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點

頸椎點

發布時間:2020-08-05 14:37:09

1、人體什麼部位叫頸椎

第7頸椎棘突,在低頭時候,頸後面最突出的那個骨頭就是了

2、怎樣實施頸椎定點旋轉復位法?

以患者棘突向右側偏歪為例,令患者坐於一矮凳上,醫生站立在其背後,用拇指進行觸診,自上而下。因寰椎(第一頸椎)無棘突,故可依次觸摸到第二至第七頸椎的棘突。偏歪的棘突,往往有壓痛。

以前胸頂住患者枕部,用右肘前部托住其下頜部向上牽引,適當右旋,以左拇指端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向左側推動,可聽到響聲或偏歪棘突復位時的移動感。

復位完畢後,頭部置於中立位,再次進行檢查,如未復位,可重復上述動作。如偏歪棘突已復位,可適當行按揉及理筋等手法處理項背軟組織

治療後患者要休息數日,避免伏案工作。頸椎不穩定的患者要採用頸圍加以外固定,維持體位。

對於項背肌僵硬或疼痛較重病例,可於治療前口服肌鬆弛或消炎鎮痛葯物,並進行理療或熱敷,待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減輕後再進行治療,切忌強行復位。

3、人體的基準點有哪些?

人體測量的基準點有那些?了解主要的測量部位 (一)人體測量的基準點: 1、頭頂點: 從正確立姿站立時,頭部的最高點位於人體中心線上方,是測量身高的基準點。 2、頸窩點(前頸點): 頸根曲線的前中心點,前領圍的中點。 3、側頸點: 在頸根的曲線上,從側面看在前後頸厚的中央稍微偏後的位置。此基準點不是從骨骼端點為標志, {所以不易確定。 4、頸椎點(後頸點): 頸後第七頸椎棘突尖端之點,當頸部向前彎曲時,該點就突出,較易找到,是測量背長的基準點。 5、肩端點: 肩胛骨上緣最向外突出之點,即肩與手臂的轉折點,肩端點是衣袖縫合對位的基準點,同時也是量 取肩寬和袖長的基準點。 6、前腋窩點: 在手臂根部的曲線內側位置,放下手臂時,手臂與軀幹部在腋下結合的起點,用於測量胸寬。 7、後腋窩點: 手臂根部的曲線外側的位置,手臂與軀干在腋下結合的終點,是測量背寬的基準點。 8、胸高點: 胸部最高的位置,是服裝構成最重要的基準點之一。 9、肘點: 尺骨上端向外最突出的點,上肌自然彎曲時,該點很明顯的突起,是測量上臂長的基準點。 10、莖突點: 也稱手根點,橈骨下端莖突最尖端的點,是測量袖長的基準點。 11、腸棘點: 在骨盆位置的上前骼骨棘處,即仰面躺下,可觸摸到骨盆最突出之點,是確定中臀圍線的位置。 12、轉子點: 大腿骨的大轉子位置,是裙、褲側面最豐滿處。 13、膝蓋骨中點: 膝蓋骨的中點。 14、外踝點: 腳腕外側踝骨的突出點,是測量褲長的基準點。 (二)測量部位: 1、身高: 人體立姿時從頭頂點垂直向下量至地面的距離。 2、背長: 從頸椎點垂直向下量至腰圍中央的長度。 3、前腰節長: 由側頸點通過胸高點量至腰圍線的距離。 4、頸椎點高: 從頸椎點到地面的距離。 5、坐姿頸椎點高: 從坐在椅子上,頸椎點垂直量到椅面的距離。 6、乳高點: 由側頸點向下量至胸高點的長度。 7、腰圍高: 從腰圍線中央垂直到地面的距離,是褲長設計的依據。 8、臂高: 從腰圍線向下量至臀部最豐滿處的距離。 9、上襠長: 從體後腰圍線量至臀高的長度。 10、下襠長: 從臀溝向下量至地面的距離。 11、臂長: 從肩端點向下量至莖突點的距離。 12、上臂長: 從肩端點向下量至肘點的距離。 13、手長: 從莖突點向下量至中指指尖的長度。 14、膝長: 從腰圍線量至膝蓋中點的長度。 15、胸圍: 過胸高點沿胸廓水平量一周的長度。 16、腰圍: 經過腰部最細處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17、臀圍: 在臀部最豐滿處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18、中臀圍: 腰圍與臀圍中間位置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19、頭圍: 通過前額中央、耳上方和後枕骨,在頭部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20、頸根圍: 通過側頸點、頸椎點、頸窩點,在人體頸部圍量一周的長度。 21、頸中圍: 通過喉結,在頸中部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22、乳下圍: 乳房下端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23、臂根圍: 軟尺從肩端點穿過腋下圍量一周的長度。 24、臂圍: 上臂最粗處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25、肘圍: 經過肘關節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26、腕圍: 經過腕關節、頸突點圍量一周的長度。 27、掌圍: 拇指自然向內自然彎曲,通過拇指根部圍量一周的長度。 28、胯圍: 通過胯骨關節,在胯部圍量一周的長度。 29、大腿根圍: 在大腿根部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30、膝圍: 軟尺過膝蓋中點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31、小腿中圍: 在小腿最豐滿處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32、小腿下圍; 踝骨上部最細處水平圍量一周的長度。 33、肩寬: 從左肩端點通過頸椎點,量至右肩端點的距離。 34、頸幅(小肩寬): 肩端點量至側頸點的距離。 35、胸寬: 從前胸左腋窩水平量至右腋窩點間的距離。 36、乳間距: 從左乳頭點水平量至右乳頭點間的距離。 37、背寬: 從後背左腋窩點水平量至右腋窩點間的距離

4、什麼是頸椎定點旋轉復位法?

20世紀70年代中期,馮天有用現代醫學知識對北京民間醫生治療脊柱疾病的手法進行了科學分析,經過反復的臨床實踐,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治療頸椎病的手法。在正常情況下,脊柱的穩定有賴於關節、椎間盤、肌肉、韌帶等各種組織結構的相互協調,處於平衡狀態。項背部肌肉、韌帶的損傷、頸椎間盤的病變,極易導致頸椎前後關節的不穩定,對神經、血管和脊髓等組織產生刺激和壓迫,出現臨床症狀。通過細致的查體和X線片分析,以觸診找到了引起病症的錯位頸椎的偏歪棘突,在牽引旋轉和推擠的作用下矯正錯位的病變頸椎,恢復頸椎的解剖位置和正常生理曲線,達到治療的目的。 贊

5、何謂頸椎定點旋轉復位法?

在正常情況下,脊柱的穩定有賴於關節、椎間盤、肌肉、韌帶等各種組織結構的相互協調,處於平衡狀態。項背部肌肉、韌帶的損傷、頸椎間盤的病變,極易導致頸椎前後關節的不穩定,對神經、血管和脊髓等組織產生刺激和壓迫,出現臨床症狀。通過細致的查體和X 線片分析,以觸診找到了引起病症的錯位頸椎的偏歪棘突,在牽引旋轉和推擠的作用下矯正錯位的病變頸椎,恢復頸椎的解剖位置和正常生理曲線,達到治療的目的。

與頸椎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