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漆關節炎拔罐穴點陣圖

漆關節炎拔罐穴點陣圖

發布時間:2020-11-03 03:07:47

1、拔火罐穴點陣圖的常用穴位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2、胃痛拔罐穴點陣圖

吃嗎丁啉

3、中醫拔罐穴點陣圖

中醫拔罐【人體背部穴點陣圖】人體穴點陣圖
【中醫療法主病症和選穴 】
症狀 穴位
感冒、頭痛、發燒 太陽106、印堂1、內關31、足三里23、翳風44、合谷102、風池92、大椎89、風門86、曲池52、外關56

氣管炎、哮喘、肺氣腫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闕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腎俞75

慢性胃腸炎 中腕10、天樞36、氣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腸俞74

慢性胃炎 中脘10、氣海29、太乙16、內關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 中脘10、氣海29、內關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 中脘10、氣海29、天樞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嘔吐、胃下垂 中脘10、內關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腎俞75、脾俞77

腹瀉、腹痛 中脘10、天樞36、關元28、內關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腎俞75、大腸俞74

慢性結腸炎(五更瀉) 中脘10、神闕30、天樞36、氣海29、內關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門57、大腸俞74

慢性肝炎 膻中5、中脘10、陽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膽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壓 肩井45、血壓點90、足三里23、三陰交21、風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膽俞78、曲池52、湧泉108

低血壓 天突4、膻中5、神闕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膽俞78、百會94、太陽106、風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陰交21、湧泉108

冠心病(心絞痛) 膻中5、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闕陰俞82

風濕性心臟病 膻中5、郄門33、關元28、內關31、足三里23、厥陰俞82、心俞83、腎俞75、關元俞73

肺心病 膻中5、曲澤35、氣海29、關元28、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
21、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厥陰俞82、心俞83、腎俞75

糖尿病 中脘10、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腎俞75、命門57、痛泉108

神經衰弱(失眼、多夢) 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21、心俞83、腎俞75、谷合102、湧泉108、失眠107

中風後遺症 曲澤35、內關31、百會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關56、合谷102、膀胱經

落枕 風池92、肩井45、大椎89、外關56、合谷102

頸椎病 印堂1、曲澤35、內關31、風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關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 缺盆3、足三里23、風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關56、合谷102、大杼91

急性腰扭傷、慢性腰痛、腰肌勞損 承山64、昆侖63、腎俞75、腰眼59、 腰陽關60、關元俞73、委中66

腰椎間盤突出(增生)症 承山64、昆侖63、委中66、殷門67、承扶67、關元俞73、腰眼59、腎俞75

坐骨神經痛 腎俞75、腰眼59、關元俞73、承扶69、殷門67、委中66、承山64、昆侖63、湧泉108

類風濕性關節炎 曲澤35、內關31、膝關節、督脈、膀胱經、肘關節、外關56、合谷102、承山64

膝關節痛 梁丘14、膝眼24、陰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陽陵泉97、承山64

強直性脊椎炎 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靜脈曲張 足三里23、三陰交21、湧泉108、承山64

股骨頭壞死 阿是穴、腎俞75、承扶69、殷門67、委中66、承山64

痛經、月經不調 天樞36、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陰交21、大椎89、腎俞75、關元俞73

更年期綜合症 中脘10、氣海29、內關31、關元28、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經、合谷102

目赤腫痛眩暈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膽俞78、百會94、太陽106、風池92、印堂1、三陰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 印堂1、迎香43、百會94、風池92、大椎89、風門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

扁桃體炎 人迎2、天突4、曲澤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腎俞75、合谷102

慢性咽炎 人迎2、天突4、曲澤35、缺盆3、大椎89、風門86、曲池52、合谷102

濕疹 血海15、神闕30、足三里23、三陰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蕁麻疹 血海15、足三里23、三陰21、大椎89、風門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腎炎 中脘10、水分38、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腎俞75、命門57

4、撥罐除濕氣哪幾個穴位

1、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腳心,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腎臟為主水之臟器,生的生理功能異常則容易引起身體水液代謝出現障礙,故而在湧泉穴拔火罐可以使氣血通暢,腎氣旺盛,能疏通腎經,祛除體內的濕毒濁氣。

2、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通過拔火罐刺激本穴,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對胃腸蠕動和內分泌功能都有良性的促進作用。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恢復,對消除體內濕氣非常重要,故而,濕氣中的人可選擇此處進行拔火罐除濕。

(4)漆關節炎拔罐穴點陣圖擴展資料:

1、咳嗽拔罐療法

主穴選定喘穴、肺俞穴;風寒咳嗽配風門穴;風熱咳嗽配大椎穴。用閃火法拔罐,留罐8~10分鍾(年齡較小的小兒罐內負壓宜小,負壓過大易傷患兒皮膚),小兒也可採用閃罐法,每日1次,3~5次為1個療程。

2、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卧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鍾,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3、膝關節炎拔罐療法

可採用葯罐療法:將羌活、獨活、防風、木瓜、桑枝、川斷、牛膝、杜仲、艾葉、雞血藤、川芎、當歸各15克裝入布袋內,加清水煮沸5分鍾,再把小號竹罐投入葯汁內煮10分鍾,使用時用鑷子夾起竹罐直接叩於患側內、外膝眼及鶴頂穴處,每次15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5、真空拔罐器治膝蓋關節炎該拔哪個地方啊??

直接在膝蓋周圍拔罐,還有委中,繼續在拔罐的位置拔罐就可以,可以一天拔兩次;刺血拔罐效果更好,但要忍受痛苦。

6、風濕拔罐穴點陣圖是哪些?

拔罐可以選取:腎俞、脾俞、大椎、還有就是局部取穴,就是關節附近。很深的紫色就是濕氣過重的表現。同一個地方間隔一般三天左右,或者你看拔罐留下的痕跡淡去了一部分就可以了。同時你可以買海鹽袋在微波爐里烤熱進行熱敷,或者用艾條灸。

(1)拔罐時須保持室內溫暖,防止受涼。

(2)初次拔罐及體弱、年老、緊張者,或兒童,宜選擇小罐具,且拔的罐要少。同時選擇卧位,密切觀察病人的面色、神情,詢問病人的感覺,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意外情況。

(3)選擇好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及毛發較少的部位為宜。

(4)拔罐時動作要做到穩、准、輕、快。

(5)拔罐時囑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以免罐具脫落。拔罐數目多,罐具間的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因罐具間互相擠壓而脫落。

(6)起罐後局部若潮紅、瘙癢,不要亂抓,經幾小時或數日即可消散。

(7)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末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處拔罐。

(8)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息,拔罐時間宜長;病情輕、病灶淺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時間宜短。拔罐部位肌肉豐厚,時間可略長;拔罐部位肌肉薄,拔罐時間宜短。氣候寒冷時拔罐時間適當延長,天熱時相應縮短。

7、拔罐哪些穴位可以緩解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當膝關節微屈時突然受到外翻或內翻應力即可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臨床上內側副韌帶損傷占絕大多數。內側副韌帶拉傷或部分撕裂的患者,一般有明確的外傷史,臨床以膝關節內側疼痛、壓痛,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膝內側有局限性腫脹,2~3天可出現皮下淤斑,膝關節伸屈活動受限為特點。如合並有半月板損傷則可見到關節內積血。拔罐適用於韌帶的扭傷及部分撕裂,完全斷裂等須行手術縫合或修補。

【拔罐部位】

下肢部:血海、陰陵泉、三陰交、膝關、膝眼。

半月板損傷

在下肢負重,上部固定,膝部略屈時,如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半月板來不及退開而被擠壓,可引起內側半月板或外側半月板撕裂。臨床表現為關節腫脹,關節交鎖即膝關節不能活動,肌肉萎縮(肌肉萎縮一般以股四頭肌最明顯,患者常因患肢無力而突然「腿軟」),關節滑落感(走路時感覺關節不平,有滑落感,尤其在走高低不平的道路、上下台階或樓梯時最明顯),有壓痛點(壓痛點多位於半月板的邊緣和其前角),自訴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拔罐部位】

下肢部:梁丘、膝眼、膝陽關、陽陵泉、委中、曲泉。

跖筋膜勞損

跖筋膜即跖腱膜,是足底的深筋膜,位於足底部,附著在跟骨結節上,其中央部分堅強,內、外側部分薄弱。有保護足底肌肉、肌腱,協助活動,保護足底關節,支持足弓的作用,同時又是足底某些內在肌的起點。日常挑擔、負重行走、長途跋涉、局部挫傷均可引起跖筋膜勞損。跖筋膜勞損以足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緊張感,不能久行,每遇勞累則更甚,得熱則舒,遇寒痛增為特點。

【拔罐部位】

下肢部:陰谷、陰陵泉、築賓、三陰交、太溪、照海、然谷。

8、中醫拔罐穴點陣圖

你好!你說的是一本醫學書籍名稱,全名《中醫拔罐穴點陣圖 》,由廣州市好輕松醫療科技出版,書中掛圖分正面、背面兩張,介紹了常用刮痧區位、穴位等,說明書中介紹了刮痧方法、常見病刮痧取穴等,該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中醫按摩、刮痧、拔罐治療工作,臨床經驗豐富。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體穴位與暗殺相關: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僅供參考,再見!

9、拔罐穴點陣圖

孟氏拔罐有一本 看圖拔罐 那都是真人圖片。。如果你只需要看穴位的話,有 穴位掛圖 你可以去看一下。。知道不能發圖片的,,,總是不顯示

與漆關節炎拔罐穴點陣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