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手術路

頸椎手術路

發布時間:2020-08-14 11:54:35

1、對多節段頸椎病是前路手術好還是後路手術好?

摘 要: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手術是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近萬例頸椎病患者接受各式各樣的手術治療。目前,對1-2個節段的頸椎病選擇經頸前入路減壓植骨融合是普遍認可的標准術式。但對多節段(3個或3個以上)頸椎病採用前入路手術好還是後路手術好,各家認識不一。有作者比較了長節段前路減壓融合和後路椎板切除術的遠期療效,結論為前、後路手術療效無明顯差別。也有作者報道多節段頸椎病脊髓損害較重者採用後路手術療效可能更佳。可見患者的病情及病程不同,採用的術式不同,而且以上研究均為非大樣本、雙盲、隨機分組及多中心研究,其結論會受到影響。筆者認為科學、合理的入路選擇應綜合判斷,如致病的主要壓迫因素來自何方?是否伴特殊類型的椎間盤突出?頸椎有無不穩、程度如何?是否存在頸椎反張或後凸畸形,程度如何?需減壓的范圍、患者年齡、有無骨質疏鬆?術中體位和手術侵襲對患者圍手術期心肺功能影響的程度等。不能以節段長短而一概而論.絕對化是醫生的大忌。

2、頸椎減壓前路手術與後路手術區別

是減壓術還是間盤摘除 前路風險小,聲帶食管會受點影響。但是後路手術是要打開椎板 肌肉層較多

3、頸椎病患者,為什麼有的需做頸前路手術,有的需做後路手術?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並引起各種相應表現的退變性疾病。簡單地講,由於壓迫脊髓、神經根的退變組織可能來自於脊髓前方,如退變突出的椎間盤、椎體後緣的骨刺、骨化的後縱韌帶;也可以來自脊髓後方,如增厚的黃韌帶;甚至是因為生來就有的發育性椎管狹窄(也就是先天性的頸椎椎管截面積小,在亞洲黃種人中較其他人中普遍),因此頸椎病的手術相應就有前路(從脖子前方施行手術)、後路(在脖子後方施行手術)之分。一.頸前路手術(圖1、2)又分為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椎間融合術,及頸前路椎體次全切、椎間融合術。1.手術目的:在於對來自前方的、局部的壓迫、狹窄進行減壓, 穩定,並可矯正頸椎的生理曲度。2.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椎間融合術:適用於椎間盤或骨刺壓迫引起的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或者單節段的後縱韌帶骨化。優點:直接解除壓迫;恢復頸椎生理曲度。局限性:對於多節段、嚴重的脊髓壓迫不適用。3.頸前路椎體次全切、椎間融合術:優點:切除椎間盤、椎體骨刺及其他前方的致壓物。減壓徹底、廣泛。局限性:連續型的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脊髓功能嚴重受損,以及合並發育性椎管狹窄者手術風險大或效果差。二.頸後路手術(圖3、4)適用於多節段頸椎病、伴椎管狹窄或連續型後縱韌帶骨化者。優點:通過對頸椎後方的椎板減壓並重建,來達到間接減壓的目的。手術風險比前路要小,療效確切。頸局限性:頸椎後凸畸形的患者不適用。脊柱外科醫生需要根據每位患者的臨床表現特點、影像學表現,制定個體化的手術方法,以求達到滿意療效。

與頸椎手術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