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可吃棕子嗎

關節炎可吃棕子嗎

發布時間:2020-11-02 04:34:26

1、三高人群可以吃粽子嗎

食粽忌涼 「三高」人群可食白粽。
粽有咸甜、葷素、地域之分,形狀各異,粽葉各異。葷是指在米中添加鮮豬肉、火腿、皮蛋等,口味偏咸,多見於南方;素是指在米中加入大棗、豆沙、花生、核桃仁、葡萄乾等的,口味偏甜,多見於北方。粽葉以蘆葦葉、竹葉、荷葉等較為常見,氣味芳香。
稻米有粳稻、秈稻、糯稻之分,一般選用粘性大的糯稻,糯米含有近80%的碳水化合物,其它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礦物質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維生素,營養素種類較為豐富。糯米中支鏈澱粉含量高,製作粽子時加水量少,支鏈澱粉可形成透明的、高黏度的液態物,所以口感柔軟、韌滑、香糯。但冷卻後,支鏈澱粉會重新形成比較緻密的結構,黏性和韌性進一步增大,超出胃腸道機械消化的能力,不建議食「涼」粽子。粽中的瘦肉、雞蛋、紅棗等食物的營養素種類也較為豐富。另外,粽葉有清熱解毒、消食去脂的功效,還可作為天然防腐劑,便於粽子保存。
粽子里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例如豆沙粽子(195千卡/100克),每100克粽中含糯米約30克,豆沙20克,製作豆沙餡時,白砂糖/紅豆的比例要佔到1/5以上,個別達到1/1。吃100克豆沙粽,光白砂糖就要食入5~10克,如果不限制食用量,糖尿病患者食後會引起血糖升高,損傷胰島功能,不利於血糖的控制和穩定。
肉粽(200千卡/100克)多選用五花肉、叉燒肉,肉粽中脂肪熱量超過20%,且以飽和脂肪為主,心血管病患者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和消化功能,進而對血壓、血脂、血糖均有影響。脂肪的消化需要胃、胰臟、膽囊等的共同作用,對胃腸道病患者,食粽過多會加重消化器官的負擔。
軟糯的粽子黏性大,消化慢,對消化功能減退的老年人和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兒童是一種負擔,過量進食會造成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痛等症狀。
另外,食粽不可囫圇吞咽,以避免棗粽中的棗核進入食道。
食粽忌「涼」,故冰鎮啤酒、冰飲料、 冰激凌等冰冷食物應與粽子錯開食用,否則很容易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或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端午(五)還有食「五紅」、「五黃」的記載。「五紅」通常指莧菜、茄子、紅蘿卜、西紅柿和蝦(熟後變紅色)。「五黃」通常指黃瓜、黃鱔、黃魚、鴨蛋黃和雄黃酒。食「粽」同時,搭配豐富的蔬果、肉、蛋等副食,「主副食」搭配,營養均衡。
對食「粽」有限制的「三高」人群,「白粽」(僅用糯米)或「雜糧粽」(糯米中添加粗糧)是不錯的改良食品。
消化功能減退的老年人,可以製作「醪糟」食用,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但醪糟含酒精,肝病患者不宜食用。
麥芽中澱粉酶含量較為豐富,有助於消化澱粉類食物。食粽時喝些麥芽水,也有助於消化(麥芽是指大麥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的炮製加工品,葯店有售)。
來源: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2、膝關節炎能吃粽子嗎?

這個沒有什麼影響,可以吃。

3、吃棕子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吃棕子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1、富含鈉,調節滲透壓,
維持酸鹼平衡。維持血壓正常。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
2、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
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發、
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子和肝、心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4、可以空腹吃粽子嗎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會在胃裡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發。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脹。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點,吃粽子的同時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與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5、每天都吃粽子對身體有害處嗎?

不少市民喜歡把粽子當早飯吃,個別酷愛粽子的市民甚至放棄了正餐,頓頓都把粽子當飯吃。有些人每周都從食品商店、超市或單位食堂里買粽子,一買就是十來個,回到家就往冰箱里一放,每天一個當早飯。消化內科醫生告訴記者:粽子是糯米做的,本來就不容易消化,吃粽子,糯米停留在胃裡的時間更長,會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病、胃潰瘍的人發病。粽子從冰箱拿出來後,建議充分加熱,等它變軟後再吃。值得注意的是,臨睡前絕對不能把粽子當夜宵,否則晚上留在肚子里不容易消化。
採納哦

6、哪些人不適合吃太多粽子?

本報訊(記者王蕾通訊員陳姝)端午節快到了,市面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粽子,不過貪吃粽子也容易「惹禍」。

家住市區的劉先生,今年50歲,最近因為吃粽子,被家人送進了泰州四人醫。

據了解,劉先生早上起來吃了4個粽子當早餐,2個肉粽和2個紅棗粽,半個小時後,他覺得腹脹難受、乏力、頭暈惡心,呼吸都有些困難了。

「劉先生患有二型糖尿病,吃完粽子後,血糖飆升至17mmol/L。一般餐後正常血糖范圍6.7—11.1mmol/L 。」泰州四人醫內分泌科主任陳蘭英說,每年端午節前後,醫院都要接診一些因為過量吃粽子引發高血糖的患者。

陳蘭英提醒,糯米是升糖指數高的食物,無論沾糖無糖,糖尿病人都不應多吃粽子,如果不加節制,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搶救不及時有生命危險。

除了糖尿病患者,還有哪些人群不宜吃粽子呢?泰州四人醫臨床營養科主任劉根鳳說,主要還有三類人群,心血管患者、胃腸道疾病患者、老人和兒童。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者若進食過多,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糯米是多支鏈澱粉,不易水解,粽子中的糯米含植物纖維多且長,吃多了會加重胃腸的負擔。患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因此,胃腸道疾病患者應盡量少吃或不吃粽子。

老人消化功能減退,兒童消化功能未發育健全,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粽子,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並由此產生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如果食用,最好選擇小個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糧、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

泰醫在線

常喝蘇打水可緩解類風濕

美國《免疫學雜志》近期刊登一項新研究稱,每天喝點蘇打水有助於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美國奧古斯塔大學研究員保羅奧康納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完成的大鼠和人體實驗結果顯示,大鼠或健康人飲用蘇打水不僅可以促使胃部產生更多胃酸,以便較好地消化一餐所吃的食物,同時可使脾臟(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的免疫反應更溫和。研究人員認為,在這一過程中,位於脾臟上的間皮細胞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因為蘇打水令間皮細胞發出「無需發起保護性免疫反應」的信號。

飲用蘇打水兩周後,人體內的M1型巨噬細胞(促炎細胞)開始向M2型巨噬細胞(抗炎細胞)轉化,這種轉化出現於脾臟、腎臟及外周血管中,並伴隨更多抗炎性巨噬細胞的產生。以上過程有益於減少體內炎症,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研究人員還發現,經常喝蘇打水能增加具有抑制免疫反應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使免疫系統不再攻擊自身組織。研究表明,飲用蘇打水提高抗炎作用在人體中可持續4小時,在實驗鼠體內則可持續3天。

奧康納博士稱,飲用蘇打水可能是輔助治療類風濕等炎性疾病的安全方法。

來源:人民網

版權聲明:圖片來源於網路,圖文無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泰州晚報

7、晚上吃粽子好嗎?

晚上吃粽子不好。

在端午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晚上來品嘗粽子的美味。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晚上九點之後是脂肪的囤積期,如果晚上所吃的食物在九點之前不能夠完全消化的話,那麼可是很容易引起肥胖的。

所以說對於粽子這類難以消化的食物來說,一定不要選擇晚上來吃。最好的吃粽子的時間應該是早上,中午也可以適量的吃一些,晚上是一定不能夠吃粽子的。

(7)關節炎可吃棕子嗎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一個普通的鹹肉粽子,含米量約一碗左右,熱量約為400至500卡路里。

粽子屬於增胖性食物,熱量大多偏高,不過小分量的吃,是不會長胖的,但是,吃多了肯定會長胖,而且減肥的朋友還是少吃或不吃為妙。

8、棕子可以長期吃嗎

不可以。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屬於增胖性食物,減肥不易多食。另外,粽子屬於主食。如果吃了粽子,就要減少米飯、饅頭、麵包等其他主食的量,避免一日當中能量過剩,引起增肥問題。
粽子的營養主要是以熱量為主,其次為蛋白、脂肪與碳水化合膳食纖維;若以20歲成年男女一天所需的營養來說,粽子的熱量大多偏高,高纖維普遍不足,量少為宜。因此,專家建議,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食用過多導致長胖。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9、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能吃粽子嗎?

我沒有做過具體的研究,但是我知道一些大道理,就是吃什麼可吃的食物都要有一個度的概念、度的拿捏、度的限制、度的范圍。超出或不及,都會出問題。當然涉及到吃粽子,不一定度沒掌握好就會加重風濕性關節炎。
還有人的體質,也決定了能不能吃粽子,以及可以吃多少粽子。
如果考慮得多一些,吃的粽子,是冷是熱?是夾生還是熟透?是什麼材料做的,是怎麼搭配材料的,以及就著什麼飲料、什麼菜餚,吃的粽子,都會影響到粽子吃到肚子里的效果。
影響到粽子吃到肚子里的結果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吃者對粽子的喜愛程度,厭惡程度,身體自己對粽子的吸收能力或排斥能力……都可以影響吃的結果。
羅里吧嗦說了這么多不著調的。也不知道對你有用不?
不過以我的經驗看,風濕不嚴重的話,少吃一點粽子應該沒事。如果特別想吃,先每次少吃一點,待到感覺沒事,在加一點量……我比較愛吃粽子,吃了那麼多,也沒覺得會促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我估計,我說,吃粽子對此病影響不大。一己之見哈!

與關節炎可吃棕子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