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的最佳治療方法因人而異,不是任何一種方法都適用於所有頸椎病患者。通常初期症狀的頸椎不適人群,只要通過定期的活動和護理就會痊癒不在疼痛。而對於一些病情較為嚴重的頸椎病患者還需要通過使用安頸貼等正規葯物進行治療,以及長時間的運動、按摩才可穩定病情。俗話說「病去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
及時再發達和快速的節奏生活中,人們的身體調理和恢復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可太急於求成。
2、怎樣用中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的主要病機是肝腎虧虛,精髓不足,氣血衰少,盤骨失於濡養,風寒濕邪易於驟襲,痹著經絡,氣滯血瘀。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用葯多選擇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益氣養血之品。
(1)芍葛湯
組成: 白芍30g, 葛根、靈仙各20g, 白芷、秦艽、當歸各12g,川芎9g,細辛3g。
功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
用法:水煎服,日服1 劑。
(2)桃紅二參湯
組成:黃芪、黨參、丹參、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紅花、香附、地龍、葛根、穿山甲、土鱉蟲、威靈仙(隨症狀輕重酌用葯量)。
功用:益氣養血,活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服1 劑。
(3)補腎祛瘀通絡湯
組成:當歸、骨碎補、杜仲、淫羊藿、龜板、鹿角霜、防風各10g,川芎、土鱉蟲、桂枝各7g,雞血藤、熟地、煅龍骨、煅牡蠣、葛根、黃芪、威靈仙各15g,細辛3g。
功用:補腎、養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服1 劑。
3、中葯是真的能治頸椎病嗎?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脊椎骨質增生中葯制劑,它包含的中葯材重量比組分為:雞血藤5~25g,丹參5~20g,當歸5~20g,川芎6~24g,炒白葯5~25g,生熟地各5~25g,炒杜仲4~24g,桑奇生5~25g,炒川斷4~24g,制狗脊5~25g,炒補骨脂5~25g,制骨碎補5~25g,盛靈仙5~20g,川懷牛膝各5~25g,羌獨活各5~20g,秦艽5~25g,木瓜2~20g,防風2~20g,防己2~20g,尋骨風5~20g,蘇木2~20g,接骨木5~20g,葛根5~20g,烏葯5~20g,澤蘭2~18g,川木通5~20g,制乳沒各5~20g,制元胡3~12g,紅花3~12g,菟絲子3~12g,梅杞子2~20g,桂枝5~20g,制附子1~8g,土元5~20g。一種治療脊椎骨質增生中葯制劑,主要用於治療腰腿疼痛,脊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股骨頭壞死等症狀,具有益精血,壯筋骨,活血化瘀,填骨髓,通絡止痛的功效。
4、中醫如何治療頸椎病
5、喝中葯能治癒頸椎病嗎
其實是可以的,患有頸椎病要經常做頸部鍛煉,多做一些頸部運動,時常將頭部轉向不同的方向轉動,可使關節活動,肌肉鬆弛,緩解肌肉緊張與痙攣,並可加強頸部肌肉的抵抗力,鍛煉最好在晨起和長期時間的低頭工作後進行。如果有頭暈的情況,是由於頸椎病壓迫神經,所以才會出現頭暈的情況的,其實根源還是在頸椎的,我媽媽頸椎病的時候,也是有些頭暈,他涌(苗。♫。。♫。父),頸椎部位使用的(養。。。生。貼),我從濤。,寶上脈的,一段時間後,媽媽頸椎病浩的,可以是下,出現頸椎問題,平時也注意多運動下:
1、頸部運動:頭向前傾十次,向後仰十次,向左傾十次,向右傾十次。然後緩慢搖頭,左轉十次,右轉十次。
2、搖動上肢:左臂搖動二十次,再右臂搖動二十次。
3、抓空練指;兩臂平伸,雙手五指作屈伸運動,可作五十次。
4、局部按摩:可於頸部、大椎穴、風池穴附近尋找壓痛點、硬結點或肌肉綳緊處,在這些反應點上進行揉按、推掐。
6、頸椎病可以吃中葯治療么
可以的,我也是有頸椎病的毛病,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上班看電腦、玩手機,下班在家還是要抱著電腦、看著手機,眼睛不停歇外,頸椎已經被壓成了歪脖樹。有時候躺在床上,自己都覺得脖子疼、犯輕微惡心,偶爾轉動脖子還能聽到咯嘣咯嘣響。早已後悔的我知道這是頸椎帶來的症狀。為此,這幾年,我減少了工作量,將時間用於休閑療養。於是頸椎已經成為我著力要治療和緩解的身體部位。後來用「苗、冖、父冖、冖、冖養生」外敷頸椎中葯,局部外貼的,頸椎的問題就沒了,還有平時一、仰天長嘯兩腿分開站立,十指交叉置頸後,兩肘自然下墜,兩手給一定力量向前、下拉,頭後仰,後仰時要慢慢深吸氣,注意用力不要過大,身體後仰時應該是身體最放鬆的時候,此時慢慢呼氣。
二、甩手:站立位,兩腳同肩寬,兩臂輕輕前後搖動,並逐漸增加擺動幅度,每組15次,每次5組。
7、頸椎病的中葯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風寒濕痹
[辨證要點]由於病人長期伏案低頭工作或感受風寒濕邪而致,發病較急,頸部酸痛沉重,肩臂疼痛、麻木、酸脹,畏風怕寒,得溫則舒,舌質淡,苔白,脈象浮緊。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加葛根湯加減:防風10g,麻黃3g,川芎10g,當歸10g,秦艽10g,肉桂3g,片姜黃10g,羌活10g,威靈仙10g,白芷10g,葛根10g,茯苓10g,生薏苡仁12g,芍葯10g,甘草6g,生薑6g,大棗6g。
方中以防風、麻黃祛風散寒;川芎、當歸、秦艽、肉桂、片姜黃活血通絡;羌活、威靈仙、白芷、葛根散風解肌止痛;茯苓、生薏苡仁健脾滲濕;芍葯、甘草緩急止痛;生薑、大棗和中調營。
(二)氣虛血瘀
[辨證要點]頭暈,頭脹痛或跳痛,轉動頭部即發生眩暈,甚至發生暈厥、跌倒,以中老年為多發,舌質暗淡,苔白,脈細弱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
[方葯]補中益氣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人參6g,白術12g,黃芪12g,當歸12g,川芎9g,赤芍9g,紅花9g,桃仁9g,麝香100mg,生蔥10g,柴胡6g,升麻3g,蔓荊子9g,甘草9g,生薑9g,大棗9g。
方中以人參、白術、黃芪益氣;當歸、川芎、赤芍、紅花、桃仁活血通絡;麝香、生蔥通竅;柴胡、升麻、蔓荊子具升提之力;甘草、生薑、大棗和中。
(三)腎精不足
[辨證要點]頭暈,耳鳴,疲倦乏力,健忘,頭空痛,視物模糊,聽力下降,轉頭時加重。偏於陰虛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偏於陽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偏陰虛者治以補腎滋陰,偏陽虛者治以溫腎助陽。
[方葯]補腎滋陰宜左歸丸為主方:熟地15g,山葯10g,構杞子15g,山萸肉15g,菟絲子15g,鹿角膠10g,龜板膠10g。
方中熟地、山萸肉、菟絲子、龜板膠補益腎陰;鹿角膠可填精補髓。五心煩熱可加知母、黃柏、丹皮、菊花、地骨皮滋陰清熱。
溫腎助陽宜右歸丸:熟地15g,山葯10g,構杞子15g,山萸肉15g,絲子15g,鹿角膠10g,杜仲15g,肉桂10g,當歸15g,炮附子8g。
方中熟地、山萸肉、杜仲、構杞子、山葯、菟絲子補腎,附子、肉桂、鹿角膠益火助陽,當歸補血。形寒肢冷用附子、肉桂,辛溫剛燥,不宜久服,可改用仙靈脾、巴戟天等溫潤之品。兩方用於治療頸性眩暈多配合活血化瘀葯物,如當歸、川芎、丹參、葛根等。
(四)痰濁中阻
[辨證要點]眩暈,頭痛,困重如蒙,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身體肥胖,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陳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2g,炙甘草9g,白術9g,天麻9g,蔥白9g,鬱金9g,石菖蒲9g。
本方用二陳湯燥濕祛痰,白術健脾,天麻熄風而治眩暈,加蔥白、鬱金、菖蒲以通陽開竅。
(五)肝腎虧損
[辨證要點]發病緩慢,肢體沉重,肌肉萎縮,運動無力,持物及走路不穩,甚至癱瘓,二便失禁,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
[方葯]虎潛丸加減:狗骨10g,牛膝10g,鎖陽10g,陳皮10g,白芍12g,黃柏20g,知母10g,熟地12g,龜板20g。
方中狗骨與牛膝合用可壯筋骨;鎖陽溫腎益精;白芍養血柔肝;黃柏、知母、熟地、龜板滋陰清熱;陳皮理氣。可酌加鹿角膠10g溫腎補陽,炙黃芪20g、黨參12g、當歸12g、雞血藤30g補氣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