子加入輔食

六個月前的寶寶主要還是以母乳為主,若是母乳不足時可加入嬰幼兒奶粉,但是不要給寶寶過早加入輔食。孩子在六個月前吞咽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尤其是輔食沒做好的情況,給寶寶吃了以後很有可能造成寶寶嗆到。


4,讓孩子看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

有些寶媽是一個人帶孩子,難免有時候會覺得無聊,便拿起手機玩了起來,孩子睡醒以後乾脆把孩子抱起來,自己則繼續玩手機,這時候寶寶也會跟著媽媽一起看手機。

由於六個月前的寶寶視力還沒有發育完全,手機屏幕的刺激會影響孩子的視力發育,另外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寶寶的脊椎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寶媽們要注意這一點,可以陪孩子玩一些玩具之類的,也不需要過早給孩子看動畫片。


六個月前的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他自己的身體各方面機能也是剛開始發育,寶媽們不要著急,到了該成長的時候寶寶會自然而然成長,不要拔苗助長。寶寶身體各方面是非常脆弱的,寶媽們也要考慮到寶寶的骨骼脆弱等問題,不要隨意抱孩子,盡可能多讓孩子躺著,這樣對脊柱發育有幫助。

可以在寶寶床上掛一些有趣的、色彩鮮艷的小玩具,這樣寶寶會願意長時間躺在那裡,也會減少寶寶哭鬧的情緒。


如果是新手媽媽,沒有把握帶孩子,可以尋求醫生或者有經驗的人的幫助,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不要給孩子亂用葯或者補品。

六個月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是未來身體健康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寶寶的脊椎發育,所以這個階段寶媽們不可疏忽大意。

5、騎自行車會影響到小孩脊椎的發育么?

換一個好一點的坐墊可能影響會小很多,我給我家小孩用的就是維樂美學的5119,專門給小孩子用的,發泡的和設計都能減震,保護小孩子的脊椎發育

6、應該如何把握寶寶一生一次的脊椎發育黃金期養成良好體態?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他們頭部稍稍前傾、肩部偏窄、背挺不直,身高偏低,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脊椎沒有發育好所致。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身體就在不斷發育,包括脊椎方面,如果相關骨骼在發育階段受到外力壓迫、不正確的生活習慣所影響,那麼脊椎的生理彎曲程度就會發生異常,如果不及時改善,未來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形和身高。

了解寶寶脊椎發育“黃金期”!


早期階段(3個月前)

該階段寶寶的身體相對柔軟,骨骼方面硬度還不夠,包括脊椎也是如此。由於寶寶早期階段主要是躺在床上度過的,所以對脊椎發育並不會造成不良影響。不過,有不少新手爸媽很喜歡在這個階段抱著寶寶,如果抱娃方式不正確,就會導致寶寶頭部、頸部壓迫脊椎,對脊椎的後續發育會造成阻礙。在這里要提醒各位家長,如果寶寶月份比較小,那麼在抱娃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其保護好,盡可能用手臂環住寶寶的整個身體,這樣做不僅寶寶的身體感受會更好一些,還能避免危險的發生。


成熟階段(6個月後)

當寶寶成長到6個月左右時,脊椎方面相比早期階段來說,已經發育的相對成熟了,脊椎有足夠的力量和穩定性,去承受頭部、頸部帶來的壓力,以滿足寶寶轉動脖子觀察周圍的需求。要提醒一點的是,家長普遍認為經過半年的成長,寶寶的體格已經不斷變強,應該抱著寶寶進行更多的活動才有利於發育,出現豎著抱娃的現象,殊不知,寶寶6個月脊椎力量並沒有家長認為的那麼強,如果經常豎抱,頭部力量就會壓迫脊椎,對脊椎發育造成阻礙。

為了更好保護寶寶脊椎,家長在脊椎發育“關鍵期”要做些什麼?


1、適當減少抱娃的次數

經常性隨意抱起寶寶,對寶寶的身體來說是一種負擔,尤其是早期階段,不必要的身體活動,會增加脊椎受力,對脊椎發育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在寶寶月份較小的時候,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抱娃,讓寶寶的身體在相對穩定的環境和狀態下發育,才更有利於脊椎的生長。


2、避免過早豎著抱娃

寶寶早期階段脊椎力量薄弱,並不具備承受頭部壓力的能力,如果家長過早豎抱,就會增加脊椎受力,時間長了,寶寶脊椎的彎曲度就會增加,難免形成駝背。家長們要明白,寶寶身體發育需要一個過程,照顧時需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調整照顧方式,包括如何抱娃也是如此。比如說,寶寶只有2、3個月,那麼他的脊椎力量是完全不足以支撐頭部的,應該採取托抱的方式,將手掌和小手臂放在寶寶脊柱部位,托起寶寶上半身,這樣寶寶的脊椎得到保護,才能更好的發育。


3、學坐立的時間不要太早

坐立時間超前,也會影響到寶寶的脊椎發育,要知道,寶寶坐立時需要直立上身,這就意味著坐立過程中,整個脊椎都會受力,如果脊椎方面不具備這個能力,那麼寶寶上身的重量就會全部壓在脊椎上,容易加大脊椎的彎曲度形成駝背現象。一般來說,寶寶至少要6個月後才能學坐立,在脊椎具備一定承受能力時學習坐立,才更有利於脊椎的發育。

7、脊椎是如何發育成的?

人胚胎發育中的致畸敏感期
胚胎的發育過程是一個極為細致復雜的過程,是細胞和組織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分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受到干擾,就會導致各種畸形。特別是器官迅速分化發育時,最易受到致畸因子的干擾。

人胚對致畸因素的敏感期隨胎齡不同而異,可分為不敏感期,敏感期及低敏感期。

(1)不敏感期:指受孕後2周內(末次月經的第14-28天)此時的胚胎呈細胞胚體,尚無細胞及器官組織的分化,與母體的接觸范圍小,細胞胚體單純,對一般有害物質均不敏感。倘若遭受侵害,重者胚體細胞全部死亡或大部分被破壞,而致早孕流產,臨床可表現為一次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如損害輕微,胚體細胞可自行修復,繼續正常發育,不形成異常。故此期稱不敏感期。

(2)敏感期:指受孕後3-8周(末次月經的第5-10周)。此期是人胚胎發育的最重要時期,所有主要的外表和內部結構都在此時開始發育。許多重要器官及系統,如中樞神經系統、心臟、眼、四肢、五官、外陰等都在此期陸續萌芽分化,組織嬌嫩、敏感、極易受到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與損害,而導致嚴重的形體與內臟的畸形。根據人類胚胎發育時間的研究,引起主要器官畸形的最危險時期均在此期,如腦在受孕後的15-27天,眼在24-29天,心臟在20-29天,四肢在24-36天,生殖器在26-62天。故此期稱為敏感期。

(3)低敏感期:指受孕後9-38周(末次月經的第11-40周)。此期人胚胎進入胎兒期,器官組織漸趨發育成形,對有害物質的敏感性下降,如受侵害則表現為某些生理功能障礙或小形體異常。但因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分化發育時間較長,直到妊娠晚期還保持對致畸因子的敏感性,故在孕晚期受侵害亦可影響胎兒智力發育。

胚胎發育過程
人胚胎第4~8周或第1~8周的發育階段(由於胚胎分期法不同所致)。受精卵經卵裂、桑椹胚形成胚泡後,胚胎細胞迅速增長分化為三胚層、胚胎體形、臉形特徵以及主要器官系統的雛形的建立。第4~8周的胚胎極易受到有害因子的影響,導致顯著的先天性畸形的出現,因而是發育的關鍵時期。

卵裂及胚泡的形成 是受精卵在由輸卵管向子宮運行中進行的。受精後26~30小時開始卵裂,每10~12小時進行一次卵裂,在16~32細胞時開始稱為桑椹胚,此時開始到達子宮腔。第4~5天時,形成早期胚泡,透明帶溶解消失,胚泡開始侵入子宮內膜,11~12天完成植入。胚泡滋養層細胞迅速增殖,由單層變為復層,外層細胞融合形成合體滋養層,深部的一層細胞界限明顯,稱細胞滋養層。植入後,滋養層向外長出許多指狀突起,稱絨毛,逐漸發育、分化形成胎盤。滋養層直接從母體血液中吸取營養供胚胎發育所需。

胚盤的形成及中軸器官的建立 第2周時進行胚泡內細胞團細胞增殖與重排。靠近胚泡腔的細胞形成一層立方形細胞,為胚胎本身的內胚層;內胚層上方的細胞呈柱狀,為外胚層;兩層細胞緊密相貼形成橢圓形的二胚層胚盤。胚盤下方內胚層延伸,形成卵黃囊內層。胚盤內胚層構成卵黃囊頂壁,胚盤上方外胚層與滋養層間出現腔隙,逐漸擴大成羊膜腔。胚盤外胚層構成羊膜囊底壁,羊膜囊其餘部分來自滋養層。胚盤上原條的出現與退縮,標志著中胚層的形成與三胚層胚盤的建立。中軸線的中胚層形成脊索。在脊索頭端前方及原條尾端後方各有一圓形區,沒有中胚層進入,內外胚層緊密相貼,分別稱口咽膜及泄殖腔膜,為以後形成口腔和肛門的部位。脊索誘導其上方外胚層增厚形成神經板,進而形成神經溝及神經褶,神經褶在背中線癒合形成神經管。神經管頭端與尾端尚未閉合的孔,稱前、後神經孔,於第4周末全部閉合。

體形的建立 三胚層所構成橢圓形扁平胚盤,由於其中部細胞生長迅速,周緣向腹側卷折,分別形成頭褶、尾褶及腹褶。頭、尾、腹褶進一步卷折向中央收縮,在胚體腹側與尿囊及卵黃囊柄的附著點形成一圓柱形臍帶區。胚胎由盤狀逐漸形成頭寬尾細的圓柱形,胚體懸浮於羊膜腔內羊水中。上、下肢芽於第4周先後出現,至第8周末,肢芽的各區段明顯可辨,手指及足趾形成。外生殖突出現,但尚不能分辨性別。

顏面及感官的形成 顏面造形始於第4~5周;形成5個隆起,第7周面突移動,開始形成顏面;第8周形成具人臉特徵的顏面。眼、耳、鼻等感官形成並定位。

三胚層的早期分化
中胚層 中胚層分為三部分,在脊索兩旁的中胚層為軸旁中胚層,其外方為間介中胚層,最外側為側板中胚層。第3周末,兩側軸旁中胚層增厚並分節,形成體節,致使體表形成許多小的隆起,第5周末,44對體節全部形成。每個體節將分化形成生骨節、生肌節及生皮節。它們分別形成該體節段內的軟骨、骨、肌肉以及皮膚真皮。間介中胚層形成泌尿生殖系統。側板中胚層由於中間出現腔隙而分為兩層,緊貼外胚層的中胚層稱體壁中胚層,將分化為體壁的骨骼、肌肉和結締組織等;圍於內胚層周圍的中胚層稱臟壁中胚層,將分化為內臟器官的平滑肌、結締組織和漿膜等。二層之間的腔稱原始胚內體腔,以後分化為心包腔、胸腔及腹腔。

內胚層 隨圓柱形胚體的形成,內胚層卷折形成原腸,為消化和呼吸系統的原基,將分化為消化管、消化腺、喉、氣管和肺的上皮以及甲狀腺、甲狀旁腺、胸腺、膀胱及尿道等的上皮。

外胚層 神經管頭區迅速生長,形成5個腦泡,神經管向腹側彎曲,使胚胎呈「C」形。在神經管形成時,兩側神經褶外側的外胚層細胞與神經褶脫離,形成位於神經管背外側的細胞索,稱神經嵴,以後分化為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節及腎上腺髓質等。位於體表的外層將分化為表皮及其衍生物,一些器官的上皮組織。

至第8周末,體內主要器官系統雛形結構均已建立,可區分出頭、面、頸、軀干及四肢,胚胎初具人形。

性激素與胚胎發育
在正常人的性器官分化過程中,無論是基因男性還是基因女性胎兒,在開始發育的頭幾周內,其性器官在解剖上是毫無區別的。大約懷孕六周開始出現原始性腺。這時的原始性腺具有雙向腺趨勢,即原始性腺既可能發育成睾丸,又可能發育成卵巢,這取決於以後的發展。大約第八周,原始性腺分化成功能性睾丸,具備了分泌睾丸酮的能力。反之,則向女性化方向發育,一直到懷孕後大約第十二周才出現了卵巢的分化。

雌激素有促進骨骼生長和骨骼閉合的雙重作用。因為女孩子發育一般比男孩子早兩年。因此,在剛開始發育時女孩子一度比男孩子個子高,但由於骨骼閉合早,因此,男孩子後來居上,一般要比女孩子長得高大。

胚胎停止發育的原因
一、自身免疫抗體與胚胎停育的關系:
(1)抗精子抗體(ASAB)與胚胎停育,抗精子抗體作用於子宮胎盤血管內皮細胞上的磷脂,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蛻蟆或胎盤血供不足,發生胎停育。也有人認為抗精子抗體的產生與人工流產術後導致局部炎症有關。抗精子抗體還可以通過干擾胚胎著床、發育及胎盤形成而引起胎停育。
(2)抗精子抗體與胎停育:精漿內有強效的免疫抑制物,若免疫抑制物不足或缺陷,女方對丈夫的精子就易產生免疫反應,導致受精卵著床及發育異常,此外精子本身的異常也與胎停育密切相關。
(3)抗子宮內膜抗體與胎停育:抗子宮內膜抗體是一種以子宮內膜為靶細胞,並引起病理反應的自身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EMAB)與子宮內膜中抗原結合,激活補體,致子宮內膜產生細胞毒損作用,對孕卵產生抗植入作用,引起不育或流產,當子宮內膜炎或內膜異位症時,內膜組織可能轉化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機體合成抗子宮內膜抗體。

二、內分泌異常與胎停育的關系:
(1)高泌乳素(PRL)與胎停育:血清泌乳素是垂體前葉分泌的一種多肽激素。若腦垂體功能異常或佔位性病變則可發生高泌乳素血症,抑制下丘腦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釋放,引起卵泡發育及排卵障礙,並干擾受精和胚胎發育,導致不育或胎停育。
(2)孕激素(P)與胎停育:正常妊娠中,隨著受精卵的發育,絨毛分泌人絨毛膜促性激素,黃體功能進一步提高,當黃體功能不全,孕激素分泌受到影響,勢必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

三、宮頸支原體感染與胎停發育的關系
支原體(UU)可通過垂直傳播影響胚胎,最終導致胚胎發育障礙而流產。

四、其它因素與胎停育的關系:
(1)染色體異常與胎停育,在胎停育流產的患者中,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是平衡易位,對於染色體平衡易位攜帶者其自身遺傳物質無丟失,但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會產生異常配子,這些配子與正常配子結合後即可導致流產、死胎、智力低下和畸形等遺傳效應。
(2)精子異常,胎停育精子密度和活力異常明顯高於正常人群,提示對不育夫婦應先治療精子異常後妊娠。
脊髓
脊髓系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位於脊椎骨組成的椎管內,呈長圓柱狀,全長41-45厘米。上端與顱內的延髓相連,下端呈圓椎形,終於第一腰椎下緣(初生兒則平第三腰椎)。臨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時,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間進行,因為在此處穿刺不會損傷脊髓。

脊髓兩旁發出許多成對的神經(稱為脊神經)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脊髓是周圍神經與腦之間的通路。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

脊柱外傷時,常全並脊髓損傷。嚴重摺脊髓損傷可引起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

脊髓系中樞神經的一部分。脊髓兩旁發出許多成對的神經(稱為脊神經)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脊髓是周圍神經與腦之間的通路。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脊柱外傷時,常全並脊髓損傷。嚴重摺脊髓損傷可引起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
脊髓位於椎管內,呈圓柱形,前後稍偏,外包被膜,它與脊柱的彎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長約40~45cm。脊髓的末端變細,稱為脊髓圓柱。自脊髓圓柱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它已是無神經組織的細叢,在第二骶椎水平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於尾骨的背面。
脊髓的全長粗細不等,有兩個膨大部,自頸髓第四節到胸髓第一節稱頸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節稱腰膨大。
脊髓的表面有前後兩條正中縱溝分為對稱的兩半。前面的前正中裂較深,後面的後正中溝較淺。此外還有兩對外側溝,即前外側溝和後外側溝。前根自前外側溝走出,由運動神經纖維組成;後根經後外側溝進入脊髓,由脊神節感覺神經元的中樞突所組成。每條後根在與前根會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經節。腰、骶、尾部的前後根在通過相應的椎間孔之前,圍繞終絲在椎管內向下行走一段較長距離,它們共同形成馬尾。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無脊髓,只有馬尾。

脊髓的內部結構
脊髓的橫切面,顯有位於中央部的灰質和位於周圍部的白質;脊髓的頸部,灰質和白質都很發達。
灰質,呈蝴蝶形或「H」狀,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後的橫條灰質稱灰連合,將左右兩半灰質聯在一起。灰質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後角組成。前角內含有大型運動細胞,其軸突貫穿白質,經前外側溝走出脊髓,組成前根。頸部脊髓的前角特別發達,這里的前角細胞發出纖維支配上肢肌肉。後角內的感覺細胞,有痛覺和溫度覺的第二級神經元細胞,並在後角底部有小腦本體感覺徑路的第二級神經元細胞體(背核)。灰質周緣部和其聯合細胞以其附近含有纖維的白質構成所謂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貫穿於脊髓的各節段,並在相當程度上保證完成各種復雜的脊髓反射性活動。
脊髓的白質主要由上行(感覺)和下行(運動)有髓鞘神經纖維組成,分為前索、側索和後索三部分。
前索位於前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為下行纖維束,如皮質脊髓(錐體)前束、頂蓋脊髓束(視聽反射)、內側縱束(聯絡眼肌諸神經核和項肌神經核以達成肌肉共濟活動)和前庭脊髓束(參與身體平衡反射)。兩側前索以白質前連合相互結合。
側索位於脊髓的側方前外側溝和後側溝之間,有上行和下行傳導束。上行傳導束有脊髓丘腦束(痛覺、溫度覺和粗的觸覺纖維所組成)和脊髓小腦束(本體感受性沖動和無意識性協調運動)。下行傳導束有皮質脊髓側束亦稱錐體束(隨意運動)和紅核脊髓束(姿勢調節)。
後索位於後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為上行傳導束(本體感覺和一部分精細觸覺)。頸部脊髓的後索分為內側的薄束和外側的楔束。

脊髓的功能

脊髓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動受腦的控制。來自四肢和軀乾的各種感覺沖動,通過脊髓的上行纖維束,包括傳導淺感覺,即傳導面部以外的痛覺、溫度覺和粗觸覺的脊髓丘腦束、傳導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腦束的小腦本體感覺徑路。這些傳導徑路將各種感覺沖動傳達到腦,進行高級綜合分析;腦的活動通過脊髓的下行纖維束,包括執行傳導隨意運動的皮質脊髓束以及調整錐體系統的活動並調整肌張力、協調肌肉活動、維持姿勢和習慣性動作,使動作協調、准確、免除震動和不必要附帶動作的錐體外系統,通過錐體系統和錐體外系統,調整脊髓神經元的活動。脊髓本身能完成許多反射活動,但也受腦活動的影響。

脊髓發生急性橫斷損傷時,病灶節段水平以下呈現弛緩性癱瘓、感覺消失和肌張力消失,不能維持正常體溫,大便滯留,膀胱不能排空以及血壓下降等,總稱為脊髓休克。損傷一至數周後,脊髓反射始見恢復,如肌力增強和深反射亢進,對皮膚的損害性刺激可出現有保護性屈反射。數月後,比較復雜的肌反射逐漸恢復,內臟反射活動,如血壓上升、發汗、排便和排尿反射也能部分恢復。膀胱功能障礙一般分為三個階段,脊髓橫斷後,由於膀胱逼尿肌癱瘓而使膀胱括約肌痙攣,出現尿瀦留;2~3周以後,由於逼尿肌日益肥厚,膀胱內壓勝過外括約肌的阻力,出現溢出性尿失禁;到第三階段可能因腹壁肌攣縮,增加膀胱外壓而出現自動排尿。
脊髓半側切斷綜合症表現為病灶水平以下,同側以上運動神經元麻痹,關節肌肉的振動覺缺失,對側痛覺和溫度覺消失; 在病灶側與病灶節段相當,有節段性下運動神經元麻痹和感覺障礙。由於切斷後索,病灶節段以下,同側的本體感覺和兩點辨別覺消失。由於切斷錐體束,病灶節段水平以下,同側出現上運動神經元癱瘓;由於錐體外系統的抑製作用被阻斷,而脊髓後根傳入沖動的作用明顯,因而肌張力增強,深反射亢進,趾反射變為

與兒童頸椎發育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