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家庭頸椎牽引

家庭頸椎牽引

發布時間:2020-09-20 09:11:17

1、頸椎病的牽引治療怎麼做

1 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病的機理 頸椎病的病因病理較為復雜,與椎體、椎間盤、周圍軟組織的退變和慢性勞損等密切相關。其發生主要是由於頸肌的勞損導致肌張力下降,伸屈肌之間動力平衡失調;椎間盤的退變導致椎間盤膨出,椎間隙變窄,並引起椎體及韌帶的退變,出現椎體及小關節增生,椎間孔相應變小;膨出的椎間盤纖維環、增生的椎體和增生肥厚的韌帶使椎管、椎間孔、橫突孔出現相對狹窄,刺激或壓迫頸椎周圍的神經、血管組織或脊髓,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1、2〕 。這些病理變化最易在活動度和受應力較大的下頸椎發生,導致頸椎的生物力學變化、局部壓迫刺激和無菌性炎症反應。因此,頸椎牽引通過調節和恢復頸椎生物力學的平衡,拉大狹窄的椎間隙和椎間孔,降低椎間盤內壓,使纖維組織復位,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解;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神經肌肉組織水腫和炎症的吸收,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減少對椎間盤的壓迫力,松解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使扭曲的椎動脈伸張,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1、3〕 。 2 頸椎牽引的牽引體位及牽引角度 2.1 牽引體位 頸椎牽引臨床多用枕頜布帶牽引,體位有坐位和卧位,均包括重錘滑輪牽引及牽引機牽引兩種方式。對於兩種體位,大多根據各自的臨床條件、傳統習慣選擇,認為療效並無太大的差異。但霍紅等 〔4〕 通過臨床對比觀察認為,卧式牽引無痛苦又少疲勞感,可適當增加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2.2 牽引角度 牽引角度是目前研究較多的問題。很多學者經過力學試驗和臨床觀察總結認為,根據不同類型頸椎病及主要病變位置,採用相應角度牽引,其療效較固定角度牽引佳;頸椎牽引的角度與牽引最大應力作用有關。牽引角度多數報道為頸前屈20°左右到0°(垂直位),也有報道認為後伸位牽引較前屈合適 〔5〕 。主張頸前屈位牽引的學者認為,前屈位牽引更易使力點直接落在頸椎後側 〔6〕 ,力直接落在頸椎的中後柱或鉤椎關節上,可使椎管和椎間孔相對增大,從而使脊椎和神經根所處的有效間隙增大 〔7〕 。李晶等 〔3〕 通過光彈性實驗認為,牽引角度小時,最大應力位置靠近頸椎上段,而隨著牽引角度的增大,最大應力位置逐漸下移。因此,建議牽引時可按病變在頸椎上段以小角度牽引,病變在下段用較大角度牽引的原則,結合病情適當調整牽引角度。高楚榮等 〔8〕 通過X線觀察認為,牽引前傾角度小於10°或垂直位,頸椎後緣不能充分伸展,大於20°則牽引力減小,只有15~20°前傾位牽引才符合力學要求,效果最佳。張希利等 〔9〕 統計分析認為,牽引角度應結合臨床表現,對照頸椎X線片所見選擇,直線型的多採用直立或前傾角度,反弓型的牽引角度為直立或後仰,而神經根型多採用頸前屈20~30°角,頸型採用頸前屈20°以下,脊髓型採用頸後仰10~15°角,椎動脈型採用5°以下。邵建萍 〔7〕 對神經根型、椎動脈型採用頸前屈30°牽引,認為可以使椎間隙距離拉大,頸椎弧度變直,使扭曲的椎動脈變直,鉤椎關節的骨贅遠離椎動脈;脊髓型採用中立位牽引,順應原頸椎的生理弧度,比屈曲牽引療效突出,混合型以偏重於某一型而採用相應的牽引角度。姜瑛等 〔10〕 根據X線改變及症狀,採用病變位於C 4~5 牽引角度為0°;位於C 5~6 前屈5~10°;位於C 6~7 前屈15°;位於C 7 T 1 前屈20~30°;位於上頸椎時多為後伸5~20°。與李晶等 〔3〕 的結果相似。周章武等 〔5〕 主張仰卧後伸牽引。認為牽引時將在牽引狀態下的各個頸椎骨最大限度地維持或近乎維持其生理狀態,是最為理想的牽引方式;仰卧後伸牽引的牽引力是通過頸椎及其周圍組織的均勻布散,較集中地作用於中段頸椎,中段頸椎恰好是頸椎病的好發部位,因此,這種牽引能直達病所。另外,頸椎後伸時脊髓、神經根處於鬆弛狀態,有利於無菌性炎症減輕;後縱韌帶緊張,椎間隙的前方開大,髓核有向前滑移之勢,不易引起後方的纖維環損傷;頸後方的肌肉及韌帶處於鬆弛狀態,牽引力作用於頸椎骨本身,不致於加重對頸部肌肉及韌帶(後方的)的副損傷;頸後伸,橫突之間的距離縮短,牽拉力不會作用到椎動脈,不會影響到其血液供應。對於牽引角度,認為在治療初期宜選用較小的後伸度數,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增加牽引時的後伸角度,直到15°為止。後伸15°牽引力正好沿中上段頸椎的軸線,對維持頸椎的弧度及調節頸椎的內外平衡最為合適。 3 頸椎牽引的牽引量及牽引時間 3.1 牽引量 頸椎牽引的牽引量多採用傳統定量牽引,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史、分型等選擇適合的重量。李恭等 〔11〕 認為調整牽引量到患者感到舒適的程度。隋孝忠等 〔12〕 認為,牽引量調到病人牽引過程中患肢麻木消失,並出現灼熱感,脈搏加快,掌心出汗等表現為最有效。通常坐式牽引牽引量為3~12kg 〔8、11〕 或體重的15%~20% 〔10〕 ,卧位牽引則牽引量多為5~20kg 〔4〕 。另外,有人主張超體重牽引 〔13〕 ,重量可達60kg。但成鵬等 〔14〕 經過對比觀察認為,在5~10kg范圍內,牽引重量對頸椎病療效的影響不顯著。何慧等 〔15〕 認為,頸椎牽引的重量對療效無顯著影響。姜瑛等 〔10〕 認為,牽引力小於體重的10%或大於體重的20%,椎間隙無明顯改變。因此,牽引量應根據具體情況調節。 3.2 牽引時間 牽引時間一般為每次牽引15~30分鍾,每日牽引1或2次,以7~20次為1療程。孟慶明 〔16〕 經統計學處理認為,牽引60分鍾與牽引30分鍾椎間隙拉開程度無差別,沒有必要延長1次的牽引時間。王斌等 〔6〕 認為,臨床牽引不一定要牽引到症狀、體征完全消失。李恭等 〔11〕 則認為,治療次數多則效果明顯而且鞏固。在牽引方式上主要為持續牽引和間歇牽引 〔12、17〕 。持續牽引多是小重量牽引時採用,王斌等 〔6〕 認為,稍長時間的小重量維持牽引能有效地消除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調整頸部的內在平衡,緩解臨床症狀。間歇牽引多在大重量牽引時採用,能有效拉開椎間隙。姜瑛等 〔10〕 還認為,持續牽引配合間歇牽引效果好,可克服持續牽引造成的一些副作用。 總之,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史、分型、牽引後的反應等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牽引角度、牽引重量、牽引方式、牽引時間,才能充分發揮其治療作用。頸椎病的發生與頸椎的退變和慢性勞損等有關,為了預防其發病,減輕病人痛苦,方便平時治療,我們認為可依據生物力學原理,設計製作一類簡便有效的家庭用牽引裝置,使廣大頸椎病患者治療家庭化。

2、頸椎病到什麼程度需要牽引??

頸椎牽引是在國內外廣泛流行的一種治療頸椎病的傳統方法,對某些病例,如果運用得當,可獲得一定的療效。頸椎牽引通過牽引力與反牽引力(即病人自身的重力)的相互作用,可逐漸緩解痙攣的頸部肌肉,減輕疼痛。
頸椎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椎間盤退變,致使椎間隙狹窄以及椎間孔變小。通過適當的牽引力,可使患部椎間隙被逐漸牽開。這樣就降低了椎間盤內壓,甚或使之形成負壓,既可回復向周圍膨脹的纖維環,又可吸納微小突出的椎間盤。對於早期頸椎病出現的頸椎生理曲線變直,頸椎列線不正等情況,通過牽引可逐漸加以矯正。
在狹窄的椎間隙被牽開的同時,兩側狹窄的椎間孔和小關節間隙亦被牽開,減輕或解除了神經根等組織的壓迫或刺激。並可有效地制動,減少因頸椎異常活動所造成的摩擦或刺激,便於肌肉、滑膜、神經根、脊髓等組織炎性水腫的消退與吸收。
隨著頸椎椎管縱徑的拉長,椎動脈痙攣、曲折的現象可逐漸改善;腦脊液和脊髓的血液循環亦會變得通暢。這樣,大腦與脊髓的缺血、缺氧現象就會得到糾正。
頸椎牽引方法一般分為兩種,即坐位牽引和卧位牽引。通過枕頜布吊帶套在病人的枕部和下頜部進行牽引。重量從4kg開始,隨療程逐漸加至10kg。牽引時間為每日20~40分鍾,10次為一療程。根據情況可治療1~3個療程。
坐位牽引時,患者坐於牽引架下椅子上,套上枕頜布吊帶,牽引繩通過兩個滑輪後,尾端接上牽引重量。
卧位牽引時,患者仰卧於床上,抬高床頭20cm,患者頭下置一薄枕,套上枕頜布吊帶,牽引繩通過床頭牽引架上的滑輪,尾端接上牽引重量。因摩擦力緣故,卧位牽引重量需略大於坐位牽引時的重量。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醫學知識廣泛普及的今天,經醫生指導,在家庭進行頸椎牽引是安全可靠、簡單易行的。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進行頸椎牽引往往需要連續的2~3周時間,不能間斷。醫院的牽引設備有限,病人又相對較多,經常要排隊等侯,若無其他特殊治療,勢必會影響工作,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適合於家庭使用的牽引裝置並不復雜,可自製,亦可在醫療器械商店買到。現介紹兩種方法:
(1)將固定裝置及滑輪固定於門框橫楣等物體上。
(2)將牽引繩穿過滑輪,一端連接牽引弓及牽引吊帶,另一端連接牽引重物。
(3)可隨意選用沙袋、磚塊、鐵塊等易得物品作為牽引重物,放置一口袋內懸吊即可。
另一方法系用病人自身體重進行牽引,是傳統方法的改進型,為市售成套產品。將牽引裝置掛住,病人坐好後,將枕頜吊帶套住頭部,用手拉動牽引桿之繩索,齒輪即定向運動,且能自鎖。即可在齒輪和頭部之間的牽引繩上產生向上的牽引力,利用向上的拉力和病人自身的重力相對抗來達到頸椎牽引的目的。
當採用齒輪自鎖式牽引器進行牽引時,牽引力可隨時調整,以頸部無疼痛不適,頜面、耳、顳部無明顯壓迫感為宜。牽引結束時,如牽拉復位桿之繩索,齒輪自鎖即瞬時失效,牽引力忽然消失,會出現頸部不適感。比較舒適的方法是病人扶住坐椅站起,令牽引力逐漸減弱。
枕頜吊帶應柔軟,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當採用傳統裝置牽引時,牽引架的固定要可靠,牽引繩要結實耐磨。牽引重物距地面30cm左右,病人站立時重物可落在地上。 牽引重量從4kg開始,逐漸加大至10kg左右。每日牽引時間為20~40分鍾,10次為一療程。根據病情可連續牽引至2~3個療程。症狀隨治療緩解時,即說明牽引已見效。當症狀基本消失時,要再堅持牽引一段時間,鞏固療效,防止病情復發。

3、頸椎牽引器家用有什麼禁忌 需要注意什麼

頸椎牽引器用於預防及治療多種類型頸椎病及因頸椎病引起的壓迫症狀,能夠增加大腦血、氧供應,有助恢復體力和精力,並可預防多種老年疾病。
頸椎牽引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

1、必須熟練掌握進入牽引和解除牽引的操作,方可進行牽引器的使用。
2、「牽引力度從小到大,逐步增加」是頸椎牽引安全的關鍵,也是使用者必須遵循的原則。
3、「多次牽引」是牽引效果的保證,通過牽引可拉開椎骨之間空隙,使錯位椎間盤歸位,從而解除椎間盤對神經的壓迫。
4、牽引後頸椎及肩部舒適是牽引力度合適的體現,如牽引後頸椎及肩部感覺不適,就應該減小牽引力度。
5、每天牽引1-3次,每次約30min左右。
6、嚴重的頸椎病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頸椎牽引器。

4、治頸椎病是頸椎牽引器好還是牽引架好

還是用牽引器好,他更符合人的生理要求

5、怎樣在家中進行頸椎牽引?

適合於家庭使用的牽引裝置並不復雜,可自製,亦可在醫療器械商店買到。現介紹兩種方法。

將固定裝置及滑輪固定於門框橫楣等物體上。將牽引繩穿過滑輪,一端連接牽引弓及牽引吊帶,另一端連接牽引重物。可隨意選用沙袋、磚塊、鐵塊等易得物品作為牽引重物,放置一口袋內懸吊即可。

另一方法系用患者自身體重進行牽引,是傳統方法的改進型,為市售成套產品。將牽引裝置掛住,患者坐好後,將枕頜吊帶套住頭部,用手拉動牽引桿之繩索,齒輪即定向運動,且能自鎖。即可在齒輪和頭部之間的牽引繩上產生向上的牽引力,利用向上的拉力和患者自身的重力相對抗來達到頸椎牽引的目的。

6、頸椎牽引能在家自己做嗎

你好,你說的情況看有頸椎病做頸椎牽引,這個可以在自己家裡做,有家庭用的頸椎牽引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牽引力調整,這個是可以自行在家做牽引治療的,具體最好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與家庭頸椎牽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