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外結構

頸椎外結構

發布時間:2020-10-03 04:38:05

1、頸椎的形態及結構特點是什麼?

普通人體都有七個頸椎,頸椎的一般形態是由1個椎體、1個椎弓及7個突起(1個棘突、1對橫突、兩對關節突)所形成。頸椎具有支持頭顱、保護脊髓及通過頸部供應顱腦的血管、神經的作用,處於靈活運動的特殊環境之中,所以其結構也有相應的特點。
頸椎需要的負重比較小,所以頸椎的椎體和其他脊椎相比比較小一些。頸椎椎體左右距離大於前後距離,上下椎呈馬鞍型對合,並有其他脊椎沒有的鉤椎關節連接相鄰的兩個椎體,這樣就可以使頸椎既靈活又牢固。頸椎獨有的特點還有橫突上的橫突孔,所有的橫突孔連起來,就是椎動脈和椎靜脈通向腦部的一個骨性管道,可以保護其中的血管不容易受到損傷。
七個頸椎中有兩個和別的頸椎不太相同。第1頸椎又名寰椎,與其他頸椎一樣,它也具有橫突及橫突孔,各有兩個上、下關節突以及一個較大的椎孔,但它沒有椎體。寰和「環」同音,事實上,寰椎的樣子就向一個環。第2頸椎又名樞推,其基本形態與其它頸椎相似,但其椎體向上伸出一個齒突,和寰椎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關節,這個關節保證了人體的頸部具有較大的旋轉能力,人在搖頭的時候,大部分的活動就是靠這個關節來完成的。

2、頸椎間孔的解剖結構是怎麼樣的

除第一椎間孔外,頸2~7椎間孔是由上下以及前後四壁構成。上下壁分別為上一椎骨的椎下切跡和上一椎骨的椎上切跡;前壁為椎體後面側部的下半、椎間盤後外側面和鉤椎關節;後壁為椎間關節囊。椎間孔是椎管側方的窗口,神經根從硬膜囊發出,通過椎間孔離開椎管。神經根與椎間孔及其周圍軟組織的解剖關系十分密切,椎間孔狹窄可導致神經根的卡壓,椎間盤蛻變,高度丟失是引起椎間孔形態改變的主要原因。

3、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4、從運動系統的結構分析頸椎病的病因?

說到頸椎病的原因,可能我們也知道一二,接下來我們從中醫角度分析頸椎病的四種病因。
1、外傷:
跌打損傷是導致頸椎病的一個常見的因素,挫傷或者跌仆都可能會導致頸椎病的情況,如果機體受到損傷,那麼身體的氣血,經絡就會出現不暢的情況,這樣身體就會出現疼痛的情況,比如肩背頭痛,頸椎病等都可能是外傷間接導致的。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
如果風寒侵入了機體,氣血經絡會出現瘀滯,很容易會導致痹症的出現,頸椎病也屬於痹症的范疇,為了避免頸椎病的發生,一定要做好日常的保健養生,避免風寒侵入機體,在治療的時候要以散寒止痛為主。
3、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也是導致頸椎病的一個常見的因素,身體經常生病,氣血虧損都可能會誘發頸椎病,氣血不足型的頸椎病患者要注意調理好氣血。
4、勞損
頸椎是一個經常使用的部位,生活中我們時刻都會用到頸椎,不良的姿勢最容易導致頸椎病的出現,長時間的低頭,長久的保持一個姿勢不活動很容易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頸椎病是老年人朋友一種常見病、高發病,如今頸椎病也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很多的年輕人都患上了頸椎病,甚至一些小朋友們不正確的看電腦,玩手機等也出現了頸椎病的情況。以上我們從中醫的角度為大家分析了導致頸椎病的常見的四個原因,希望大家要注意保護好頸椎的健康,遠離頸椎病的威脅!

5、頸椎胸椎腰椎的所有人體解剖學上的區別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1. 頸椎 椎體較小,第3~7頸椎體上面的兩側緣向上突起稱椎體鉤,若椎體鉤與上位椎體的邊緣相接,則形成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若椎體鉤增生肥大,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頸椎病的症狀。椎孔較大,呈三角形。橫突有孔,稱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第6頸椎橫突末端前方的結節較大,稱為頸動脈結節,頸總動脈行經其前方。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
第1頸椎又名寰椎,呈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由前弓、後弓及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後面正中有一小關節面稱齒突凹。側塊位於兩側,連接兩弓,上下面各有一橢圓形和圓形關節面。後弓較長,上面有橫行的椎動脈溝,有同名動脈通過。
第2頸椎又名樞椎 ,其特點是椎體向上伸出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齒突凹相關節。
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皮下易於觸及,常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標志。
2. 胸椎 12個椎體從上向下逐漸增大。椎體後外側和橫突前面都有肋凹。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冠狀位。棘突較長,向後下方傾斜,呈疊瓦狀排列。
3. 腰椎 椎體粗壯,椎孔大,呈三角形。上、下關節突粗大,關節面幾乎呈矢狀位。棘突寬而短,呈板狀,幾乎水平地伸向後方。因而,各棘突之間的間隙較寬,臨床上常於此作硬膜外隙或蛛網膜下隙穿刺術。

6、頸椎特有的結構是什麼

頸椎特有的結構有前、後兩個結節,彼此相圍構成橫突孔.該結構為頸椎所特有

7、急求狗的頸椎結構和原理圖

http://bbs.q915.com/thread-34570-1-1.html 去看看 有圖的+++++分

與頸椎外結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