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失穩

頸椎病失穩

發布時間:2020-09-29 18:04:50

1、頸椎穩定性下降與頸椎病的關系

頸椎的形態的改變,可以通過X線攝片能清楚看到。頸椎長期受壓,頸肌勞損、頸椎間盤脫水而變薄、質地變硬,頸椎骨之間的間隙變小,但頸子的肌肉韌帶不會變短,使椎體與椎體結構松動變得不穩定。
要維持頸椎的穩定性,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頸椎保持在一個正常的應力環境當中,不要讓頸椎承受過重的壓力。同時,加強頸部肌肉鍛煉,注意頸椎的保健,使用翹首松頸器,放鬆頸椎,為頸椎減輕壓力負荷,讓頸椎處於一個正確的應力環境中,可以使頸椎的退變延緩。
頸椎穩定性下降,椎骨之間的間隙變得小了,使得穿行在錐形孔的血管、神經受壓,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
頸椎穩定性下降,本質是頸椎長期超負荷負重,是這種病理改變的主要原因。減輕頸椎的負重,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翹首松頸器,就是為減輕頸椎負荷而誕生的。藉助「翹首松頸器」,就能達到頸椎保健的目的。同時,翹首松頸器對已經發生頸椎退變有壓迫症狀的,也有很好的改善症狀的 。

2、頸椎失穩適合做些什麼運動

因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以頸肩痛,放射到頭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現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以致於四肢癱瘓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在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中,慢性勞損是首要罪魁禍首,長期的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症改變,在病變的部位逐漸出現炎症機化,並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外傷是頸椎病發生的直接因素。分型(1)神經根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骨質增生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上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為一側上肢節段的運動障礙或感覺麻木。(2)脊髓型:頸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頸椎椎管狹窄頸椎間盤突出圖例,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有的以上肢開始發病,向下肢發展;有的以下肢開始發病,向上肢發展。主要表現為走路不穩、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3)椎動脈型: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常伴有頭暈、黑朦等症狀,與頸部旋轉有關。(4)交感神經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者,臨床上比較少見,而且常與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混雜在一起,難以鑒別。(5)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吞咽有異物感,臨床上非常罕見臨床表現1、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2、一側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3、其嚴重的典型表現是: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4、最嚴重者甚至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5、常伴有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6、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惡心嘔吐,卧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7、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干、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朿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症狀。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症狀。治療活血舒筋膏加舒筋丹外敷可治癒。是一種傳統黑膏葯,外敷治療,局部滲透力強,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環,削炎活血,消除神經根水腫,改變頸部長期積累性勞損,引起的軟組織粘連,萎縮,恢復韌帶彈性,放鬆頸部肌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補肝腎,強筋骨.預防護理1.樹立正確的心態,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2.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作空閑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3、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頭聳肩。要保持脊柱的正直。4.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5.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6.勞動或走路時要避免挫傷,避免急剎車時頭頸受傷,避免跌倒健康食療川芎白芷燉魚頭川芎15克,白芷15克,鱅魚頭1個,生薑、蔥、鹽、料酒各適量。川芎、白芷分別切片,與洗凈的鱅魚頭一起放入鍋內,加姜、蔥、鹽、料酒、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燉熟。佐餐食用,每日1次。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天麻燉魚頭天麻10克,鮮鱅魚頭1個,生薑3片。天麻、鱅魚頭、生薑放燉盅內,加清水適量,隔水燉熟,調味即可。可補益肝腎,祛風通絡。適用於頸動脈型頸椎病。葛根煲豬脊骨葛根30克,豬脊骨500克。葛根去皮切片,豬脊骨切段,共放鍋內加清水適量煲湯。飲湯食肉,常用有效。可益氣養陰,舒筋活絡。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桑枝煲雞老桑枝60克,母雞1隻(約1000克),食鹽少許。雞洗凈,切塊,與老桑枝同放鍋內,加適量水煲湯,調味,飲湯食雞肉。可補腎精,通經絡。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生薑粥粳米50克,生薑5片,連須蔥數根,米醋適量。生薑搗爛與米同煮,粥將熟加蔥、醋,佐餐服食,可祛風散寒,適用於太陽經腧不利型頸椎病

3、頸椎失穩能否根治

頸椎失穩是頸椎病的表現
一:針灸按摩理療牽引等
二:頸復康顆粒口服
預防:
1.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臨床上稱之為「米」字操.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2.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4、頸椎病現在處於失穩狀態嚴重嗎

指導意見:
你好,建議行X線檢查一下,如果壓迫神經的話,是需要採取手術的,現在可以採取按摩來改善的,要。

5、什麼是頸椎關節失穩症?

頸椎失穩症又稱頸椎不穩症,是指頸椎在生理載荷下,其解剖位置超出生理限度的位移范圍而出現相應臨床症狀的一類綜合征。影響頸椎穩定性的病因較多,如先天畸形、創傷、退變、炎症、腫瘤及手術等,其中,由於退變所致的下頸椎失穩在臨床中最為多見。頸椎椎節的失穩,既是頸椎病病理生理改變的一個現象,又是造成頸椎病臨床症狀的諸多病理因素之一。推拿療法在治療頸椎病方面有其獨到的療效,本文以推拿為手段,觀察推拿前後頸椎病患者頸椎失穩改善的情況並分析其生物力學作用機制,以探討其對頸椎病患者椎體失穩情況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據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頸椎病診斷標准[1],收集2005年9月~2006年3月初診於上海中醫葯大學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頸椎病門診患者31例,因患者不願意參加本試驗而脫落1例。30名患者中男8名,女22名,年齡最小24歲,最大64歲。

1.2 治療方法 於患者頸椎兩側施以按揉法,持續5 min,手法從上至下,由輕及重,反復3次;繼而於頸肩部斜方肌處施以滾法;再用按揉法和一指禪等,重點按揉風池、大椎、風府和阿是穴(頸後大小直肌的體表投射部位)等,持續10 min,直至感覺患者頸肩部已充分放鬆。在手法刺激的同時,輕巧地小幅度旋轉頸椎,調整頸椎微小錯位以恢復失穩節段的椎體排列。根據X線照片顯示的失穩節段,調整錯位椎體。最後,用拿法拿捏雙側風池穴、頸椎諸夾脊穴及肩井穴,順勢用指、掌自肩井從兩側分推,總治療時間25 min[2]。每周2次,10次為1個療程。

1.3 觀測指標及方法 患者於治療前後拍攝頸椎過伸位與過屈位X線片。過屈、過伸側位X線片為患者全力前屈頸部和後伸頸部的側位片。採用誤差為0.02 mm的游標卡尺、誤差為1度的量角器及直尺測量。成角屈曲位片向前滑移和向後成角為正數;過伸位片向後滑移和向前成角為正數,反之為負數。椎體後緣連線的延長線與滑移椎體下緣連線的交點至滑移椎體後緣的距離≥2 mm或椎體間成角>11度為不穩定[1]。

1.4 統計學方法 結果分析使用SPSS 13.0軟體,數值變數採用配對t檢驗。

2 結 果

治療前過伸位時,30名患者中22個椎體出現角度位移失穩,18個節段出現水平位移失穩;後伸位狀態下,30名患者中水平位移失穩節段數21個,角度位移失穩節段數18個。

推拿前,患者的前屈位水平位移和後伸位水平位移分別為(3.44±1.00)mm、(3.81±0.45)mm;前屈位角度位移和後伸位角度位移分別為(13.73±4.52)度、(13.58±4.69)度。推拿後,患者的前屈位水平位移和後伸位水平位移分別為(1.92±1.38)mm、(2.29±1.48)mm;前屈位角度位移和後伸位角度位移分別為(7.73±6.04)度、(8.94±5.77)度。結果表明推拿後患者的前屈位水平位移和前屈位角度位移與推拿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推拿後患者的後伸位水平位移與推拿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後伸位角度位移推拿前後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推拿手法能改善頸椎退變所致的頸椎失穩。

3 討 論

3.1 頸椎力學穩定的影響因素 正常脊柱的平衡由兩方面來維護。一是以椎體、附件、椎間盤及相連的韌帶為主的穩定結構,稱內源性穩定,為靜力平衡。在內源性穩定結構中,韌帶、後關節和椎間盤髓核是維持頸椎穩定作用的主要因素[3]。二為外源性穩定,包括肌肉的調節和控制,這是脊柱運動的原始動力,為動力平衡。內源性穩定是脊柱穩定的基礎,外源性穩定是脊柱穩定的前提。頸椎的穩定與力學平衡由其前部與後部結構的完整性及其周圍肌群的正常肌力維持[4]。

3.2 頸椎失穩的原因 椎體退行性改變最早始於椎間盤,由於髓核脫水、體積變小及彈性降低,出現椎節松動。隨著退行性變的進一步加劇,髓核明顯脫水、破裂、移位以及韌帶骨膜下間隙形成,又會引起椎節的明顯松動、變位[5]。然而,椎間盤的退變在頸椎的退變以及椎體失穩過程中只是病理改變的一個較為嚴重的階段。現在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頸椎病患者頸部肌肉組織與正常人頸部肌肉組織存在明顯差異,頸部肌纖維病理學改變是退行性頸椎失穩發病的最初原因[6]。生物力學試驗同樣證實頸肌退變和肌力失衡與頸椎後柱失穩均可以加速椎間盤退變,形成局部炎症,產生臨床症狀,並加重頸椎失穩[7~9]。
有學者認為,由退變引起的椎體失穩可引起椎周間隙韌帶骨膜下出血、機化、鈣鹽沉積及骨化,從而使失穩的椎節逐漸恢復原有的穩定[5]。但是,在臨床中我們發現,頸椎失穩的頸椎病患者常伴頸椎椎骨的骨質增生。也就是說,頸椎椎骨的骨化並不能夠完全使失穩的椎體節段重新穩定,反而會因增生的骨質結構的刺激加重臨床症狀。

3.3 手法作用的途徑 放鬆類手法可以解除肌肉痙攣,恢復對稱的肌力平衡,改善血供,促進局部炎症的吸收,恢復韌帶形態結構及固有調節功能,使頸椎穩定得以維護[10]。調整手法可以調整失穩的脊柱節段,減輕椎體異常應力,使椎體恢復其正常解剖位置,從而有效地減輕頸椎肌肉的異常應力,促進頸椎內源性穩定的重新建立和外源性穩定結構的功能恢復。顯然,頸椎間盤和椎體骨質的退行性變是不可逆的過程,唯有頸肌可以通過手法和鍛煉的方式[11],改善其血供,促進炎症吸收,從而在外源性穩定方面給予頸椎強有力的支撐,保持其穩定性。

6、患者為女性,年齡41左右,由於患頸椎病,手術前頸椎突出壓迫神經,導致頸椎段失穩,手術過後有事會經常

根據你的症狀分析,我認為你的神經系統沒有任何問題。你所有的不舒服症狀都是頸椎不好引起的。我認為你可能是頸椎生理曲度部直造成椎間管變窄擠壓了脊髓而出現的「頭昏腦脹,渾身無力,手腳發麻~冒汗,腦供血不足」等症狀。因為不知道你的手術情況。所以僅僅給你一個參考方法,請你選用。頸椎病完全可以治療好。但是關鍵在你自己能否克服日常工作及生活中不正確的姿勢和習慣。例如挺頭收下巴,長時間低頭做事,高枕歪躺等等,這是最關鍵的問題,否則,就是治好了用不了多長時間頸椎病又必然會復發的。頸椎病如何治療我告訴你方法:1:首先要糾正頸椎生理曲度反弓問題:用一個啤酒瓶枕在頸椎上,(枕頭和啤酒瓶加在一起的高度大約12公分,太低效果不好。),剛開始做會暈一會,過幾分鍾就好了。堅持做30到60分鍾以上。如果感覺頸椎有疼痛的地方,就把疼痛的地方枕在啤酒瓶上,例如頸椎右側3的地方疼痛處枕在啤酒瓶上,頭也向右扭一點把疼的地方做成支點,利用頭部的重力和啤酒瓶的頂力來對頸椎進行糾正和復位。一直做到頸椎感覺不疼了,頭部不暈了就可以了。你頸椎c3 4,c5/6都可以用此方法來進行糾正。這個方法治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有很好的糾正效果。2:用大拇指一點一點的用力按摩環樞《就是頭部和頸椎起連接作用的那塊肌肉》肌肉疼痛的地方,直到不疼了,眼睛能睜開為止。3:再就是 用大拇指按壓住頸椎疼痛的地方,如果是右側疼痛就向左側推壓。如果是左側疼痛就向右側推壓。按壓的力 量是由輕到重最大5公斤的力,絕不能用蠻力推壓。逐漸加力一直推壓到頸椎不疼了,頭不眩暈了,眼睛能看清東西了,要注意的是頸椎兩側凹陷處(一般只有錯位的一側疼痛,不痛的一側不用按),一定要推壓和按摩到沒有任何疼痛點,眼睛立即就能看清楚了,你的頸椎病就是治好了。如果你的頸椎打鋼針固定了,請不要用1的方法。

與頸椎病失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