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後凸

頸椎後凸

發布時間:2020-08-22 12:57:10

1、脖子後面從小就凸起來,人家說是富貴包,但我的是硬的,明顯骨頭凸起,這種突起有什麼辦法消除嗎?

所謂的富貴包,就是在後背上部頸胸交界處,也就是在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有凸出的硬包塊,這個就是富貴包,要重視一下。
富貴包的形成主要是由不良的習慣形成,日常生活中人因為過分的駝背抬頭,頸椎在往前蜿蜒時會與第一胸椎產生一個小的交匯處,就是富貴包,可以外敷,方多好貼,或是針灸。
富貴包有不少的危害,比如,
1、增加肩頸肌肉張力,長時間保持此種身形會使肩頸酸痛麻漲。
2、引起上背部泛酸脹痛和麻木等。
3、引起胸悶,心慌,失眠,心跳減速,心律不齊,血壓降低。
4、會表現出頸椎病病症,頭暈以及手臂放射性手麻。
一般的處理的方法有,
1、看手機時候抬高胳膊,盡量不要低頭。
2、多做頸部運動。
3、多按摩,活動頸部。
4、避免長時間坐著看書、寫字、用電腦,注意休息勞逸結合。

2、許多學生也發現頸後凸起了「大包」,富貴包怎樣形成的?

准確地說,脖子後面的富貴袋是脖子和後背胸部的結合處,呈凸狀。它看起來和普通皮膚沒什麼不同,只是一起鼓起。那麼它是如何成長的呢?

一般來說,我們的頸椎稍微向前傾斜,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身體才能靈活地運作,而胸椎則保持在向後凹的狀態。簡而言之,頸椎可以移動,但胸椎基本上不能移動。兩者保持相對平衡是正常的。如果胸椎太向後或頸椎太向前,很容易脫臼,會出現腫脹,財富袋會慢慢形成。




導致財富包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不良姿勢會導致頸椎損傷:長時間低著頭看電腦、睡眠姿勢和坐姿不正確、走路駝背等不良習慣。雖然他們很舒服一段時間了,但是他們一直在傷害我們的頸椎,因此頸椎的生理曲度很容易改變,頸椎受損,與胸椎錯位,並且富貴袋很容易出現在脖子後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富貴袋的出現是提醒你小心頸椎疾病的身體。

肥胖的人:許多帶著大包的人很可能肥胖,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脂肪。與瘦人相比,他們的脖子看起來更短,而且他們也積累了更多的脂肪。即使從後面看,脖子也是分層的,這樣就更容易長出富有的袋子。

財富袋並不代表財富。一般來說,肥胖和坐姿不佳的人更有可能擁有財富袋。如果他們感覺柔軟並且沒有異常,或者不要太擔心,但是如果他們變得僵硬並且長得更大,他們可能需要警惕。

3、頸椎間盤突出指的是朝前凸,還是朝後凸

朝前凸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我們所說的椎間盤突出,都是指向後凸引起的壓迫神經的一種病症。因為神經根的出處都是在椎體的後方兩側。

4、頸椎生理曲度不良,略夠凸

考慮是頸椎病,現在如果脖子不疼不酸,胳膊不麻,頭不暈,可以不用管它,如果有上述症狀,且比較輕微,可以用葯物治療或者小針刀治療,小針刀治療沒有什麼危險性,如果上述症狀比較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需要考慮手術治療,現在的手術技術比較成熟,可以用微創治療,不會有什麼痛苦。

5、脖子後面的骨頭摸著感覺明顯的突出,是不是頸椎有問題?

人共有7節頸椎,第1、2、7頸椎為特殊頸椎,而第7頸椎又稱隆椎,屬不規則骨,為七塊頸椎中最大的一塊,棘突最長,所以當頭前屈時其棘突特別容易隆起,易於觸及。


你說的那個突起的應該就是這節頸椎的棘突。


看圖,畫圈的地方!

6、脊柱後凸易發生的部位及病因

脊柱後凸(kyphosis),又稱駝背,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脊柱向後異常凸出,使脊柱本身及其附屬組織解剖形態改變的一種疾患。本病發病率不低,造成的傷殘很顯著,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和勞動。所以,治療本病,不僅僅是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恢復人體的生理功能和勞動能力。
【病理與病理生理】
脊柱後凸畸形所致的生理功能改變,主要是脊柱屈曲畸形壓迫並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臟器生理活動所致。如胸壁畸形致肺不能自由舒縮,導致肺活量減少。在嚴重脊柱後凸畸形患者,胸腔和腹腔變短和受壓,使膈肌運動受限,肺功能明顯減低。
脊柱後凸患者呼吸功能術前和術後測定,並同正常時對比發現:部分患者具有限制性通氣障礙,其氣道清除功能下降,容易誘發氣道阻塞。可在限制性通氣障礙的基礎上,產生混合性通氣障礙。術後測定說明肺活量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圖1)。
脊柱後凸和患者在晚期,由於咳嗽功能減弱,影響肺內分泌物的排出,從而導致肺內疾患的發生,如並發肺結核者可高達25%。經研究證實,脊柱後凸患者在呼吸時肋骨移動很小,而膈肌運動范圍增加,這一因素使肺活量及最大通氣量降低,呼吸時氣體交換不足。在休息時,患者可能無明顯不適,當運動時即有心悸、氣短、出汗。長期肺功能不良,可引起肺源性心臟病。脊柱後凸經手術矯正後,肺活量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脊柱後凸矯形手術,除能改善外觀、矯正畸形外,還可改善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統的功能。
脊柱後凸患者的身體重心在第4腰椎前緣向前移,為克服身體向前傾倒,頸椎前突曲度代償性增加,且髖與膝關節屈曲以保持軀體平衡,長時間代償,可導致頸椎增生。手術矯形後,可使頸椎曲度、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生理狀態得到改善或恢復正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長期脊柱屈曲,腹肌短縮,從而改變肌肉牽拉力線的角度,能加重脊柱的屈曲後凸畸形。
【病因與發病機制】
根據脊柱後凸的形狀,本病可分為脊柱弓狀後凸和角狀後凸,病因各有不同。
1.脊柱弓狀後凸(round kyphosis)
(1)先天性脊柱後凸:可以是椎骨局限性先天畸形的結果,也可以是全身性骨化紊亂的一部分,如Morquio病。椎骨先天畸形的發病原因不明,多見於女孩,隨著脊柱的生長,後凸程度逐漸增加。椎骨畸形種類可以是:
①椎體缺如;
②椎體缺如伴有小椎體;
③一個小椎體;
④鄰近兩個小椎體;
⑤鄰近椎體的分節不全;
⑥椎體前角缺如;
⑦楔形椎體等。
(2)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強直性脊柱炎為脊柱各關節,包括椎體間關節、關節突關節、肋椎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骶髂關節亦常受累。至晚期,受累關節發生骨性強硬、韌帶鈣化,脊柱呈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畸形。男性約佔90%,本病好發於15~30歲青壯年。現一般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前者稱為「血清陰性」多發性關節病,以和後者區分。最近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發現多數有組織相容性抗原HLA-B27,證明該病有遺傳因素,損傷、感染等可能是誘發因素。本病的病理改變和類風濕關節炎相似,但鄰近關節的骨質增生較多,關節軟骨和軟骨下皮質骨破損,伴有纖維性和骨性融合,關節周圍組織變性和鈣化,脊柱前縱韌帶先受到影響,在椎體之間形成骨橋,X線像呈竹節樣。
(3)老年人駝背(senile kyphosis):老年人駝背的特徵是整個脊柱保持完整,但受累椎體呈楔形。大部分椎間盤正常,惟其前緣可有壞死、纖維變性,甚至完全消失,以致相鄰椎體的前緣骨質融合。病變多見於上、中胸段。此處椎骨和間盤前緣承受較大的應力,特別是蹲著乾重活的人。長期的壓力引起骨質吸收,椎體逐漸變成楔形。最後,出現胸椎明顯後凸、身長縮短、頭向前傾等畸形。
(4)原發性骨質疏鬆症(primary osteoprosis):是指發生在老年和絕經期後婦女的骨質疏鬆,致病原因尚不清楚。
(5)佝僂病性駝背(ricketic kyphosis):佝僂病是發生於小兒的骨軟化症。因椎體發育障礙,而形成弓狀後凸畸形。
(6)癱瘓性脊柱後凸(paralytic kyphosis):常見於脊髓前灰白質炎,這種後凸是由於神經病變引起軀干肌力失衡所致。脊柱後凸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即不對稱的肌無力,不對稱的軟組織緊張或攣縮,椎體生長紊亂等。癱瘓性脊柱後凸往往被忽視,實質上有不少脊柱後凸是短的脊柱旋轉肌癱瘓所致,是一種隱匿性的脊髓前灰白質炎。
(7)多發性骨骺發育異常(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也稱原發性骨骺骨軟骨病或Fairbank病,又稱多發性骨骺成骨不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其特徵為多個骨骺異常骨化、生長障礙和手指粗短。好發部位首先為髖、肩、踝關節,其次為膝、腕、肘關節,受累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行走困難,呈搖擺步態。肩關節活動受限,也常為早期的症狀。骨端常粗大,少數有關節屈曲畸形或關節鬆弛。手變短,手指變粗,表現為短肢型侏儒。此外,尚有膝內翻或外翻,兩肢不等長或脊柱後凸畸形,或胸椎呈不規則楔形,因半椎體而引起脊柱後凸。
(8)次發性骨骺骨軟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又稱青年圓背或Sheuermann病,每一椎體的上下面各有一環狀骺板,即次發性骨骺,此種骨骺可發生骨軟骨病,亦稱脊柱骨骺炎。常見的發病部位為胸椎中段。一般都累及3~5個椎體。也可發生於胸腰段。發病年齡多為12~17歲,也有在20~21歲發病者,本病病理表現為受累骨骺前半部缺血性壞死,影響椎體的正常發育,椎體呈楔形變形,增加胸椎的生理後凸,形成圓背。
(9)氟骨症(fluorsis):由於慢性氟中毒而引起骨骺的緻密性、硬化性疾病。氟可以結合進骨的羥磷灰石結晶,並替代結晶中的羥基從而使骨結晶不易溶解,引起骨樣組織增多及大量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及骨組織增多。以脊柱及骨盆最易累及,其次是胸廓與顱內。嚴重者可引起韌帶鈣化、脊柱強直後凸,臨床上類似強直性脊柱炎的表現,甚至引起椎管狹窄,脊髓受壓。
(10)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營養不良(hyperparathyroidism osteodystrophy):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加快骨吸收的速度,破壞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引起纖維性骨炎或纖維囊狀骨炎。受累椎體極易產生壓縮性骨折,造成後凸畸形。

7、脖子後面很凸是怎麼回事??

頸後第七頸椎又叫隆椎,棘突向後突起較大,較為明顯,偏瘦的人尤為明顯,您的情況可能是長時間伏案作業導致頸椎過於彎曲,建議多做頸部運動來緩解。

8、頸椎的前凸生理曲度是怎麼回事?

正常脊柱各段因人體生理需要,均有一定的彎曲弧度,稱為生理曲度。在頸椎的正常側位X 光片上頸椎呈輕度前凸。頸脊柱在胚胎時期是呈後凸的,在幼兒起坐後逐漸變為前凸,這種變化稱為繼發曲度。繼發曲度的形成一般是由於負重後椎體及椎間盤前厚後薄所致。頸椎的生理曲度主要是頸4、頸5 椎間盤前厚後薄造成頸椎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這在側位X 線片上甚為明顯。

頸椎的正常生理屈度測量頸椎生理曲度的方法為沿齒狀突後上緣開始向下,連每一椎體後緣成一弧線,再由齒狀突後上緣至第七頸椎椎體後下緣作一直線,弧線的最高點至直線的最大距離為頸椎生理曲度的數值。正常范圍大約在(12±5)mm 范圍內。

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沖重力的震盪,防止對脊髓和大腦的損傷。由於長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間盤髓核脫水退變時,頸椎的前凸可逐漸消失,甚至可變直或呈反張彎曲,即向後凸,成為頸椎病X 線上較為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

與頸椎後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