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多見於青少年。風濕熱是一種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心臟、關節、皮下組織。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受累關節常為大關節,尤其是膝、踝、肘和腕關節。典型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和活動受限。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而很少出現關節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系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致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或壅滯於經,或鬱塞於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熱宣痹湯(張沛虯)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薟草15克,黃柏12克。
【功用】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症見高熱,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膩或黃膩。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熱;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桂枝辛溫,在大隊寒葯中,能增強該方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葯。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葯理】白虎湯有顯著解熱作用,並可抗感染。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將其餘葯物一起兌入,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2劑,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湯(魏長春)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桑葉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鉤藤10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熱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本方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屬陰虛血熱或久服辛燥走竄之品致陰液虧虛者。症見風濕性痹痛,骨節酸楚,脈弦細,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為主,四藤及防己為輔。方中桑寄生補腎健腰;桑椹子補肝腎、養氣血;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清熱利濕;桑葉疏風散熱;雞血藤活血養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熱祛風;鉤藤平肝熄風舒筋;天仙藤疏通氣血、利濕蠲痹;防己治關節腫痛。10味合用,具挾正達邪,驅除風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之功。
【葯理】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桑白皮有鎮痛作用。忍冬藤、雞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三】調濕方
【出處】《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
【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雲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雞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症見大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酸困,發熱,煩渴,納差,尿黃、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瀉火,達腎涼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風清熱止痛;生石膏、雞血藤緩筋通絡,活血清熱,氣血兩清,入筋止搐;雲苓皮、白茅根善清溫火,功專消腫,專利皮膚水結;老桑枝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善治周身風濕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風利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攻堅散結,壯骨和胃;蜈蚣、威靈仙通經達絡,走而不守,引葯力直達病所。諸葯合用,可入絡清熱,入筋祛濕,入皮消腫,入血通脈,入骨止痛,入關利節。
【葯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白茅根可抗菌解熱。生石膏對內毒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雞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上葯用冷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約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劑。
【方四】獨活寄生湯
【出處】《中華中西醫學雜志》
【組成】獨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風15克、細辛3克(後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每遇潮濕或氣候變化疼痛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解】方中獨活長於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為君葯;防風,秦艽祛風散濕,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細辛祛寒止痛為臣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黨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均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又為使葯。本方特點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攻補兼顧,祛邪扶正,扶正不礙邪。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溫服,療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湯
【出處】《現代中醫葯》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紅花9克,桃仁9克,五靈脂9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龍15克,乳香9克,沒葯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症見關節刺痛難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質暗兼有瘀點,脈澀而沉。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逐瘀;五靈脂、乳香、沒葯消腫止痛,活血逐瘀;地龍、川牛膝、秦艽、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以發揮抗炎消腫作用。羌活對多種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抑製作用,並能促進佐劑型關節炎模型動物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劑為一個療程。
【方六】四妙湯加減
【出處】《中國校醫》
【組成】忍冬藤20克,蒼術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當歸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者配合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蒼術、黃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濕,又能舒筋通絡;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芍葯、甘草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佐以川芎、當歸有助於血脈之暢通;諸葯合用葯症相合,使濕祛熱清,病症自除。
【葯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服。10~20天為1個療程。
【方七】通陽活血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黃芪15~30克,細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風、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陽養血,散寒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日久病邪不去,陽虛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見四肢關節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面黃少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方解】全方以桂枝、黃芪、細辛補氣溫陽,散寒通脈;以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以防風、通草疏風祛濕;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伍,予攻予補,攻補兼備。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細辛有較強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明顯,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少炎症組織和滲出液中細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方八】消痹湯
【出處】《中國中醫葯雜志》
【組成】桂枝10克,羌、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薟草15克,絡石藤15克,絲瓜絡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風通絡,除濕通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症見大關節腫脹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秦艽、豨薟草祛風濕;防風、伸筋草、絲瓜絡、絡石藤祛風通絡;木瓜和胃除濕;淫羊藿溫補腎陽;桂枝溫通經脈。諸葯合用,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除濕通痹的作用。
【葯理】羌活、獨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豨薟草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為1療程。
【方九】活血通絡湯
【出處】《中華臨床新醫學》
【組成】黃芪15克,苡米30克,羌獨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黃芪、苡米健脾利濕,益氣生血治本;當歸、雞血藤、川芎、絲瓜絡補血養肝,活血通絡;羌獨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風化濕,溫經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補腎強筋、利水滲濕之功。
【葯理】黃芪、當歸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濃度,抗痙攣,減少血管滲出和水腫。苡米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附子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且同時抑制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2、中葯桔梗的作用
葯用價值
功能主治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
臨床應用
1.銀翹散(《溫病條辨》)
主治溫病初起。連翹9g,銀花9g,苦桔梗6g,薄荷6g,竹葉4g,生甘草5g,荊芥穗5g,淡豆豉5g,牛蒡子9g,蘆根9g。方中桔梗清利咽喉,是屬佐使之用。
2.桑菊飲(《傷寒論》)
主治風溫初起。桑葉7.5g,菊花3g,杏仁6g,連翹5g,薄荷2.5g,桔梗6g,甘草2.5g,葦根6g。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方中桔梗清利咽喉。
3.止嗽散(《醫學心悟》)
主治風邪犯肺證。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各3g,陳皮6g。共為末,每服(6~9g)開水調下,食後,臨卧服,初感風寒,生薑湯調下。方中桔梗味苦辛,善於開宣肺氣。
主要附方
①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金匱要略》桔梗湯)
②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溫服。(《簡要濟眾方》)
③治喉痹及毒氣: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千金方》)
④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上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⑤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桔梗、枳殼(炙,去穰)各一兩。上銼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減半,去滓,分二服。(《蘇沈良方》枳殼湯)
⑥治牙疳臭爛:桔梗、茴香等分。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2]
葯理作用
1.祛痰與鎮咳作用:麻醉犬口服本品煎劑1g/kg,能顯著增加呼吸道粘液的分泌量,其強度可與氯化銨相比。對麻醉貓亦有明顯的祛痰作用。有報道桔梗皂甙的祛痰作用強於遠志,次於美遠志(Poygala senegaL.)。而小鼠酚紅法試驗結果則弱於遠志。桔梗所含皂甙口服時對咽喉粘膜及胃粘膜造成某種程度的刺激,反射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亢進,使痰液稀釋,促使其排出,粗製桔梗皂甙有鎮咳作用。豚鼠腹腔注射和鎮咳半數有效量為6.4mg/kg。
2.降血糖作用:兔灌胃桔梗水或醇提取物200mg/kg可使血糖下降,水提取物的降血糖曲線與灌胃 25~50mg/kg甲磺丁脲相似。水和醇提取物500mg/kg連續4天灌胃,對實驗性四氧嘧啶糖尿病兔亦有降血糖作用,降低的肝糖原在用葯後也見恢復,且能抑制食物性血糖上升,醇提取物的作用較水提取物強。
3.抗炎作用:粗桔梗皂甙有抗炎作用,灌服1/10~1/5半數致死量 的劑量對大鼠後肢角叉菜膠性腳腫與醋酸性腫脹均有抗炎效果。灌胃小於1/10半數致死量 的劑量,每日1次,連續給葯,對大鼠棉球肉芽腫也有顯著抑製作用,且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也有效。此種制劑還能降低過敏反應,小鼠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腹腔注射桔梗皂甙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與腹腔滲出,灌胃同一皂甙可產生抑制。桔梗無直接抗菌作用,但其水提取物可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中性白細胞的殺菌力。提高溶菌酶的活性。
4.對循環系統的作用:大鼠以粗製桔梗皂甙靜脈注射,可見暫時性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和呼吸抑制。對離體豚鼠心耳,高濃度時呈負性肌力作用。麻醉犬動脈注入200~800mg/kg粗桔梗皂甙,能降低冠狀動脈和尼肢血管的阻力,增加血流量,其強度可與罌粟鹼相比。當4mg/kg靜脈注射 時也可增加冠狀動脈和後肢血流量,並伴有暫時性低血壓。據認為這種血管擴張是對外周血管的直接作用。
5.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潰瘍作用:粗製桔梗皂甙在低於1/5半數致死量的劑量時有抑制大鼠胃液分泌和抗消化性潰瘍作用。100mg/kg劑量時,幾乎能完全抑制大鼠幽門結扎所致的胃液分泌。大鼠十二指腸注入25mg/kg粗製桔梗皂甙,可防止消化性潰瘍形成,其作用與皮下注射10mg/kg阿托品相當,但100mg/kg灌胃對應激性潰瘍形成的預防作用比皮下注射阿托品10mg/kg弱兩倍,對大鼠醋酸所致的潰瘍模型,粗製桔梗皂甙可使潰瘍系數明顯減少,且每日25mg/kg組的療效比甘草提取物FM100每日200mg/kg組為高。
6.其它作用:粗桔梗皂甙有鎮靜、鎮痛和解熱作用。能抑制小鼠自發性活動,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但對電擊和戊四氮驚厥無保護作用。桔梗皂甙可降低大鼠肝內膽固醇的含量,增加膽固醇和膽酸的排泄,還有抗乙醯膽鹼和抗組胺作用,能抑制乙醯膽鹼與組胺引起的離體豚鼠回腸收縮。大鼠灌胃桔梗2g/kg,對雙側頸靜脈結扎造成的充血性水腫有抑制和利尿作用。體外試驗表明,本品煎劑1:10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製作用,本品所含的樺木醇400mg/kg時對大鼠瓦克Z56肌注腫瘤系統(SWA16)有邊緣抗腫瘤活性。
3、北京同仁堂都有什麼去風除濕的中成葯
再造丸:是北京同仁堂制葯廠的十大王牌產品之一,是治療風痰類病症所致中風癱瘓 、半身不遂的著名中成葯。前人稱「醫風痰、治癱瘓,起死回生之力,故立名功同再造」。
本品主要成分為蘄蛇 、人參 、威靈仙 、三七 、沉香 、天麻 、牛黃 、硃砂等,功能祛風化痰 、活血通絡,用於氣血素虧、內蘊痰火外受風寒濕邪導致經絡受阻所致中風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手足麻木 、疼痛拘攣 、言語蹇塞。
本品以十全大補方為基礎,再加附子等溫補氣血,以達培本扶元之效。麻黃 、防風 、羌活 、細辛等祛風散寒以解肌表受入之風寒;地龍、僵蠶 、天麻 、全蠍、蘄蛇等平肝熄風,祛風通絡;桑寄生、油松節、威靈仙等祛風濕利關節;天竺黃、牛黃、硃砂等祛風化痰、鎮靜安神;再配以行氣葯沉香、香附、檀香等,理血葯三七、血竭等,使其順血行,活血散瘀,即使補而不滯,又達血行風自滅之功。方中還有芳香開竅之物麝香、冰片,使葯物迅速到達病所,更好地發揮療效。
本品臨床常用於證屬氣血不足、風痰阻絡所致的中風偏癱、半身不遂以及肝腎不足、寒痰阻痹所致類風濕關節炎等。
[主要成分]
蘄蛇 人參 威靈仙 三七 天麻 牛黃
[功能]
祛風化痰,舒筋活血。
[主 治]
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損傷臟腑,氣血不和引起:口眼歪斜、言語不清、談雍氣閉、左癱右瘓、半身不遂、手足拘攣、筋骨疼痛、步履艱難
[處方來源]
再造丸處方來源於《威信醫方集》回天再造丸方加減,清宮廷《丸散膏丹名葯配本》收載,同仁堂代清宮太醫制葯時,處方工藝傳入同仁堂成為古方。據清內脈案記載:光緒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御醫李德昌擬再造丸方供慈喜太後活務在、通絡、祛風,踞今已有幾百年的生產歷史。並在1983年整頓品種中,被納入到《北京市葯品標准》(1983年版)保密本的第25頁。
[組方特點]
再造丸配伍合理,多面兼顧,以補氣養血、祛風除濕、散寒通絡、行氣降逆、活血化瘀、清心化痰、熄風解痙、清熱益陰、通竅安神等多種葯物組成。該處方比部頒同名處方多山頭號血,意在使該葯活血散瘀通絡功能更加顯著,另本方還選用了質量較優的於術配白術。
[臨床觀察]
臨床對中風(中經絡)證屬氣虛血瘀型患者進行治療,顯效率為33.3%,總有效率為100%,且對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痰涎壅盛均有較好的療效。再造丸治療歷節風(關節炎),屬肝腎不足、氣血兩虧、風寒陰絡型,顯效率為50%,總有效率為93.3%,並對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葯理毒理]
1.再造丸對大鼠血液流變學指標及微循環的影響實驗主要觀察再造丸對大鼠血液流變學指標中:血液度、血漿粘度、血細胞壓積和血漿熱沉蛋白(主要為纖維蛋白原)的影響;對大鼠凝血變學指標:凝血時間、凝血粘度上升率、凝血量大應力的影響。結果表明:再造丸表現了一定程度的抗凝血作用,葯物雖未顯著改善血液流變性質(血液與血漿粘度),但對微循環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提示該葯有舒張血管的作用。
2.再造丸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再造丸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明顯減輕繼發性炎症病變的程度和減少繼發性炎症動物的發生數。實驗結果提示本品對關節腫痛、行動障礙、肢體癱軟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3.再造丸急性毒性實驗給葯劑量相當於臨床一日部葯量的104倍,連續觀察七天,小鼠服葯後行為、外觀正常,未有死亡及其他不良反應。
4、黃芩膠囊是治什麼病
黃芩膠囊的成分主要是黃芩。黃芩苦,寒。歸肺抄、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黃芩膠囊的用法用量是將本品倒入50ml溫水中,搖勻後口服。兒童:1歲以下,每日l袋,百分三次服用;l歲―2歲,每日l―2袋,分三次服用;2歲以上,每日2―3袋,分三次服用。或遵醫囑。成人:每日3次,分三次服用。急性腹瀉服用本品治療時,首次劑量加倍。
黃芩膠囊主要作用:(1)抗菌、抗病毒:①黃芩素、漢黃芩苷元。②體外:對多種度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問 (2)抗炎:黃芩素、黃芩苷→抑制急性炎症反應。抑制炎症模型滲出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劑性關節炎。(3)抑制免疫反應:尤其對I型變態反應(過敏反應)作用顯著。
黃芩膠囊是純中葯制劑,其有效成分是黃芩。方中葯物是臨床上常用的中葯,常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細菌性痢答疾等疾病。
5、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葯方有哪幾種?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徵性的症狀為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反復發作過程。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其發生主要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風、寒、濕、熱諸邪侵襲人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閉阻而成。治療以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大法,採用散風、散寒、祛濕、清熱、活血通絡等法以祛邪,佐以健脾、補益肝腎以扶正。
【方一】加減痛風方(汪履秋)
【出處】《名醫名方錄》
【組成】生麻黃10克,川桂枝10克,制蒼術10克,熟附片10克,防風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制南星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雞血藤15克,全蠍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
【功用】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細弦帶澀。
【方解】方中麻黃發散風寒;蒼術苦溫燥濕;附子溫經散寒;防風祛風勝濕;桂枝祛在上之風;防己除在下之濕;威靈仙通行十二經脈,祛風通絡;南星化痰燥濕;桃仁活血消瘀;雞血藤活血養血;全蠍、露蜂房搜風剔絡;雷公藤祛風解毒。
【葯理】麻黃有解熱抗炎作用,能明顯降低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由致炎物角叉菜膠等引起的炎症反應;麻黃有鎮痛作用;此外,麻黃可體外抑制溶血鏈球菌。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蒼術可清除動物體內免疫復合物。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次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鍾。
【方二】熱痹飲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當歸12克,黃芩9克,連翹12克,忍冬藤12克,生苡仁24克,防風12克,防己12克,海桐皮12~15克,生甘草12~15克。
【功用】清熱利濕,宣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為主,風寒為兼,寒熱虛實錯雜,氣血流通不暢的熱痹證者。
【方解】方中當歸養血活血,善止肌肉、關節、神經痛;黃芩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葯,緩急止痛;防風散風寒濕痹、解熱鎮痛,治一身盡痛;防己苦寒泄熱;海桐皮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連翹升浮宣散,流通氣血,泄諸經絡之熱;薏苡仁除濕而不助燥,清熱而不傷陰,益氣而不滋濕熱;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經脈而調氣血。九葯合用,濕化熱清,結散痹通。
【葯理】當歸對急性滲出性炎症有較顯著的抑製作用,對變態反應性炎症也有一定影響,並可鎮痛。黃芩抗炎,對大鼠佐劑型關節炎繼發性損害有預防保護作用,能抑制骨質退化和破壞;並對鏈球菌有體外抑製作用。連翹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顯著抑制炎性滲出、水腫。防風、防己亦有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1劑煎2次,上午煎頭煎,下午煎二煎,煮開煎半小時,每次煎成1小碗,飯後1小時服,1日1劑。
【方三】烏頭細辛湯
【出處】《湖北中醫雜志》
【組成】黃芪60克,白術、枸杞、豨薟草各30克,制川烏、制草烏、紅花各12克,生石膏50克,知母20克,制乳香、制沒葯、秦艽各15克。
【功用】清熱祛風,散寒止痛,攻補兼施。
【主治】寒熱錯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川烏、草烏散寒止痛;秦艽、豨薟草祛風除濕;黃芪、白術、枸杞益氣養血,扶助正氣;生石膏、知母清熱解毒滋陰,並可制約二烏的偏性;乳香、沒葯、紅花活血通絡。
【葯理】黃芪、白術、枸杞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豨薟草抗炎、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乳香、沒葯、紅花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血氧供給,促進炎症吸收。
【用法】每日1劑,濃煎2次,每劑葯煎1小時,煎取葯液30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飯後溫服。
【方四】痹通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烏梢蛇15克,炙僵蠶10克,炙地鱉蟲10克,炙蜂房10克,廣地龍10克,當歸10克,威靈仙30克,雞血藤30克,甘草6克。
【功用】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烏梢蛇、威靈仙祛風除濕、蠲痹通絡止痛;地鱉蟲、雞血藤、當歸散瘀通絡、舒筋活血;炙僵蠶化痰消堅、通經活絡;廣地龍清熱解毒,瀉熱通絡;蜂房興陽起痹,散腫定痛;甘草調和諸葯葯性。諸葯合用,益腎壯督,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葯理】僵蠶在體內外具有較強的抗凝血作用。地龍直接抑制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具有很好的抗凝、抗血栓之功。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
【方五】獨活寄生湯加味
【出處】《中國中醫急症》
【組成】獨活35克,桑寄生20克,杜仲15克,牛膝20克,細辛5克,秦艽20克,茯苓20克,肉桂5克,全蠍5克,蜈蚣3條,防風20克,川芎15克,紅參20克,甘草1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生地黃15克。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日久不愈、肝腎兩虧、氣血不足之證。
【方解】方中獨活為君,取其理伏風,善祛下焦與筋骨間風寒濕邪;伍以細辛發散陰經風寒,搜剔筋骨風濕而止痛;防風祛風勝濕;秦艽除風濕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風濕兼補肝腎;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養血活血;紅參、茯苓補氣健脾;肉桂溫通血脈;全蠍、蜈蚣通絡止痛。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取汁250毫升,早晚分服。
【方六】獨仙子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獨活10克,威靈仙12克,制馬錢子1克,竹茹10克,松節15克,防風10克,川斷15克,骨碎補12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穿山甲10克,地龍10克,全蠍10克,當歸12克,烏梢蛇10克。
【功用】祛風除濕,養血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獨活、威靈仙、松節、防風祛風除濕;川斷、骨碎補益腎養精;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祛風活血;當歸養血活血;馬錢子搜風活絡,散結開痹;地龍、全蠍、穿山甲、烏梢蛇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竹茹祛濕調胃。
【葯理】獨活抗炎,所含成分可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並有鎮痛作用。馬錢子通絡散結止痛與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鎮痛、改善微循環等葯理作用有關。骨碎補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並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行性變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兩煎,每煎1小時。早晚分服,療程三個月。
【按語】服葯後一旦出現惡心、眩暈等不適感時,可去馬錢子或減量。
【方七】桂枝芍葯知母湯
【出處】《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組成】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麻黃12克,白術12克,知母12克,防風10,炮附子10克,生薑15克。
【功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寒熱錯雜證。
【方解】方中桂枝、白芍、甘草、生薑相伍調和營衛;桂枝、麻黃、防風相配疏風散寒;白術健脾燥濕;桂枝與炮附子溫經通絡;知母養陰清熱,兼制諸葯溫燥。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
【方八】烏附三蟲湯
【出處】《山東中醫雜志》
【組成】制川烏(先煎)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全蠍8克,蜈蚣2條,穿山甲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0克,砂仁(後入)8克,炙甘草6克。
【功用】溫經通絡,化痰祛瘀,養血柔筋,健脾補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附子逐寒,烏頭去風,二葯合用,溫經散寒、蠲痹通絡;全蠍、蜈蚣、山甲破痰逐瘀,搜剔逐邪;熟地黃、當歸補腎養血柔筋,取辛溫入脾胃腎之砂仁,專入中、下二焦,溫補脾胃,更引葯入腎,三葯合用,肝脾腎並補;使以甘草,調和葯性,並緩解諸葯的偏性和毒性。
【葯理】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全蠍具有抗凝及促纖溶作用,能抗血栓形成;且蠍毒含有鎮痛活性多肽,對多種疼痛模型均有很強的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日1劑。
【方九】黃芪桂枝湯加味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黃芪、熟地黃各20克,桂枝、白芍、生薑、大棗各10克,片姜黃、茯苓各15克。
【功用】益氣溫陽,養血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氣陽兩虛型。症見關節腫痛,遇寒加重,膚色暗紫或蒼白,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疲乏無力,納差,小便頻數,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方解】黃芪補氣健脾,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桂枝溫經通陽,使陽氣直達病所,驅寒邪外出;白芍養血益營,姜棗調和營衛,血氣盛則正氣足,營衛實則抵禦外邪再次入侵;片姜黃活血通絡;茯苓健脾化濕,防熟地黃滋陰膩脾,又可祛除寒濕之邪。全方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葯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性足腫脹、二甲苯所致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能使偏亢的免疫功能降低;還具有抗鏈球菌及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