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灸穴點陣圖解的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 上下配穴法: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後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配穴法: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後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2、膝關節炎的針灸穴位
血海穴 足三里穴 犢鼻穴 或局部的阿是穴
3、針灸治腰痛到底該怎麼選穴
風濕腰痛
症狀:腰痛重著,轉側不利,痛連臀國,遇陰雨天加重,苔白膩,脈沉遲緩。
穴位:命門、大腸俞、陰陵泉、委中。
腎虛腰痛
症狀:腰痛酸軟,喜揉喜按,遇勞則甚,雙膝無力,反復發作,陽虛則手足不溫,腰背少腹冷痛,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陰虛則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失眠健忘耳鳴,舌嫩紅脈弦細數。
穴位:腎俞、太溪、腰陽關、委中。腎陽虛:關元、氣海。腎陰虛:絕骨、照海。
鳳凰中醫:針灸治腰痛病因不同穴位選取不同
濕熱腰痛
症狀:腰痛,痛處灼熱感,熱天或雨天加重,活動後可減輕,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穴位:陰陵泉、三陰交、委中。
瘀血腰痛
症狀:有腰部外傷史,腰痛如刺,痛處固定拒按,日輕夜重,轉側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沉澀。
穴位:命門、委中、膈俞、血海。
由此可見,腰痛根據病因,可分為風濕腰痛、腎虛腰痛、溫熱腰痛以及瘀血腰痛等。病因不同,症狀不同,針灸治療選取的穴位,亦不同。
4、犢鼻的針灸穴位
犢鼻穴為中醫針灸穴位。別名:外膝眼
【位置】
《甲乙經》:在膝下胻上,挾解大筋中。
體表定位:屈膝時,當髕骨下緣,髕骨韌帶之外側凹陷處。
取穴方法:屈膝成直角,於膝關節髕韌帶之外側凹陷處取之。
【解剖】
肌肉:在髕韌帶外緣。
血管:有膝關節動、靜脈綱。
神經: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
各家載述:膝痛,腳氣,下肢麻痹,犢鼻腫。
【配伍】
近人處方:配梁丘、膝眼、委中,治膝關節炎。
【操作】
角度:斜刺,從前外向後內刺入。
深度:針5~7分。
炙量:炙3壯;溫炙10~15分鍾。
【歸經】 足陽明胃經
【出自】 《針灸學》之《腧穴學》
5、手指關節疼針灸取那些穴位
手指關節疼的話,首先需要鑒別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關節炎還是頸椎問題
6、針灸穴位?
穴位,亦稱之為腧穴。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腧與「輸」通,有轉輸的含義,「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學就是研究有關腧穴的位置,腧穴與臟腑經絡的關系,以及用來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
腧穴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陸續發現的。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使用砭石來砥刺放血,割刺膿瘍;或用熱熨、按摩、叩擊體表;或在體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燒灼專等方法來減輕和消除傷痛。久之,逐漸意識到人體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這就是腧穴發現的最初過程。
腧穴與臟腑、經絡有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反應病證屬以協助診斷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