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術後的並發症

頸椎病術後的並發症

發布時間:2020-10-02 13:19:29

1、神經根型頸椎病術後注意什麼?

頸椎病患者手術以後的康復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今後的工作,學習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手術創傷反應期過後,患者若病情平穩,康復訓練即可開始進行.首先,主要是進行一些深呼吸運動,這樣可防止肺部的感染.其次,可進行四肢遠端一些小范圍的關節運動,如握拳,足背屈伸等.有些脊髓型患者術前已有四肢運動功能損害症狀,上述動作也可用被動運動的方法完成.這不僅有利於手術創傷的恢復,而且為術後更好地康復打下基礎.

在恢復期,四肢運動要從卧位逐漸過渡到半卧位,坐位的鍛煉,然後是下床活動.在此過程中要逐漸增加肌力訓練量,促進各組肌群恢復相應的肌力.尤其是手部的活動,如對指,分指,抓拿等動作應著重加以訓練;下肢訓練先通過直腿抬高,下肢負重抬舉,伸屈活動以加強肌力和關節活動范圍,並逐漸藉助於雙拐,手杖,下肢功能支架等訓練站立,邁步.然後過渡到行走.這個過程根據患者病情可以不同.

此外,尚可進行作業治療和生活自理訓練.

對於頸椎病手術的患部,在頸托保護下可以適當活動,,避免劇烈扭頭等活動,以防止術後的外傷造成頸椎病惡化.在切口及組織(特別是骨組織)癒合之前,應避免頸椎過多,過度地活動,減少其負荷,盡可能地保持局部的安靜.在恢復期也應循序漸進地進行生理性活動,以便順利地康復.對於頸椎病患者尚應進行一些心理性康復療法,消除悲觀和急躁情緒,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良好的精神狀態同樣有助於術後更好地康復.此外患者應當在術後3月,半年,一年,兩年來醫院拍片復診,以了解術後恢復情況.

2、頸椎手術後會有什麼後遺症或並發症?

1.感染:頸椎前路手術有時需要取髂骨進行植骨融合,有時可能會出現取骨區和植骨區的感染。植骨區的感染多發生於術後4~5天,病人主訴頸部疼痛,逐漸加重而呈劇痛,以致影響睡眠。早期發現及時引流,並應用大量抗生素即可控制,感染有向硬脊膜外腔擴散的可能,可引起硬膜外膿腫或感染性脊髓炎所致的四肢癱瘓,其後果不堪設想,但這種手術並發症的發生率極低。

2.喉上神經或喉返神經損傷:上頸椎前路手術有時會發生喉上神經損傷,表現為術後在飲水及吃流質時,發生以嗆咳為主要的症狀。下頸椎部位易發生喉返神經損傷,在術中或術後發現氣憋及聲音嘶啞,該並發症一般由於牽拉損傷引起,一般術後2周可以恢復。

3.血腫與咽下困難:多由於骨刀開骨槽時,推體骨松質區滲血所致,若血腫吸收不良,食道與報體前方可發生粘連,引起吞咽困難。

4.胸膜損傷:顯露低位頸椎以及胸1時,容易傷及胸膜頂部。破損後立即發生氣胸,須按急性氣胸處理。

5.頸椎過伸性癱瘓與震動性癱瘓:脊髓型頸椎病病人,如有在理發刮臉時出現四膠麻木加重的病史,應注意手術時的體位。不宜使頸部置於過伸位,否則,在鑿除椎間盤及嵌入植骨時,由於錘擊震動,往往會引起四肢麻痹。

6.椎間隙變窄:由於植骨塊受壓或移位、植骨塊吸收等原因,最後導致椎間隙變窄,使頸椎的生理性前凸消失,甚至變成病理性後突。椎間關節、關節囊及其周圍組織亦發生相應的解剖變異,椎間孔變窄,從而產生臨床症狀,直至椎體融合後症狀才可逐漸減輕或消失。

7.硬脊膜或脊髓損傷:多屬於手術器械性損傷。神經根和脊髓的損傷,在環鋸切取椎間盤及刮取椎體後部骨贅時容易出現。因此,在開骨槽時,要注意鑿進的深度。

8.血管損傷:頸部大血管一般不容易損傷,出血多發生在分離甲狀腺上、下動脈時,切口顯露良好就不易損傷血管。在進行椎間盤切除時,若超越到頸長肌的部位就有可能損傷椎動脈。其中甲狀腺中動脈及甲狀腺上動脈,此二者常與喉返神經及喉上神經相伴而行供應甲狀腺血液,同時也參與頸椎脊髓血液的供應,故其損傷後可能引起甲狀腺及脊髓功能的不正常,進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椎動脈的損傷,特別在切除骨刺時,常造成大出血及腦部血液供應的減少,有時也影響頸椎脊髓的血液循環。

9.植骨塊移位與植骨癒合不良:多發生於術後頸椎伸屈活動過多的病人,植骨塊因受到掀動擠壓麗發生移動。植骨塊移動與手術因素如骨糟位置的設計和植骨塊的放置有關。

3、頸椎手術後多久能恢復

一般是2-3個月,但是在手術後要注意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坐、躺等等。

任何手術的成功.除了在術前充分准備、術中良好操作外,術後的觀察、護理等也同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頸椎病手術由於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術後的處理則更應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上。據報道,頸椎手術意外死亡—般以手術後多見,且主要發生在術後24小時內。因此,對頸椎病患者術後的觀察、護理應予以高度重視,尤其是術後24小時內,是並發症多發的危險期。 在頸椎病手術完畢、患者回到病房時,醫生、護士應准備好輸液架、血壓計、氣管切開包、靜脈切開包、氧氣瓶、吸引器等急救物品,以備應急之用。要及時觀察血壓、脈搏,密切注意呼吸情況,若出現呼吸困難,且伴有頸部增粗,要考慮可能是頸深部血腫壓迫氣管所致,應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同時,要注意頭頸部的制動,減少頸部活動的次數及幅度。頭頸兩旁各置沙袋1個,以固定頭頸部。切口處壓以消毒巾包裹的200克一250克沙袋1個,以減少出血,防止植骨塊或人工關節的滑出。此外,為了預防脊髓反應性水腫,可給予50%的葡萄糖液、地塞米松、甘露醇等葯物。同時,也可適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手術完畢後,患者也有許多工作要予以配合。首先,要按照醫生、護士的要求,不要隨意起床活動,以免不測。另外,為減少呼吸道分泌物,除了蒸氣霧化吸入外,應多吃冷飲,以減少咽喉部水腫、充血。為防止肺部並發症,應做深呼吸,有痰時應爭取咳出來。為預防尿路感染,要爭取早些拔除導尿管,盡可能自行排尿。為有利於早期恢復,可在床上進行一些四肢小范圍的活動。 盡管頸椎手術後存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只要醫生、護士和患者共同配合,這種危險性是可以大大減少的。

4、頸椎病的術後護理措施有哪些?

目前,手術治療是恢復頸椎康復的有效辦法。手術目的是切除突出椎間盤以解除對神經和椎動脈壓迫。頸椎手術術後病情復雜,並發症多:術後高質量的護理及正確的功能鍛煉對預防並發症、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頸椎病的術後護理(武漢世紀國醫堂頸椎病診療中心)目前,手術治療頸椎病是頸椎恢復的重要治療方法,手術的成功,除了認真的術前准備、仔細的術中操作外,術後的觀察、護理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代頸椎病手術一般均有良好的穩定性,術後3~5天在頸托的保護下就可離床進行活動。患者可以早期活動並不代表頸椎病沒有早期並發症,術後24h是並發症多發的危險期。患者回到病房後床旁應該准備換葯包、氣管切開包、靜脈切開包、血壓計、吸痰器、急救車等物品,以備應急之用。要及時觀察血壓、脈搏,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特別是觀察患者頸部及其引流管的情況。發現頸部增粗、呼吸急促要考慮可能是頸部血腫形成,需要緊急處理,在床旁切開或者重新進手術室進行手術處理。除此之外,術後要保持正確的卧位,前路手術患者可枕矮枕,後路手術患者去枕平卧或放薄棉墊,勿壓傷口。翻身時一定要護士協助,保持頭、頸和軀干在同一平面,維持頸部相對穩定。重症頸椎病患者的護理重症頸椎病患者的護理臨床價值絕不亞於外科治療,所有參與醫療的醫護人員都應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下列護理工作:按照整體護理模式的要求,每一項護理都必須有利於患者的整個治療,重症頸椎病患者不僅要熟練做好所有床邊基礎護理和康復技術操作服務,還要有熱情周到體貼的心理護理和精神鼓勵以幫助患者恢復尊嚴,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人。指導和幫助患者每2h主動或被動翻身一次,如皮膚無破損,則可用溫水擦洗,按摩身體壓迫部位,然後撲上些滅菌的細膩爽身粉保持乾燥,並寢卧氣墊床,可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用布套包裹的軟泡沫墊或橡膠氣圈放置在上述重點部位下部,以減輕對潮紅皮膚的壓迫,並報告醫生。在陪護人員幫助下離床拄杖行走對預防褥瘡很有益處。在護理重症頸椎病患者時,除了要注意本病的病痛,還要注意是否有其他並發或繼發病症,決不能將患者的一切病痛均歸之於本病而不及其他。注意並發症和繼發病很重要,及時對它們做出適當的護理與治療更加重要。要縱觀全局,綜合考慮,切勿顧此失彼,延誤時機。總之,頸椎病的術後護理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無論是家人還是醫務工作者,都應該認真地做好護理工作,做好出院護理指導,有利於患者穩定病情,鞏固療效,加速康復。

5、我的頸椎手術後遺症特別嚴重

頸椎病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導致。您這種情況可能是病情又加重了,建議骨科就診,完善進一步檢查。河北省三院是非常厲害的醫院

與頸椎病術後的並發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