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引起的頭暈是什麼原因
建議:平時患者到診室來看病,如果主訴說頭痛頭暈,我便覺得又碰到難題了。因為要鑒別一個患者的頭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需要有大量的資料作為依據,通常我反復詢問患者各種問題,比如如何暈的,什麼時候暈的,是天旋地轉還是頭暈,頭暈發作與什麼動作有關還是無關,是否伴有耳鳴,頸痛,嘔吐,心悸,是否有高血壓病和冠心病等等,這一問下來就要十來分鍾。然後體查,查頸椎,聽心跳或候脈,查顱神經和四肢肌力反射等,又要有分鍾時間,之後才有初步的診斷,是頸性眩暈?耳性眩暈 ?心源性眩暈?還是腦血管引起的眩暈?有時候需要骨科、五官科、腦血管科、心血管科等科會診討論才能確診。頸性眩暈,部分是頸椎病引起,與交感神經或椎動脈受刺激有關。治療方法當然需要針對性治療,最好是到專科醫生處治療,方法有手法、葯物、針灸等等,需要結合你的頸椎照片和全身情況酌情選用。
2、頸性眩暈的診斷
1.多於40歲以上發病。
2.眩暈發病常與頸部體位改變有關。頸部做後仰,旋轉動作時,可誘發眩暈或惡心感。
3.可伴有神經根性症狀。
4.突然發病,常於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顫。
5.頸椎檢查,頸部活動受限,患病椎體棘突偏歪,椎旁有壓痛,頸2棘突偏歪多見,因椎動脈進入橫突孔後,垂直上升,從第2頸椎到進入枕骨大孔之前椎動脈在此段發生多個彎曲,椎動脈血流受阻礙也多發生於此。
6.腦血流圖,枕乳導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扭頸試驗陽性。
7.頸椎X線平片,正側片,左右斜位及張口位片示,頸椎生理曲線變直,反張,成角或中斷,骨質增生,寰椎後結節上翹,齒狀突距兩側塊距離不等寬。
3、頸性眩暈怎麼治
向您詳細介紹老年人頸性眩暈的治療方法,治療老年人頸性眩暈常用的西醫療法和中醫療法。老年人頸性眩暈應該吃什麼葯。
一、西醫
1、治療
1.頸椎旋轉復位法 採用馮天有頸椎旋轉復位手法撥正偏歪棘突,使患椎恢復原解剖位置,解除對椎動脈的刺激或壓迫,臨床症狀和體征即可減輕或消失。
復位方法:病人端坐在方凳上,醫生站其背後,一手壓住患椎棘突的偏歪側,另一手抱住病人的右枕部,在牽引的同時旋轉頸部。當偏歪的棘突頂住壓棘突的拇指時,拇指輕輕向對側水平方向撥正偏歪的棘突,常可聽到「咔嗒」一響聲,即達到復位目的。老年人手法宜輕。
復位時的注意事項:
(1)年老體弱,婦女妊娠期,嚴重心、腎、肝、肺疾病者,應慎用。
(2)原發性或繼發性惡性腫瘤,禁用。
(3)伴有嚴重骨病,如頸椎結核、強直性脊椎嚴重骨脫鈣者,禁用。
復位後囑病者適宜休息,避免頸部過多活動,必要時佩帶頸圍。
2.按摩頸部軟組織
(1)按摩手法:
①分筋手法:用雙拇指或單拇指在患處與肌纖維方向垂直左右彈撥,起到分離粘連,疏通經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②理筋手法:用雙拇指或單拇將移位的軟組織(韌帶、肌腱、肌纖維、神經)扶正,再順纖維方向按壓、復平,使軟組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適應生理功能。
③鎮定手法:在分筋、理筋手法使軟組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後,再用單拇指在患處靜壓10~20s,可使肌肉解痙、去痛。
(2)按摩部位:
①風池穴部位:此部位為上、下項線之間,為頭平棘肌、頭後大、小直肌、頭上斜肌、頭夾肌(骶棘肌),胸鎖乳突肌等的止點,是損傷好發部位。
②副神經:從胸鎖乳突肌下緣中點穿出,下行入斜方肌。
③胸鎖乳突肌肌腹。
④提肩胛肌的抵止腱,肩胛骨的內上角。
3.頸椎牽引 對老年人,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明顯的病人可做頸椎牽引治療。牽引重量6~12kg/次,1次/d,每次15~20min,10次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需要,間隔3~5天繼續牽引。
4.理療 緩解肌肉痙攣,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症。常用超短波、紅外線等。
5.封閉 0.5%普魯卡因溶液8ml,潑尼松0.5ml頸椎後關節囊封閉,每周1次,3次為1個療程。
6.葯物
(1) 倍他司汀(鹽酸培他定):4mg,3次/d,口服。
(2)輸液: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川芎嗪160mg靜滴,1次/d,10次為1個療程。
7.手術治療 經各種保守治療無效者,骨質增生嚴重,頸椎管狹窄症等需手術治療。
8.擇優方案
(1)葯物治療:急性期適當用血管擴張劑,如倍他司汀(培他啶)氯化鈉注射液500ml加曲克蘆丁(維腦路通)1.0g,1次/d,靜點,10天1個療程,配合維生素類葯物口服如維生素B1、B6等。
(2)頸部牽引、理療、按摩。
2、預後
主要防止意外摔傷,一般預後良好。
二、中醫
1、肝陽上亢:眩暈伴面紅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仆,頭痛,語言不利,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葯:天麻10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生牡蠣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2、痰濁中阻:眩暈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或時吐痰涎,苔濁膩,脈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葯:半夏10克、白術10克、天麻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生薑2克、大棗6克、甘草6克。
3、淤血內阻: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淤生新。
方葯:當歸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赤芍6克、枳殼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4、腎精不足:眩暈伴耳鳴,遺精,腰膝酸軟,精神萎靡,舌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弱。
治法:補腎填精。
方葯:黨參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柴河車10克、龜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黃柏6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貞子10克、早蓮草10克。
5、氣血虧虛:眩暈在活動後加重,神疲氣短,面色少華,納差,舌質淡胖,脈細或虛大。
治法:益氣養血健脾。
方葯:人參15克(另煎兌人)、黃芪25克、當歸12克、白術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黃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
6、針刺治療:主穴:風池(雙)、百會、印堂、合谷(雙)、人中、安眠(雙)、太沖。配穴:惡心伴嘔吐者,加內關、神門、足三里;耳鳴加翳風、聽宮、率谷、中渚。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體針:肝陽眩暈急性發作可針刺太沖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2、耳針:選用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30分鍾,間歇捻針。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
3、頭針:選雙側暈聽區,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2.中葯液體療法 現在一般都採用片劑。丸劑和一些西葯 治療.而恰恰最利於吸收的是合劑.基於中老年人不利於吸收.採用合劑治療是最好的。如:天麻眩暈寧合劑.
4、頸椎性眩暈有什麼特徵?會不會很嚴重?應該怎樣治療和預防?謝謝
胸背手足頸項肩膀腰膝痛(頸椎病、肩周炎、胸背痛、手足痛不能勞動、手、腿、足麻木、口臭口燥)等,是痰涎伏在心隔上下所引起的筋骨牽引所致。晚上睡覺口中有流口水的現象,喉中有鋸聲。頸椎病、肩周炎,胸背手足肩膀腰膝痛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大多數患者為慢性,臨床常表現不頸既稱(頸椎)、肩膀既稱(肩周),肩上背胛背及胸前區疼痛,手足麻木或痛,甚至癱瘓不能勞動、自理。此類病可發生任何年齡,以40歲的中老年為多。
頸肩胸背手足腰膝痛,是臨床常見的疾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加上一些職業的特點,如:電腦操作員、司機會計等,其頸肩腰胸背每天都處於高度的負荷狀態。然而,臨床對此類疾病的診療,無論患者還是醫師,則往往重治療,輕預防和功能鍛煉。古人,早就認識到,也就是說治療頸肩腰胸背手足腰膝痛患者要從平時的預防和鍛煉開始。卻往往因為工作忙,或缺乏針對性的鍛煉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治病效果差,甚至,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其經濟負擔,導致治療時機而轉為慢性病。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醫生不知道此類疾病的根源在那,更不知道其病的治療方法。在束手無策的同時,只用那些按摩、筋骨牽引或吃些通筋舒骨的西葯或止痛葯等,這樣下去只能是治表不治本,所以導致此類疾病的嚴重性,給人們帶來了痛苦。總之,其病的主要病源在於,痰涎伏在心隔上下(心腹積水或胸隔積水),會造成頭痛(腦供血不足),頸椎病、肩周炎、手足痛不能勞動、胸背痛、腰膝痛、口臭口乾、口流唾液、晚上睡覺喉中有鋸聲(打鼾咯)。總而言之,治療此類疾病葯理分析如下:
~~:瀉水飲,治水腫,水鼓,痰飲,瘰癧,癰疽腫毒。《本經》:「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手足痛,吐逆。」《別錄》:「主頸液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現代實用中葯》:「用於壯實體質之腹水,全身水腫,胸脅膜積水等。」《綱目》:「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水,則凝滯而為痰,為飲,為涕,為癖。~~能祛臟腑之水濕,~~能行經之水濕。~~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瀉水飲,通二便,治水腫脹滿,留飲,結胸,癲癇,噎隔,積聚,二便不通。《葯性論》:「能瀉十二種水痰,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主皮膚浮腫。」《珍珠囊》:「水結胸中,非~~不能除。」~~~:利氣豁痰,濕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嗽,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朱震享:「痰肋下及皮里膜外非~~~莫能達,古方~~~用~~~正此之義也。」如果得此類疾病的患者,用此葯物治之,則痊癒也。每天只需服4克,而一次性的,用生薑沖開水送服,輕者八天,重者一十五天痊癒,不復發。
5、什麼是頸性眩暈,頸性眩暈有什麼特點?
頸性眩暈是指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部病變的影響導致血流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又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椎動脈缺血綜合征,頸後交感神經綜合征等。頸性眩暈常見於中老年人,其特點是眩暈主要發生於頭頸部活動時,如頭頸部前後屈伸及左右轉動時突發眩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隨著頸部位置的復原而緩解。頸性眩暈主要為中樞性眩暈,可伴有一系列腦幹缺血的症狀和體征。
參考資料:http://www.windrug.com/pic/30/15/14/23/12/0841.htm
6、頸椎性眩暈是怎麼回事呢 6個治療方法簡單介紹
刁文鯧教授介紹:很多頸椎病患者都有眩暈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惡心,甚至耳聾、眼花、看不清楚東西。最主要的特點是有惡心甚至嘔吐,面色蒼白,有時候渾身出汗,連路都不能走,需要人攙扶。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眩暈是怎麼發生的呢?我認為,除去腦神經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病變外,大約有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
我們知道,椎動脈是人體的一條重要「管道」,它穿過頸椎通向大腦,負責腦部的血液輸送。而頸椎發生任何錯位、增生等問題,都可能傷及或影響這根供血「管道」,進而影響腦部供血。眩暈是由於枕寰椎、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椎動脈第3段,致使腦基底動脈供血、供氧不足所致,此時腦干、小腦、間腦、大腦均缺氧、缺血,迷路動脈、內聽動脈也缺血、缺氧,造成耳內神經紊亂而出現耳鳴、耳聾;同時因壓迫頸上交感神經引起腦內血管痙攣,更加劇了腦缺血狀態,所以出現眩暈等症狀。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市衛生局、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共同舉辦的「中醫刁氏正脊」治療「眩暈""心臟神經官能症」市級科研項目啟動儀式暨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刁文鯧教授對眩暈的研究結果是:對於確診是由於枕寰關節或寰樞關節錯位導致的眩暈,治癒率83%,有效率96%。怎麼治的呢?那就是採用「中醫刁氏脊椎關節五點一線手法復位術」,針對錯位的椎間關節進行手法復位。隨著錯位的椎間關節復正,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達到相對平衡,眩暈等症狀自然就會緩解、消除。
7、頸椎病引起的眩暈有什麼特點
眩暈有的是因為血壓比較低,腦供血不足,甚至還會昏倒。比如,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國著名的射擊選手王義夫昏倒在賽場,就是這個原因所致。
很多頸椎病患者都有眩暈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惡心,甚至耳聾、眼花、看不清楚東西。最主要的特點是有惡心甚至嘔吐,面色蒼白,有時候渾身出汗,連路都不能走,需要人攙扶。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眩暈是怎麼發生的呢?我認為,除去腦神經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病變外,大約有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
我們知道,椎動脈是人體的一條重要「管道」,它穿過頸椎通向大腦,負責腦部的血液輸送。而頸椎發生任何錯位、增生等問題,都可能傷及或影響這根供血「管道」,進而影響腦部供血。眩暈是由於枕寰椎、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椎動脈第3段,致使腦基底動脈供血、供氧不足所致,此時腦干、小腦、間腦、大腦均缺氧、缺血,迷路動脈、內聽動脈也缺血、缺氧,造成耳內神經紊亂而出現耳鳴、耳聾;同時因壓迫頸上交感神經引起腦內血管痙攣,更加劇了腦缺血狀態,所以出現眩暈等症狀。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市衛生局、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共同舉辦的「中醫刁氏正脊」治療「眩暈""心臟神經官能症」市級科研項目啟動儀式暨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刁文鯧教授對眩暈的研究結果是:對於確診是由於枕寰關節或寰樞關節錯位導致的眩暈,治癒率83%,有效率96%。怎麼治的呢?那就是採用「中醫刁氏脊椎關節五點一線手法復位術」,針對錯位的椎間關節進行手法復位。隨著錯位的椎間關節復正,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達到相對平衡,眩暈等症狀自然就會緩解、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