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麼確定頸椎病?做什麼檢查可以查出來?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主要是通過查體來看是否有壓迫神經,通過影像學的檢查也就是拍X光片,可以看到生理弧度的變值,進一步的明確可以做頸椎的磁共振檢查。
常見頸椎病的檢查方法,一個是通過查體,那麼可以通過我們頸部的查體跟運動局部的肌肉僵硬,運動功能的影響,另外上肢,下肢的神經定位的查體,可以看到到底有沒有壓迫神經.壓迫到脊髓,可以造成這個我們的下肢的肌張力高、力量減退、感覺障礙。
我們影像學的檢查最常見的是拍一個普通的X光片,那麼可以看到生理曲度的變值、椎體的兩個間隙之間的變窄、兩側的椎間孔的狹窄,甚至還可以看到一些增生的骨贅。
那麼進一步的明確我們可以做頸椎的磁共振的檢查,它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們的脊髓和頸椎的這關系,有沒有明顯的壓迫,在對一些骨性的狹窄、骨性的壓迫,我們建議做頸椎的CT ,能夠看到骨性的管道是不是狹窄,這個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頸椎病要做什麼檢查
頸椎病的症狀分為,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症狀。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因為壓迫到頸部的脊髓,所以常常引起的是雙手麻木,無力持物,容易掉,也就是握不住東西,做精細的動作,雙手靈活性下降。
3、頸椎病體格檢查有哪些特殊檢查?
方法:是頭向一側和後方壓迫,出現同側上肢放射樣疼痛者為陽性。 原理:此動作可以使同側的神經根管明顯變窄,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於在根管部位神經根受到增生的骨贅或膨出的間盤的壓迫。出現症狀。這個檢查是通過促進壓迫加重使症狀表現出來。使鑒別神經根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的重要檢查。2、Barre-Lieou征:誘發和證明交感神經型(或稱椎動脈型)頸椎病。方法:將頭部向一側旋轉和側屈並保持幾秒鍾,出現頭暈目眩,惡心等症狀為陽性。原理:考慮椎動脈型或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發病原理是由於椎動脈附近受到頸椎增生的壓迫,這樣的動作,可以使壓迫更加明顯,誘發症狀。實際上,Barre-Lieou綜合症的發病原因仍然不清,這個動作也不一定可以誘發症狀出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有部分患者,頭部向一側傾斜或旋轉時容易出現症狀。
4、頸椎病體格檢查要點?
1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又稱
Eaten
試驗。此試驗之機制是使神經根受到牽拉,觀察是
否發生患側上肢反射性痛。檢查時,
讓患者頸部前屈,檢查者一
手放於頭部病側
,
另一手握
住患肢的腕部,
沿反方向牽拉,
如
患肢感覺疼痛、
麻木則為陽性
。
若在牽拉的同時迫使患肢
做內旋動作,稱為
Eaten
加強試驗。
2
.頭部叩擊試驗:又稱「鐵砧」試驗。病人坐位,醫生以一手平置於患者頭部,掌心
接觸頭項,另一手握拳叩擊放置於頭頂部的手背。若
病人感到頸部不適、疼痛或上肢
(
一側
或兩側
)
痛或有酸麻感,則該試驗為陽性。
3
.椎問孔擠壓試驗:又稱
Spurling
試驗。讓患者取坐位,
頭部微向病側側彎
,檢查者
立於患者後方,
用手按住患者頂部向下施加壓力,
如患肢發生放射性疼痛即為陽性。
原因在
於側彎使椎間孔變小,
擠壓頭部使椎間孔更窄,
椎間盤突出暫時加大,
故神經根擠壓症狀更
加明顯。
4
.傑克遜
(Jackson)
壓頭試驗: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和後伸位時,檢查者於頭頂部依
軸方向施加壓力,若患肢出現放射性疼痛,症狀加重,稱為
Jackson
壓頭試驗陽性。
5
.肩部下壓試驗:患者端坐,讓其頭部偏向健側,當有神經根粘連時,為了減輕疼痛,
患側肩部會相應抬高。
此時,
檢查者握住患肢腕部做縱軸牽引,
若患肢有放射痛和麻木加重,
稱為肩部下壓試驗陽性。
6
.直臂抬高試驗:患聲取坐位或站立位,手臂伸直,檢查者站在患者背後,一手扶其
患側肩,
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並向外後上方抬起,
以使臂叢神經受到牽拉,
若患肢出現放射
性疼痛,
即為陽性。
可根據出現放射痛時的抬高程度來判斷頸神經根或臂叢神經受損的輕重。
此試驗類似於下肢的直腿抬高試驗。
7
.頸部拔伸試驗:檢查者將雙手分別置於患者左、右耳部並夾頭部,輕輕向上提起,
如
患者感覺頸及上肢疼痛減輕,即為陽性
。本試驗可作為頸部牽引治療的指征之一。
8
.轉身看物試驗:讓患者觀看自己肩部或身旁某物,若患者不能或不敢貿然轉頭或轉
動全身觀看,說明頸椎或頸肌有疾患,如頸椎結核、頸椎強直、
「落枕」等。
9
.頭前屈旋轉試驗:也稱
Fenz
試驗。先將患者頭部前屈,繼而向左右旋轉,如頸椎出
現疼痛,即為陽性,多提示有頸椎骨關節病。
5、頸椎病需要做什麼檢查
頸椎病是常見並多發玻由於現在工作、生活方式改變,很多年輕人出現頸椎玻頸椎病最好的治療方法首先是預防,平時工作、生活當中不要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電腦或者是低頭寫東西。如果出現了頸椎病,要去治療。
6、頸椎病都需要檢查什麼
在醫院會接受哪些檢查?
4.1 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藉助儀器,它包括:
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向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4.2 頸椎病的X線檢查
X線平片舊稱X光片,是最基本的骨科影像學檢查手段,價格便宜,簡單易行,能夠清楚地顯示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其缺點是難以顯現軟組織的病變,因此,對於頸椎病人脊髓神經根的變化無法顯現。
懷疑有頸椎病的病人應拍攝頸椎正、側位片,有時需要加拍頸椎過伸過屈側位片,有時還需包括左右斜位片,如懷疑有寰樞椎病變者還要加拍張口時的正位相。以下是各種拍攝角度所能表現的病變內容:
正位:
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側位:
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4.3 造影檢查
造影是一種常用的X線檢查方法。X線拍片和透視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較大的組織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對於人體大量密度相差較小的器官和組織,便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人們想到了造影檢查,即先用高於或低於人體軟組織密度的造影劑灌注需要檢查部位,然後進行X線檢查。由於已灌注造影劑的組織器官與周圍部位密度差異變大,在X線下形成鮮明對比,便可以發現形態或功能是否異常。
目前在脊柱外科領域中常用的造影方法是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等。
4.4 頸椎病的CT檢查
CT是從X線機發展而來的,它顯著地改善了X線檢查的分辨能力,其解析度和定性診斷准確率大大高於一般X線機,從而開闊了X線檢查的適應范圍,大幅度地提高了x線診斷的准確率。
CT適用於檢查各種原因引起的椎管狹窄、椎管內佔位性病變如椎管內腫瘤;適用於檢查脊柱外傷後有無脊柱的骨折、骨折的程度,有無椎管完整性的破壞,並推測脊柱骨折後脊柱的穩定性;適用於檢查脊柱的韌帶鈣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退變等表現;還適用於檢查椎骨的腫瘤、結核、炎症等病變,檢查脊柱的先天性異常等。
隨著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應用,CT檢查在脊柱外科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小,特別是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已不是常規的檢查手段,其診斷價值遠遠低於「X線平片+核磁共振」的組合,但是由於CT對骨刺、韌帶鈣化、椎管狹窄等骨性病變顯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線平片+核磁共振」對上述情況仍然難以明確的情況下,申請CT檢查,可以更進一步提高診斷的准確性。
4.5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不僅能分辨人體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經及骨骼等組織,還能分辨腦脊髓的灰質和白質、腎皮質和腎髓質以及腎周圍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應用的范圍很廣。 目前,在臨床上已用於腦、脊髓、心臟、肌肉、肺、肝、腎、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腫瘤等器官和組織病變的診斷,並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臨床的應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有了新的發展。對於顱腦、脊髓等疾病來說,核磁共振是當今最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與X線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夠准確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結構及各種病理改變,其密度分辨力強,不僅能區分脊髓與腦脊液,並且能直接顯示出脊髓內的病變。在顯示脊髓先天異常、脊髓缺血變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術後椎管內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
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顯示椎間盤脫出、退行性病變等非常清晰,椎間盤脫出壓迫神經根也可顯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確能清晰地顯示每一個椎間盤病變的類型,有無椎間盤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顯示有無骨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否對脊髓及神經根造成壓迫、壓迫的程度;可以顯示脊髓的形態,脊髓有無受壓變形、脊髓內部結構有無變化,包括脊髓有無缺血、水腫,有無脊髓腫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還可以顯示頸椎手術後脊髓神經根減壓的情況,手術後是否有瘢痕、血腫等新的壓迫因素存在的情況。核磁共振為頸椎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對於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來說,核磁共振是手術前病情的估計、手術方式的選擇、手術方案和步驟的擬定、手術中困難的預先判斷、預後的判斷估計以及手術後脊髓神經根減壓情況觀察等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
在頸椎核磁共振檢查時,使用特殊的成像技術,還可以清楚地顯示雙側椎動脈的走行、形態、有無受壓、扭曲、痙攣以及阻塞等情況,稱為核磁共振動脈顯影術(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選擇性椎動脈造影技術。而且因為檢查時無需向病人體內注入造影劑,沒有椎動脈造影術可能給病人造成的各種並發症,如刺激而使椎動脈痙攣從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造影劑過敏、過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損傷等。核磁共振椎動脈顯影術對病人無損害,是屬於無創性的檢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頸椎病的診斷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骨科醫生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而且由於它是無創性的檢查,更顯現出其優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對骨的細微結構的顯示遠遠不如X線平片及CT清晰,所以,對於頸椎骨質增生、骨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及黃韌帶鈣化的形態顯示方面遠遠遜色於X線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價格昂貴,尚未成為常規檢查項目,特別是在廣大基層地區目前還未普及。
一般說來,在骨科特別是脊柱外科領域的影像學檢查中,由於核磁共振在顯示骨組織方面不如X線平片清楚,所以,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之前應當先拍X線平片,應當綜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線平片的圖像,以互相對照、印證和補充,取長補短,從而提高核磁共振診斷的准確性。
4.6 肌電圖檢查
肌肉運動時可以產生生物電活動,將此生物電用針狀電極和表面電極作為引導,通過一定儀器的放大、顯示、監聽、攝影等步驟,從而顯示出一定的波形,稱之為肌電圖。
當神經、肌肉發生病變時,肌肉的生物電位活動、神經傳導過程、神經和肌肉對電刺激的反應都可以發生變化。結合臨床分析,肌電圖不但能夠精確地區分神經肌肉疾病的病損部位和損傷程度,同時對肌肉的無力、癱瘓、萎縮、異常收縮及感覺障礙、疼痛等症狀,也可以提供客觀的資料,以判明病變的程度,估計預後,判斷恢復的情況。其主要缺點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診斷,如果出現檢查結果異常則意義較大,而檢查結果正常則意義較小。
在臨床上,肌電圖是鑒別運動神經元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縮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與頸椎病非常重要的檢查手段,有時甚至是運動神經元疾病與頸椎病相鑒別惟一的輔助檢查手段。
在進行肌電圖檢查時,需要將針狀電極插入病人體內的肌肉中,會給病人帶來一定的痛苦。
7、人體頸椎怎樣檢查?
視診:有無斜視、有無後突等畸形。急性病人常以手托下頜,頸呈僵硬狀態。疑有頸椎結核時,須讓病人張口檢查咽後壁有無膿腫。
觸診:沿棘突、棘間和椎旁肌群尋找壓痛點、肌痙攣和腫脹等。在鎖骨上窩作同樣檢查。有時按壓痛點引起肩胛內緣或上肢放射痛。在定位上,頸2頸7和胸1棘突顯著,下頜角平頸3,甲狀軟骨上緣平頸5椎,可作參考。
活動:作前屈、後伸、側傾或旋轉活動,觀察有無不對稱性受限,即某幾方面較好,另幾個方面較差,或均勻受限或僵硬。正常屈頸時,下頜角可觸胸骨,後伸時可望天花板,側傾和旋轉都有60度在右的活動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