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的病因有哪些?
各類型頸椎病 頸椎病的症狀在不同類型下的表現: 1. 交感型:頸椎病的症狀較復雜,常見有偏頭痛、枕後痛;或有視物不清,畏光、流淚、眼球發脹、眼瞼下垂;或有耳鳴、聽力障礙、面部發麻等。 2. 頸型:較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的症狀,以頸部症狀為主,以青壯年發病居多,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或活動受限等。 3. 椎動脈型:發病率與脊髓型相近。多見頭昏、眩暈、甚至摔倒;有時出現惡心、嘔吐、視物不清、耳鳴、耳聾。當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常可誘發上述頸椎病的症狀。 4. 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多數發病緩慢,先有上肢症狀,手部發麻或活動不靈;或先有下肢症狀,如發麻及行走不穩,軀干有緊束感等。 5. 神經根型:先有頸痛及頸部發僵,繼而有肩背痛或上肢疼痛。上肢有沉重感,握力減退,有時持物墜落,手指有麻木感等。 6. 其他型:又稱混合型,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症狀同時出現。 以上就是專家對於頸椎病的症狀為大家作出的解釋,希望能夠幫助您解答問題。專家提醒大家,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患了什麼疾病,一定不要拖延時間,這樣都是非常危險的,有些疾病是會惡化或者引發其它疾病的。
2、頸椎病的致病病因是什麼?
頸椎病也叫頸椎綜合征,是常年伏案工作者的常見病之一。據有關資料報道,近年來,我國頸椎病發病率已佔總人口的10.3%,40歲以上的人又占患者的60%以上。
國內外醫學專家強調指出,除了外傷和炎症外,頸椎慢性勞損是頸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由於長期靜坐,低頭伏案工作,容易促使頸椎間盤退化變薄,骨質增生,形成骨刺,以致椎間隙逐漸變窄,椎孔縮小或韌帶、關節囊鬆弛,因而使頸髓或頸神經根受到壓迫和刺激,在這些神經所支配的區域,如頭、頸、肩、臂、手及胸前區產生疼痛和麻木感,頭頸活動受限。部分患者還有因壓迫了向腦部供血的椎動脈,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減退等腦供血不足症狀。觀察表明,頸椎病患者最大的痛苦是頭頸不能自由活動,手臂刺痛和麻木感,尤其是頭往後仰時,神經受壓加重,痛、麻感覺更加強烈。
對預防頸椎病中年人切不可忽視,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頸部保健知識。
改善和調整睡眠狀態,對於預防頸椎病具有重要的意義。正確的睡眠體位是胸部和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和雙膝呈微屈狀態,使全身肌肉放鬆。每個人可根據習慣採取仰卧或側卧,但不要俯卧。床鋪以木板為佳。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卧具,過高或過低都不適宜。合適的枕頭是以躺卧時頭部與軀干保持水平為准。一般仰卧時枕高一拳,側卧時枕高一拳半。枕心以木棉、薄絨、蕎麥皮、綠豆殼等為好,裝填不要過多或過少,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彈性。仰卧者最好把一部分枕心揉擠到頸部下面,側卧者應把部分枕心塞到面部與肩部的空隙中,以減輕頸部的負擔。
此外,平時應注意防止頸椎外傷。一旦發生咽部感染,應及時治療,否則炎症可沿淋巴管擴展到頸椎關節囊,導致滲液、充血、脫鈣及附近的韌帶鬆弛,使頸椎的穩定性受到破壞而誘發頸椎病。
3、頸椎椎管狹窄是怎麼回事?
頸椎管狹窄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後天繼發性椎管狹窄,一個是先天性椎管狹窄。
大多數的頸椎管狹窄是後天繼發性。後天繼發性椎管狹窄是由於椎間盤突出、椎體增生、椎體滑脫以及後縱韌帶、黃韌帶增生肥厚、鈣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經及周圍的血管,造成神經血管發生炎症粘連,頸椎椎管狹窄充血水腫,從而造成椎管狹窄症的發生。
頸椎椎管狹窄先天性椎管狹窄是由於在脊柱的生長過程中,頸椎椎管狹窄包括營養、外傷等因素造成椎管發育的先天性狹窄而致此病。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4、頸椎間隙狹窄是怎麼回事?
頸椎椎間隙狹窄的病因在臨床上分為先天性的發育性椎間隙狹窄和骨質增生性椎間隙狹窄兩種。日常生活中,引起椎間隙狹窄的病因主要是骨質增生而引起的。
發育性的椎間隙狹窄是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因素,在青春期,由於代償功能,發育性頸椎椎間隙狹窄的患者多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在成年之後,隨著頸椎的退行性改變以及外傷、勞損的誘因刺激下,發育性頸椎椎間隙狹窄的患者才逐漸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症狀,主要是下肢的無力與癱瘓等症狀。
骨質增生性椎間隙狹窄,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人,由於頸椎椎間盤的退變,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引起椎管前後呈不同程度的狹窄。骨質增生性椎間隙狹窄是神經根型,椎動脈型或脊髓型頸椎病常見的發病原因,故骨質增生性椎間隙狹窄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表現出頭痛、頭暈、上肢的放射性疼痛、手麻以及下肢無力、癱瘓等症狀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