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類分濕關節炎止痛

類分濕關節炎止痛

發布時間:2020-11-04 08:39:57

1、類風濕關節炎可以吃什麼葯可以止痛

僅供參考

風濕、類風濕治療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葯方有哪幾種?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徵性的症狀為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反復發作過程。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其發生主要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風、寒、濕、熱諸邪侵襲人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閉阻而成。治療以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大法,採用散風、散寒、祛濕、清熱、活血通絡等法以祛邪,佐以健脾、補益肝腎以扶正。

【方一】加減痛風方(汪履秋)

【出處】《名醫名方錄》

【組成】生麻黃10克,川桂枝10克,制蒼術10克,熟附片10克,防風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制南星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雞血藤15克,全蠍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

【功用】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細弦帶澀。

【方解】方中麻黃發散風寒;蒼術苦溫燥濕;附子溫經散寒;防風祛風勝濕;桂枝祛在上之風;防己除在下之濕;威靈仙通行十二經脈,祛風通絡;南星化痰燥濕;桃仁活血消瘀;雞血藤活血養血;全蠍、露蜂房搜風剔絡;雷公藤祛風解毒。

【葯理】麻黃有解熱抗炎作用,能明顯降低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由致炎物角叉菜膠等引起的炎症反應;麻黃有鎮痛作用;此外,麻黃可體外抑制溶血鏈球菌。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蒼術可清除動物體內免疫復合物。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次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鍾。

【方二】熱痹飲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當歸12克,黃芩9克,連翹12克,忍冬藤12克,生苡仁24克,防風12克,防己12克,海桐皮12~15克,生甘草12~15克。

【功用】清熱利濕,宣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為主,風寒為兼,寒熱虛實錯雜,氣血流通不暢的熱痹證者。

【方解】方中當歸養血活血,善止肌肉、關節、神經痛;黃芩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葯,緩急止痛;防風散風寒濕痹、解熱鎮痛,治一身盡痛;防己苦寒泄熱;海桐皮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連翹升浮宣散,流通氣血,泄諸經絡之熱;薏苡仁除濕而不助燥,清熱而不傷陰,益氣而不滋濕熱;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經脈而調氣血。九葯合用,濕化熱清,結散痹通。

【葯理】當歸對急性滲出性炎症有較顯著的抑製作用,對變態反應性炎症也有一定影響,並可鎮痛。黃芩抗炎,對大鼠佐劑型關節炎繼發性損害有預防保護作用,能抑制骨質退化和破壞;並對鏈球菌有體外抑製作用。連翹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顯著抑制炎性滲出、水腫。防風、防己亦有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1劑煎2次,上午煎頭煎,下午煎二煎,煮開煎半小時,每次煎成1小碗,飯後1小時服,1日1劑。

【方三】烏頭細辛湯

【出處】《湖北中醫雜志》

【組成】黃芪60克,白術、枸杞、豨薟草各30克,制川烏、制草烏、紅花各12克,生石膏50克,知母20克,制乳香、制沒葯、秦艽各15克。

【功用】清熱祛風,散寒止痛,攻補兼施。

【主治】寒熱錯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川烏、草烏散寒止痛;秦艽、豨薟草祛風除濕;黃芪、白術、枸杞益氣養血,扶助正氣;生石膏、知母清熱解毒滋陰,並可制約二烏的偏性;乳香、沒葯、紅花活血通絡。

【葯理】黃芪、白術、枸杞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豨薟草抗炎、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乳香、沒葯、紅花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血氧供給,促進炎症吸收。

【用法】每日1劑,濃煎2次,每劑葯煎1小時,煎取葯液30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飯後溫服。

【方四】痹通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烏梢蛇15克,炙僵蠶10克,炙地鱉蟲10克,炙蜂房10克,廣地龍10克,當歸10克,威靈仙30克,雞血藤30克,甘草6克。

【功用】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烏梢蛇、威靈仙祛風除濕、蠲痹通絡止痛;地鱉蟲、雞血藤、當歸散瘀通絡、舒筋活血;炙僵蠶化痰消堅、通經活絡;廣地龍清熱解毒,瀉熱通絡;蜂房興陽起痹,散腫定痛;甘草調和諸葯葯性。諸葯合用,益腎壯督,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葯理】僵蠶在體內外具有較強的抗凝血作用。地龍直接抑制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具有很好的抗凝、抗血栓之功。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

【方五】獨活寄生湯加味

【出處】《中國中醫急症》

【組成】獨活35克,桑寄生20克,杜仲15克,牛膝20克,細辛5克,秦艽20克,茯苓20克,肉桂5克,全蠍5克,蜈蚣3條,防風20克,川芎15克,紅參20克,甘草1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生地黃15克。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日久不愈、肝腎兩虧、氣血不足之證。

【方解】方中獨活為君,取其理伏風,善祛下焦與筋骨間風寒濕邪;伍以細辛發散陰經風寒,搜剔筋骨風濕而止痛;防風祛風勝濕;秦艽除風濕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風濕兼補肝腎;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養血活血;紅參、茯苓補氣健脾;肉桂溫通血脈;全蠍、蜈蚣通絡止痛。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取汁250毫升,早晚分服。

【方六】獨仙子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獨活10克,威靈仙12克,制馬錢子1克,竹茹10克,松節15克,防風10克,川斷15克,骨碎補12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穿山甲10克,地龍10克,全蠍10克,當歸12克,烏梢蛇10克。

【功用】祛風除濕,養血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獨活、威靈仙、松節、防風祛風除濕;川斷、骨碎補益腎養精;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祛風活血;當歸養血活血;馬錢子搜風活絡,散結開痹;地龍、全蠍、穿山甲、烏梢蛇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竹茹祛濕調胃。

【葯理】獨活抗炎,所含成分可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並有鎮痛作用。馬錢子通絡散結止痛與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鎮痛、改善微循環等葯理作用有關。骨碎補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並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行性變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兩煎,每煎1小時。早晚分服,療程三個月。

【按語】服葯後一旦出現惡心、眩暈等不適感時,可去馬錢子或減量。

【方七】桂枝芍葯知母湯

【出處】《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組成】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麻黃12克,白術12克,知母12克,防風10,炮附子10克,生薑15克。

【功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寒熱錯雜證。

【方解】方中桂枝、白芍、甘草、生薑相伍調和營衛;桂枝、麻黃、防風相配疏風散寒;白術健脾燥濕;桂枝與炮附子溫經通絡;知母養陰清熱,兼制諸葯溫燥。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

【方八】烏附三蟲湯

【出處】《山東中醫雜志》

【組成】制川烏(先煎)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全蠍8克,蜈蚣2條,穿山甲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0克,砂仁(後入)8克,炙甘草6克。

【功用】溫經通絡,化痰祛瘀,養血柔筋,健脾補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附子逐寒,烏頭去風,二葯合用,溫經散寒、蠲痹通絡;全蠍、蜈蚣、山甲破痰逐瘀,搜剔逐邪;熟地黃、當歸補腎養血柔筋,取辛溫入脾胃腎之砂仁,專入中、下二焦,溫補脾胃,更引葯入腎,三葯合用,肝脾腎並補;使以甘草,調和葯性,並緩解諸葯的偏性和毒性。

【葯理】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全蠍具有抗凝及促纖溶作用,能抗血栓形成;且蠍毒含有鎮痛活性多肽,對多種疼痛模型均有很強的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日1劑。

【方九】黃芪桂枝湯加味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黃芪、熟地黃各20克,桂枝、白芍、生薑、大棗各10克,片姜黃、茯苓各15克。

【功用】益氣溫陽,養血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氣陽兩虛型。症見關節腫痛,遇寒加重,膚色暗紫或蒼白,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疲乏無力,納差,小便頻數,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方解】黃芪補氣健脾,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桂枝溫經通陽,使陽氣直達病所,驅寒邪外出;白芍養血益營,姜棗調和營衛,血氣盛則正氣足,營衛實則抵禦外邪再次入侵;片姜黃活血通絡;茯苓健脾化濕,防熟地黃滋陰膩脾,又可祛除寒濕之邪。全方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葯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性足腫脹、二甲苯所致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能使偏亢的免疫功能降低;還具有抗鏈球菌及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3、類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葯最有效?

你好
通絡止痛膠囊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頸椎病、
腰椎病等風濕疾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患者患處關節腫脹等情況。針對你現在的病情情況,
建議減少用葯,避免葯物的副作用,建議患者選擇正規風濕免疫科或專業醫院進行系統化治
療,精準的查清炎症的分布,定點祛除炎症,解除關節受限,阻斷病情發展,保護關節,保障
類風濕患者和正常人一樣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根據你身體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的情況,有
必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身體情況採取,大活絡丸,蠲痹抗生丸,來氟米特甲氨蝶呤等葯物進
行綜合治療,避免寒涼食物和水果。

4、類風濕關節炎痛的很厲害大多數止痛葯不管用現在用什麼止痛葯效果好

類風濕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的止疼葯無效,應該從變態反應方面用葯

5、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浸泡方法啊?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葯煎煮後,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葯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現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鍾,連續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鍾,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葯?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葯外貼可使葯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葯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葯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乾,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葯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並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葯):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葯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葯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葯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葯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葯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鍾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葯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葯。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針灸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嗎? 針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治療中,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選取相應的穴位。如肩關節痛,取肩前、三角肌;肘關節痛,取曲池、尺澤、手三里;腕關節痛,取陽池、外關、合谷;髖關節痛,取秩邊、環跳、殷門;膝關節痛,取陽陵泉、犢鼻、伏兔、足三里;踝關節痛,取丘墟、昆侖、解溪、太溪、承山。針刺手法,急性期用瀉法,強刺激,甚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放血量為0.5~1.0ml。慢性期用平補平瀉,中等刺激,並可酌加溫針或艾灸。除手法外,還可採用電針,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新針療法有哪些? 療法1 (1)取穴:外關、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陽陵泉、血海、風市、環跳、條口、絕骨、昆侖、腎俞、命門、至陰、阿是穴。 (2)葯物及方法:選用復方馬錢子注射液,根據患病部位,每次選穴2~3個,每次注射0.5 ~1ml葯液,日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4~7日。 療法2 (1)取穴:上肢取外關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陽陵泉為主穴,配絕骨、解溪;腰背取大杼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陽、陽關、命門。 (2)葯物及方法:用鳳仙透骨草、骨碎補注射液,每次選3~6個穴位,每穴注葯0.5~0.8ml。10次為1療程,隔日1次,3個療程後休息2~4周。 療法3 (1)取穴:①膝眼、鶴頂、陽關、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③足三里、三陰交、昆侖、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號毫針5~6寸及電針機。用捻轉瀉法,重刺激,留針20~30分鍾,5~10分鍾行針1次。電針用疏密波20~30分鍾,刺激強度以能耐受為度,10次為1療程。 推拿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方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關節取合谷、後溪、二間、中渚、勞宮、四縫;腕關節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關節取肩貞、天宗、肩井、臂;踝關節取昆侖、丘墟、懸鍾、解溪、商丘、太溪、申脈;膝關節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委中、梁丘、豐隆、足三里;髖關節取環跳、秩邊、髀關、承扶;下頜關節取下關、合谷、翳風、頰車、內庭;脊柱關節取病變部位相應的督脈和膀胱經有關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繼用滾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復施術,在受累關節處作重點治療。b.捻指間關節;按掐四縫、勞宮;點陽溪、大陵、曲澤,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搖、搓、拔伸各受累關節。d.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法,使熱透入關節。 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沿足太陽經施推、滾、揉、運諸法。b. 拿太溪、昆侖、委中;點承扶、環跳、秩邊;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手法,使熱透入關節。 ③下頜關節:凡下頜關節受累者可推下關,頰車;按太陽、翳風、外關;拿合谷、內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期內囑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1月後再進行下1療程治療。 推拿法(二) (1)病變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變關節為治療重點。常取八邪、陽溪、陽池、陽谷、內關、外關、後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澤、肩貞、天宗、八風、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侖、太溪、申脈、飛揚、承山、懸鍾、陰陵泉、陽陵泉、膝眼、鶴頂、血海、梁丘、秩邊、環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術者按常規用滾法在患肢手臂內、外側施治。從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勢,術者循患臂上下循經用拿法,同時重點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澤、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間關節作捻法,然後在病變關節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為俞。最後再用揉法施於患肢,並配合被動活動有關關節而結束上肢治療。時間約10分鍾。c.患者仰卧,術者一手握住患者踝關節上方,另一手以滾法從大腿前部及內、外側至小腿外側施術,同時被動伸展活動下肢。隨即在踝關節處以滾法治療,同時伸展內、外翻活動該關節。再循髖、膝關節、踝關節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風等穴。時間約10分鍾。d.患者俯卧,術者以滾法施於臀部至小腿後側,並重點施術於髖、膝關節,然後再按揉環跳、秩邊、承扶、承山、委中、飛揚、懸鍾、太溪、申脈、昆侖等穴。時間約5分鍾。 (2)病變在脊柱者 ①取穴:以脊柱兩旁肌肉為治療重點。常取夾脊、大椎、大杼、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命門、志室、腰陽關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俯卧,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兩側用滾法施術,並配合後抬腿活動,時間約5分鍾。b.患者取坐姿,術者於後方用滾法、拿法交替施於頸項兩側及肩部,同時配合頸部左右旋轉及俯卧活動,再拿肩井,時間約2分鍾。c.接上勢,用按揉法從頸至腰臀部循經施於上述穴位,先取夾脊,再取其餘穴位,最後平推脊柱以熱

6、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什麼不能亂用止痛葯?

糖皮質激素強的松、地塞米松等在減輕關節腫痛、控制炎症、消炎止痛方面作用迅速,但效果不持久,對病因和發病機理毫無影響,一旦停葯,短期內復發,長期應用可導致嚴重副作用,如水腫、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加重、骨質疏鬆、皮質功能亢進、機體免疫力下降等。因此,不能作為常規治療,僅限於嚴重血管炎引起關節外損害而影響重要器官功能者,有效後即逐步減量至最小維持劑量。
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有類似激素的作用,可以改善症狀。但是雷公藤可導致女性月經紊亂或停經,男性精子數量減少,皮疹、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腹痛、腹瀉等。昆明山海棠可致頭昏、口乾、食慾減退、腹痛、閉經等。所以,應用時宜慎重。
合肥市黃山路446號

與類分濕關節炎止痛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