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了頸椎病怎麼做
你好。頸zd椎病大致有頸椎骨質增生、正常曲度變異和頸椎間盤突出,主要是由於神經壓迫所導致的。還要看具體壓迫什麼神經。通常可以分為以頸部症狀為主的頸型、神經根受累出現上肢症狀的神經根型、四肢運動和感覺障礙的脊髓型、椎動脈受壓引起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刺激症狀的椎動脈型和壓迫食管有吞咽不適或困難的食管型。不知道你的症狀具體是什麼。其主要反應是疼痛、頭暈、嘔吐、手麻、失眠、反射性疼痛等。若不抓緊治療,病情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導致無規律性流涕,視力下降,面癱或上肢肌肉萎縮等嚴重後果。
這類疾病一般以做專伏案工作較多者易患。從開始的局部炎症水腫形成積液,使患部肌體代謝障礙,到後期堆積形成增生。這一過程中醫稱之為痹症,痹也就是不通暢之意。建議可採用中葯透皮給葯,軟堅通絡,活血化瘀,以促進局部的代謝機能,從而使肌體吸收和代謝已形成的增生,達到治癒目的。
頸椎患者平時應該注意: 1、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等。 2、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 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頭苦幹時,也可間斷地做運動屬。
2、怎麼控制頸椎病
您好!頸椎病日常生活中應當避免長時間低頭及頸部的疲勞,不要讓頸部保持一個姿勢的時間太久;注意頸部的防寒保暖,不宜勞累;枕頭不要過高過硬,也不要隨便按摩頸部,有時候按摩的力道和手法掌握不好會適得其反的;多做頸部的運動,也可以經常熱敷以改善症狀。
祝早日康復。
3、頸椎病的發病機制是怎樣的?
頸椎病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從病理角度看,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1)椎間盤變性階段
椎間盤的變性從20歲即已開始。纖維環變性所造成的根節不穩是髓核退變加速的主要原因。可見纖維變性、腫脹、斷裂及裂隙形成;髓核脫水、彈性模量改變,內部可有裂紋形成,變性的髓核可隨軟骨板向後方突出。若髓核穿過後縱韌帶則稱為髓核脫出。後突之髓核既可壓迫脊髓,也可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從生物力學角度看,此期的主要特徵是:椎間盤彈性模量改變、椎間盤內壓升高、椎節間不穩和應力重新分布。
2)骨刺形成階段骨刺形成階段也是上一階段的延續。
骨刺形成本身表明所在節段椎間盤退變引起椎節應力分布的變化,從生物力學看,
骨贅的形成以及小關節、黃韌帶的增生肥大均為代償性反應。其結果是重建力學平衡。這是人體的一種防禦機制。從病理角度看,多數學者認為骨贅來源於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的機化、骨化或鈣化。病程較久的骨刺堅如象牙。
由於頸5-6處於頸椎生理前屈的中央點,椎間盤所受應力較大,所以頸5-6椎間盤的骨贅最多見,其次為頸4-5及頸6-7 。
3)損害階段
前面已述及,單純的退變不一定產生臨床症狀和體征,這也是頸椎病與頸椎退變之間的區別。只有當以上兩個病理階段的變化對周圍組織產生影響而引起相應變化才具有臨床意義。
脊柱對脊髓的壓迫可來自前方和後方,也可兩者皆有。前方壓迫以椎間盤和骨贅為主。前正中壓迫可直接侵犯脊髓前中央動脈或溝動脈。前中央分或前側方的壓迫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與前索,並出現一側或兩側的錐體束症狀。側方和後側方的壓迫來自黃韌帶、小關節等,主要表現以感覺障礙為主的症狀。
脊髓的病理變化取決於壓力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急性壓迫可造成血流障礙,組織充血、水腫,久壓後血管痙攣、纖維變、管壁增厚甚至血栓形成。脊髓灰質和白質均萎縮,以脊髓灰質更為明顯,出現變性、軟化和纖維化,脊髓囊性變、空腔形成。
對脊神經根的壓迫主要來源於鉤椎關節及推體側後緣的骨贅
。關節不穩及椎間盤側後方突出也可造成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早期根袖處可發生水腫及滲出等反應性炎症。繼續壓迫可引起蛛網膜粘連。蛛網膜粘連使神經根易於受到牽拉傷,發生退變甚至華勒變性。
椎動脈真正由於增生和壓迫導致椎動脈狹窄很少見。由於MRI及血管減數造影(DSA)技術的發展,目前發現椎動脈在頸椎退變過程中常發生扭曲,甚至呈螺旋狀。椎節活動時刺激椎動脈,使之發生不同程度的痙攣,使顱內供血減少,產生眩暈甚至摔倒。
後方小關節的松動和變位,關節軟骨的破壞和關節突增生,關節囊的鬆弛和肥厚均可刺激位於關節周圍的末梢神經纖維,產生頸部疼痛。頸椎間盤後壁也有神經末梢支配,纖維環及後縱韌帶的鬆弛和變性均使末梢神經受刺激產生頸部疼痛和不適。
4、青少年得頸椎病該怎樣做?
一.保養 1.用枕適當 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過的,枕頭的高低軟硬對頸椎有直接影響,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並保持頸椎的平直。枕頭要有彈性,枕芯以木棉、中空高彈棉或穀物皮殼為宜。喜歡仰卧的,枕頭的高度為5厘米左右(受壓以後的高度);喜歡側卧的,高度為10厘米左右。仰卧位時,枕頭的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不能使頸部脫空。其實,枕頭的真正名字應該叫「枕頸」。枕頭不合適,常造成落枕,反復落枕往往是頸椎病的先兆,要及時診治;另外要注意的是枕席,枕席以草編為佳,竹席一則太涼,二則太硬,最好不用。 2.頸部保暖 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空調溫度不能太低。 3.姿勢正確 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學習的姿勢不正確,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避免損傷。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老化,並出現慢性勞損,會繼發一系列症狀。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鍾,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 4.避免損傷 頸部的損傷也會誘發本病,除了注意姿勢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剎車,頭部向前沖去,會發生「揮鞭樣」損傷,因此,要注意保護自己,不要在車上打瞌睡,坐座位時可適當地扭轉身體,側面向前;體育比賽時更要避免頸椎損傷;頸椎病急性發作時,頸椎要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轉頭,必要時用頸托保護。 二.鍛煉 頸椎的鍛煉應該慎重,要避免無目的的快速旋轉或搖擺,尤其是頸椎病急性期、椎動脈型頸椎病或脊髓型頸椎病。我們推薦的方法簡單易行,但要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必須持之以恆。 1.頭中立位,前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後伸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動作宜緩慢,稍稍用力。鍛煉時,有的病人頸部可感覺到響聲,如果伴有疼痛,應減少鍛煉的次數或停止鍛煉;如果沒有疼痛,則可以繼續鍛煉。 2.頭中立位,雙手十指相叉抱在頸後,頭做緩慢的前屈和後伸運動,與此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以鍛煉頸椎後側的肌肉力量。 頸椎操: 頭頸部具體鍛煉方法共分4節,每節4個8拍,鍛煉要求穩慢,不求速度。要求動作認真到位,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第一節 頸部屈伸鍛煉:病人端坐或雙足等肩分開站立位,雙手插腰。第一拍為頭前屈,第二拍為頭復正視位。第三拍頭後伸,第四拍頭復正,第五拍為頭左旋,第六拍頭復正,第七拍頭右旋,第八拍頭復正,4個8拍。 要求頭前屈時,下頜務必抵觸胸骨柄部位,頭向左 ,右旋時,務必看到同側肩膀尖。 第二拍 頸部側屈鍛煉:第一拍頭左側屈,第二拍復正,第三拍右側屈,第四拍復正,第五拍頭向前平伸,第六拍復正,第七拍頭向後平伸,第八拍復正。 要求頭側屈及前,後平伸時,幅度要盡量大。 第三節 頭部旋轉鍛煉:第一個八拍之第一至四拍頭部向左前方旋轉,第五至八拍頭部向右前方旋轉,第二個八拍之第一至四拍頭部向左後旋轉,第五至八拍頭部向右後旋轉,第三個八拍同第一個八拍,第四個八拍同第一個八拍。 要求頭的旋轉幅度盡量大,但速度必須穩慢。 第四節 聳肩鍛煉:第一至四拍聳肩並向前旋肩盡量縮胸,第五至八拍,為聳肩向後旋肩並盡量擴胸。 聳肩動作是重點鍛煉內容,因此,在鍛煉中病人要盡量向上 聳肩,在 聳的基礎上做向前,後旋肩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