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寰椎和樞椎(第一、二頸椎)有什麼特殊性
寰椎和樞椎對整個脊椎起著第一主導作用。
寰椎與頭部的關系最為密切,對頭部起一個支撐作用,由前後兩個椎弓和兩個側塊相互連成環狀,大而平,就像一個橢圓形的大支架穩穩地托著頭部。
樞椎是頸椎中最為堅固的椎骨,具有樞紐作用,椎體較小,後半部分的棘突很大,並且椎體上部分有個像大牙齒一樣的突起向上伸入寰椎中,和寰椎共同構成了寰樞關節。
當頭部和寰椎一有動作時,樞椎就會馬上響應,有力地帶動下面各段脊椎隨之而動。
(1)頸椎寰樞擴展資料
頸椎共七塊,其中第3、4、5、6頸椎為典型椎骨,1、2、7為非典型椎骨。所有頸椎的橫突孔中都有椎血管走行(椎動、靜脈,第7頸椎橫突孔中無椎動脈走行)。
典型頸椎的特徵為:椎體較小,左右徑大於前後徑,上面突起形成側緣關節,下面凹陷;椎孔較大呈三角形。
第7頸椎的棘突特別長近似水平,末端不分杈,形成結節,在皮下易觸及,常用來計數椎骨序數的標志。
觀察椎孔和橫突孔,注意在第7頸椎處椎孔和橫突孔最小。觀察典型椎骨的不規則椎體、側面的關節突、三角形的椎孔和關節突的上關節面。
人的頸椎和腰椎特別容易出問題,但胸椎卻好得多。這是因為胸椎周圍有肋骨牽拉保護著,形成了一種力的相互作用,以確保胸椎能夠保持中正。但是,頸椎和腰椎就不同了,它們沒有肋骨牽拉固定著,它們靠的是多組韌帶和小肌肉群,如果這些組織發生問題,就會導致頸腰椎出問題。
2、頸椎結構是?
第一頸椎的特點
第一頸椎又叫寰椎,它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後弓和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其後(內)面中部有關節面與第二頸椎的齒狀突構成寰齒關節;前面中部有前結節,是兩側頸長肌的附著處。後弓較長,其後方有一結節而無棘突;此後結節突向上、後方,是兩側頭小直肌的附著處。後弓上面兩側近側塊部各有一溝,稱椎動脈溝;椎動脈上行出橫突孔,繞過側塊,跨過此溝,再穿通環枕後膜,經枕骨大孔而進入顱腔。側塊上方有橢圓形凹陷的關節面,朝向內、前、上方,與枕骨髁構成寰枕關節;側塊下方有較平坦的關節面,朝向前、下、稍內方,與第二頸椎的上關節面構成寰樞關節。側塊的外方有橫突,能作為寰椎旋轉運動的支點,比其他頸椎的橫突既長且大。
第二頸椎的特點
第二頸椎又叫樞椎。它和一般的頸椎相似,但椎體上方有齒狀的隆突稱為齒突,此齒突可視為寰椎的椎體。齒突根部的後方,有寰橫韌帶,但此韌帶較細小;齒突前面有一關節面與寰椎前弓構成寰齒關節。上關節面位於椎體和椎根連結處上方的粗大稍出的骨塊上,朝向上、後、稍外方,與寰椎的下關節面構成寰樞關節;第二頸脊神經位於該關節的後方,與下位頸脊神經和椎間關節的位置關系不同。樞椎的椎板較厚,其棘突較其下位者長而粗大,在X線相上看到上部頸椎有最大棘突者即為第二頸椎。樞椎的橫突較小,方向朝下,只具有一個明顯的後結節。
第七頸椎的特點
第七頸椎除了它伸向後方的棘突很長外,其餘的結構和普通頸椎一樣。由於其棘突很長,末端不分叉而呈結節狀,隆突於皮下,而被稱為隆椎,它隨著頸部的轉動而轉動,是臨床上作為辨認椎骨序數的標志。我們在低頭時看到和摸到頸部最高突起的部位,就是第七頸椎,這是第七頸椎的生理特點。
3、頸椎右側寰樞關節間隙稍變窄怎麼辦?已經三年了,脖子一直都很不舒服,是因為三年前被人打了脖子才這樣的
病情分析:
這情況可考慮手術治療的,就近到三甲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指導意見:
這情況也看看中醫大夫,來服用中草葯調理。中草葯對人體安全無毒,整體上調節身體狀態,往往收到奇效。
4、頸椎寰樞關節旋轉不良我頭眩暈頭痛
你的這個情況通常來說可能是由於環樞關節脫位了解改變,這個頭暈主要是由於,腦供血不足引起,目前來說最好佩戴頸托
5、落枕,寰樞關節間隙左右不等、救命啊、
請看仔細
落枕的治療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針灸、葯物、熱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物法為佳。
家人可幫助落枕者進行按摩、熱敷以減輕痛苦:
(1)按摩:立落枕者身後,用一指輕按頸部,找出最痛點,然後用一拇指從該側頸上方開始,直到肩背部為止,依次按摩,對最痛點用力按摩,直至感明顯酸脹即表示力量已夠,如此反復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輕叩按摩過的部位,重復2~3遍。重復上述按摩與輕叩,可迅速使痙攣的頸肌鬆弛而止痛。
(2)熱敷:採用熱水袋、電熱手爐、熱毛巾及紅外線燈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須注意防止燙傷。
(3)選用正紅花油、甘村山風濕油、雲香精等,痛處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傷濕止痛膏、膨香止痛音外貼頸部痛處,每天更換一次,止痛效果較理想,但病人自感貼膏後頸部活動受到一定限制,孕婦忌用。
(5)耳針:耳針埋穴於頸、枕區,以食指尖按壓上述耳穴5~10分鍾,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針刺:不能前後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侖穴;不能左右回顧者,取肩外俞、後溪、風池穴。一般可取懸鍾穴,位於足外洞上三寸,針4~5分,灸3~7壯,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鍾。
(7)口服去痛片1片,有臨時止痛之效。
(8)改變睡眠姿勢,調整枕頭高低,自己扭動脖子。
(9)如為頸椎病引起,在體療科醫師指導下,進行家庭自我頸椎牽引療法。
(10)落枕嚴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顯。
另外提供按摩治療法:
①將左手或右手中、食、無名指並攏,在頸部疼痛處尋找壓痛點(多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處),由輕到重按揉5分鍾左右。可左右手交替進行。
②用小魚際由肩頸部從上到下,從下到上輕快迅速擊打兩分鍾左右。
③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風池穴、肩井穴1-2分鍾。
④以拇指或食指點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5分處),待有酸張感覺時再持續2-3分鍾。
⑤最後進行頭頸部前屈、後仰、左右側偏及旋轉等活動,此動作應緩慢進行,且不可用力過猛。
〖落枕〗
治落枕按摩法
本人由於睡姿不好或受冷風吹等,時有落枕發生,頸、肩部劇痛,工作不便,多次去醫院治療,後看按摩書,講到落枕治療之法,各書不一,歸納起來是按摩天牖、風池、啞門、天柱、肩中俞、肩並、秉風,或乳突、發後、手三里等。經我實踐,腫下是最佳穴位。用指壓法指壓,手到病除。如再配以上述穴位,療效更為理想。遇到有人落枕,多次使用此法,效果亦佳。
防治落枕一法
我過去常常落枕,要兩三天才好。一老人告我一法,從心向下,聳肩縮頸,然後脖子慢慢轉到左邊看到肩,再從左邊慢慢轉到右邊,再轉回到左邊依次做七八次就行了。一下不能做七八次,可以少做,每天堅持活動一次。
醋敷法治落枕
取食醋100克,加熱至不燙手為宜,然後用紗布蘸熱醋在頸背痛處熱敷,可用兩塊紗布輪換進行,痛處保持濕熱感,同時活動頸部,每次20分鍾,每日2至3次,兩日內可治癒。
牽引療法
對於落枕後是否用牽引療法,則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可以像頸椎病一樣採用頜枕托牽引,且重量可適當加重,常用重量為4公斤一7公斤,牽引時間為20一30分鍾。但也有人認為,落枕後牽引不僅無效,反而使疼痛加劇。在與頸椎病頸型作鑒別診斷時,若用兩手稍用力將患者頭頸部向上牽引時,頸型頸椎病症狀可消失或緩解,而落枕者則疼痛加劇。一般認為,因為落枕後肌肉處於痙攣狀態,所以牽引時的重量大小尤其要講究,過輕往住效果差,過重又易加重損傷。因此,可用其它方法進行治療。當然,是否使用牽引療法,也可以在臨床工作中進行探討、研究。有些醫院應用牽引療法治療落枕已積累了不少經驗。根據實踐,也可使用牽引療法。
物理療法
落枕的物理療法主要為電興奮療法。將一電極置於痛點,另一極置於其周圍,電極間距2厘米一3厘米。治療後,患者作頭部運動數分鍾。每日1—2次,數日即可痊癒。亦可用局部照射、局部旋磁療法及局部冷療法或濕熱敷法治療。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風門、肩井。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最顯處。
(二)治法
阿是穴,用力揉按片刻,常規消毒後,以三棱針快速點刺3~5下,或用皮膚針中等度叩打,叩打面積,可相當於罐具口徑。然後,選用適當口徑之罐具吸拔。配穴可取1~2個,針刺得氣後,留針,再於針上拔罐。吸拔時間均為10~15分鍾。起罐後,可在阿是穴用艾卷迴旋灸5~7分鍾。每日1次,不計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60例,均在1~3次內治癒,其總痊癒率為100%。
體針
(一)取穴
主穴:懸鍾、養老、後溪。
配穴:內關、外關、中渚、陽陵泉。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每次僅取一穴,效欠佳時,加用或改用配穴。懸鍾穴,直刺1.5~1.8寸深,用強或中等刺激,得氣後留針15~20分鍾;養老穴,針尖向上斜刺1.5寸,使針感傳至肩部;後溪,直刺0.5~0.8寸,得氣後捻轉運針1~3分鍾,亦可加電針刺激,頻率40~50次/分,連續波。配穴,用常規針法,深刺,務求得氣感強烈。在上述任一穴位針刺時,均須要求患者主動活動頸部,范圍由小漸大。留針均為15分鍾,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624例,結果均在1~3次治癒,總痊癒率達100%。
穴位電興奮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養老、新設、外關、肩中俞;2、風池、肩井、大椎旁1寸、肩外俞。
(二)治法
上穴均取。應用直流感應電療機,取直徑為3厘米的圓形手柄電極操作。其中陽極取第1組穴,陰極取第2組穴。通電前先輕揉穴位片刻,再通以感應電,電量漸增大至2~10V,以患者能耐受為限,每次通電約3~5秒鍾。當看到患側肌肉收縮,即改為直流電治療, 為20~40mA,每次亦通電3~5秒鍾,治療時令患者作頸部活動。全部治療時間約5~10分鍾。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落枕患者242例,結果痊癒182例,顯效60例,總有效率為100%。
指針
(一)取穴
主穴:外關、內關、阿是穴。
配穴:風池、肩井、肩貞、養老、天柱、風府、大椎、理想穴。
理想穴位置:風池至肩井穴之中點。
(二)治法
主穴為主,效不佳時加配穴。先輕拍或指按疼痛處即阿是穴1分鍾。術者以拇指掐壓患者內關穴,中指或食指抵於外關穴,每次2~3分鍾,用力由輕而重,使壓力從內關透達外關,患者可有酸、麻、脹、熱感,或有此類得氣感上傳的感覺。掐壓過程中,宜囑患者左右旋轉頸部。配穴,單手拿風池穴20次,雙手拿肩井穴20次,余穴可採用指壓法,或上下左右推按,每穴1~2分鍾。上述方法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257例,結果治癒252例,緩解5例,均治1~3次,其總有效率為100%[10~12]。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頸、神門。
(二)治法
雙側主穴均用。取綠豆1~2粒,置於以市售活血止痛膏或傷濕止痛肓剪成的1×1平方厘米的方塊中,粘貼於所選耳穴,將邊緣壓緊。之後,按壓該耳穴0.5~1分鍾,手法由輕到重,至有熱脹及疼感為佳,並囑患活動頸部2~3分鍾。要求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次,貼至痊癒後去掉。
(三)療效評價
共治68例,均1次治癒。
針灸
(一)取穴
主穴:大椎。
配穴:肩井。
(二)治法
令患者端坐於椅上,頭向前傾。取准穴後,針尖偏向患側進針深度約0.5~1寸,使針感向患側頸、肩部傳導,得氣後,操作者用一手按患側肩井穴,讓患者作最大限度左右活動頸部,同時,另一手捻針3~4分鍾。如效果不顯著,取艾條長約5cm,插於針柄上點燃,至灸完後起針,穴區加拔罐10~15分鍾。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上法共治療62例,痊癒52例,顯效6例,好轉4例,全部有效[14]。
6、頸椎寰樞關節半脫位掛骨科還是神經外科
頸椎寰樞關節半脫位當然是掛骨科,是需要做頸椎寰樞關節半脫位的復位治療的。估計沒有醫生會做這種復位的。
7、頸椎撕脫骨折寰樞間隙不等寬是什麼意思
在市級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
8、寰椎樞椎都屬於頸椎嗎
是。頸椎共7個。人體第一頸椎即寰椎。
9、怎樣才能知道寰樞關節有問題?
在脊椎各段中,頸椎是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它能旋轉、前後屈伸和左右側彎。旋轉主要是靠枕寰樞關節,第3頸椎至第7頸椎段主要負責屈、伸、側彎等活動。
也正因為枕寰樞關節負責旋轉,且活動度最大,這個部位也最容易發生錯位。由於頸椎鉤突關節及椎間關節錯位,椎間孔變小,刺激脊神經根、椎動脈、頸動脈竇等,會出現頸部僵直、疼痛,肩、手臂痛麻無力、活動受限,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甚至瞬間失憶、近視、斜視、視力障礙、眼乾澀、心律失常、偏頭痛、失眠、嗜睡、呃逆、過敏性鼻炎、咽喉痛、落枕、血壓波動等一系列病症。
在臨床上,我經常遇到由寰樞關節和枕寰關節錯位而引發眩暈、惡心、頭痛、耳鳴等一系列腦供血不足症狀的病人,我採用「刁氏技法」為他們的頸椎一一歸位,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有一位在非洲醫療隊工作的女醫生,平時工作比較累,有一段時間,她的視力有所衰退、看不清報紙上的字,無奈只能回國。經我們診斷是枕寰關節錯位,寰樞關節半脫位,症狀是長期腦供血不足造成的。我為她進行了脊椎保健,僅2次視力就恢復了,不久又回到非洲醫療隊工作了。她這種情況就是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第3段椎動脈,椎動脈扭曲了,血上不去了,造成腦幹缺血,氧供給不足。我給她復位後,血通了,與之相關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就像一位不速之客,總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但是只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知曉中醫刁氏技法是治療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的利器,麻煩也就迎刃而解了!
摘自刁文鯧《你的脊椎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