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的定義

頸椎病的定義

發布時間:2020-10-09 14:26:25

1、頸椎病的病因都有哪些呢

頸椎病病因有哪些:
一、勞損。長期使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如長時間低頭工作,易發生頸椎病。
二、頭頸部外傷。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三、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卧車上睡覺,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
四、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
五、風寒濕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之產生無菌性炎症。
六、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病因基礎。

2、頸椎病的定義是什麼?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鄰近組織(如脊髓、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受累而引起的相應症狀。

3、頸椎病的致病病因是什麼?

頸椎病也叫頸椎綜合征,是常年伏案工作者的常見病之一。據有關資料報道,近年來,我國頸椎病發病率已佔總人口的10.3%,40歲以上的人又占患者的60%以上。

國內外醫學專家強調指出,除了外傷和炎症外,頸椎慢性勞損是頸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由於長期靜坐,低頭伏案工作,容易促使頸椎間盤退化變薄,骨質增生,形成骨刺,以致椎間隙逐漸變窄,椎孔縮小或韌帶、關節囊鬆弛,因而使頸髓或頸神經根受到壓迫和刺激,在這些神經所支配的區域,如頭、頸、肩、臂、手及胸前區產生疼痛和麻木感,頭頸活動受限。部分患者還有因壓迫了向腦部供血的椎動脈,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減退等腦供血不足症狀。觀察表明,頸椎病患者最大的痛苦是頭頸不能自由活動,手臂刺痛和麻木感,尤其是頭往後仰時,神經受壓加重,痛、麻感覺更加強烈。

對預防頸椎病中年人切不可忽視,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頸部保健知識。

改善和調整睡眠狀態,對於預防頸椎病具有重要的意義。正確的睡眠體位是胸部和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和雙膝呈微屈狀態,使全身肌肉放鬆。每個人可根據習慣採取仰卧或側卧,但不要俯卧。床鋪以木板為佳。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卧具,過高或過低都不適宜。合適的枕頭是以躺卧時頭部與軀干保持水平為准。一般仰卧時枕高一拳,側卧時枕高一拳半。枕心以木棉、薄絨、蕎麥皮、綠豆殼等為好,裝填不要過多或過少,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彈性。仰卧者最好把一部分枕心揉擠到頸部下面,側卧者應把部分枕心塞到面部與肩部的空隙中,以減輕頸部的負擔。

此外,平時應注意防止頸椎外傷。一旦發生咽部感染,應及時治療,否則炎症可沿淋巴管擴展到頸椎關節囊,導致滲液、充血、脫鈣及附近的韌帶鬆弛,使頸椎的穩定性受到破壞而誘發頸椎病。

4、頸椎病的定義是什麼?精確睡姿枕有用么?

這個沒有準確的定義,但是我們平時常說的頸百椎病,其實是一系列的癥候群,它主要是指當頸椎度發生退行性病變的時候,頸椎弧度回降低,導致頸椎失穩、移後會引發包括神經、血管、脊髓局部的軟組織等產生答一系列的症狀,我們統稱為頸椎病。

5、頸椎病的病因有哪些?

各類型頸椎病 頸椎病的症狀在不同類型下的表現: 1. 交感型:頸椎病的症狀較復雜,常見有偏頭痛、枕後痛;或有視物不清,畏光、流淚、眼球發脹、眼瞼下垂;或有耳鳴、聽力障礙、面部發麻等。 2. 頸型:較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的症狀,以頸部症狀為主,以青壯年發病居多,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或活動受限等。 3. 椎動脈型:發病率與脊髓型相近。多見頭昏、眩暈、甚至摔倒;有時出現惡心、嘔吐、視物不清、耳鳴、耳聾。當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常可誘發上述頸椎病的症狀。 4. 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多數發病緩慢,先有上肢症狀,手部發麻或活動不靈;或先有下肢症狀,如發麻及行走不穩,軀干有緊束感等。 5. 神經根型:先有頸痛及頸部發僵,繼而有肩背痛或上肢疼痛。上肢有沉重感,握力減退,有時持物墜落,手指有麻木感等。 6. 其他型:又稱混合型,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症狀同時出現。 以上就是專家對於頸椎病的症狀為大家作出的解釋,希望能夠幫助您解答問題。專家提醒大家,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患了什麼疾病,一定不要拖延時間,這樣都是非常危險的,有些疾病是會惡化或者引發其它疾病的。

6、頸椎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的退行性變而累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並由此而引起的一組證候群。

一、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不良姿勢導致頸椎退行性病變,刺激或壓迫了脊髓、神經根或血管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由於支配上肢的神經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動不靈,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動作。

(2)脊髓型:早期為雙下肢麻木、活動不靈、行走困難,走路時雙腳感覺像「踩棉花」,後期可發展至大小便障礙,雙上肢麻木、無力。

(3)交感神經型: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心慌、異常出汗、耳嗚等。

(4)椎動脈型:由於椎動脈受刺激,導致腦供血不足,表現頭暈、頭痛,可因轉頭時突然加重甚至暈厥(短暫昏迷)。

(5)混合型: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

2.診斷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本病。

三、辨證施治

1.外邪痹阻型

【辨證】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施治】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炙黃芪各15g,防風、當歸、赤白芍、片姜黃各12g,炙甘草、生薑各6g,蘇木10g。

【加減】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豨薟草、路路通。

2.痰濕阻滯型

【辨證】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施治】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地龍、陳皮各12g,黃芩、五味子、白芥子、膽南星各10g,桔梗6g,姜半夏9g。

【加減】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3.氣滯血瘀型

【辨證】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施治】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葯】化瘀通痹湯加味:當歸、葛根各18g,丹參30g,雞血藤、透骨草各21g,制乳沒各9g,元胡、姜黃、地龍各12g,穿山甲10g。

【加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鬱金、瓜蔞、半夏。

4.氣血虛弱型

【辨證】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月經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施治】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5g,生薑6g,大棗4枚。

【加減】若兼風濕者,酌加威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

5.肝腎虧虛型

【辨證】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耳鳴,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施治】益精補腎,滋陰息風。

【方葯】左歸丸加味:熟地、山葯、生石決明、枸杞子各15g,山茱萸、生白芍各12g,菟絲子10g,當歸、炙甘草各9g,黃精24g。

【加減】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稀薟草、鹿銜草。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六味地黃丸、人參養營丸、金匱腎氣丸、雲南白葯、跌打丸、元胡止痛片、追風透骨丸、大活絡丹。

2.驗方

(1)用葛根、黑豆、蛇蛻、黑芝麻、人參、鹿茸、熟地、黃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適量。葯浸酒內1個月,服15ml,1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2)用川芎、荊芥、白芷、羌活、防風、細辛、薄荷、甘草,茶葉各適量,加水濃煎成浸膏,每服2g,1日3次;2個月為1個療程。

(3)用白芍240g,伸筋草90g,葛根、桃仁、紅花、乳香、沒葯各60g,甘草30g,葯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3g。1日3次,1個月為1個療程。

(4)葛根30g,全蠍12g,蜈蚣2條,烏蛇、赤芍、川芎、自然銅、穿山龍、木瓜各15g,鹿含草30g,黑木耳15g,甘草6g。將諸葯水煎,日1劑,早晚2次服用。

(5)全蠍9g,蜈蚣2條,鹿含草30g,烏蛇、當歸、川芎、自然銅各15g。水煎服,日1劑,2次分服,10天為1個療程。2~3個療程痊癒。

3.針灸療方

(1)頸肩痛麻:大椎、風府、風池、肩井、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

(2)頭痛:按頭痛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①對頭後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後頂、天柱、風池、風府、昆侖及疼痛最明顯的部位。

②對偏頭痛者,選擇的穴位有:風池、太陰、率谷、丘墟、頭維及疼痛部位。

③對頭頂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百會、前頂、通天、行間及疼痛部位。

④對前頭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上星、頭維、印堂、合谷及疼痛部位。

(3)心慌:心俞、神門、通里、巨闕、內關、脾俞、足三里等,皆用緩慢的針刺。若有心煩、易怒,可配合太溪、三陰交;若有氣喘、不能平卧者,可配合肺俞、尺澤;若腹脹不適可加針中脘。

4.外治方穴位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風池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鍾。

五、調護

(1)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人每天有1/3時間卧床,睡眠姿勢不當會加劇頸椎間盤內壓力,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應注意兒點:

①枕頭的高度應適中。枕頭的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這種形狀優點是對頸部可起到相對的制動作用。

②睡眠體位應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雙膝呈屈曲狀,使全身肌肉放鬆。

③應選擇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以木板為底的席夢思床為佳。

(2)糾正與改變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頸椎退變與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或某種特定體位有密切關系。不良體位會導致椎問盤內壓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狀。對長時間伏案工作者有幾點建議:

①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讀書寫字30分鍾後應活動頸部,抬頭遠視半分鍾,有利於緩解頸肌緊張,也可消除眼睛疲勞。

②調整桌面高度與傾斜度。可製作一與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時能減少頸椎前屈和頸椎間隙內壓力。

7、造成頸椎病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1. 缺血損傷
椎動脈的管徑改變,繼而使大腦的血液供應減少,從而引發頭痛,頭暈,惡心,嘔吐。
2. 骨質增生
缺鈣和缺少骨膠原蛋白都會導致骨質疏鬆,而骨質疏鬆又是骨質增生的主要誘因,骨質增生壓迫血管會造成血液循環障礙。
3. 慢性勞損
頸椎的慢性勞損是由不正確的睡眠體位,生活和工作中的持續性「低頭」所導致的椎旁肌肉和關節的過勞損傷,從而引發疼痛、僵硬等症狀。

8、中醫上認為頸椎病的病因病機是什麼?

中醫對頸椎病沒有專門論述,根據頸椎病各型的臨床表現,分屬「痹證」、「痿證」、「頭痛」、「眩暈」等證范疇,多因督脈受損,氣血滯澀,經絡痹阻,或氣血不能環周所致。

我國古代經典醫著《素問骨空論》中就有關於頸椎病的論述:「大風頸項痛,刺風府……噫嘻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合病者呼噫嘻,噫嘻應手」。這里不但描述了頸椎病症狀、治法,同時對本病的檢查也有獨到的方法。「噫嘻穴」按現代解剖部位相當於肩胛背神經出口處,肩胛背神經是一束來自頸5神經根與胸神經根合乾的神經。其壓迫表現為頸、肩、背、腋、側胸壁的酸痛和不適。

《靈樞大惑論》指出:「邪中於項,因逢其虛,其入深,則隨目系,以入於腦,入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眩以轉矣」,從病因、病理、病位上對現代所分類的椎動脈型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給予了形象的描述。

《靈樞海論篇》:「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靈樞口問篇》:「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對脊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進行論證,認為椎動脈供血不足可影響腦髓的功能。

清代胡延光《傷科匯篡絕台骨》載有:「有因挫閃及失枕而頸強痛者」。「失枕」即現代「落枕」,現代醫學認為,「落枕」即為頸椎關節紊亂,滑膜充血、水腫、嵌入,關節囊鬆弛而引起疼痛,屬現代醫學分類的頸型(肌型)或部分神經根型頸椎病。

與頸椎病的定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