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拔罐穴點陣圖
中醫拔罐【人體背部穴點陣圖】人體穴點陣圖
【中醫療法主病症和選穴 】
症狀 穴位
感冒、頭痛、發燒 太陽106、印堂1、內關31、足三里23、翳風44、合谷102、風池92、大椎89、風門86、曲池52、外關56
氣管炎、哮喘、肺氣腫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闕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腎俞75
慢性胃腸炎 中腕10、天樞36、氣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腸俞74
慢性胃炎 中脘10、氣海29、太乙16、內關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 中脘10、氣海29、內關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 中脘10、氣海29、天樞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嘔吐、胃下垂 中脘10、內關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腎俞75、脾俞77
腹瀉、腹痛 中脘10、天樞36、關元28、內關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腎俞75、大腸俞74
慢性結腸炎(五更瀉) 中脘10、神闕30、天樞36、氣海29、內關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門57、大腸俞74
慢性肝炎 膻中5、中脘10、陽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膽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壓 肩井45、血壓點90、足三里23、三陰交21、風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膽俞78、曲池52、湧泉108
低血壓 天突4、膻中5、神闕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膽俞78、百會94、太陽106、風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陰交21、湧泉108
冠心病(心絞痛) 膻中5、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闕陰俞82
風濕性心臟病 膻中5、郄門33、關元28、內關31、足三里23、厥陰俞82、心俞83、腎俞75、關元俞73
肺心病 膻中5、曲澤35、氣海29、關元28、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
21、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厥陰俞82、心俞83、腎俞75
糖尿病 中脘10、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腎俞75、命門57、痛泉108
神經衰弱(失眼、多夢) 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21、心俞83、腎俞75、谷合102、湧泉108、失眠107
中風後遺症 曲澤35、內關31、百會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關56、合谷102、膀胱經
落枕 風池92、肩井45、大椎89、外關56、合谷102
頸椎病 印堂1、曲澤35、內關31、風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關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 缺盆3、足三里23、風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關56、合谷102、大杼91
急性腰扭傷、慢性腰痛、腰肌勞損 承山64、昆侖63、腎俞75、腰眼59、 腰陽關60、關元俞73、委中66
腰椎間盤突出(增生)症 承山64、昆侖63、委中66、殷門67、承扶67、關元俞73、腰眼59、腎俞75
坐骨神經痛 腎俞75、腰眼59、關元俞73、承扶69、殷門67、委中66、承山64、昆侖63、湧泉108
類風濕性關節炎 曲澤35、內關31、膝關節、督脈、膀胱經、肘關節、外關56、合谷102、承山64
膝關節痛 梁丘14、膝眼24、陰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陽陵泉97、承山64
強直性脊椎炎 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靜脈曲張 足三里23、三陰交21、湧泉108、承山64
股骨頭壞死 阿是穴、腎俞75、承扶69、殷門67、委中66、承山64
痛經、月經不調 天樞36、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陰交21、大椎89、腎俞75、關元俞73
更年期綜合症 中脘10、氣海29、內關31、關元28、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經、合谷102
目赤腫痛眩暈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膽俞78、百會94、太陽106、風池92、印堂1、三陰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 印堂1、迎香43、百會94、風池92、大椎89、風門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
扁桃體炎 人迎2、天突4、曲澤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腎俞75、合谷102
慢性咽炎 人迎2、天突4、曲澤35、缺盆3、大椎89、風門86、曲池52、合谷102
濕疹 血海15、神闕30、足三里23、三陰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蕁麻疹 血海15、足三里23、三陰21、大椎89、風門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腎炎 中脘10、水分38、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腎俞75、命門57
2、拔罐哪些穴位可以緩解頸部疾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是由於頸椎增生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綜合征。患者早期常感到頸部難受、僵硬、酸脹、疼痛,有時伴有頭痛、頭暈、肩背酸痛。以後出現頭部不能向某個方向轉動,當頸部後仰時可有竄電樣的感覺放射至手臂上,手指麻木,視力模糊等症狀。重者可致肢體酸軟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
【拔罐部位】
1頭頸部:風池、啞門、頸百勞(為經外奇穴,位於大椎直上2寸,後正中線旁開1寸處)、大椎。
2背部:肩井、天宗、肺俞、心俞。
3上肢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
4下肢部:足三里、豐隆、條口、陽陵泉。
落枕
落枕又稱「失枕」,臨床以急性頸部肌肉痙攣,強直、酸脹、疼痛以致轉動失靈為主要症狀,輕者4~5天自愈,重者疼痛嚴重並可向頭部及上肢放射,可延至數周不愈。落枕為單純的肌肉痙攣,四季均可發生,多見於成年人,多由於體質虛弱、勞累過度、睡眠時枕頭高低不適、躺卧姿勢不良等因素,使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於過度伸展狀態,以致發生痙攣所造成。
【拔罐部位】
1頸部:風池、風府。
2肩背部:肩井、天宗。
3上肢部:外關、合谷、液門。
4下肢部:光明、懸鍾。
3、求治療頸椎病的拔罐穴點陣圖
你有孝心很好!但是我要告訴你,火罐不講究穴位的,哪痛往哪吸,我再告訴你,頸部一般不拔罐的,你也吸不上去
頸椎病,就吃點活血葯緩解一下,千萬別按摩!
4、拔罐器在背上什麼位置最佳圖片
拔罐並沒有拔罐器在指定位置的標准,只要來避開大血管所處的位置和骨骼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就可以,選擇適當的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還有就是要注意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者,或自者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拔罐的種類和方法有很多,例如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氣罐等百;除了最常用的火罐法(投火法、閃火法、滴酒法、貼棉法),還有水罐法和度抽氣法,應用拔罐法時,可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法。
(4)頸椎病拔罐位置示意圖擴展資料
拔火罐是以罐為器,利用燃燒的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以產生負壓,使之吸著知於皮膚,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膚淤血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拔火罐時切忌火燒罐口,否則會燙傷皮膚;留罐時間不宜超過20分鍾,否則會損傷皮膚,還有使用時應道注意選用罐口光滑、大小適宜。
5、肩周炎拔罐穴點陣圖是什麼
現如今,各式各樣的時尚挎包深受年輕女孩喜愛。她們將化妝品、錢包、文件甚至小型筆記本電腦統統裝進包里。由於肩背部肌肉長期處於收縮狀態,極易引起肩背酸痛。專家提醒說,長期使用這類過重過大的挎包,很可能誘發肩周炎和頸椎病。挎包太重得了肩周炎
26歲的金小姐擔任市場部經理。由於工作性質,她長期奔波,筆記本電腦幾乎從不離身,扮靚的她為此在選購挎包時除考慮包的美觀性,還得考慮包能否裝得下手提電腦。近來,氣溫有所回升,她在換衣時無意中發現左肩有點紅,也沒在意。前兩天,晚間睡覺時肩背酸痛無法入眠,局部熱敷、按摩等治療效果都不明顯,無奈之下只好抽空到骨科就診,結果被診斷為肩周炎醫生說最重要的還是平時工作時要多注意不要老是弄的腰酸背痛才好,注意多鍛煉然後又開了一瓶頸肩松按摩膏來輔助。
肩周炎患者多是白領
專家介紹,患肩周炎的病人多是肩臂活動多但卻並不耗力的非體力勞動者,女性也越來越多。女性長時間背短帶挎包極易引起頸部肌肉痙攣,造成兩肩高低不對稱。尤其是挎包較沉重時,長年累月地背單肩挎包,會引起脊柱的力學改變,嚴重的很可能形成駝背。
五個小動作防治肩周炎
正身雙手爬牆:患者面向牆壁站立,雙手或患肢上抬,扶於牆上,使雙側或患側上肢盡量高舉,達到最大限度時,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返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長期堅持,對肩周炎的防治大有益處。
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展臂站立: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鍾,然後回原處,反復進行。
頭枕雙手:患者仰卧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遍。
6、頸椎拔罐拔哪裡
頸椎拔罐,一般選擇痛處拔罐,但要盡量避開大血管,以及骨突處。
7、後背拔罐的位置圖片
後背拔罐的位置圖片如下圖所示:
切記拔完後不要洗澡,不要皮膚暴露。以免再次受風,等印記消差不多時在洗澡。
(7)頸椎病拔罐位置示意圖擴展資料: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卧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鍾,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參考資料:
網路-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