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林易筋經怎麼站樁?
第一點是雙足平立,足者,人體的最後部位,所謂頂天立地,頂天在百會,立地於湧泉。足乃根基也,必須深扎地下,而後方可枝繁葉茂。為了打好這一基礎,有採取內八字或外八字的,其隨遇而安。本法採取兩腳平行,腳趾向前之勢,目的在於重心平分,達到吻合五趾與湧泉,使腰和尾閭不受壓迫,給松腰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點是屈膝,膝關節是下體的重要支柱,承受身體重量的三分之二,為通足氣血的主要關節,它因力之不足而遭受損害,以至形成關節炎,往往引起嚴重後果。膝節疏緩,不僵直,則利於氣血的流通,乃合乎自然之勢,屈有含蓄之意,直則易受外傷,是宜屈不宜直,屈則氣易下沉,穩固若磐,直則無迴旋之餘地,易遭顛覆。
第三點是松腰,腰不松,氣不能沉丹田。松腰即脊椎直立、松落。做法是肩上聳,立即下松,深吐一口氣,則腰即松,松腰是全身放鬆的關鍵。真正做到松腰,則要骶骼松動,而骶骼為假關節,一般人不能活動,只有婦女懷孕晚期,此關節才能松張。不過,經常練習氣功的人,元氣充足了也可沖開此關節,此節一開丹田域界便可擴展,元氣蓄積量亦倍增,可為日後通關奠定基礎,對習練胸腹排打亦大有益處。
第四點是圓襠,圓襠的第一步動作是開膝;第二步是扣膝,與髖關節放鬆相結合,扣膝時提髖下則輕靈;第三步是吊襠,即提會陰和微提肛門。因襠的功能是使會陰穴不受壓擠而又不敞開,達到氣機暢通,「地戶永閉」,氣不外溢的目的。
第五點是收腹,即向內回收趾骨以上的小腹,不能使腹部肌肉緊張,收腹可幫助丹田元氣內斂,加強內壓促進內氣周身運轉。
第六點懸頂,頭為六陽之首,即手、足太陽經,手、足陽明經,手、足少陽經,三陽之會,盡於頭上。腦是身體各部的司令部,一切都由此發號施令。頭頂如懸,懸則虛靈,「虛靈頂勁」,因此頭必須擺正,頭正而周身皆正。正頂虛懸不僅是周身中正,「斜中寓正」的關鍵,而且導引內氣沿督脈直上百會,以養腦營神,使主宰全身活動的「司令」的機能增進,從而使人的精、氣、神旺盛。另外懸頂在鐵頭功中亦是致關重要的。
第七點是閉目勾腮,要求目似垂簾,上眼皮自然下垂,但不要將眼閉死,眼閉死則上下眼皮緊張。微合雙目,則神光內斂,內斂則安神、寧魂。眼光平視,平視則可調整顱腔靜脈壓,同時可以避免久行靜功而易出現的垂頭昏睡狀態。勾腮者,下頜內收,頭頂百會穴方可正懸,才能使呼吸通順。
第八點是合唇舌抵上顎,唇齒輕輕合攏,臼齒咬住,則為氣功升陽之法,合唇則內氣不溢。舌舐上顎實際是舌舐內齦交,不要用力硬頂,應以輕輕接觸為宜,以免舌頭發硬和頭暈,血脈不能暢通。它的作用一是起「鵲橋」作用,俗名「搭橋」。搭橋之意在勾通督任兩脈,使其兩脈內氣連接在一起。督脈總督諸陽經,起下極之腧,並於脊里,上至風府,至頭巔百會,循額至鼻柱;任脈總任諸陰經,起於胞宮,循會陰上行經關元、氣海至承漿。兩脈相通則陰陽交流,可以祛病延年,強身壯體。兩脈合一至於鼻,止於口,以舌溝通,故名「鵲橋」。另外,在呼吸過程中,用舌點上顎,還可以避免灰塵直接入肺,保持清潔。
第九點是含胸拔背,含胸是含而不露,決不可挺胸,挺胸就要束腰。胸椎部位向心虛含則要胸肋部外開,外開與內含構成的整體,就能使胸部放鬆。這樣既可使胸部開擴,降心火於丹田,神氣相抱,又可使胸肌不致緊張。拔背是使脊骨直立中正,關鍵在於垂肩,兩肩平落,腰節伸直,胸與背是身軀的主幹部分,前胸為陰,後背為陽,背要挺直,胸要虛含,這是一體兩面,矛盾的統一和對立。含胸與拔背的功能在於安然心肺,心肺居於胸中,心主神明,又主血脈運行,胸腔開闊,脊背正直,則心安神靜,肺葉清朗。含胸拔背,胸背放鬆又利於任督二脈的通達。
第十點垂肩墜肘、虛腋松腕,練氣功一般有兩個重要的要領,一是要周身放鬆,二是要心靜。放鬆就能達到運轉自然,心靜就能保持安定。如何能夠保持周身放鬆,其關鍵在於肩,肩一松,兩臂就自然下垂,如同曬衣服時,兩肩掛在掛鉤上,衣服的水就順著流下去了。肩是上肢的主要關節,以肩領肘,以肘領手,一節放鬆,節節貫通。垂肩要將腋下虛空,關鍵在兩肘尖向左右外開,注意不可溜肩,亦不能端肩,虛液則上肢氣血流通。肘欲下墜則先要略屈,下墜感須注意到肘尖,下墜要懸空,否則會使肩肘重滯。松腕實際包括腕松、掌涵、指舒。松腕則使腕間腧穴貫通臂指,掌涵指舒攏是要自然伸屈,不可僵直,也不要曲指,掌涵指攏則氣不外溢。
本樁式初看似動作簡單,實則不然,其中奧妙萬千,功理無窮,想真正練好,卻決非易事。髓友匯提醒你萬事開頭難,練功亦然,所以行者一定要細細體會,把功理搞透搞懂。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我療法都是什麼?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葯?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我療法,說簡單點就是平時生活習慣的調整,包括均衡飲食、避免潮濕及受涼、生活要規律、堅持功能鍛煉,同時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保持良好心態,還要堅持服葯並定期復查。這些都是對疾病的自我管理,即自我療法。而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葯?醫生開的腰痛寧膠囊,具有消腫止痛、疏散寒邪、溫經通絡的作用。這是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和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都屬於痹證的范疇,中醫治療機理都是相同的,所以相信醫生的專業,堅持服用即可。
3、老人膝關節退化,能否練易筋經
膝關節為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側踝和髕骨共同構成。在人體的各種活動中,膝關節主要是做屈伸運動。若膝關節突然損傷而且疼痛厲害,就須立即去醫院作X光片檢查。有時傷到膝關節裡面的半月板或韌帶,作X光片檢查是做不出來的,那就需做CT檢查。排除這些後,就是局部韌帶損傷或膝關節間隙改變及其他一些病症。此時可運用手法復位達到整復關節,使關節恢復正常生理位置的狀態。需要提一點,膝關節增生非常多見,臨床中凡遇到膝關節損傷拍X光顯示所得,80%有膝關節增生。但據我觀察,臨床患者中雖有膝關節骨質增生但也伴膝關節間隙改變。這種病人用手觸診即知,所以,治療中也是通過手法復位,使之恢復正常關節間隙。根據情況加針灸治療。
4、易經筋練習能降三高嗎?
136****8756 :你好。
你的題目中【易經筋】;有誤。應是【易筋經】。易筋經全稱版是《易筋洗髓經》,權是明朝天啟年間(一六二四年)由紫凝道人搜集醫、釋、道流傳的養生、導引術及漢代東方朔的洗髓、伐毛健身法,並在宋代《八段錦》及健身理論等基礎上編輯而成的。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演練此功對神經衰弱、腎虛、陽痿、早泄、高血壓、消化不良、關節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不論練什麼功,要【貴在堅持】。
5、筋弊症是應該怎麼
俗語有這種說法「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意思是筋骨好了,能增強身體免疫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說法雖然誇張,但筋對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傳統健身氣功《易筋經》中的確有對於筋與健康的論述:「筋弱則懈,筋壯則強,筋和則康。」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運動保健專家李靖副教授介紹說,中醫把人的皮、肉、筋、骨、脈稱為「五體」。現代醫學所說的軟組織就類似於筋的范疇。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健身氣功易筋經、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還是現代的體操、健身操,甚至如今流行的瑜伽,都有很多拉筋健身的步驟。
不妨先做個自我檢查:你彎腰時腰酸嗎?蹲下時順利嗎?行走時,腳跟部位的筋有放射性的牽引痛感沒有?跟別人一起行走時有沒有感覺自己的步伐總是邁不大呢?如果你有上述問題,你可能出現「筋縮症」了,說通俗一點就是你的筋缺乏彈性,尤其是那些喜歡以車代步、整天喜歡坐著不運動的朋友更要注意。如果排除其他疾病導致的上述問題,就要試試「拉筋」鍛煉。這樣有利於保持筋的活力,維護筋脈健康,從而提高身體素質,延年益壽。
「拉筋」鍛煉對場地的要求不是很高,下面為大家推薦兩個比較簡單的「拉筋」鍛煉方法:第一個是《易筋經》第三勢的「掌托天門」: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
6、易筋經十二式怎麼練習?
(1)搗桿舂糧;(2)扁擔挑糧;(3)揚風凈糧;(4)換肩扛糧;(5)推袋垛糧;(6)牽牛拉糧;(7)背牽運糧,(8)盤籮卸糧;(9)圍穴囤糧;(10)撲地護糧;(11)屈體撿糧;(12)弓身收糧。
現代健身項目「反常行為」被稱之為一種特殊健身法,近年來推廣得很快。
(一)光腳行走足底有很多個敏感點,與人體各器官關系密切,當光腳行走時,足底各敏感區直接與地面接觸而受到刺激,該刺激引起「足底反射」作為信息迅速傳入相應的內臟器官與大腦皮層,經過皮層綜合分析後形成新的反應信息傳至相關效應器官,發揮協調作用,從而起到消除疲勞、治療疾病、健身強體的作用。
可適時領著孩子光腳在走廊、過道、操場行走和慢跑,以達到健身目的。許多工廠專門為職工鋪一條長長的碎石路,每天在班前、班間、班後光腳行走、慢跑,達到防治疾病、消除不適感之奇效。建議回到家裡堅持光腳走路,睡前洗腳。
(二)爬行每天利用休息時間在地毯上爬行百餘米,促使體重分散,改變腰椎負荷,改善上半身血液供應,使周身血液、淋巴有機會得到一次一改常態的循環機會。結果對心腦等重要器官的疾病、脊柱疾病、胃腸道及內臟各器官的疾病有奇特的療效。爬行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恆必然受益。
(三)倒走倒走是有意識地讓處於休息狀態的肌肉群得到鍛煉,前行的肌肉群得以休息,從解剖學和生理學觀點來看這種倒走健身對人體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對慢性肌勞損、腰腿疼、關節炎、肌萎縮等都有防治作用。倒走健身以每天做2~3次,每次100~200步,往復3~5次。謹防摔倒,預防相撞,最好在操場中進行,可兩人面對倒行,互相觀察身後障礙物。
(四)倒立倒立又名「倒掛」。以改變人體血液、內臟位置,肌肉弛張狀態得到重新調整,使身體短時間處於一次種反常狀態,有利於防治內臟下垂,痔,腦供血不良,肩、腰、背痛等疾病。本法可在每天晚飯後3小時、睡前l小時進行,開始要有人幫忙,每次以幾分鍾到半小時,逐漸加長,最長不要超過半小時。有些疾病需在醫生准許時才可進行。要特別注意安全,謹防意外。
7、如何甩手恢復健康
甩手療法是我國文化精華之一,對各種疑難症有很好療效,不妨一試。但貴在堅持。它有充分的理論根據。甩手時,要身體站直,腳伸直,腿稍彎,肛門上提,腳趾用力抓住地下,兩腳距離等於肩寬,兩臂同方向前後搖甩,向後用點氣力,向前不用力,由隨力自行擺回,兩臂伸直不宜彎,眼睛向前看,心中不懷邪念。只默默數目,開始由二三百起,逐漸做到每次一千多至二千多次,約半點鍾(或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亦可助心靜)甩手運動是一項十分有益的健身運動。近來參加鍛煉的越來越多,很多不治之症都一甩而愈,效果驚人。甩手學會易,效果快,所有慢性病大多可以治癒,關鍵在於勤習。
一、甩手療法實踐
甩手時,要身體站直,腳伸直,腳趾用力抓住地下,兩腳距離等於肩寬,兩臂同方向前後搖甩,向後用點氣力,向前不用力,由隨力自行擺回,兩臂伸直不宜彎,眼睛向前看,心中不懷邪念,只默默數目,開始由二三百起,逐漸做到每次一千多至兩千多次,約半點鍾.
二、甩手療法簡介
甩手運動是一項十分有益的健身運動。近來參加鍛煉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不治之症都能一甩而愈,效果驚人,而又不甚相信。甩手學會易,效果快,所有慢性病大多可以治癒,不論什麼病,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在於勤習。
三、甩手的作用
甩手原名《達摩易筋經》,有十二卷,名氣很響很多書提到它,但早已失傳,現在發掘出來,是中醫最可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可惜暫不易為很多人所了解。
四、甩手的特點
「上虛下實」動作柔和,精神集中,兩手搖動。這樣可以改變體質上盛下虛的狀態,使下部兼顧,上身輕松,疾病自去。
五、甩手十六決
上宜虛,下宜實,頭宜懸,口宜隨,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軸,臂宜搖,肘宜沉,腕宜重,手宜劃,腹宜質,跨宜松,肛宜提,跟宜穩,趾宜抓。
六,甩後反應
針灸推拿有反應,甩後更有反應。反應就是氣血在起變化,反應規律是胸腹鬆了,腳生熱了,四肢末梢原來血液不足的地方走到了,三焦打通了,打嗝,放屁,酸麻,冷熱,蟲爬蠕動等等。病區的反應都是正常的,有益的,只要不斷勤習,堅持有恆,對改善體質,是毫無問題的。
七、甩手歌
1)用腳踏實肩下沉,上三下七有恆心,能去頭重腳輕病,精力充沛體輕松。2)甩手治病的原因,勝似推拿與金針,氣血不通起百病,氣和心平病難侵。
一甩手療法
「甩手療法」源於少林寺《達摩易筋經》。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其意是,有血才能產生氣;氣推動血在全身流轉,供應全身全身各處所需的營養和熱量,帶走雜質和毒素,以保證機體的正常運行。
「通則不痛,不通則痛」,這句話家喻戶曉人皆知之,但是好多人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乃氣血之通,「痛」則是病恙。氣血不暢百病叢生,氣血暢通則百病自去也。
「甩手療法」不僅是活絡筋骨,在實質上就是氣血療法。
1,端正人體姿勢,鍛煉重在心法:
人體站摯腹部略挺出。 兩足並肩寬,腳趾趴緊地。兩眼向前看,雙手來回擺。外在練甩手,內在練心志。
2,甩手要領:
人體站穩如青松, 運動臟腑三焦通。
手臂筆直不彎曲, 提高效率肩胛動。
五指並攏不放鬆, 有助人體不晃動。
腳趾用力扒緊地, 鍛煉下肢有力度。
上三下七人穩重, 下身堅固上輕松。
前三後七腹背動, 上通下達氣血暢。
勿受外界音影動, 心無雜念只記數。
動作準確常對照, 成功盡在堅持中。
3,「上三下七」 「前三後七」。
「上三下七」。是指甩手時人身上部甩手時用三分力,下部兩足腳趾趴緊地用七分力;
「前三後七」。是指雙手向後擺動用七分力,向前回擺用三分力。亞健康和有病的人往往頭重腳輕,「上三下七,前三後七」的鍛煉能使人身氣血上通下達,使人體上身輕松舒暢下部堅固有力,最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4,甩手治療的理念:
(1)「氣血不暢百病叢生,氣血暢通則百病自去」。中醫的氣血理論是:「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其意乃血產生氣,氣推動血在人體全身流動。
癌症產生之原因主要是由於血的凝聚。關節炎也就是氣血不暢。故雲「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是也。關節炎會引起心臟病,高血壓與心臟病有必然的聯系,均為氣血不暢之因故關系。
(2)甩手時動肩胛、通三焦,舒腸胃,通氣血,平血壓,降血糖,增肌肉,減脂肪。使人體上身輕松,下部堅固,功在祛除病恙增強體質。
甩手療法可以治療或輔助治療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肝病、腎病、肺病、白內障、關節炎、癌症、半身不遂、小中風及中風後遺症等慢性病。
(3)甩手鍛煉不限地點、不限時間,有空就練。甩手的時間和次數以身體感到微熱而不過分疲勞為止。初始一、二百次,以後漸進,直至二、三千次。因各人不同而制宜。
(4)最好的醫生是自己。生命在與運動,成效在於心態,練功是練心法,成功貴在堅持。
(5)當然,甩手鍛煉如同好的保健品一樣,可醫治百病卻不可包治百病。例如急性闌尾炎等急需外科手術的患者必須到醫院,此時靠保健品和甩手療法就會貽誤病情。但是「甩手療法」既可治有病之人而更可治不病之人。它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健體的珍貴良方。相信人們通過實踐必有出乎意料的收獲。
甩手治癌
癌是血的凝聚。百病均因氣血動力不足,熱量不不夠,血液流轉緩慢,經絡阻塞不通,人體內毒排不出去,消不脫,從而產生淋巴、粘液、胞汁等質量的變化,甚至致使氣血嚴重結聚,產生癌與瘤的結果。
根據「氣血不暢百病叢生,氣血』通暢,百病自去」這一原理,甩手能根本改變氣血,改造體質。甩手後胃口開,新血增,肩胛動,三焦通,使血液產生熱量,有利於吐故納新,補氣益血。
例如:
肝硬化,主要氣血動力不足。肝硬化晚期腹水等肝病是氣肌不舒,有積水,不能排出,影響胃、脾、膽等。甩手能使「硬化」的肝變軟,甩手一張一馳,使氣血活,胃口開,新血增。用中醫的話來說就是三焦通了,會打呃、放屁,肝就從停滯狀態逐步變軟新生。
患關節炎,大便後流血,食道癌經甩手後也可逐步消除,情況改善。
每日甩手2000次,便可胃口大增,淋巴癌逐漸消失。甩手幾個月,可治癒半身不遂及肺癌,等等。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甩手2000次,不間斷地甩五個月可消除肺癌。
甩手治眼病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治目先治肝。甩手能使肝臟恢復健康,肝臟健康則眼目清亮。
患高血壓者也會影響眼睛,經過甩手後,血壓回復正常,眼睛當然健康。
患白內障者,也是氣血問題。每日甩手兩次,早甩800次,晚甩1000次,四周以後可看清東西。視物不清、沙眼患者,甩手後視力增,甚至能摘去眼鏡。
甩手治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是頭重腳輕即上實下虛,俗話說「頭重腳輕」。
半身不遂,中風、高血壓、關節炎往往在一起,此乃體內部氣血不平衡,影響流轉分布,使經絡、骨肉、關節起了變化。
半身不遂的特點是,兩邊脈相的高低和次數不一,相差有次左右,而往往一邊手腳有感覺酸痛,實質上,上下往往也有問題,上而充血,下而血氣走不到。甩手對這個病有特效,為什麼?甩手不獨能治,而且還可以防止中風的前兆。
中醫有『脈從跟腳起』的講法。手之所以有作用,在於甩手後脈有變化,脈代表五臟六腑。
甩手與脈的變化
脈相之變化即臟六腑之變化,能體現人的體質強弱。甩手之所以能冶病,關鍵在於能改造體質。
1、心臟病、高血壓者脈浮快,血壓升高則脈跳快。因此,心臟病與高血壓是密切聯系的,正常的脈是60至80勻長有力而深。年老體弱者脈低至60而微弱,低血壓者則脈散弱而無力。
2、神經病,精神分裂症、腎臟病者「心腎不交」,其脈浮塊,心跳較慢。
3、血液病,淋巴病者脈慢弱,有時按之不動,左右不一,兩脈和血流矛盾。
4、半身不遂,中風者往往脈兩邊不同,一邊不通,一面壓力增加,有時會相差20跳,多與關節有關。
脈太快就氣損血虛,甩手能按摩腸胃增加運動促進營養吸補血益氣。
脈跳太慢者,乃氣血有阻,供血不足。甩手時四肢運動,通三焦、動肩胛,活血祛瘀,使人體氣血暢通,氣血暢通則百病自去。
脈的改變是經路的改變。脈從腳跟起,甩手時,重心在脈,腳用勁,使腳里按摩,使氣血通達全身,肌肉、皮膚,骨節均都不難改變。
初做者會感到腿部麻木酸痛,此時可甩腳鍛煉,既是調節又是鍛煉,對治療下肢關節炎和暢通氣血大有益處。久之則可腳步輕松有力氣,百病自去精神爽。
有恆為成功之本。每天甩手,最好一次不少於500次,一天不少於1000次。
根據甩手暢通氣血的原理,甩手還可以治療很多婦科病。
二甩腳療法
初始甩手時間較長者,由於兩腿用力較大會感覺足酸麻,尤其是患有下肢關節炎者,可在甩手後繼用甩腳療法。
「甩腳療法」是筆者偶得鄰人9旬老婦(其子乃著名旅美中醫)之賜教,通過甩腳鍛煉,治好了我曾經多年步樓艱難的雙膝。甩腳方法較簡單但必須注意以下要領:
1,甩腳時坐在床或凳上雙腿足前後來回擺動。初始鍛煉時二、三十次即可,以後逐步增加。
2,向前擺時,腳背應用力快速挺出,回擺時應用力快速勾起腳背。既可打通氣血通路又可磨掉骨刺。
3,甩腳的次數、頻率和力度影根據本人體力情況,遵循量力而行、有氧鍛煉。
「甩腳療法」不僅能治療下肢關節炎,而且結合「甩手療法」的鍛煉之後,動肩胛、通三焦,氣血暢通,平血壓,降血糖。使人體上身輕松,下部堅固,功在祛除病恙增強體質。因此甩手結合甩腳是促進人體健康絕妙的好主意。
8、骨性關節炎能練氣功易筋經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