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中醫叫什麼

關節炎中醫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0-04-02 04:39:29

1、關節炎在中醫是屬於陰性還是陽性?

中醫可分為風,寒,濕,熱等屬痹症,你得親自去讓中醫師給你號脈,才知道你是屬於陰性或是陽性。

2、關節炎要吃什麼葯最好

1.抗風濕治療
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
(1)水楊酸制劑 是治療急性風濕熱的最常用葯物,療效確切。以阿司匹林為首選葯物,用葯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2)腎上腺皮質激素 皮質激素不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必要葯物。只有在關節炎患者伴有心臟炎的證據,且水楊酸制劑效果不佳時,才考慮使用。
2.抗鏈球菌感染
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首選葯物為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或乙醯螺旋黴素。
3.中醫葯治療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症范疇,急性期宜祛風清熱化濕,慢性期宜祛風散寒化濕,能對症狀的緩解起到輔助作用。

3、中醫:什麼是痹症

痹症 痹證
--------------------------------------------------------------------------------
【概念】
痹證(Bi syndrome)是由風、寒、濕、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症的一類病證。
古代痹證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本節主要討論肢體的痹證,包括西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
--------------------------------------------------------------------------------
【病因病機】
本病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卧濕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於關節,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痹論》所說: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則為熱痹。總之,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痹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閉阻不通,產生本病。
--------------------------------------------------------------------------------
【辨證】
主症 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遊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為行痹(風痹);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 (寒痹);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痹(濕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
--------------------------------------------------------------------------------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為主,結合循經及辨證選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經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加陰陵泉、足三里;熱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據部位循經配穴。
操作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寒痹、濕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義 病痛局部循經選穴,可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風邪偏盛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寒邪偏盛為痛痹,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濕邪偏盛為著痹,取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熱痹者,加大椎、曲池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
2.其他治療
(1)刺絡拔罐法 用皮膚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採用當歸、丹皮酚、威靈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選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關節腔內。每隔1—3日注射1次。
(3)電針法 選擇上述處方穴位,針刺得氣後,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分鍾,後改疏密波,通電10-20分鍾。
--------------------------------------------------------------------------------
【按語】
1.針刺治療痹證有較好的效果,尤其對風濕性關節炎。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纏綿反復,屬於頑痹范疇,非一時能獲效。
2.在風濕熱的急性期要應用西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臟出現嚴重的損傷。
3.本病應注意排除骨結核、骨腫瘤,以免延誤病情。
4.患者平時應注意關節的保暖,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

4、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5、中醫好還是西醫好呢,膝關節炎如何治療

膝關節炎困擾著非常多的人,在現代的醫學下,治療膝關節炎不是什麼難事,關節鏡技術就是如今備受好評的一種治療方法。該療法治療效果顯著,深受廣大患者好評。關節鏡可以看到關節內幾乎所有的部位,比切開關節看的更全面,由於圖像經過放大,因而看的更准確,而且切口很小,創傷小,康復快,並發症少,有些情況下麻醉過後,即可下地活動,對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大有好處。對關節疑難病症的確診,對困擾患者多年的關節傷痛的治療,關節鏡手術往往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6、中醫上關節炎是怎麼得來的

關節炎是西醫的說法,大致相當於中醫的痹症。人體正氣減退,風寒濕邪夾雜乘虛而入,就形成了痹症。

7、風濕性關節炎中醫好治還是西醫好治

風濕、類風濕治療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8、針灸治療關節炎的中醫原理是什麼

風濕性的就祛風濕,寒濕性的溫寒濕。對症治療,像風濕性的膝關節炎,會選擇內、外膝眼進針,然後向外捻轉,至病人有撕裂樣疼痛,再加上溫針灸,再加上一些局部穴位,只要對症,一般是幾次治療就可以見效。

與關節炎中醫叫什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