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孩子頸椎半脫位要多久才能恢復
小孩子頸椎謗脫位,是不是外傷性的,如果是的話首先要注意往壞的方面發展,如果沒有外傷,只是單純的韌帶鬆弛脫位,,持續牽引3周,復位好了以後就需要固定的。 固定復位後應以頭頸胸石膏固定,為期2~3個月。
2、: 頸椎旋轉性半脫位什麼手術有用?費用大概多少?
患者信息:女 18歲 江蘇 徐州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症狀等):頸部酸痛,頸椎不適和牙疼同時發生。想得到怎樣的幫助:上次我咨詢過您,您說是頸椎壓迫,不知道醫生說的是不是和您一個意思?另外,大夫說頸椎病不會導致牙疼,可是我上網查過,好像有這種可能性,我是否需要再到專門治療頸椎病的地方去看一下呢?
希望採納
3、我被5.6個人打頸椎半脫位在法律上算什麼
傷情需要公安部門進行鑒定,公安部門根據鑒定結果決定是否移交檢查院提起公訴,最後由法院判刑。鑒定分輕微傷、輕傷、重傷。其中輕微傷是過不成犯罪的,可以予以行政處罰,輕傷和重傷的結果就觸犯了刑法,是要判刑的。同時你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侵權人對你進行民事賠償。
4、落枕和頸椎半脫位到底有什麼區別?跪求!!!
落枕:為單純的肌肉痙攣,輕者5~7天可愈,重者可延到數周不愈,推拿療法於本病療效甚佳。成人若經常性的發作者,常提示為頸椎病的前驅症狀。如有外傷史,應拍攝x線片,以排除骨折、脫位及頸椎病。 本症治療以舒筋活血,溫筋通絡為原則,使頸項部氣血通暢,肌肉放鬆,則症亦隨之而解除。
治療方法 :
(1) 按揉法:患者坐位,先拿風池、風府、天柱、完骨,推橋弓,再以大魚際按揉,天宗、肩井、缺盆、落枕等穴,每穴連續按揉半分鍾,以酸脹麻感為度,並按揉痙攣的肌肉及壓痛明顯處。
(2) 患者坐位,用輕柔的滾法、一指禪推法在患側頸項及肩部治療,配合輕緩的頭部前屈、後伸及左右旋轉活動。再用拿法提拿頸項及肩部或彈撥緊張的肌肉,使之逐漸放鬆。
(3) 患者坐位,主動放鬆頸項部肌肉。用搖法治療,使頸項作輕緩的旋轉,搖動數次後,在頸微向前屈位時,迅速向患側加大旋轉幅度作扳法,手法要穩而快速,旋轉幅度要在病員能忍受的限度內。
(4) 患者坐位,最後可在患部加用擦法和熱敷,以活血止痛。
注意事項 :
(1) 頭頸部扳法,不可強求有彈響聲。
(2) 疼痛甚者(頸項不敢轉動者),可先按揉患側天宗2~3分鍾,並囑患者輕緩轉動頸項,當痛稍減後,再用以上方法治療。
(3) 囑咐患者頸項部保暖,不宜睡高枕。
5、頸椎半脫位的治療
1.牽引治療
牽引通常可以復位,但不必使用顱骨牽引,枕頜帶牽引就足以復位。牽引時取頭顱正中位,重量2~3kg。拍片證實復位後,持續牽引3周。由於復位後存在嚴重不穩傾向,極易再發脫位,因此復位後應以頭頸胸石膏固定,為期2~3個月。拆石膏後再以頸部支架維持一段時間。手法復位並不足取,若必須做,則需謹慎操作,防止加重損傷。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手術治療
急性期不主張手術。如在後期仍然存在損傷節段的不穩定或伴有遲發性脊髓或神經根壓迫症者,應手術治療。取頸前路檢間盤摘除、減壓及植骨融合術。若有脊髓壓迫,應施行擴大減壓和植骨固定術。
6、頸椎旋轉性半脫位什麼手術有用?
請問骨科醫生:我家孩子今年15歲,元月14號X片提示寰樞關節半脫位,2月21日核磁共振檢查CC5-6椎間盤膨出伴變形,壓迫硬脊膜囊,各椎體骨質未見異常信號影,黃韌帶無增厚,椎管未見明顯狹窄,周圍軟組織未見明顯腫脹。寰樞關節半脫位與頸椎CC5-6是一回事嗎?
7、什麼是脊椎半脫位
理論上認為,脊椎矯正作用於大腦與身體其它各部分的主要連接部位——脊椎,大腦為控制全身的主要中樞,其控制必須通過脊神經來完成(不包括十二對腦神經)。當脊椎壓迫了神經之後,大腦的功能就不能有效地行使,會相應的造成功能性紊亂,從而影響了人體的健康。
在這個專業中有一下非常重要的名詞——關節半脫位Subluxation。相對於Luxation——關節脫位或錯位,半脫位只是一定程度的脫離了正常的生理位置。而全脫位則會立即造成關節的功能喪失,伴隨有劇烈的疼痛。一般還會嚴重的壓迫神經,使人體罹患嚴重疾病,如高位截癱。而半脫位則有相當大的隱蔽性,對於較年輕的人來說更是不易覺察。
這種半脫位在經過許多年之後,長期的力學不平衡,會造成關節的退化,如椎間盤變薄、椎間盤骨刺增生、錐體肥大等。也稱為骨性關節炎——Osteoarthiritis。骨性關節炎會造成脊椎活動范圍的減少,關節變緊,僵硬,並常常引起疼痛。如頸部、上背部及腰部疼痛,以腰部疼痛最為常見。與此同時,也常常發生由於關節的病變,關節結構的發生變化,壓迫到脊神經,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症。
很明顯,許多疾病直接和間接的與脊神經受到壓迫有關。經過一百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脊椎矯正對許多疾病有相當明顯的療效。一些疑難的、慢性的、經一般醫療方法檢查而未知其病因的病症,常常與脊椎有關,很有必要仔細檢查脊椎,並進行矯正治療。
造成脊椎半脫位的原因很多。首先,脊椎的正面應該是垂直無彎曲的、髖骨兩側對稱、平衡,從側面看,其頂部和腹部呈前彎狀,胸部和骶骨呈後彎狀,此為正常的生理彎曲。正常彎曲時的脊椎富有彈性。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傷害脊椎的情況。嬰兒出生時,如醫生用過大的力將嬰兒從母親體中拽出時,對嬰兒頸椎極易造成損害。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不良姿勢和不適當的運動,也會對脊椎造成損害。
青少年時期,由於成長快而又極為活躍,最容易對脊椎造成損傷。由於青少年脊椎的柔韌性相當高,這種損傷極具有隱蔽性。進入成年後,繁重的體力勞動或劇烈的、不適當的體育運動也是造成脊椎損傷、退化的重要因素。如果年幼時已有一定的損傷,一般在中年時期開始有較明顯的症狀。老年以後,症狀會越來越明顯。
8、寰樞關節半脫位會對身體造成多大危害
在脊椎各段中,頸椎是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它能旋轉、前後屈伸和左右側彎。旋轉主要是靠枕寰樞關節,第3頸椎至第7頸椎段主要負責屈、伸、側彎等活動。
也正因為枕寰樞關節負責旋轉,且活動度最大,這個部位也最容易發生錯位。由於頸椎鉤突關節及椎間關節錯位,椎間孔變小,刺激脊神經根、椎動脈、頸動脈竇等,會出現頸部僵直、疼痛,肩、手臂痛麻無力、活動受限,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甚至瞬間失憶、近視、斜視、視力障礙、眼乾澀、心律失常、偏頭痛、失眠、嗜睡、呃逆、過敏性鼻炎、咽喉痛、落枕、血壓波動等一系列病症。
在臨床上,我經常遇到由寰樞關節和枕寰關節錯位而引發眩暈、惡心、頭痛、耳鳴等一系列腦供血不足症狀的病人,我採用「刁氏技法」為他們的頸椎一一歸位,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有一位在非洲醫療隊工作的女醫生,平時工作比較累,有一段時間,她的視力有所衰退、看不清報紙上的字,無奈只能回國。經我們診斷是枕寰關節錯位,寰樞關節半脫位,症狀是長期腦供血不足造成的。我為她進行了脊椎保健,僅2次視力就恢復了,不久又回到非洲醫療隊工作了。她這種情況就是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第3段椎動脈,椎動脈扭曲了,血上不去了,造成腦幹缺血,氧供給不足。我給她復位後,血通了,與之相關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就像一位不速之客,總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但是只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知曉中醫刁氏技法是治療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的利器,麻煩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