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分為哪幾個類型
頸椎病在醫學上的獨立性已得到公認,其發病機理:臨床表現以及治療原則已經有了統一的概念及標准。目前通用的頸椎病診斷標准及類型如下: 一般原則: ①臨床表現與X線片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 ②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而X線片上尚未出現異常者,應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診斷為頸椎病。 ③對臨床上無主訴及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頸椎病。可對X線片上的異常所見加以描述。 除以上原則外,各型頸椎病的診斷如下: (1)頸型頸椎病 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 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定,具有「雙邊」、「雙突」、「切凹」、「增生」等表現。 ③除外頸部扭傷(俗稱「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炎、神經衰弱及其它非因頸椎間盤退行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2)神經根型頸椎病 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其范圍與受累的神經根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②X線片上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或骨質增生。 ③壓頸試驗或上肢牽拉試驗陽性。 ④痛點封閉治療效果不明顯。 ⑤臨床表現與X線片上的異常所見在節段上相一致。 ⑥除外頸椎骨實質性病變(如結核、腫瘤等)、胸廓出口綜合征、肩周炎、網球時、膠二頭肌膽鞘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3)脊髓型頸椎病 ①臨床上有脊髓受壓表現,分為中央及周圍兩型。中央型症狀先從上肢開始,周圍型者則從下肢開始,又分為輕、中、重三度。 ②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多有骨質增生,誰管前後徑出現狹窄。 ③除外肌萎縮型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④個別鑒別診斷困難者,可作脊髓造影檢查。 ⑤有條件者,可做CT,掃描攝查。 (4)椎動脈型頸椎病 ①曾有摔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②旋頸試驗陽性。 ③X線片顯示椎間關節失穩或鉤推關節骨質增生。 ④除外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暈。 ⑤除外椎動脈I段(即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頸椎動脈皿段(即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⑥除外神經官能症、顱內腫瘤等。 ⑦確診本病,尤其是手術前定位,應根據椎動脈造影檢查。 ⑧推動脈血流圖及腦電圖只有參考價值。 (5)交感型頸椎病。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上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6)其它型。如食道型頸椎病,頸椎椎體前烏嘴樣增生壓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難等。此經食道鋇劑造影可證實。
2、脊椎病的臨床分型有哪些?求指教!
頸椎病是指因頸椎退行性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並引起相應臨床症狀的疾病,此病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頸椎病的症狀多樣而復雜,多數患者開始症狀較輕,在以後逐漸加重,也有部分症狀較重者。這是與所患頸椎病的類型有關,但往往單純的類型少,以一個類型為主合並有一個到幾個類型混合在一起,稱為混合型頸椎病。頸椎病分型如下: 1.神經根型頸椎病:因退變的椎間小關節、鉤狀關節增生或椎間盤的突出,壓迫了頸神經根,引起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常常表現為頸部、肩部和一側上肢疼痛,頸部僵硬、活動受限,有明確的壓痛點伴放射性疼痛,上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因其受壓神經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 2.脊髓型頸椎病:因頸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後側韌帶鈣化,椎間盤突出,椎板或黃韌帶肥厚而壓迫脊髓,引起脊髓損害症狀。又分為中央型和中央旁型。中央型表現為步態不穩,四肢麻木無力,肌張力高,痙攣甚至強直(多見於伸肌和內收肌群),腱反射亢進,多無頸部疼痛和感覺障礙。中央旁型表現為同側運動和對側感覺功能障礙,即感覺運動分離,同時伴有同側上肢神經症狀,與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相同。 3.交感型頸椎病:增生或頸椎間盤突出在椎間孔或橫突孔處,壓迫交感神經,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其表現,如眼部、眼瞼無力、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球後疼痛、流淚等。頭部:頸性頭暈、惡心嘔吐、頭枕部疼痛。心臟症狀:心跳加快或減慢,心前區疼痛,常被誤認為冠心病發作。發汗障礙:一側頭面、頸手足多汗或少汗。另外常伴有耳鳴、耳聾、平衡失調等症狀。 4.椎動脈型頸椎病:因增生或突出物刺激,致椎動脈痙攣或被機械壓迫造成供應腦組織的血循環減少引起一系列症狀,其表現為頸性眩暈、惡心、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頭痛、一時性意識障礙甚至猝倒。以上症狀多在頸部活動到某一位置時誘發。 5.食道型頸椎病:臨床較少見,主要是椎體前緣出現骨刺,頸椎椎體前緣烏嘴樣骨質增生壓迫食管引起病人吞咽困難的臨床症狀;或者刺激或壓迫膈神經出現呼吸困難,或者刺激或壓迫喉返神經引起聲音嘶啞等,並出現其他相應的臨床表現。表現為咽喉干澀、咽喉部疼痛、明顯異物、吞咽困難、音啞等咽喉、食道症狀。 6.頸型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以頸部症狀為主,故又稱局部型。由於症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復發作而使病加重。該型頸椎病由於頸椎較長時間彎曲,一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移向伸側,刺激神經根,而引起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約半數以病人頸部活動受限或強迫體位,個別病人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可以緩解。 以上是頸椎病的常見分型,希望患者不要因為缺乏相關知識,發現後沒有及時到醫院就診,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頸椎病患者要注意保養,防止任何誘發因素,如絕對戒煙、戒酒, 防止激動或生氣以及疲勞過度等。
很高興能幫助你哦,以上回答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3、頸椎病的臨床分型有哪些?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1.神經根型頸椎病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3)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
(4)痛點封閉無顯效。
(5)除外頸椎外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頸椎病
(1)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
(2)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
(3)除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
(1)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經症狀。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頸椎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椎體前鳥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6.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也稱局部型頸椎病,是指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