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疼腿疼頸椎疼CT結果
腰疼原因大致分為以下五種。腰疼原因之一:由於脊柱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疾患所引起。如腰肌勞損、肌纖維織炎,以及由挫傷、扭傷所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腰疼原因之二:由於脊椎病變引起。如類風濕性脊椎炎、骨質增生症、結核性脊椎炎、脊椎外傷及腰椎間盤突出等。腰疼原因之三:由於脊髓和脊椎神經疾患引起。如脊髓壓迫症、急性脊髓炎、神經根炎、脊髓腫瘤等所引起的腰疼。腰疼原因之四:由於內臟器官疾患所引起。如腎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膽囊炎、膽囊結石、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前列腺炎、子宮內膜炎、附件炎及盆腔炎等,腫瘤也可引起腰骶部疼疼,女性病人往往同時伴有相應的婦科癥候。腰疼原因之五:由於精神因素所引起。如癔病患者也可能以腰病為主訴,但並無客觀體征,或客觀檢查與主觀敘述不能以生理解剖及病理知識來解釋,這種腰疼常為癔病的一種表現。
2、怎樣用耳針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及其關節增生、變性而造成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壓迫產生的一系列癥候群。中醫學認為,本病因年老體衰,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或外傷血瘀,風寒痹阻所致。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為:頸痛、頭暈、頭痛、手麻、肩臂痛、心悸、惡心、汗出等。
耳部取穴:頸、頸椎、神門、腎為主穴。神經根型加枕、肩;神經根炎加內分泌、腎上腺;椎動脈型加心;交感型加交感;兼有外傷血瘀者加耳中。
方法:由於頸椎病為慢性骨質退行性病變,一般可以採用耳壓法或並用毫針刺。
3、為什麼會脊椎痛
你好,人如果長時間坐位,就會出現腰背疼痛的症狀,這是正常現象,而長此以往將會導致慢性勞損,形成功能性腰背痛。因此關鍵是要注意勞動保護,坐位超過一小時,即應起立活動,做脊柱的背伸運動(即向前挺腰),平時注意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如果已導致了腰肌勞損,則應平卧硬板床休息,行腰部熱敷理療,可很快緩解症狀
按摩治療頸椎病屬於患者可以接受,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滑利關節、整復錯縫等作用,對神經根型的效果較為明顯,對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也有一定的療效。對脊髓型頸椎病,按摩療法應慎用。
(1)患者正坐,醫者站在背後施按揉法於風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絡,使頸肩部痙攣的肌肉得以放鬆。再用
4、勁椎骨/刺的症狀?
對於頸椎骨刺而言,這是我們臨床中很常見的疾病,頸椎骨刺即俗稱為骨刺,又稱骨贅。它是指骨關節邊緣上由於長期慢性損傷引起瘢痕組織增生,天長日久可產生鈣質沉著變成骨質而形成的。頸椎骨刺是中老年時期骨關節的生理性退行性變化,是人體衰老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與不同年齡、職業的人的骨關節及椎體承受的壓力和解剖生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頸椎骨刺患病後,及時的治療是早日治癒的關鍵,專家建議,可用青九牛按摩膏,堅持塗抹按摩。<br><br>
5、請問,末梢神經炎與頸椎壓迫有關嗎?
如果你確診是末梢神經炎,我有中葯葯方,是以前在網上看到的,我用過,效果不錯,下面就是那個葯方:
治周圍神經炎(末梢神經炎)中葯方
中葯方 :
紅參8~10g、黃芪30~50g、當歸30g、白芍15g、吳萸5g、木瓜30g、檳榔12g、蘇葉8~10g、桔梗12g、桔紅12g
、陳皮10g、木通10g、地龍10g、甘草5g
水煎,雞鳴時(4-5時)服頭煎,天亮(6-7)時服二煎。
主治:末梢神經炎,中毒性周圍神經炎,周圍神經根炎。
加減:
1.伴口苦、寒熱往來者,加小柴胡湯和解表裡;
2.苔白滑或痰多或嘔逆或挾氣郁者,去黃芪、當歸、白芍,加蘆根15g,清熱利濕,半夏10g、茯苓15g、厚朴12g
,燥濕化痰、理氣解郁,降逆止嘔;
3.心煩者加焦梔12g;
4.心悸者,加棗仁15g;
5.患肢有灼熱感者,加知母12g、丹皮12g,清熱涼血;
6.兼見五心煩熱者,再加地骨皮20g,清熱除蒸;
7.肢冷者,加桂枝10g,溫陽通絡;
8.有瘀血見症者,加蘇木5~10g;
9.上肢麻痹甚者,加桂枝10g、葛根15g、白芷10g,以引葯橫行手臂;
10.下肢麻痹甚者,加淮牛膝10g,踝關節以下者,再加地風皮10g,引葯下行;
11.治療進入恢復期,膩苔已去,僅患肢乏力,加川仲10g、補骨脂12g、熟地30g、制首烏30g、狗脊15g,滋肝益腎、強骨壯力。
並可用 《健步虎潛丸》(虎潛丸亦可) 收功(後期用此葯長期服用鞏固治療效果)。
方解:
末梢神經炎證見:四肢或單純下肢,肌膚麻木乏力,不仁不用,或有脹感,但無疼痛,浮腫或無浮腫,或見腕下垂,足下垂,皮膚有冷感;苔多白膩,脈多弦數;部分患者有明顯農葯中毒史。本病系由於素體氣血虛弱,寒濕留著,壅阻氣機,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得疏通所致。治宜補氣養血,祛寒除濕,下氣降濁,疏通經絡。本方取具開上、導下、疏中、溫宣降濁之雞鳴散,加紅參、黃芪、白芍、當歸、甘草補氣養血;地龍、木通疏通經絡。如有明顯中毒史者,主方加崗梅根10g以解毒。臨床療效非常滿意,究為何因,有待進—步研究。據實際觀察,所有服用本方者,均有腸鳴矢氣增多之反應,症狀減輕後,上述反應也隨之減輕,最後不復存在腸鳴矢氣之反應,可能此方對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有一種特殊作用,與「治痿獨取陽明」暗中相合。而現代之周圍神經炎實屬祖國醫學「痿症」之范疇。但以雞鳴散為基礎方,於方於葯均難以解釋其理。但臨床應用十餘年,治癒數百例,均為此方之功效,何也?
歌括:
周圍神經炎參芪 歸芍地龍木通隨
吳萸木瓜檳榔草 桔梗桔紅蘇陳皮
雞鳴五更分次服 肢麻困重立時拈
(此病為疑難雜症,此葯為第一療程用葯,服葯幾天後就可見效,服葯1-2月以後,病情就大有好轉;但以後效果就慢慢小了,需要改變一下處方,具體情況具體處理,最好去當地大一點的中醫院看神經內科調整葯方繼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