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上段

頸椎上段

發布時間:2020-09-10 10:03:05

1、《頸椎上段生理曲度變直》會出現頭暈倒下來頭腦空白亂說話臉色發白這些奇怪現象嗎?還有在生活上要注意什

從你的描述上,可以基本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不過還需要做椎動脈造影,才能確定。
需要做牽引,效果不錯。
以後要注意坐姿,不要長期伏案工作。

2、頸椎病報,請醫生幫忙看以下

這張診斷結果大致的意思是:失狀面見頸椎序列正常,生理曲度尚可,椎體未見明顯增生和破壞徵象,C3/4,C5/6椎間盤信號在T2W緣減低,結合---可見C3/4,C5/6椎間盤---鬆弛,向周圍輕度膨出,對應硬膜囊均可弧形受壓,同平面序列--高不窄,序列神經根無受壓,多平面椎管無狹窄。
也就是個頸椎C3/4,C5/6椎間盤彭出

3、頸椎上段生理曲度變直,右手經常麻木,伴隨頭痛。

問題分析:
您好,您的症狀考慮頸椎病的可能性大,治療以改善症狀為主。

意見建議:
建議查頸部磁共振進一步明確診斷,通過理療,按摩等改善症狀,必要時手術。

4、頸椎病的牽引治療怎麼做

1 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病的機理 頸椎病的病因病理較為復雜,與椎體、椎間盤、周圍軟組織的退變和慢性勞損等密切相關。其發生主要是由於頸肌的勞損導致肌張力下降,伸屈肌之間動力平衡失調;椎間盤的退變導致椎間盤膨出,椎間隙變窄,並引起椎體及韌帶的退變,出現椎體及小關節增生,椎間孔相應變小;膨出的椎間盤纖維環、增生的椎體和增生肥厚的韌帶使椎管、椎間孔、橫突孔出現相對狹窄,刺激或壓迫頸椎周圍的神經、血管組織或脊髓,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1、2〕 。這些病理變化最易在活動度和受應力較大的下頸椎發生,導致頸椎的生物力學變化、局部壓迫刺激和無菌性炎症反應。因此,頸椎牽引通過調節和恢復頸椎生物力學的平衡,拉大狹窄的椎間隙和椎間孔,降低椎間盤內壓,使纖維組織復位,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解;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神經肌肉組織水腫和炎症的吸收,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減少對椎間盤的壓迫力,松解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使扭曲的椎動脈伸張,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1、3〕 。 2 頸椎牽引的牽引體位及牽引角度 2.1 牽引體位 頸椎牽引臨床多用枕頜布帶牽引,體位有坐位和卧位,均包括重錘滑輪牽引及牽引機牽引兩種方式。對於兩種體位,大多根據各自的臨床條件、傳統習慣選擇,認為療效並無太大的差異。但霍紅等 〔4〕 通過臨床對比觀察認為,卧式牽引無痛苦又少疲勞感,可適當增加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2.2 牽引角度 牽引角度是目前研究較多的問題。很多學者經過力學試驗和臨床觀察總結認為,根據不同類型頸椎病及主要病變位置,採用相應角度牽引,其療效較固定角度牽引佳;頸椎牽引的角度與牽引最大應力作用有關。牽引角度多數報道為頸前屈20°左右到0°(垂直位),也有報道認為後伸位牽引較前屈合適 〔5〕 。主張頸前屈位牽引的學者認為,前屈位牽引更易使力點直接落在頸椎後側 〔6〕 ,力直接落在頸椎的中後柱或鉤椎關節上,可使椎管和椎間孔相對增大,從而使脊椎和神經根所處的有效間隙增大 〔7〕 。李晶等 〔3〕 通過光彈性實驗認為,牽引角度小時,最大應力位置靠近頸椎上段,而隨著牽引角度的增大,最大應力位置逐漸下移。因此,建議牽引時可按病變在頸椎上段以小角度牽引,病變在下段用較大角度牽引的原則,結合病情適當調整牽引角度。高楚榮等 〔8〕 通過X線觀察認為,牽引前傾角度小於10°或垂直位,頸椎後緣不能充分伸展,大於20°則牽引力減小,只有15~20°前傾位牽引才符合力學要求,效果最佳。張希利等 〔9〕 統計分析認為,牽引角度應結合臨床表現,對照頸椎X線片所見選擇,直線型的多採用直立或前傾角度,反弓型的牽引角度為直立或後仰,而神經根型多採用頸前屈20~30°角,頸型採用頸前屈20°以下,脊髓型採用頸後仰10~15°角,椎動脈型採用5°以下。邵建萍 〔7〕 對神經根型、椎動脈型採用頸前屈30°牽引,認為可以使椎間隙距離拉大,頸椎弧度變直,使扭曲的椎動脈變直,鉤椎關節的骨贅遠離椎動脈;脊髓型採用中立位牽引,順應原頸椎的生理弧度,比屈曲牽引療效突出,混合型以偏重於某一型而採用相應的牽引角度。姜瑛等 〔10〕 根據X線改變及症狀,採用病變位於C 4~5 牽引角度為0°;位於C 5~6 前屈5~10°;位於C 6~7 前屈15°;位於C 7 T 1 前屈20~30°;位於上頸椎時多為後伸5~20°。與李晶等 〔3〕 的結果相似。周章武等 〔5〕 主張仰卧後伸牽引。認為牽引時將在牽引狀態下的各個頸椎骨最大限度地維持或近乎維持其生理狀態,是最為理想的牽引方式;仰卧後伸牽引的牽引力是通過頸椎及其周圍組織的均勻布散,較集中地作用於中段頸椎,中段頸椎恰好是頸椎病的好發部位,因此,這種牽引能直達病所。另外,頸椎後伸時脊髓、神經根處於鬆弛狀態,有利於無菌性炎症減輕;後縱韌帶緊張,椎間隙的前方開大,髓核有向前滑移之勢,不易引起後方的纖維環損傷;頸後方的肌肉及韌帶處於鬆弛狀態,牽引力作用於頸椎骨本身,不致於加重對頸部肌肉及韌帶(後方的)的副損傷;頸後伸,橫突之間的距離縮短,牽拉力不會作用到椎動脈,不會影響到其血液供應。對於牽引角度,認為在治療初期宜選用較小的後伸度數,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增加牽引時的後伸角度,直到15°為止。後伸15°牽引力正好沿中上段頸椎的軸線,對維持頸椎的弧度及調節頸椎的內外平衡最為合適。 3 頸椎牽引的牽引量及牽引時間 3.1 牽引量 頸椎牽引的牽引量多採用傳統定量牽引,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史、分型等選擇適合的重量。李恭等 〔11〕 認為調整牽引量到患者感到舒適的程度。隋孝忠等 〔12〕 認為,牽引量調到病人牽引過程中患肢麻木消失,並出現灼熱感,脈搏加快,掌心出汗等表現為最有效。通常坐式牽引牽引量為3~12kg 〔8、11〕 或體重的15%~20% 〔10〕 ,卧位牽引則牽引量多為5~20kg 〔4〕 。另外,有人主張超體重牽引 〔13〕 ,重量可達60kg。但成鵬等 〔14〕 經過對比觀察認為,在5~10kg范圍內,牽引重量對頸椎病療效的影響不顯著。何慧等 〔15〕 認為,頸椎牽引的重量對療效無顯著影響。姜瑛等 〔10〕 認為,牽引力小於體重的10%或大於體重的20%,椎間隙無明顯改變。因此,牽引量應根據具體情況調節。 3.2 牽引時間 牽引時間一般為每次牽引15~30分鍾,每日牽引1或2次,以7~20次為1療程。孟慶明 〔16〕 經統計學處理認為,牽引60分鍾與牽引30分鍾椎間隙拉開程度無差別,沒有必要延長1次的牽引時間。王斌等 〔6〕 認為,臨床牽引不一定要牽引到症狀、體征完全消失。李恭等 〔11〕 則認為,治療次數多則效果明顯而且鞏固。在牽引方式上主要為持續牽引和間歇牽引 〔12、17〕 。持續牽引多是小重量牽引時採用,王斌等 〔6〕 認為,稍長時間的小重量維持牽引能有效地消除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調整頸部的內在平衡,緩解臨床症狀。間歇牽引多在大重量牽引時採用,能有效拉開椎間隙。姜瑛等 〔10〕 還認為,持續牽引配合間歇牽引效果好,可克服持續牽引造成的一些副作用。 總之,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史、分型、牽引後的反應等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牽引角度、牽引重量、牽引方式、牽引時間,才能充分發揮其治療作用。頸椎病的發生與頸椎的退變和慢性勞損等有關,為了預防其發病,減輕病人痛苦,方便平時治療,我們認為可依據生物力學原理,設計製作一類簡便有效的家庭用牽引裝置,使廣大頸椎病患者治療家庭化。

5、你好!我頸椎的最上端(後腦勺內)、感覺有個核核一樣的東西、頭老是昏昏沉沉的、現還有點疼痛、不知有何

病情分析:
你好,你的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頸椎增生造成的,
指導意見:
建議你應該盡量的不要長時間的保持一個姿勢,多活動,必要時應該去醫院做頸部的ct檢查一下。

6、我的頸椎能會到和從前一樣嗎

不可能.完全恢復.沒有不良症狀.就可以了.長期不良姿勢引起的.骶髂關節.好嗎.找到推拿高手.有效扶正.移位脊椎.骶髂關節.就能減輕病情.控制發展.得到滿意的康復

7、頸椎、胸椎上段疼痛會影響喉嚨嗎????????

頸椎、胸椎上段痛與喉嚨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如疼痛的部位同時有累及周圍的神經,會對喉嚨的發音有影響.

8、中上段頸椎生理曲線變直,椎列連續,3-7頸椎體緣見不同程度唇,刺狀骨質增生影,頸椎3/4. 4

病情分析:
根據你的描述屬於頸椎病有關
指導意見:
建議可以服用中成葯伸筋丹膠囊,骨仙片,全天麻膠囊調理,易消化易吸收飲食,避免不良刺激。

9、頸椎老是疼痛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長期的伏案工作,對我們的頸椎肯定會有一定的傷害的,那你知道頸椎病到底該怎麼及時的預防和治療呢。為了我們的健康,大家是得多注意保養的。頸椎的問題可大可小,一定要多注意頸椎保養了,對於很多人來說,經常性的頸椎疼痛是非常難受的。按摩是可以幫助緩解頸椎問題的,怎麼做,頸椎病按摩手法、頸椎病的類型有哪些以及如何預防頸椎病。
頸椎病按摩手法
1、揉頸部兩側肌肉
正坐,按摩者用拇指揉頸部兩側肌肉(從枕部與頸上段交界處至大椎旁的頸根處)3~5遍,以放鬆肌肉,在疼痛相對劇烈的痛點著重施術,隨後點揉風池穴1分鍾,以酸脹為宜。
2、拿揉肩部斜方肌
正坐,按摩者拿揉兩側肩部斜方肌,從內到外廣泛的放鬆肌肉,反復施術3~5遍;用拇指點揉兩側肩胛骨內上角肌肉附著處半分鍾;點揉肩井穴半分鍾,以酸脹為宜。
如何按摩頸椎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經常性的按摩頸椎是可以幫助緩解頸椎病的疼痛感的。頸椎病的分類也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一點。頸椎病都分為幾類呢?
頸椎病的類型
1、椎動脈型
這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之一,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常伴有頭暈、黑朦等症狀,與頸部旋轉有關。
2、神經根型
這種類型主要是因為神經受損導致的頸椎病。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骨質增生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上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為一側上肢節段的運動障礙或感覺麻木。
3、交感神經型
頸椎病分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者,臨床上比較少見,而且常與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混雜在一起,難以鑒別。
4、脊髓型
頸椎病的發生和脊髓也有一定的關系。頸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頸椎椎管狹窄,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有的以上肢開始發病,向下肢發展;有的以下肢開始發病,向上肢發展。主要表現為走路不穩、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
患上頸椎病是非常痛苦和影響心情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如何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呢?和小編一起接著看一下。
如何預防頸椎病
1、調整坐姿活動頸部
頸肩部放鬆,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保持脊柱正直。
尤其是對於久坐的上班族來說,及時以及適當的調整坐姿是非常有必要的。若是長期的保持一種姿勢,對於頸椎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2、抬頭遠眺舉頭望月
當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於低頭狀態時,會影響頸椎和視力。伏案過久,應抬頭向遠方眺望半分鍾左右。
3、選個好枕睡個好覺
枕頭不宜過高、過硬或過低,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並保持略後仰,不要把枕頭枕在後腦勺上,應使枕頭與肩同高。
4、防寒防濕避免損傷
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時受風寒侵襲。
結語:頸椎病健康的治療方法肯定是必要的,畢竟,擁有健康的身體是我們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如果不能好好的保養自己的頸椎的話,後果肯定是我們都不希望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一些自己的坐姿習慣以及選擇一個合適的枕頭,避免頸椎被壓迫或者是頸椎長時間的不活動導致出現病變。
 

與頸椎上段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