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刮痧什麼穴位
大椎、天宗
2、頸椎病肩周炎刮痧治療哪些部位
頸椎刮痧主要是刮三條線:風府----大椎;兩側的風池---肩井;以及阿是穴
肩周炎刮痧主要是1、刮肩周骨縫(從前腋紋頭------後腋紋頭
2、肩胛骨縫
3、 手臂上的經絡(尤其是手臂麻木的、酸痛的)
4、以及阿是穴
刮痧的作用:1、疏通經絡、促進氣血的運行。
2、清熱解毒、促進新陳代謝。
3、刺激穴位、經絡達到調節臟腑的作用。
3、頸椎如何刮痧
用刮莎板從上而上慢慢刮,把力度滲透到皮下層,不要簡單的刮你的皮,只能從上向下慢慢的刮,要適當的塗點精油,先中間後刮頸椎的兩邊.慢慢的刮,刮到莎出現為止.
4、刮痧在哪些部位比較好?
首先准備一枚光滑的物品,如湯匙或骨梳,再拿一個小碗放些麻油(沙拉油或茶油、清水亦可),這樣就可以開始進行刮痧了。
刮痧方法:
用湯匙在病兒身體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膚出?深?色的紅斑為止。刮砂時的順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間刮向兩側,刮時應取單一方向,不宜來回刮,每次大約刮二十下左右。
刮痧的部位:
1.通常在頸部及背部的脊椎兩旁,沿著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結喉的兩側和胸部進行。
3.也有沿著脊椎兩側,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著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兒情緒不佳,可刮臂彎內側和腿彎內側。
一、頭部的刮法
頭部有頭發覆蓋,須在頭發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塗刮痧潤滑劑。為增強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邊緣或刮板角部刮拭。每個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發皮發熱為宜。手法採用平補平瀉法,醫者一手扶患者頭部,以保持頭部穩定。
循行路線:
(1)刮拭頭部兩側,從頭部兩側太陽穴開始至風池穴,經過穴位為頭維穴、頷厭穴等。
(2)刮拭前頭部,從百會穴經囟會穴、前頂穴、通天穴、上星穴至頭臨泣穴。
(3)刮拭後頭部,從百會穴經後頂穴、腦戶穴、風府穴至啞門穴。
(4)刮拭全頭部,以百會穴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全頭發際處刮拭。經過全頭穴位和運動區、語言區、感覺區等。
適應症:有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疏通全身陽氣之作用。可預防和治療中風及中風後遺症、頭痛、脫發、失眠、感冒等病證。
二、面部
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因此手法要輕柔,以不出痧為度,且面部不需塗抹活血劑,通常用補法,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方向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線:
(1)刮拭前額部,從前額正中線分開,經魚腰穴,絲竹空穴朝兩側刮拭。
(2)刮拭兩顴部,由內側經承泣穴、四白穴、下關穴、聽宮穴、耳門穴等。
(3)刮拭下頜部,以承漿穴為中心,經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等。
適應症:有養顏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顏面五官的病證。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癱、雀斑、痤瘡等。
三、頸部刮法
頸後高骨為大椎穴,用力要輕柔,用補法,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些,從風池穴一直到肩髃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一般用平補平瀉手法。
循行路線:
(1)刮督脈頸項部分,從啞門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頸部兩側到肩,從風池穴開始經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適應症:人體頸部有六條陽經通過,其中精髓直接通過督脈灌輸於腦,頸部是必經之路,所以經常刮拭頸部,具有育陰潛陽,補益人體正氣,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頸、項病變,如頸椎病、感冒、頭痛、近視、咽炎等證。
四、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後背正中線的督脈,再刮兩側的膀胱經脈和夾脊穴。背部正中線刮拭時手法應輕柔,用補法,不可用力過大,以免傷及脊椎。可用刮板稜角點按棘突之間,背部兩側可視病人體質、病情選用補瀉手法,用力要均勻,中間不要停頓。
循行路線:
刮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及夾脊穴,從大椎刮至長強。足太陽膀胱經位於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處。夾脊穴位於後正中線旁開0.5寸。
適應症:刮拭背部可以治療全身五臟六腑的病證。如刮拭膽俞可治療黃疸、膽囊炎、膽道蛔蟲、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腸俞可治療腸鳴、泄瀉、便秘、脫肛、痢疾、腸癰等。背部刮痧還有助於診斷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現壓痛或明顯出痧斑時,即表示心臟有病變或預示心臟即將出現問題,其他穴位類推。
五、胸部的刮拭
刮拭胸部正中線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大。宜用平補平瀉法。用刮板稜角沿脅間隙刮拭。乳頭處禁刮。
循行路線:
(1)刮拭胸部正中線,從天突穴經膻中穴向下刮至鳩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兩側,從正中線由內向外刮,先左後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沿脅骨走向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
適應症: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臟。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另外可預防和治療婦女乳腺炎、乳腺癌等。
六、腹部刮痧
空腹或飽餐後禁刮,急腹症忌刮,神闕穴禁刮。
循行路線:
(1)刮拭腹部正中線,從鳩尾穴經中脘穴、關元穴刮至曲骨穴。
(2)刮拭腹部兩側,從幽門穴刮至日月穴。
適應症:腹部有肝膽、脾胃、膀胱、腎、大腸、小腸等臟腑。故刮拭腹部可治療以上臟腑病變。如膽囊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嘔吐、胃痛、慢性腎炎、前列腺炎、便秘、泄瀉、月經不調、不孕證等。
七、四肢的刮法
刮拭四肢時,遇關節部位不可強力重刮。對下肢靜脈曲張、水腫應從下向上刮拭。皮膚如有感染、破潰、痣瘤等,刮拭時應避開。如急性骨關節創傷、挫傷之處不宜刮痧,但在康復階段做保健刮痧可提前康復。
循行路線:
(1)刮拭上肢內側部,由上向下刮,尺澤穴可重刮。
(2)刮拭上肢外側部,由上向下刮,在肘關節處可作停頓,或分段刮至外關穴。
(3)刮拭下肢內側,從上向下刮,經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陽穴,委中穴可重刮。
(4)刮拭下肢外側部,從上向下刮,從環跳穴至膝陽關穴,由陽陵泉穴至懸鍾穴。
適應症:四肢刮痧可主治全身病症。如手少陰心經主治心臟疾病。足陽明胃經主治消化系統症症。四肢肘膝以下五輸穴可主治全身疾病。
八、膝關節的刮法
膝關節結構復雜,刮痧時宜用刮板稜角刮拭,以便掌握刮痧正確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損傷關節。刮拭關節動作應輕柔。膝關節內積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遠端穴位刮拭。膝關節後方及下端刮痧時易起痧皰,皰起時宜輕刮或遇曲張靜脈可改變方向,由下向上刮。
循行路線:
(1)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稜角點按膝眼。
(2)刮拭膝關節前部,膝關節以上部分從伏兔穴刮至梁丘穴,膝關節以下部分從犢鼻穴刮至足三里穴。
(3)刮拭膝關節內側部,從血海穴刮至陰陵泉穴。
(4)刮拭膝關節外側部,從膝陽關穴刮至陽陵泉穴。
(5)刮拭膝關節後部,委中穴可重刮。
適應症:主治膝關節的病變,如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韌帶損傷、肌腱勞損等。另外對腰背部疾病、胃腸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二、挑痧法的常用部位
1、頭頸項部:從印堂穴起,沿太陽穴、頸部兩側和項部兩側各有1個痧痕點。
2、胸腹部:從華蓋穴開始沿肋間左右各有2個痧痕點;中脘穴、肚臍兩側,關元穴左右各有1個痧痕點。
三、放痧法的常用部位
(1)上肢:曲池穴、十宣穴、少商穴、尺澤穴。
(2)頭面頸項:大椎穴、百會穴、太陽穴、人中穴、金津穴、玉液穴。
(3)下肢:委中穴。
四、刮痧的整體順序
整體刮拭的順序是自上而下,先頭部、頸、背、腰部或腹部,後四肢、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據病情決定刮拭的先後順序。每個部位一般先刮陽經,再刮陰經,先刮拭身體左側,再刮拭身體右側。
5、刮痧刮哪裡治療頸椎病?
砭石調理頸椎病的手法:令病人端坐椅子上,裸露刮痧部位。除頭部外,先將刮痧油塗於所刮拭穴位和經絡上,先刮頭部到頸部,兩肩髃,然後順膀胱經向下刮,再順肩刮至合谷穴,通常每天一次,選擇
3-5個部位,用瀉法或平補平瀉進行刮痧,每個部位一般刮拭時間為3-5分鍾,用補法刮痧,次數為15-30次。
6、刮痧哪些穴位可以緩解頸部疾病?
落枕又稱「失枕」,以急性頸部的肌肉痙攣、強直、酸脹、疼痛,乃至轉動失靈為主要臨床表現。輕者可自行痊癒,重者可延至數周。其發生原因,多由於體質虛弱,勞累過度,在晚上睡眠時,頭頸部位放置又不當,枕頭高低不適或太硬,使頸部肌肉長時間地維持在過度伸展或緊張狀態,引起頸部肌肉靜力性損傷或痙攣所致。
【刮痧部位】
刮風池、大椎、肩井及頸肩部;刮外關、懸鍾。
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多由頸椎退行性改變、增生、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頸部交感神經等出現的一組復雜的癥候群。多因風寒、外傷、勞損(反復落枕、姿勢不良)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刮風池、天柱、肩井、大杼、天宗及肩背部、膈俞、腎俞、曲池、列缺、合谷。
7、頸椎病刮痧法的刮痧療法
風寒阻絡
(一)症狀
以頸項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畏寒無汗,舌淡苔白為典型症狀。
(二)治法
(1)選穴:風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侖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天柱: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侖: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足部昆侖穴。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由於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從風池穴一直到肩井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然後刮頸後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別由兩側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最後刮足部外側昆侖穴,重刮,30次,出痧為度。
氣血瘀滯
(一)症狀
以頸項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胸悶心悸,舌質黯為典型症狀。
(二)治法
(1)選穴風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侖、血海、膈俞、三陰交。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天柱: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侖: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膈俞:在背部,當笫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3)刮拭順序 先刮肩頸部的風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背部膈俞,最後刮下肢的血海、昆侖、三陰交。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由於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從風池穴一直到肩井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然後刮頸後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別由兩側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背部膈俞穴,宜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重刮,30次,出痧。最後刮足部外側昆侖穴和下肢內側三陰交穴,重刮,各30次,出痧為度。
8、刮痧為什麼要先刮頸椎?
文/梁迎春 刮痧療法如今已經很普及,深入到了百姓生活當中。治療的范圍也很廣泛,可以治療內外科多種疾病。筆者在臨床中發現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無論刮何處,要先刮頸椎!但是我看到,無論醫者刮痧,還是自己在家中刮痧,從來沒有人提出這個建議,在這方面也沒有相關報道,希望能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刮痧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原理,就是擴張了毛細血管,促進了血液循環,以達到疏經通絡,調整陰陽的目的。很多人刮痧忽視了頸椎部位的刮痧,在治療相關病症的時候,只是針對局部刮痧,或者選取幾個相關的穴位刮,並沒有先刮頸椎。往往造成局部的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出現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類似「沙」樣的斑點,便認為已經成功了。其實,這是走入了誤區,並沒有達到整體調整陰陽,經絡也沒有完全疏通。《靈樞·根結》說:「知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闡明了治療疾病具有陰陽的作用,陰陽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導致陰盛則陽病,陽勝則陰病。正所謂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靈樞·刺節》論道:「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將結解開了,經絡自然暢通了。刮痧也確實有祛瘀生新的作用,但是很多人沒有將結真正的解開,比如最常見的背部刮痧。椎骨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椎間動脈,而頸部的椎間動脈發自椎動脈。椎間動脈在椎間孔內分為三個主要分支,椎靜脈叢分椎內靜脈叢和椎外靜脈叢兩部分,頸椎的動脈供應了中間支,以及背部腹部的血液。頸部神經叢,由頸神經前支分出皮支和肌支,所支配的部位是頸前部皮膚,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膈神經、頸神經降支和頸袢。這些神經再繼續分支,支配全身。這樣明確了頸椎的血液供應和神經的分支,就會明白刮痧為什麼要先刮頸椎。僅在病灶部位刮痧,無異於斷章取義,求近功,而不治本!有的人刮痧過後,當時感覺很舒暢,可總感覺有依賴性。實質上就是沒有刮頸椎造成的,只是去掉了表面的毒邪,造成郁積的厲害,沒有真正的將經絡疏通,陰與陽也沒有達到有效的調整。身體好的恐怕感覺不出來,體質差的,會出現瞬間眩暈、惡心等症狀。由此可見,刮痧先刮頸椎,是多麼重要啊!治病求本,要認清局部和整體的重要性,刮痧先刮頸椎,才能盡顯保健與治療的雙重功效! 梁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