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中醫

頸椎病中醫

發布時間:2020-07-31 10:19:17

1、頸椎病的中醫治療

2、中醫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的最佳治療方法因人而異,不是任何一種方法都適用於所有頸椎病患者。通常初期症狀的頸椎不適人群,只要通過定期的活動和護理就會痊癒不在疼痛。而對於一些病情較為嚴重的頸椎病患者還需要通過使用安頸貼等正規葯物進行治療,以及長時間的運動、按摩才可穩定病情。俗話說「病去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
及時再發達和快速的節奏生活中,人們的身體調理和恢復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可太急於求成。

3、中醫如何治療頸椎病

4、中醫是如何診斷頸椎病的?

1.後頸部疼痛,用手向上牽引頭頸可減輕,而向下加壓則加重者,大多為頸型頸椎病。(貼在發根處)
2.頸部疼痛的同時,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與)麻木者,大多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以第5、6、7節頸椎為中心貼上)
3.閉眼時,向左右旋轉頭頸,引發偏頭痛或眩暈者,大多為椎動脈頸椎病。
4.頸部疼痛的同時,伴有上肢或(與)下肢肌力減弱及肌體疼痛者,大多為脊髓型頸椎病或是合並頸椎椎管狹窄.
5.低頭時,突然引發全身麻木或有「過電」樣感覺者,大多為脊髓型頸椎病,尤其是合並有嚴重頸椎椎管狹窄症者。
以下幾種症狀也與頸椎病有關,有其中一條者,需要作進一步檢查。
1.單純性頸部不適,頸部置於任何位置都有一種不舒服感覺(可能為頸型)。
2.不明原因的上肢麻木,尤其是指尖明顯者(可能為脊神經根型)。
3.手指有放射性疼痛者(可能為脊神經型)。
4.身上有束帶感,即好像身上被布帶纏繞一樣(可能為脊髓型)。
5.走路時突然跪下,或是行走時腿部有「打漂」的感覺(可能為脊髓型)。
6.手中持物突然落下(可能為脊髓型)。
7.心電圖正常的「心臟病」.內科檢查不出異常的「胃病」(可能為椎動脈型)。
8.伴有頸痛的吞咽困難(可能為吞咽困難型)。

頸椎病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的一系列功能障礙,主要症狀表現為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部僵硬、活動受限,還可出現上肢放射性麻痛、無力,頭暈、嘔吐等症狀。

5、如何從中醫角度探討頸椎病?

祖國醫學經歷了幾千年實踐,留下了大量的醫學巨著,其中也包含了與「頸椎病」臨床表現有關的理論及治療經驗,並詳細記載了和我們今天所述的各型病變相似的徵象和治療方法。

祖國醫學的頸、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痹症中,通常認為是外傷、風寒濕邪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而頭暈、目眩、耳鳴則與痰濁、肝風e799bee5baa631333233656630、虛損有關。中醫對頸椎病不僅僅著眼於頸肩背臂等局部,而且還有機地聯系臟腑、經絡、氣血等整體進行辨證施治,並將肝、脾、腎等內臟功能與筋骨、肌肉、關節功能有機結合,注意二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作用。

中醫根據頸椎病的病因及臨床徵象將其分為下列四型:

1、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由於風、寒、濕三種外邪侵襲機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肢體、關節疼痛、酸麻、重著及屈伸不利等,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體征。

2、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久病體弱,肝血不足,腎精虧損,經脈失去濡養,以致肢體筋膜弛緩,手足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包括了椎動脈型、根型和脊髓型的大部分症狀。

3、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由於痰濕凝阻引起的證候相當廣泛,上逆頭部多見眩暈,阻於四肢者多見四肢麻木,風痰可引起嘔吐、頭暈、突然跌倒、四肢麻木,寒痰可引起骨痹刺痛、四肢不舉、厥冷等,包括了椎動脈型、交感型頸椎病的許多症狀。

4、外傷型:由於閃、挫所致的筋絡、筋膜、肌肉等軟組織受傷(包括急、慢性損傷)以及關節錯位造成的症狀,即所謂「骨錯縫、筋出槽」的症狀,出現肩、背、肢體痛等以疼痛為主的表現。

6、頸椎病在中醫裡面是怎麼解釋的呢?頸椎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因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於經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經脈痹阻不通所引起。
長期伏案工作或低頭工作者,平時也要多多注意頸部保健。工作1-2小時後要活動頸部,或自我按摩局部,放鬆頸部肌肉。落枕會加重頸椎病病情,故平時應注意正確睡眠姿勢,枕頭高低要適zhong,枕於頸項部。並注意頸部保暖,恢復以般可通過描%父養丷%生貼,還有運動是不可少的。

與頸椎病中醫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