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扳法

頸椎扳法

發布時間:2020-09-05 16:46:45

1、頸椎牽引有危害嗎?經常做牽引的危害?

你好,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中醫認為本病乃本虛而標實,主要是由於腎氣虧損、筋脈不通、經絡瘀阻所致,由於本病往往虛實夾雜,癥候復雜,一般葯物很難根治。中醫中葯長期臨床實踐有許多非常有效的獨到治療方法,建議你採用傳統中葯穿山龍、血丹花、血竭、乳香、沒葯、生地、川西歸尾、川西紅花、川芎、赤芍、白芍、三七、桃仁、川地龍干、穿山甲、威靈仙、鶴虱、利筋藤、桑寄生、劉寄奴、伸筋草、千年健、一口鍾、烏葯、青風藤、雞血藤、木瓜、杜仲、補骨脂、菟絲子、杞子、熟地、懷牛膝、狗脊、鎖陽、和尚頭、羊藿葉、骨碎補、制川烏、制附子、香附、鬱金、正晉芪、鹿含草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這些葯物配合使用能夠滋補肝腎、填精補髓、強筋壯骨、補氣養血、清利濕熱、通經活絡、行血散瘀、消腫定痛,大量臨床實踐證明這些葯物配合使用對頸椎病效果非常好,可以徹底康復。採用以上傳統中葯配方治療,完全無副作用,治癒後不復發,只需單服中葯即可,不需要其它治療方法,而且服葯期間可正常工作和生活,奇效實用,省錢方便。另外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少用西葯(包括封閉針),多是含有激素的止痛葯,副作用較大,用多了,會得骨質疏鬆症;二是不要把治療的希望寄託在理療(按摩、針灸、拔火罐等)上,這些方法是暫時的緩解疼痛,當受涼,勞累,姿勢不正確時就易復發或加重;三是無論採取哪種手術方式,都是在患者頸部的神經密集區進行,手術過程中極易損傷周圍神經而導致其它症狀。希望正確治療,早日康復! 查看原帖>>

2、頸椎病的最好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頸椎病牽引治療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頸椎病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頸椎病推拿治療的基本手法有:揉捻法、散法、滾法、捏拿法、叩擊法、旋轉扳法、彈撥法。

(1)揉捻法:分為:①指揉法:以手指腹側面按於某一部位或穴位上,作小幅度的環旋揉動。作用面小,力量較深在穩重。②掌揉法:以掌根部或大魚際為著力點,腕部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迴旋活動。揉捻法著力面大,刺激和緩舒適。

(2)散法:以掌根部著力於體表,腕部作快速的左右擺動推進動作,稱為散法。常用於腰背下肢的風濕痹痛、肌肉拘緊疼痛及強手法的善後治療。

(3)捏拿法:操作時腕部要放鬆,以指腹面著力,提拿方向應與肌腹垂直,在拿起肌肉組織後應稍待片刻再鬆手復原,力量要輕重適宜,以局部酸脹、微痛或放鬆後感覺舒適為度。

(4)彈撥法:彈,是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對提捏肌肉或肌勝再迅速放開使其彈回的一種手法;撥,是以指端置於肌肉、肌鍵等組織一例,作與其走行垂直方向的滑動。二者可單獨使用,也可綜合應用。

(5)滾法:可分為:①直滾法:手握空拳,以2—5指的近端指間關節為支點放於患處,以腕關節帶動,作均勻的來回擺動。②側滾法:以第五掌指關節背側面為支點放於患處,腕關節做屈伸外旋的連續來回活動。

(6)叩擊法:叩擊法可分為:①空拳擊法,醫者手握空拳擊打患處。②拍打法,醫者五指並攏,掌心成空心狀擊打患處。③劈法,醫者雙手五指並攏,用小指尺側著力,交替擊打患處。

(7)旋轉扳法:患者坐位,醫者站在患者身後,以左肘置於患者領下,右手托扶枕部。在牽引力下輕輕搖晃數次,使頸部肌肉放鬆。保持牽引力,使患者頭部轉向左側,當達到有固定感時,在牽引下向左側用力,此時可聽到一聲或多聲彈響。本法可旋完一側再旋另一側
(三)頸椎病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遠紅外線等。家庭常用理療是用鎮痛安眠墊,兼具磁療和遠紅外線作用,每天睡覺時墊枕8小時即可,對頸椎病疼痛及頸椎病神經壓迫導致的頭痛、頭暈、失眠皆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四)頸椎病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治療頸椎病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五、頸椎病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3、頸椎輕微疼痛?

頸椎疼痛必須根據情況治療。如果是外傷引起的頸椎疼痛,應該給予活血化瘀的葯物進行治療,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頸部的疼痛。如果是慢性勞損引發的頸椎疼痛,應該改正不良的坐姿習慣,保持正確的姿勢,可以進行自我按摩,理療,緩解疼痛。希望解決了你的問題,望採納。

4、落枕斜扳法應該先朝哪個方向扳

頸項部斜扳法 :患者頭部略向前屈。醫生一手抵住患者頭側後部,另一手抵住對側下 頦部,使頭向一側旋轉至最大限度時,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動。

一般頭側向那個方向(也就是健側)就順勢向那方向扳,多半兩邊都扳下

以放鬆肌肉。

請在正規醫生指導下操作,以免發生意外!!!

非正規醫學生謹慎操作,要嚴格遵守禁忌證!!!

禁忌證:

(1)診斷不明、難以除外椎管內腫瘤的患者; (2)椎管發育性狹窄者; (3)以脊髓受壓症狀為主者; (4)頸椎椎管有破壞性病變者; (5)後縱韌帶鈣化或頸椎畸形者; (6)伴有頸椎骨折、脫位或其他損傷者; (7)全身或咽、喉、頸、枕部有急慢性炎症者。(8)其他

5、頸椎病各型的手法治療怎樣進行?

對於頸椎病的按摩手法,有一些通用的手法,如揉按頸肌,提拿斜方肌,沿棘突和椎板方向的分筋和理筋手法,點按風池和肩井等穴位。但由於頸椎的分型不同,各型頸椎病的手法亦有不同。

(1)神經根型。應主要以上肢手法為主,根據神經孔狹窄的位置,沿上肢的三陽經或三陰經循經推按;牽抖上肢;點按臂月需,手三里,小海,外關,陽溪等穴位;彈拔、牽抖指間關節;彈響各指末端。

(2)椎動脈型。應主要在椎板和橫突孔周圍施以手法,沿椎板與關節突之間的間隙行拔筋、分筋手法;從頸6 橫突開始深按,沿椎動脈走行方向向頭部方向推分,刺激椎動脈起始部位,增加椎動脈血流量。上述手法效果不佳時,可以施以扳法治療。

(3)交感型。主要手法在頭部和頸前部。伴有頭暈、耳鳴、失眠、煩躁等症狀者,主要在頭部施以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揉印堂,分推高骨,點按風池、頭維、安眠、神門、內關等穴位;同時沿胸鎖乳突肌前緣按揉,通過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節和小關節囊的深部感受器,達到調節自主神經的功能。

(4)脊髓型。主要以下肢手法為主,以強筋健骨,滋肝益腎為法,主要點按和推擦昆侖、絕骨、承山、陽陵泉、腎俞、膈俞,至這些穴位感到發熱為度。

6、頸椎扳法有什麼作用哪些人群適合扳法,,哪些人群不適合用扳法

病情分析:扳法主要用於頸椎小關節紊亂的治療,這種手法如運用得當,常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此類手法動作要求嚴格,使用時必須謹慎,一定要在生理活動的范圍之內進行。
意見建議:1.頸椎定位旋轉復位法:患者正坐位,醫生站在患者身後,一手拇指頂住患病棘突或偏歪棘突,另一手托住患者面頰,令患者低頭45°,再向患側旋轉45°,同時令一助手用雙手緩緩用力壓住患者頭頂,保持45°低頭位,醫者扶面頰之手用力向患側旋轉30°左右。頂棘突之手拇指用力向對側推按,如聽到「喀」的一聲,或有拇指下的棘突跳動感,說明復位成功。
②頸椎快速旋轉復位法:患者正坐位,醫生站在患者身後,一手扶握後枕部,一手扶握下頜部,兩手在輕提下,環轉搖晃頸部6—7次。待感到患者頸部肌肉已完全放鬆後,兩手突然交錯用力,快速旋轉頸部,同時兩手馬上放鬆,讓其頸部的活動自動停止。這種扳法要待患者頸部完全放鬆後方可用力,初學者應謹慎使用。
③頸椎拔伸旋轉復位法:患者正坐位,醫生站在患者身後,一手扶握枕後,另一手以肘部托起患者下頜,然後用力輕輕拔伸頸部,並環轉搖晃頸椎5~7次,再在拔伸的基礎上旋轉頸椎,當感到有阻力時,在有控制的情況下突然加大旋轉幅度,此時常可聽到多個椎體的「喀喀」聲,左右各旋轉一次。此手法比較穩妥,因為拔伸時頸椎處於一種失穩狀態,這時不易損傷脊髓。
④寰樞椎旋轉復位法:患者仰卧位,頭部伸出床邊,助手用雙手扶按患者雙肩,醫生坐在患者頭前,一手托扶患者枕後,一手扶握下頜部,在拔伸下環轉搖晃頸椎6~7次。然後做前屈後伸活動各一次,先向健側旋轉頸椎,再向患側旋轉頸椎。這一扳法主要用於寰樞椎半脫位,操作手法要輕巧,不可超過頸椎的生理活動范圍。

與頸椎扳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