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理征

頸椎病理征

發布時間:2020-10-12 19:35:17

1、錐體束征是什麼表現?

錐體束征復指病理反射,主要是制錐體束受損時的表現,故稱病理反射。出現病理反射肯定為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但在1歲以下的嬰兒則是正常的原始保護反射。

以後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錐體束和錐體外系逐漸完善起來形成。以後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錐體束和錐體外逐漸完善起來形成髓鞘,使這些反射被錐體束所抑制。

當錐體束受損,抑製作用解除,病理反射即出現。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彬斯基征及其有關的一組體征。巴彬斯基征的出現絕大多數情況下均表示錐體束有器質性病變。

(1)頸椎病理征擴展資料:

病因和機理

1、吸吮反射:傳入神經為三叉神經第一支,中樞在前橋三叉神經感覺主核—網狀結構—面神經核,傳出神經面神經。此反射出現多見於額葉病變、假性球麻痹。

2、強握反射:多見於額葉病變:尤其見於運動的前區病變。一側存在時意義較大,提示對側額葉病變。兩歲以下的兒童有此反射為生理性的,無臨床意義。強直性跖反射多見於病變對側,偶見於同側,此反射屬原始反射。

2、脊椎型頸椎病的病理機制有哪些?

脊椎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一種,是頸椎在脊髓受壓(或刺激)下形成的,下面由太原同濟醫院頸腰椎專家來為大家解釋頸椎病情況下引起脊髓受壓(或刺激)的病理機制主要有以下四種: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主要指頸椎椎管發育性狹窄從病因學角度來看,其是後述三者的病理解剖學基礎除非佔位性病變體積過大(例如骨贅、腫瘤及碎骨片等),大椎管者的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率明顯地較頸椎椎管狹窄者為低即使出現症狀也多較輕微,且易於治癒。 2.動力性因素 動力性因素主要是指椎節的不穩與松動後縱韌帶的膨隆與內陷、髓核的後突、黃韌帶的前凸,以及其他有可能突向椎管、對脊髓致壓,而又可因體位的改變而能夠消失或減輕者。 3.機械性因素 機械性因素指骨質增生骨刺形成及髓核脫出等,包括局部或蛛網膜下隙形成粘連無法還納者這些因素大多是在先天性及動力性因素基礎上而對脊髓形成持續壓迫。 4.血管因素 脊髓血管及其血供量像腦部血管一樣,具有十分驚人的調節能力以維持脊髓在各種復雜活動中的血供;其正常與異常狀態的供血量可以相差20倍左右如果某組血管遭受壓迫或刺激時,則可出現痙攣、狹窄甚至血栓形成以致減少或中斷了對脊髓的血供。視缺血的部位不同,在其相應的支配區表現出各種脊髓缺血症狀嚴重者則有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後果在臨床上具有代表性的脊髓缺血表現包括: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引起的四肢癱瘓(以下肢為重)溝動脈受壓引起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出現上肢癱瘓(也可波及下肢);軟脊膜缺血引起脊髓刺激症狀;以及因大根動脈受阻所引起的脊髓變性等。此種在臨床上難以被察覺的因素實際上對脊髓的病理生理改變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手術時僅僅摘除脫出的髓核四肢癱瘓症狀可迅速減輕甚至消失而如此驚人的速度只能用血管因素來加以解釋因此在臨床上應充分估計血管因素的重要作用,此對手術時機的選擇與判定亦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四方面因素易使處於骨纖維管道中的脊髓組織遭受刺激與壓迫。專家提醒大家早期多系在椎管狹窄的基礎上由於動力性因素對脊髓本身或脊髓前動脈溝動脈等造成刺激,出現肌張力升高反射亢進及感覺過敏等症狀,並具有較大的波動性。而後期由於致壓因素以機械性(骨贅等)為主,對脊髓的壓力持續不消,不僅症狀與體征日漸加重,且可形成難以逆轉的後果。

3、頸椎病的病理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由於頸椎、頸椎間盤本身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的勞損、老化、外傷,刺激、壓迫頸部的神經、血管、脊髓等,可以引起頸項部、上肢、頭部,甚至下肢等一系列的臨床表現。醫學上稱之為頸椎病。因為從大腦出來的神經都要首先經過頸椎到達全身,頭部和上肢的血液供應也需要經過頸椎,所以,由頸椎病引起的臨床症狀十分復雜。比較輕的頸椎病,僅僅出現頸、項、背部發僵、發硬、疼痛,頸椎屈伸、轉動活動時可出現症狀加重。如果影響到通往上肢的神經,則還可出現頸項部連帶上肢疼痛、放射痛或麻木,也可出現皮膚感覺遲鈍、上肢肌肉力量減弱。如果影響到通往頭部的神經、血管(椎動脈),可以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如果影響到頸椎內部的脊髓,頸椎病的症狀還表現為會出現四肢無力、兩腿發軟、肌肉僵硬、行走困難,甚至下肢癱瘓、大小便失控和性功能障礙。頸椎病臨床表現最復雜的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如果影響到頸部的交感神經,可以出現心慌、胸悶、胃脹、腹瀉、肢體少汗或多汗、四肢發冷、煩躁、面部發熱、耳鳴、視力減退、眼睛發脹、心動過速或過緩、雙上肢及頭面部血管痙攣或擴張。頸椎病發病症狀時往往不是單一類型,而經常是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出現。 頸椎病的預防:(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與頸椎病理征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