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媽媽頸椎狹窄5毫米,請問怎麼治療?
頸椎椎管狹窄往往是頸椎病的基礎,對於保守治療,我提供以下幾點給樓主參考:
1,理療,按摩,針灸等,可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2,葯物治療,主要指的是中醫葯治療,口服或者外用改變疏通局部循環,使狹窄的椎管擴大。
3,特別提醒:慎用牽引、重手法推拿等強刺激治療
2、頸椎病的檢查方法都有什麼?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如下:1、X片檢查:屬於基礎檢查,如頸椎正側位片、雙斜位片、張口位片,判斷頸椎間隙,頸椎骨質增生情況,椎間孔有無狹窄;2、頸部CT、磁共振;3、血管彩超:排除其它疾病。患者可在家中進行自我檢查,如出現手部麻木、竄痛、放電樣疼痛時,需考慮是否為頸部神經根受壓,建議到醫院檢查。若長期頭暈,可為頸部血管受壓,導致腦供血不足。
3、頸椎ct掃描有哪些
為了進一步確診,臨床上常常要求頸椎病患者拍攝頸椎的CT片。不少患者詢問:拍攝頸椎CT有什麼作用?為什麼不拍頸椎的X光片或者核磁共振片呢? 今天統一解答如下: 頸椎病CT檢查的臨床意義通常有5個: 一、觀察頸椎先天性的異常: 隨著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應用,CT檢查在脊柱外科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小,特別是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已不是常規的檢查手段,其診斷價值遠遠低於「X線平片+核磁共振」的組合。 但是由於CT能觀察骨質和軟組織的結構,進一步明確脊椎的先天性畸形情況。CT對骨刺、韌帶鈣化、椎管狹窄等骨性病變顯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線平片+核磁共振」對上述情況仍然難以明確的情況下,申請CT檢查,可以更進一步提高診斷的准確性。 二、明確骨折和脫位: 椎弓骨折及骨折片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在平片上容易漏診,而CT能明顯提示,可准確測量病變對椎管及椎間的侵犯程度。CT檢查還可以准確顯示寰椎的骨折。嚴重的脊椎外傷患者只需平卧於CT檢查台上,用橫段面掃描及多平面影象重建即可了解骨折和脫位的情況,避免過多地移動病人。 三、頸椎間盤突出症: CT能直接顯示突出的髓核及其對硬膜囊和神經根的壓迫程度。 四、頸椎椎管狹窄症: CT是診斷及定位椎管狹窄的較准確的方法,能測量椎管的各徑線及面積,觀察椎管形態,了解其骨和軟組織的情況,顯示椎管內受壓迫的程度。 五、排除腫瘤和炎症: 如果X線片證實的病灶,CT更能明確病變的范圍,椎體及附件的情況,病變是否侵犯了椎管及椎間孔,有無椎旁的腫塊,病變是否為侵蝕性,病變是多血管還是無血管,組織有無鈣化、壞死、囊性變等。對臨床懷疑有脊椎病變而平片陰性或可疑者,CT能明確提示有無骨質的異常。
4、為什麼頸椎病需要做磁共振檢查?
類似不損害皮膚進行體內透視可以檢查的有肌肉內臟骨骼血管是否有器質性改變.
磁共振:最大的優點是對人體不產生損害它可以像我們平時看電視一樣不僅能顯示病變組織還能反映活體組織功能和代謝過程中的生理生化信息.對於骨關節脊髓盆腔臟器前列腺膀胱子宮卵巢心臟大血管病變及心肌梗塞的診斷尤為准確. 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
5、頸椎病做什麼檢查
頸椎病的症狀分為,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症狀。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因為壓迫到頸部的脊髓,所以常常引起的是雙手麻木,無力持物,容易掉,也就是握不住東西,做精細的動作,雙手靈活性下降。
6、頸椎椎管狹窄有什麼症狀
頸椎椎管狹窄大多以四肢感覺麻木、刺痛為首發症狀,常從手臂部開始,逐漸加重,並漸出現雙手握力下降,持物不住,胸部束帶感,下肢出現如踩棉花堆的感覺,站立、行走不穩,步態沉重,起步困難。重者出現下肢痙攣、癱瘓、便秘、小便失禁。但這些患者頸部症狀不如四肢嚴重,可能有輕度的僵硬不適和疼痛。不加以注意可能會產生誤診誤治。其實本病的診斷並不困難,有了上述一些表現,再拍兩張X線片就可診斷。除正側位x線片上表現頸椎遲行性變外,在標准側位片上測量第5或第6頸椎椎體後緣中點到相應椎板連成的最短距離,即椎管前後徑,若小於13毫米,稱相對椎管狹窄,小於10毫米為絕對椎管狹窄。為了使測量更加可靠,使用椎管比值測定即頸椎椎管前後徑除以頸椎椎體前後徑,正常應大於0.75,椎管狹窄者小於0.75,甚至小於0.5。若能做CT檢查,就更加直觀,可以直接觀察到椎管的形狀和狹窄程度、部位等。
7、頸椎檢查有哪些項目?
體力勞動者和長期伏案工作的上班族都會有這樣的苦惱,缺少運動量,久坐少動造成頸椎和肩周問題,提早檢查和預防是非常的方式。
頸椎檢查項目有:頸椎正片,檢查是否發生器質性病變。頸椎X光片,了解甲亢等其他疾病的發病情況。頸動脈彩超,檢查是否有心梗發病危險。血壓血脂檢測也是心血管疾病判斷的輔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