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節炎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骨關百節炎的檢查方法主要依靠x光和磁共振。通常,骨關節炎主要通過臨床症狀來診斷。此外,根據臨床理化檢查方法,常見的體檢是度x光檢查,可以清楚地了解骨骼的變化,如骨質破專壞、骨贅形成、關節腔狹窄等。如果骨關節炎的嚴重程度不能通過x光完全診斷,屬則應通過磁共振進行進一步診斷。
2、類風濕診斷標准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自身抗體及X線表現。診斷要點有:
1.晨僵:晨起時關節及其周圍僵硬感至少持續1小時(病程6周或以上)。
2.多區域關節炎:3個或3個以上區域(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膝、踝及跖趾關節等)出現關節炎,且同時有軟組織腫脹、積液或疼痛。
3.手關節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炎中,至少有一個關節腫脹及疼痛(6周或以上)。
4.對稱性關節炎:兩側關節同時受累(雙側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跖趾關節受累時,不一定對稱),病程6周或以上。
5.類風濕結節:醫生能觀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關節周圍有皮下結節。
6.類風濕因子陽性:任何檢測方法證明血清類風濕因子含量異常(正常人群中的陽性率小於5%)。
7.X線檢查:早期關節炎X線表現為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附近輕度骨質疏鬆;中後期可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破壞、關節脫位或融合,並有骨質侵蝕或病變關節有明確的骨質脫鈣。
以上7條能滿足4條並排除其他關節炎,即可診斷為
地址:南京市察哈爾路10號
3、牛皮癬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皮癬性關節炎在手足小關節處的改變尤為特殊,其X線主要表現為:①受累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形似「香腸指(趾)」,晚期則萎縮癟陷;②早期關節腔積液,關節間隙增寬,後期隨關節軟骨破壞,間隙變窄,相應關節面出現邊緣清晰、輪廓不整的蟲噬狀骨質缺損;③末節指(趾)骨基底部骨質常增生並膨大,似「鉛筆帽」樣改變,有時骨端可因骨質吸收而變細,形如「鉛筆尖」樣,甚至消失,最終導致「殘缺性關節炎」,也可呈叢狀增大,但軟組織不增寬,不呈杵狀指;④病損關節(指或趾)骨幹邊緣有明顯骨質增生,呈毛絮狀;⑤晚期受累關節可發生半脫
位或強直,末節指間關節可出現屈曲畸形;⑥累及腕關節時,關節間隙變窄,且常有小囊狀孤立的蟲噬樣缺損。而侵犯骶髂關節時,可在髂骨下i/3處見骨炎樣改變。有時胸腰段椎體可見韌帶廣泛鈣化並椎體變方。
本病根據牛皮癬病史,典型X線診斷及受累關節腫痛變形較易診斷,但應與以下3種疾病鑒別:①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於中年女性,病變主要侵犯近側指(趾)間關節,呈對稱發病,骨質疏鬆廣泛,關節面可見囊狀骨質糜爛缺損,RF陽性。②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受累關節局部有紅腫熱痛,血尿酸鹽含量增高,病變多發生於手足小關節,最易侵犯第1跖趾關節,表現為邊緣清晰銳利的穿鑿狀骨質缺損,臨床常用大楓子皮膚舒治療取得了良效。
患者女,68歲,周身鱗屑性紅斑伴四肢關節痛10年,關節痛與皮損相平行,曾以類風濕治療無效。實驗室檢查:RF及抗「0」陰性。否認家族史。攝雙足、雙手、骨盆及腰椎X線片示(圖1~3):諸骨明顯骨質疏鬆;雙足趾及雙手小指屈曲狀,並有多關節間隙變窄、半脫位;雙側骶髂關節及恥骨聯合關節面密度增高,關節面毛糙,骨質有吸收破壞;腰椎呈竹節樣改變。囑其用大楓子皮膚舒塗抹,用葯一月後症狀減輕,伴踝部腫脹消失。不間斷使用大楓子皮膚舒塗抹半年後痊癒。
4、強直性脊柱炎,有什麼確診方法?
目前,臨床上診斷強直性脊柱炎(AS)的標準是:
下腰背痛至少持續3個月,活動後疼痛改善,但休息後不緩解;
腰椎屈伸和側屈活動受限;
胸廓擴展范圍小於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
X線表現:雙側骶髂關節炎輕微異常(Ⅱ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明顯異常(Ⅲ級)。
如果患者具備最後一條,且分別滿足前三條中的任何1條,即可確診。
5、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和病情判斷最有價值的x線檢查
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和病情判斷最有價值的X線檢查是手指和腕關節的X線片,因其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
6、我被確診是強直性脊柱炎。。 我那是在屁股那比較尖的骨頭(不知叫什麼)的上面一點疼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簡稱AS) 又名類風濕脊柱炎。本病為脊柱各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其後由於病變發展逐漸累及腰椎、胸椎和頸椎,出現小關節間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鬆破壞、韌帶骨化,終致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主要症狀為發病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常見病。
參考資料:
強直性脊柱炎
症狀:
起病緩慢,全身症狀輕微,早期可有倦怠,體征減輕,或有惡心、發熱等。逐漸出現下腰部疼痛,肌肉痙攣及僵硬,休息後症狀往往加重,活動後減輕。以後逐漸出現典型的骶髂關節疼,並呈上行性累及脊柱,受累部位疼痛、壓痛、僵硬、活動受限,並逐漸出現屈曲畸形,陰天或勞累後症狀加生,遇暖或休息後減輕。常有復發性虹膜炎並存,部分患者可出現坐骨神經痛。病變若波及肋椎關節,還可出現呼吸時胸部擴張受限或喪失以及肋間神經痛等。
晚期患者脊柱強直在畸形位,頸腰部不能旋轉,側視時必須轉動全身,可出現嚴重的駝背畸形,不能前視。病變有時也可波及髖膝關節,髖關節受累時,呈搖擺步態。隨著受累部位的骨性強直,疼痛等症狀逐漸消失,而遺留終生畸形。
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
7、強直性脊柱炎有什麼確診方法?
目前,臨床上診斷強直性脊柱炎(AS)的標準是:
下腰背痛至少持續3個月,活動後疼痛改善,但休息後不緩解;
腰椎屈伸和側屈活動受限;
胸廓擴展范圍小於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
X線表現:雙側骶髂關節炎輕微異常(Ⅱ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明顯異常(Ⅲ級)。
如果患者具備最後一條,且分別滿足前三條中的任何1條,即可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