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全身的按摩器按頸椎可以分開嗎?
按摩全身的按摩器按頸椎當然是可以分開的了,應該有局部按摩那一項,應該有局部按摩那一項吧,你可以看一看有沒有?
2、頸椎不好,怎麼鍛煉啊?
由於長期伏案工作,低頭玩手機等原因,頸椎不適的人越來越多。頸椎長期受到壓迫而沒有得到緩解,不僅會導致我們「頭前引」等不良體態。還會導致我們大腦供氧不足,從而導致反應遲鈍,身體疲勞等現象。
以下7個動作,有助於緩解頸椎不適的現象,幫助頸椎恢復正確的姿態。每個動作2-3組,每組堅持30秒。
動作一
注意事項:最簡單的放鬆頸椎的辦法就是按摩頸椎。用手來回摩擦頸椎可以加快血液循環,起到很好的放鬆效果。
動作二
注意事項:雙手叉腰,保持身體的穩定,頭部往兩邊扭轉即可。注意節奏不要太快,避免發生不適。
動作三
注意事項:雙手叉腰,保持身體的穩定,做低頭抬頭運動即可。整個過程只有頭部在運動,其他部位保持穩定不動。節奏不要太快,動作不要多於激烈,避免發生不適。
動作四
注意事項:保持身體穩定,雙肩進行環繞運動。節奏緩慢,幅度不宜過大。
動作五
注意事項:雙手十指交叉抱住脖子,身體保持穩定不動。呼氣的時候頭部往後仰,雙手給反方向的力進行對抗。吸氣低頭。呼氣再次抬頭,重復動作。
動作六
注意事項:伸懶腰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疲勞的作用,加快血液循環,增加大腦供血,提高反應能力。因此,如果累了,不妨來伸一下懶腰試試吧!
如果你也感覺到了身體的疲勞,不妨馬上試試這套動作把!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只要感到疲勞,就來練習吧,相信你會精神煥發哦!
3、什麽是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征。
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病因
1.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並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
(1)椎間盤變性 當椎間盤開始出現變性後,由於形態的改變而失去正常的功能,進而影響或破壞了頸椎運動節段生物力學平衡產生各相關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因此,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為頸椎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出現與血腫形成 這一過程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病至關重要,也是其從頸椎間盤症進入到骨源性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學基礎。事實上,在頸椎病的早期階段,由於椎間盤的變性,不僅使失水與硬化的髓核逐漸向椎節的後方或前方位移,最後突向韌帶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壓力增高的同時引起韌帶連同骨膜與椎體周邊皮質骨間的分離,而且椎間盤變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體間關節的松動和異常活動,從而更加使韌帶與骨膜的撕裂加劇以至加速了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形成。
椎間隙後方韌帶下分離後所形成的間隙,因多同時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與出血而形成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
(3)椎體邊緣骨刺形成 隨著韌帶下間隙的血腫形成,成纖維細胞即開始活躍,並逐漸長入血腫內,漸而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隨著血腫的機化、骨化和鈣鹽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體前緣的骨贅。
(4)頸椎其他部位的退變 頸椎的退變並不局限於椎間盤以及相鄰近的椎體邊緣和鉤椎關節,尚應包括:①小關節 多在椎間盤變性後造成椎體間關節失穩和異常活動後出現變性。②黃韌帶 多在前兩者退變基礎上開始退變。其早期表現為韌帶鬆弛,漸而增生、肥厚,並向椎管內突入。後期則可能出現鈣化或骨化。③前縱韌帶與後縱韌帶其退行性變主要表現為韌帶本身的纖維增生與硬化,後期則形成鈣化或骨化,並與病變椎節相一致。
(5)椎管矢狀徑及容積減小 由於前述之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其中以髓核後突、後縱韌帶及黃韌帶內陷、鉤椎關節和小關節松動及增生為主,這些後天繼發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的同時,也使椎管矢狀徑減少,從而構成脊髓及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的直接原因之一。此時如再有其他局限性致病因素。例如,髓核脫出、椎節的外傷性位移、骨刺形成及其他佔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經受累症狀。
2.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
近年來已明確頸椎管內徑,尤其是矢狀徑,不僅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而且與頸椎病的診斷、治療、手術方法選擇以及預後判定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人頸椎退變嚴重,骨贅增生明顯,但並不發病,其主要原因是頸椎管矢狀徑較寬,椎管內有較大的代償間隙。而有些患者頸椎退變並不十分嚴重,但症狀出現早而且比較嚴重。
3.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因其有別於明顯的外傷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後等都有著直接關系,此種勞損的產生與起因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情況:
(1)不良的睡眠體位 不良的睡眠體位因其持續時間長及在大腦處於休息狀態下不能及時調整,則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
(2)不當的工作姿勢 大量統計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者的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包括家務勞動者、刺綉女工、辦公室人員、打字抄寫者、儀表流水線上的裝配工等等。
(3)不適當的體育鍛煉 正常的體育鍛煉有助於健康,但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頸椎的負荷,尤其在缺乏正確指導的情況下。
4.頸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對正常人頸椎進行健康檢查或作對比研究性攝片時,常發現頸椎段可有各種異常所見,其中骨骼明顯畸形約佔5%。但與頸椎病患者對比,後者頸椎的畸形數約為正常人的一倍。
2臨床表現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1.神經根型頸椎病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3)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
(4)痛點封閉無顯效。
(5)除外頸椎外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頸椎病
(1)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
(2)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
(3)除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
(1)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經症狀。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頸椎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椎體前鳥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6.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也稱局部型頸椎病,是指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
4、頸椎和腰椎是分開做CT嗎
當然是是啦,這就是兩個概念。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5、頸椎牽引需要多長時間
一般如果是治療頸椎病,治療周期是七到十天一個療程,還有的醫院也是牽引一個月,持續牽引五天休息兩天,這種情況都是可以的,根據病人的恢復情況,還有病人的耐受能力來決定方案。
6、頸部解剖層次
一、觀察頸部淺層結構
1、沿下頜骨下緣剝去淺筋膜並翻向下方,暴露其深面的頸闊肌。觀察頸闊肌,注意其薄且覆蓋廣泛的特點,即橫跨下頜骨和鎖骨兩骨全長的表面,注意其淺面無較大皮神經及皮靜脈。將頸闊肌沿鎖骨切斷並翻向面部,觀察其深面有豐富的皮靜脈、淋巴結、皮神經(或不剝離頸闊肌直接尋找皮靜脈和皮神經)。根據上述觀察,理解該肌是頸部淺層結構的重要標志。
2、尋找皮靜脈與淋巴結:在下頜角下方向下查找頸外靜脈,在頸部中線兩側查找頸前淺靜脈。在靜脈的周圍查找淋巴管。
3、修潔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向四周分離查找頸叢皮神經主幹。向上沿胸鎖乳突肌後緣查找枕小神經,提起枕小神經即可鉤出副神經。沿頸外靜脈後方尋找枕大神經。在胸鎖乳突肌表面查找與該面垂直並向前走行的頸橫神經。在副神經下方查找鎖骨上神經後支。
提拉枕小神經牽動副神經,觀察副神經定位於胸鎖乳突肌後緣上、中1/3交點處與斜方肌前緣下、中1/3交點處。沿副神經分離,觀察其行經封套筋膜的深面或由該筋膜形成的鞘內。在副神經周圍可查找到淋巴結。
二、解剖頸深筋膜
結合頸部橫斷面,觀察頸深筋膜,由前向後分別為頸深筋膜淺層、頸深筋膜中層和頸深筋膜深層。
1、觀察頸深筋膜淺層:確認該筋膜圍繞整個頸部形成一個總鞘。觀察該筋膜包繞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兩個肌鞘,包繞腮腺和頜下腺,形成兩個腺體筋膜鞘。在胸骨和鎖骨上方切開頸深筋膜淺層觀察其一分為二層,形成兩個間隙的范圍。
2、觀察頸深筋膜中層(頸內臟筋膜):在頸部橫斷面上查找頸部大血管及神經,在其周圍觀察由頸內臟筋膜形成的頸鞘;在氣管、食管和甲狀腺周圍,分離觀察頸內臟筋膜形成的氣管鞘、食管鞘和甲狀腺鞘。
3、觀察頸深筋膜深層:在頸椎前方分離確認頸深筋膜深層即椎前筋膜,沿該筋膜向上、下可追蹤至顱底和第三胸椎。
三、頸外側區解剖
清除胸鎖乳突肌表面的筋膜,暴露胸鎖乳突肌及頸後三角內的頸深筋膜中層。清除頸深筋膜中層,暴露頸後三角內的肩胛舌骨肌下腹,由此肌將頸後三角分為上方的枕三角和下方的鎖骨上三角。
在起點處切斷胸鎖乳突肌並向上翻,暴露肩胛舌骨肌下腹深面的頸深筋膜深層,剝離並清除頸深筋膜深層,觀察其深面的頸叢和臂叢根部。
1、觀察頸叢根部及膈神經的位置,在已解剖出來的副神經下方查找與其平行的臂叢的分支,即胸長神經、肩胛提肌支和菱形肌支。
2、觀察在副神經以上區域,無任何血管和神經,是較安全的局部。
3、觀察前斜角肌及其周圍諸結構,在前斜角肌前方查找鎖骨下靜脈及其屬支,在靜脈角處有淋巴導管注入,左側為胸導管,右側為右淋巴導管;在其表面查找膈神經,在其後方查找上方的臂叢和下方的鎖骨下動脈及其分支。
7、頸椎肉和骨頭分離是什麼回事?
指導意見:
你好,根據你說的情況頸椎肉和骨頭分離是需要你到醫院給予查明病因確診的
8、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