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的關節

頸椎的關節

發布時間:2020-08-03 10:30:24

1、人體所有的關節

人體能活動的關節大致是:
1、頭顱部:顳下頜關節(下頜關節)。
2、椎體部: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寰枕關節,寰樞關節。
3、胸廓部:肋椎關節包括肋頭關節,肋橫突關節。
4、上肢骨關節:胸鎖關節,肩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橈尺近側關節,橈尺遠側關節,手關節(包括橈腕關節,腕骨間關節,碗中關節,腕掌關節,掌骨間關節,掌指關節,手指間關節)等。
5、下肢骨關節:恥骨聯合關節,骶髂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足關節(包括距小腿關節就是踝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足趾間關節)等。

2、人體中頸椎的結構

頸椎的形態結構如下:
頸椎,共7個。一般頸椎的椎體較小,近似長方形;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水平位;椎孔大,呈三角形。橫突根部生有橫突孔,是頸椎最顯著的特點。橫突孔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穿行。橫突末端分為前、後結節,第6頸椎橫突的前結節較大,頸總動脈經其前面上行,故稱為頸動脈結節,當頭部受傷嚴重出血時,可在此壓迫頸總動脈暫時止血。第2~6頸椎棘突短而分叉。第7頸椎棘突則長而水平,末端不分叉,容易捫到,故又名隆椎,是臨床上計數椎骨序數和針灸取穴的標志。第3~7頸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突起,稱椎體鉤。椎體鉤與上位椎體兩側的唇緣相接,形成鉤椎關節,又稱「Luschka」關節。如「Luschka」關節過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相應症狀,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
第1、2頸椎屬特殊頸椎。第1頸椎又稱寰椎,呈環狀。主要由前弓、後弓及側塊組成:側塊上面的橢圓形上關節面與枕骨髁相關節,下面稍凹的圓形下關節面與第2頸椎相關節,前弓後面有齒突凹。上關節凹後方有椎動脈溝,椎動脈出橫突孔經此溝而入枕骨大孔。後弓長,中點略向後方突起,叫做後結節。寰椎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第2頸椎又稱樞椎(axis),椎體向上有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的齒突凹相關節。在發生學上齒突來自第1頸椎椎體。樞椎其餘形態同一般頸椎。

要了解頸椎還要知道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骨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椎弓兩部分組成。椎體約呈短圓柱狀,內部為骨松質,外為薄層骨密。上、下椎體以軟骨連成柱狀,是椎骨承重的主要部分。椎弓在椎體後方。與椎體相連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細,上下各有一切跡,分別稱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椎下切跡較明顯。相鄰椎骨之間在椎弓根處的上、下切跡共同圍成形成椎間孔。椎弓的後部呈板狀,叫椎弓板。左右椎弓板相連形成完整的椎弓。椎體和椎弓共同圍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連成貫穿脊柱的椎管以容納保護脊髓。椎弓上有七個突:向後方伸出的一個叫棘突,多數可在背部正中線摸到;左右各伸出一個橫突,棘突和橫突都有韌帶和肌肉附著;椎弓上下各有一對突起,叫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相對,以關節面組成關節突關節。

3、頸部關節的問題!

年輕人因在電腦前時間較長而引起的頸部疼痛不適,大多為頸肌筋膜觸發點疼痛,但常被誤診頸椎病,建議去醫院拍片確診。當然,手頭寬裕也可以造CT、MRI啦。無論從自身的感覺還是經濟原因來說,個人認為應早去醫院檢查,防止症狀惡化。 若排除了頸部椎骨的明顯改變,則可採用針對肌筋膜觸發點疼痛的治療方法。 頸肌筋膜觸發點疼痛的病史一般較長並反復發作。常因某一動作和某一工作姿勢加重。常發生和引起頭痛肌足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頸後肌、頭夾肌、頸夾肌和枕下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不同肌肉的觸發點疼痛引起不同部位的頭部疼痛。 治療原則是對觸發點疼痛的肌肉進行牽張,針刺破壞觸發點和小針刀扎斷孿縮和纖維化的維化有肌筋膜。 治療技術有肌療法技術、噴冷技術、牽張技術、干針和濕針技術、葯物應用技術和各種物理療法等。 最好掌握醫生教的受累肌的牽張法,自己平時在家中做做頸部牽張鍛煉,改善周圍循環,還可同時補充多種維生素,提高機體免疫力。 若平片顯示頸椎有生理曲度異常、椎體增生、椎間隙狹窄、退行性改變、韌帶鈣化等現象,則可能為頸椎病。在網上找到個概要,補充了些具體的內容。其實這些過程到醫院基本都會遇到的,做好准備哦。 各型診斷要點 1)神經根型頸椎病:約佔60%,是最常見的一個類型。 ①症狀:頸僵不適、活動受限,頭、枕、頸、肩、臂痛、酸,手臂有觸電樣、針刺樣串麻。 ②體征:頸椎棘突、橫突、岡上窩、肩胛內上角和肩胛下角有壓痛點,壓頂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低頭試驗和仰頭試驗陽性,手肌肉萎縮,上肢皮膚感覺異常。 ③X線平片:正、側、雙斜位可見生理曲度異常,椎體前後緣增生,椎間隙狹窄,鉤椎關節增生,小關節增生,前縱韌帶、項韌帶鈣化,椎間孔狹窄。 需與前斜角肌綜合征、頸肋綜合征、肋鎖綜合征、鎖骨上腫瘤、進行性肌萎縮、神經炎鑒別。 2)脊髓型頸椎病:約佔10-15%,是頸椎病中最重的一類型。 ①症狀:根據脊髓受壓的部位和程度,症狀不同。症狀多從下肢開始,逐漸發展到上肢。常見下肢無力、酸脹、小腿發緊、抬腿困難、步態笨拙,下肢、上肢麻,束胸感,束腰感,手足顫抖。嚴重者大小便失控,出現單癱、截癱、偏癱、三肢癱、四肢癱(均為痙攣性癱瘓)。 ②體征:上下肢肌緊張,肱二頭肌、三頭肌腱反射亢進或減弱(前者病變在頸高位,後者在低位),膝、跟腱反射亢進,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肌門反射減弱或消失,Hoffmann征、Rossollimo征、Babinskin征等病理反射陽性,踝陣攣陽性,低、仰頭試驗陽性,屈頸試驗陽性。 ③X線平片:側位或斷層檢查,有頸椎後緣增生、椎間隙狹窄、椎管狹窄(椎管矢徑與椎體矢徑之比值小於0.75),斷層見後縱韌帶鈣化。 ④MRI檢查:頸椎曲度異常,椎體後緣增生,椎間盤膨出、突出、脫出,硬膜囊或脊髓受壓變形。 需與脊髓腫瘤、脊髓側索硬化、脊髓空洞症鑒別。 3)椎動脈型頸椎病:約佔10%~15%。 ①症狀:發作性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突然摔倒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症狀的出現與消失和頭部位置有關。 ②體征: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低、仰頭試驗陽性。 ③X線平片:鉤椎關節增生、小關節增生向前突入椎間孔內。 ④椎動脈造影:72%~85%有椎動脈彎曲、扭轉等。 需與高血壓、美尼爾氏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鑒別。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約佔10%,由於頸椎椎體或小關節增生、後縱韌帶 鈣化等原因,刺激了頸交感神經而出現的症狀。 ①症狀:枕、頸痛,偏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心前區疼痛,血壓不穩,手腫,手麻,怕涼,視物模糊易疲勞,失眠等症狀。 ②體征:心率過速、過慢,血壓高低不穩,低頭和仰頭試驗可誘發症狀產生或加重。 ③X線平片:頸椎退行性改變。 需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鑒別。 5)混合型 上列兩型以上的症狀和體征同時存在。 康復治療 1.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常見、有效的治療方法。 (1)治療作用:也就是解除神經根壓迫,擴大椎間隙,改善局部血循啦~ (2)方法:牽引的角度、時間和重復是決定牽引效果的三個重要因素。 1)角度 :頸部從軀干縱軸前屈10~30度 2)時間 :持續型為10~30分鍾,間歇型為7~60秒、放鬆5~20秒。每日一次,10次1療程。 3)重量:從6KG開始,逐漸增到12~15KG。 4)禁 忌證:脊髓壓迫嚴重,體質太差,牽引後症狀加重者禁忌應用;交感型急性期、脊髓型硬膜受壓或脊髓輕度受壓暫不用或慎用。 2.其他物理治療 (1)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 (2)低頻調制的中頻電療法 (3)超短波療法 (4)超聲波療法 (5)手法治療 (6)運動療法 3.中醫療法 (1)推拿、正骨療法 (2)針灸療法 (3)其他:小針刀療法、火罐、葯枕、中葯外敷、氣功等。 4.葯物治療 (1)緩解肌肉緊張 (2)止痛消炎 (3)營養神經 (4) 擴張血管和改善血管功能 (5) 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5.手術治療 (1)適應證 (2)術後康復:術前做好石膏圍領,術後次日戴上石膏圍領下床活動,同時可做手足遠端的運動。 6.日常生活活動的指導 (1)枕頭與睡眠姿勢 (2)工作姿勢 (3)日常生活與家務勞動。

4、如何認識關節的分類?

人體最重要的八大關節是——肩、肘、腕、髖、膝、踝關節及脊椎上的頸椎和腰椎。這八大部位,承擔著人體活動的絕大部分關節運作功能,人的每一個全身性的動作,都需要這些關節的支持,同時這些關節這也是人體最受累的部位。接下來就來詳細了解每一個關節。
頸椎(cervical vertebra)
頸椎指頸椎骨。頸椎位於頭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頸椎共有7塊頸椎骨組成,除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外,其他頸椎之間都夾有一個椎間 盤,加上第 七頸椎和第一胸椎之間的椎間盤,頸椎共有6個椎間盤。每個頸椎都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組成。椎體呈橢圓形的柱狀體,與椎體相連的是椎弓 ,二者共 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連就構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納其中。頸椎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
認識人體八大關節
肩關節(shoulder joint)
肩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是典型的球窩關節。關節盂小而淺,邊緣附有盂唇;關節囊薄而鬆弛,囊內有肱二頭肌SPAN> 囊外有喙肱韌帶、喙肩韌帶及肌腱加強其穩固性,唯有囊下部無韌帶和肌加強,最為薄弱,故肩關節脫位時,肱骨頭常從下部脫出,脫向前下方。關節 面大小相差較大,關節囊薄弱鬆弛,連接它約有三條韌帶和肌腱,三角肌包裹在肩峰的三面。
認識人體八大關節
肘關節(elbow joint)
肘關節,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橈骨上端構成,包括三個關節,即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可做前屈、後伸運動,也參與前臂的旋前和旋後運動。

5、頸椎各關節的代碼

頸椎共有七節頸椎骨。醫學上用c1 C2 C3 C4 C5 C6 C7分別由頭部自肩部表示每節頸椎骨。頭部和頸椎中間起連接做用的叫環樞 肌。

6、何謂頸椎人工椎間關節?

頸椎人工椎間關節是一種人工植入的假體,由高強度鈦合金或鎳鈦形狀記憶合金經特殊工藝製成,外形呈Ω 形,目前以NT-2 醫用形狀記憶合金為常用,其在4℃~ 10℃的冷水中可自由變形,而在正常體溫(36℃~ 37℃)狀態則可恢復原形,具有耐磨、耐蝕、耐疲勞的特性,生物相容性優良。頸椎病前路手術後用椎體間人工關節代替傳統的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具有穩定頸椎和保留頸椎活動的雙重作用,還可免除髂骨取骨術的痛苦。

頸椎前路減壓術後,將椎體切骨范圍修整呈口小底寬之不整四邊形,先測量施術椎節椎體之矢狀徑及減壓范圍,選擇相應大小的人工關節,要求上下骨缺損的范圍不超過10mm。如用高強度鈦合金者可直接使用,而用形狀記憶合金人工關節者應先將其放入4℃~ 10℃的無菌生理鹽水中並鉗挾上下弓臂使其間隙減小到原來的1/3 左右以便於植入,緩慢通過狹窄的椎間隙外口直至擋板位於椎體前緣外方,因受人體正常體溫的作用而迅速恢復原形。由於人工椎間關節呈弧形具有一定的彈性,且本身具有倒刺,故不僅具有撐開作用,還不易向外滑出。

頸椎人工椎間關節植入術適用於單一節段的椎間盤病變,多節段病變則不適宜。而頸椎病多為多節段性椎間盤病變,選用頸椎人工椎間關節植入術時尚需慎重。

與頸椎的關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