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的解剖

頸椎的解剖

發布時間:2020-08-13 20:26:07

1、頸椎病怎樣形成的

2、頸椎間孔的解剖結構是怎麼樣的

除第一椎間孔外,頸2~7椎間孔是由上下以及前後四壁構成。上下壁分別為上一椎骨的椎下切跡和上一椎骨的椎上切跡;前壁為椎體後面側部的下半、椎間盤後外側面和鉤椎關節;後壁為椎間關節囊。椎間孔是椎管側方的窗口,神經根從硬膜囊發出,通過椎間孔離開椎管。神經根與椎間孔及其周圍軟組織的解剖關系十分密切,椎間孔狹窄可導致神經根的卡壓,椎間盤蛻變,高度丟失是引起椎間孔形態改變的主要原因。

3、解剖學中的頸椎、胸椎、腰椎分別都用什麼英文字母代表

C—頸椎,T—胸椎,L—腰椎

頸椎(Cervical),

胸椎(Thoracic),

腰椎(Lumbar),

4、頸部解剖層次

一、觀察頸部淺層結構

1、沿下頜骨下緣剝去淺筋膜並翻向下方,暴露其深面的頸闊肌。觀察頸闊肌,注意其薄且覆蓋廣泛的特點,即橫跨下頜骨和鎖骨兩骨全長的表面,注意其淺面無較大皮神經及皮靜脈。將頸闊肌沿鎖骨切斷並翻向面部,觀察其深面有豐富的皮靜脈、淋巴結、皮神經(或不剝離頸闊肌直接尋找皮靜脈和皮神經)。根據上述觀察,理解該肌是頸部淺層結構的重要標志。

2、尋找皮靜脈與淋巴結:在下頜角下方向下查找頸外靜脈,在頸部中線兩側查找頸前淺靜脈。在靜脈的周圍查找淋巴管。

3、修潔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向四周分離查找頸叢皮神經主幹。向上沿胸鎖乳突肌後緣查找枕小神經,提起枕小神經即可鉤出副神經。沿頸外靜脈後方尋找枕大神經。在胸鎖乳突肌表面查找與該面垂直並向前走行的頸橫神經。在副神經下方查找鎖骨上神經後支。

提拉枕小神經牽動副神經,觀察副神經定位於胸鎖乳突肌後緣上、中1/3交點處與斜方肌前緣下、中1/3交點處。沿副神經分離,觀察其行經封套筋膜的深面或由該筋膜形成的鞘內。在副神經周圍可查找到淋巴結。

二、解剖頸深筋膜

結合頸部橫斷面,觀察頸深筋膜,由前向後分別為頸深筋膜淺層、頸深筋膜中層和頸深筋膜深層。

1、觀察頸深筋膜淺層:確認該筋膜圍繞整個頸部形成一個總鞘。觀察該筋膜包繞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兩個肌鞘,包繞腮腺和頜下腺,形成兩個腺體筋膜鞘。在胸骨和鎖骨上方切開頸深筋膜淺層觀察其一分為二層,形成兩個間隙的范圍。

2、觀察頸深筋膜中層(頸內臟筋膜):在頸部橫斷面上查找頸部大血管及神經,在其周圍觀察由頸內臟筋膜形成的頸鞘;在氣管、食管和甲狀腺周圍,分離觀察頸內臟筋膜形成的氣管鞘、食管鞘和甲狀腺鞘。

3、觀察頸深筋膜深層:在頸椎前方分離確認頸深筋膜深層即椎前筋膜,沿該筋膜向上、下可追蹤至顱底和第三胸椎。

三、頸外側區解剖

清除胸鎖乳突肌表面的筋膜,暴露胸鎖乳突肌及頸後三角內的頸深筋膜中層。清除頸深筋膜中層,暴露頸後三角內的肩胛舌骨肌下腹,由此肌將頸後三角分為上方的枕三角和下方的鎖骨上三角。

在起點處切斷胸鎖乳突肌並向上翻,暴露肩胛舌骨肌下腹深面的頸深筋膜深層,剝離並清除頸深筋膜深層,觀察其深面的頸叢和臂叢根部。

1、觀察頸叢根部及膈神經的位置,在已解剖出來的副神經下方查找與其平行的臂叢的分支,即胸長神經、肩胛提肌支和菱形肌支。

2、觀察在副神經以上區域,無任何血管和神經,是較安全的局部。

3、觀察前斜角肌及其周圍諸結構,在前斜角肌前方查找鎖骨下靜脈及其屬支,在靜脈角處有淋巴導管注入,左側為胸導管,右側為右淋巴導管;在其表面查找膈神經,在其後方查找上方的臂叢和下方的鎖骨下動脈及其分支。

5、頸部是哪個部位

頸部是脖子那裡。頸部的上界為下頜骨下緣、下頜支後緣、乳突和枕外隆突的連線,下界即胸骨上緣、鎖骨、肩峰和第七頸椎棘突間的連線。該局部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分為前方的固有頸部和後方的項部;

固有頸部以胸鎖乳突肌為界,區分為頸前區,頸外側區及胸鎖乳突肌區。頸前區亦稱頸前三角,被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分為頦下三角、下頜下三角、頸動脈三角、肌三角。頸外側區亦稱頸後三角,該三角被肩胛舌骨肌分為枕三角和鎖骨上三角。

(5)頸椎的解剖擴展資料

(1)分區:

頸部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前為固有頸部,後為項區。頸部以胸鎖乳突肌前後緣為界分為三區:

1、頸前區(頸前三角)其中二腹肌前、後腹和下頜骨下緣圍成下頜下三角,二腹肌前腹、舌骨、頸前正中線圍成頦下三角,二腹肌後腹、胸鎖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圍成頸動脈三角

2、胸鎖乳突肌區

3、頸外側區(頸後三角),頸後三角又被肩胛舌骨肌後腹分為枕三角和鎖骨上大窩(肩鎖三角)。

(2)位置:

頸部由淺入深(由前向後)層次結構十分明確,分別為:皮膚、淺筋膜、頸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為淺、中、深三層,在淺、中層與深層間形成的鞘內,容納通過頸部的氣管、食管及血管。各層間有疏鬆結締組織並形成頸部間隙。

(一)皮膚:

皮膚薄,移動性大,皮紋橫向。

(二)淺筋膜:

淺筋膜疏鬆,內含皮肌、皮靜脈、皮神經、淋巴結。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頸部

6、關於頸椎問題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及骨質增生壓迫頸部脊髓或頸神經根之疾患,又稱頸椎綜合症,中醫屬「骨痹」,「慢性勞損」范疇。民間治療本病的良方妙葯給你介紹兩個。
處方:葛根、黑豆、蛇蛻、黑芝麻、人參、鹿茸、熟地、黃茋、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適量。
用法:葯浸酒內1個月,每服15毫升,日服2次,1月為1療程
療效:服葯1療程,有效率95.1%
處方:茯苓60克白術、苡仁、桂枝、牛膝各30克,銀花藤15克。
隨症加減:頸部僵硬加乳香,沒葯各10克。肩背上肢疼加伸筋草20克,威靈仙15克。畏寒冷加乾薑20克,細辛10克。
服法:日1劑,水煎兩次取液混合分3次服。
療效:用葯4-6劑,有效率率達93.7%
回答者: 火焰舞飛揚 - 魔導師 十一級

一、確定病側:頸痛不適常分左右,痛側為病側,另一側為健側;雙側痛者,偏重的一側為病側,輕側為健側。
二、坐立位復位法:頭頸前傾並向健側後上旋轉至極限,健側指腹將下頜健側向病側後上推頂,可聽到「咔嗒」聲響,頸痛等症狀可當即消失;
三、卧位復位法:仰卧於床,頸置床邊,頭在床外自然下垂懸空,作頭頸部左右搖擺3-5分鍾即可,療效顯著。
上述自治方法對一般的頸椎病是十分奏效的!不過請注意,如果您的頸椎已出現明顯的骨質增生,同時壓迫血管和神經引起了「腦供血不足」,甚至已導致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就不能簡單的使用上述自治方法了。其因有二:1、上述自治法只當時有效,不能解決其復發;2、自治法不能解決頸椎病的全部問題,且病重自治容易出問題!
頸椎病伴明顯骨質增生、腦供血不足及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者,最好找有經驗的專家治療。
頸椎病是人類的"專利"(其它動物沒有頸椎病)。除人類頸椎特殊的解剖學基礎外,頸椎病存在體內和體外主要影響因素。在體內是頸椎機械性錯位的影響;在體外是傳統枕頭和睡姿的影響,在頸椎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徹底防治頸椎病(不復發)必須同時解決。否則任何產品和療法都不能最終治癒頸椎病。
病情嚴重的頸椎病,建議使用《健腦枕操葯枕》(廢除傳統的枕頭),同時內服《心腦血通中葯丸》,全方位保護、牽引和運動頸椎,改善腦供血不足,多病同治,健腦強身!
專家提供: 回答者: 栗向東 - 骨科

7、正常人頸部的解剖分區是怎麼樣的?

有點復雜,要是不是醫學生你還真會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頸部分為固有頸部和項部
兩側斜方肌前緣之前和脊柱前方部分為固有頸部,兩側斜方肌前緣之後和脊柱後方的區域為項部
固有頸部分為頸前區,胸鎖乳突肌區和頸外側區
頸前區內側界為頸前正中線,上界為下頜骨下緣,外側界為胸鎖乳突肌前緣
頸前區以舌骨為界分為舌骨上區和舌骨下區
舌骨上區含頦下三角和左,右下頜下三角
舌骨下區含左,右頸動脈三角和肌三角
頸外側區位於胸鎖乳突肌後緣,斜方肌前緣和鎖骨中1/3上緣之間
肩胛舌骨肌將頸外側區分為枕三角與鎖骨上三角
胸鎖乳突肌區即為該肌所覆蓋區域

與頸椎的解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