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帶脈如何走罐視頻
如何走罐
1.術前准備
(1)定位。對患者進行辨證診斷後,按走罐時的體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適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膚,取穴定位,常規消毒後塗少許液狀石蠟油潤滑皮膚。
(2)拔罐。按走罐需要,選擇大小合適、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為佳)消毒後拔罐。
2.辨證施術
(1)掌握拔罐吸力。輕吸:拔罐後,罐內皮膚被負壓吸收突起約3毫米左右,或採用「中、小號(面積)」火罐吸拔;重吸:罐內皮膚約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採用「大號(面積)」火罐吸拔。
(2)啟動走罐術。術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膚,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遠端推移,並折返重復移動數次。
(3)控制走罐頻率。緩走:約每秒鍾將火罐來回推移1次;快走:約每秒鍾將火罐來回推移2次。
(4)吸力與頻度組合。按臨床需要,選擇輕吸緩走、輕吸快走、重吸緩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時間。每一組穴位一般按需分別走罐約5~10秒鍾。
(6)密切觀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紅色、深紅、微紫。
(7)治則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較長時間、膚色出現深紅或微紫程度為強刺激,適用於實證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輕吸、緩走、較短時間、膚色出現淡紅或紅色為輕刺激,可用於虛證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後,視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況,必要時,可隔12~24小時,或異位另選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復病例,一般須間隔3天左右施走罐術一次,3~5天為一療程,休息兩周後可繼續施行走罐術。
(9)注意事項。走罐術一般以背部肌肉豐厚部位為宜。胸部(僅限任脈經)走罐時,以「輕吸緩走」法度為主,火罐應稍微上提,不宜用力往下撳按,以免損傷胸脅軟骨。腹部(任脈經及兩側)走罐時,同樣以平推略帶上提為法,防止損傷內臟。腰背部走罐,亦應避免暴力和不必要的大面積、長時間的「拔走」,或「罐痕」未吸收而反復「拔罐與走罐」,引起不必要的損傷和意外發生。對凝血機制較差的病人,或局部皮膚有潰瘍、炎症等病灶者,孕婦等,均禁忌走罐。
中醫走罐的臨床應用
走罐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效果明顯。
1.軀體病症:如脊柱骨關節、軟組織勞損、腰腿痛。走罐部位,「以痛為腧」根據局部病損部位,結合臨近取穴後,施行走罐術。如腰腿痛,取局部:①腰←→骶段夾脊穴;②足太陽經:志室←→秩邊;③環跳←→承扶←→殷門←→委中(分段)走罐。
2.外感表證:如感冒初起,背凜畏寒,頭項強痛。背部取足太陽經:①大杼←→膈俞←→三焦俞;②肩外俞←→膈關←→育門(分段)走罐。
3.臟腑疾病:(1)肺系病。如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氣喘,哮喘的康復。取任脈、足太陽經:①璇璣←→膻中;②肺俞←→膈俞;③肝俞←→氣海俞,走罐。
(2)脾胃腸病。如胃脘痛、消化不良。取任脈經、足陽明經、足太陽經,①巨闕穴←→下脘;②梁門←→天樞;③膈俞←→三焦俞;④相應節段夾脊穴(交替使用)走罐。
中醫走罐的臨床療效
以走罐術防治軀體疼痛症狀疾病、急性腰扭傷12例,慢性腰肌勞損26例,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治療9例,均能緩解疼痛,改善體征。外感表證,感冒9例,均解除症狀獲效。臟腑病證、胃脘痛6例,消化不良8例,慢性肺阻塞性肺疾患10例、哮喘緩解期康復治療各8例,腸道易激綜合征康復10例,均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症狀減輕,日漸康復。
2、刮痧拔罐如何治療頸椎病?
在我們看來頸椎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其實頸椎病只是我們平時生活中不注意才會形成的一種病症,但是並發症就非常多了,如果一個人的頸椎不好,那麼可能會造成腦部供血、供養不足,那後果有多嚴重不用我說你也應該知道,
刮痧拔罐治百病,這個是老百姓經常會說的一句話,一般有個頭疼腦熱的,習慣性的就把額頭刮紅或是掐紅,尤其是伴有咳嗽的人,脖子身上都會刮紅,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刮痧拔罐不止是能治這些病,對頸椎病的治療也是非常有效的。
第一步:熱敷按摩
在進行刮痧拔罐之前,我們要先做一下熱敷和中醫按摩
,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肌肉放鬆,同時有利於血液循環,這樣對接下來的刮痧起一定的鋪墊作用。
第二步:刮痧
第三步:走罐
走罐就很簡單了,就是沿著刮痧的位置,不同位置選擇不同的大小的火罐,因為刮痧的原因,身上已經有足夠的油分,因此走罐的時候就比較容易了,走罐到時候要注意不要走過多的次,大概2個來回就夠了。
第四步:拔罐
拔罐是在走罐的基礎上,但是要注意穴位,拔罐要拔大椎穴,然後是頸椎兩側的大筋,一直沿著拔下來就好了,直到腰眼的位置,在腰眼的位置用的火罐是比較大的,這樣有利於把寒氣拔出來。肩頸穴是必須要拔的,對放鬆我們的肌肉是非常有好處的。
第五步:放鬆按揉
在拔完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那些突出來的肉上毛孔會比較大,並且有些可能會出現黑紫色,這個時候不要著急穿衣服,要適當的按揉一下,然後用溫熱的毛巾進行一下熱敷,主要的目的是讓這些罐印下去的快點,還有就是讓毛孔縮小,以免著涼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