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成頸椎病的原因是什麼?
2、頸椎病的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建議:頸椎病的的病因主要可以分為:1、頸部的慢性勞損長期低頭工作會引起頸部的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使頸椎的生理曲度改變,促使小關節的增生和退變,從而導致頸椎病的發生。2、外傷頭頸部的任何一種損傷都可成為頸椎病的發病因素。3、頸椎的退行性變該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因年高肝腎不足導致頸椎的鈣化。頸椎間盤、椎體、椎間小關節等的退行性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外邪的侵襲、毒邪的感染、先天性的畸形都可引起頸椎病的發生。
3、為什麼會有頸椎病?原因是什麼?
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尤其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使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勞損,椎體前緣相互磨損、增生,再加上扭轉、側屈過度,更進一步導致損傷,易於發生頸椎病。頸椎病隨著年齡的遞增而成倍增加,輕者造成患者病痛,重者可致殘。
預防頸椎病主要是減緩頸椎間盤退變的進程。不良睡眠體位,工作姿勢不當,不適當的體育鍛煉都是頸椎骨關節退變的常見原因。發育性頸椎管狹窄、頸椎先天性畸形等是頸椎病發病的潛在因素。預防頸椎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改善與調正睡眠狀態。人每天有1/3時間卧床,睡眠姿勢不當會加劇頸椎盤內壓力,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應注意幾點:
①枕頭的高度應適中。枕頭的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這種形狀優點是對頸部可起到相對的制動作用。
②睡眠體位應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雙膝呈屈曲狀,使全身肌肉放鬆。
③床鋪應選擇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以木板為底的席夢思床為佳。
二.糾正與改變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頸椎退變與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或某種特定體位有密切關系。不良體位會導致椎間盤內壓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狀。對長時間伏案工作者建議:
①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讀書寫字30分鍾後應活動頸部,抬頭遠視半分鍾,有利於緩解頸肌緊張,也可消除眼睛疲勞。
②調整桌面高度與傾斜度。可製作一與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時能減少頸椎前屈和頸椎間隙內壓力。
三.自我牽引療法。當頸部感到酸痛或肩背、上肢有放射痛時,可自我牽引頸部改善症狀,其方法為:雙手十指交叉合攏置於枕頸部,將頭後仰,雙手逐漸用力向頭頂方向持續牽引10秒鍾左右,連續3~5次。
4、頸椎病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病變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增長以及頸椎長期使用超負荷,修復能力降低,患者可出現頸椎各結構的衰變及機能的衰退。
其中,椎間盤的退變是頸椎各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
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
部分患者在青春期發育過程中,椎弓發育扁平,導致椎管矢狀徑小於正常。在此基礎上,輕微的退行性變即可出現脊髓壓迫症狀,誘發頸椎病。
慢性勞損
5、引起頸椎病的原因是什麼?
頸椎病是由於頸段脊柱的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及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改變以及其繼發性改變,造成脊髓、神經、血管等周圍組織的受損(如壓迫、刺激、失穩等),從而引發出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早期出現頸項及肩背部疼痛,但可自行緩解。頸部旋轉時可聽到彈響聲。後期出現頸部發僵、頸後伸受限,並常伴有疼痛,向肩臂部放射痛及麻感。
本病的治療分頸枕治療、牽引治療、推拿治療和中成葯治療。
頸枕治療
做10~12厘米直徑、20~30厘米長的圓枕,圓枕要有適當的硬度。取硬板床,仰卧位,將圓枕置於頸中心部位,頭自然下垂,全身放鬆,每次10~30分鍾,每日2~3次。
牽引治療
取坐位或仰卧位,牽引重量因人而異,開始宜取小量牽引力,適應後再加量,但加量不宜過大,以防引發1、2頸椎脫位。每次10~30分鍾,每日3~6次。
推拿治療
患者取坐位,術者立於背後。
雙手分別在患者左右兩肩背部施以揉、按、捏法,再施以彈撥、拿捏,松解痙攣。
重點彈撥頭夾肌斜方肌、菱形肌、岡上肌、提肩胛肌。
一手托患者下頜部,另一手拇指、食指分開自枕骨下開始捏、揉、拿兩側頸肌,重點按、彈撥頸項韌帶、棘上韌帶、棘間韌帶。
一手托下頜部,另一手托枕骨部,作向上伸拔(或用肘關節伸拔),向上伸拔2~3次後再次伸拔時作緩慢的旋轉。將頸旋至極限後再稍加力(用力切勿過大)旋轉即止,可聽到聲響。左右同手法。
用雙小魚際沿頸至肩背部位揉摩放鬆。推拿治療可每日一次。
中成葯治療
依據臨床辨證,可參酌選擇正天丸、天麻丸、頸復康、大活絡丹、疏風定痛丸等。
6、頸椎病成因?
頸椎病的發病原因較多,一般情況下,主要包括:1、頸椎間盤退變,頸椎間盤受到壓力變化,甚至外傷因素,可造成頸椎間盤退變,在退變基礎上發生頸椎病;2、不當的姿勢和習慣,如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久坐久站等,易造成椎間盤的退變和損傷。患者需1、注意休息,避免過勞;2、糾正不良姿勢與習慣,避免久坐久站,長時間保持低頭姿勢等,減少對頸椎的進一步刺激;3、適當鍛煉,如頸椎操、米字操、游泳等,放鬆頸部肌肉、韌帶,減少椎間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