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得骨關節炎呢?
老年人最常患骨關節炎,病因是長期使用關節,導致關節軟骨老化或磨損所造成,從手指的小關節,到膝蓋、髖部的大關節,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五十肩」、「滑鼠肘」……這些關節疾病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中老年人中,幾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疾病。
2、膝蓋磕傷引起的膝關節炎怎麼辦?用正商磁療貼行嗎?
一、髕骨軟化症:多為年輕人和中青年人,多為爬山爬樓梯等疲勞後出現膝關節前方即髕骨周圍疼痛,表現為上下樓梯疼痛,平路行走無明顯不適。此為髕股關節反復摩擦引起,早期炎性水腫,只要休息或者伸直膝關節行走2周基本能好轉。後期如果出現軟骨磨損,可能要服用一些葡萄糖膠囊進行軟骨的修復,再晚期就要關節置換了。
二、骨性關節炎:又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關節炎和肥大性關節炎。這是一種關節的退行性病變,是中老年常見的骨科疾病。一般來說骨關節炎起病並不明顯,進展緩慢,症狀多見於中年以後,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顯著增加。
它的主要表現為:
1.疼痛:疾病初期病變多表現為關節內軟骨的退化,糜爛,由於軟骨缺乏感受疼痛的神經纖維,故疾病起病時疼痛並不明顯。隨著疾病的加重,逐漸出現可以忍受的輕微鈍痛,疼痛會逐步加劇,越來越難以忍受。活動多時疼痛加劇,休息後好轉。疼痛有時和天氣變化、受涼潮濕等因素有關。
2.休息痛:有的患者在靜止或晨起時感到關節疼痛,稍微活動後疼痛減輕,稱為「休息痛」。
3.運動障礙:患者經常會感到關節活動不靈活、關節僵硬,關節處時時有喀喇音,走路有時感疼痛,休息後好轉。久坐久站,關節靜止一段時間,會覺得關節僵硬,如粘住一般,走動及放鬆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隨著病變加重,軟骨內化骨,出現骨贅(即「骨刺」)、軟骨喪失、關節周圍肌肉痊攣甚至發生關節破壞,還會導致病變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炎發展到一定程度,關節腫脹,關節內出現積液,會進一步加重運動障礙。
4.關節畸形、關節不穩定: 隨著病程的發展,軟骨逐步出現軟化,磨損,糜爛,剝脫,導致病變關節面吻合性差,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關節囊收縮,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治療上早期減少活動,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葯和葡萄糖膠囊,多能獲得一個較為滿意的結果。軟骨的病變分為四期,等到3期以後,吃葯效果就不好了,即使注射玻璃酸鈉也無濟於事,到那個時候可能就需要關節表面置換了。
3、膝關節軟骨磨損,如何治療?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老年人十分常見的關節退行性病變。病理上表現為關節軟骨面進行性退變、軟骨面的磨損、軟骨剝脫、裸露的軟骨下骨表面硬化、軟骨下骨囊腔形成。關節邊緣骨增生、骨贅形成,若骨贅部分骨折或剝脫,陷入關節腔內形成 關節內游離體。除了關節軟骨退變外,病變還可影響到關節滑膜,在病變急性發作期,滑膜充血、水腫、滑膜增厚,滑液分泌增加。由於關節軟骨磨損退變,臨床上可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征,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該病每次發作往往有一定誘因,如勞累、活動量增加、受風寒等,經治療後症狀和體征會緩解。但隨病變加重,每次發作間距縮短,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延長,最終可嚴重影響關節功能,生活質量顯著下降。在骨關節炎病因的探索中,發現很多因素與該病發生有著密切關系。遺傳、年齡、性別、運動、創傷,甚至肥胖等,都與骨關節炎發生有關。除此以外,還發現一些心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一些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等患者骨關節炎發生率明顯增高。有些學者認為,骨關節炎、高血壓病人年老者居多,這一人群中他們往往還伴有其他一些疾病,像肥胖、糖尿病等同樣是退行性骨關節炎的重要病因。老年高血壓病人退行性骨關節炎常侵犯髖關節、膝關節、第一掌腕關節、掌指關節和脊柱關節。某些內分泌、遺傳性疾病,如糖尿病,其軟骨細胞常有異常表現,因此即使受到正常應力,關節軟骨細胞也易退變。此外,外源性或內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常可引起骨壞死,導致關節力學的改變和退行性關節病損變化。如此看來,骨關節炎發病機制十分復雜,病因是多元性綜合的結果。既有全身因素,又有局部因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而且各個病因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疾病轉歸最終聚焦在關節軟骨上,出現不可逆轉的軟骨退變。膝關節是人體主要負重關節之一,也是骨關節炎最好發的部位。膝關節骨關節炎以繼發性最為常見,即膝關節在其他原因基礎上發生骨關節退行性病變。最常見原發病因有外傷,例如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骨折、髕骨骨折等;其次為異常負荷,例如肢體傳遞力線不正引起膝關節的內外翻畸形,或體重過度增加等。其他如關節內游離體、關節感染、剝脫性骨軟骨炎等也可引起繼發性骨軟骨炎。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最常見症狀為膝關節的疼痛。初始時表現為鈍性痛,以後逐步加重。尤其多見於負重時或上下樓梯時疼痛,而平地行走時並無疼痛,休息後疼痛症狀即刻緩解。後期可出現上下樓梯和走平地時都疼痛,甚至休息時也可持續疼痛。有些病人可表現為靜止時關節疼痛,又稱「靜息痛」,即關節保持某一位置過久後,或在晨起剛站立行走時出現疼痛,關節僵硬感,稍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過多活動或負重後又出現疼痛,其原因可能是由於關節軟骨血液迴流障礙,局部充血後壓力增加而造成。此外,骨關節炎還可以出現關節腫脹、伸屈活動受限、關節畸形、行走時膝關節搖擺不穩。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可有以下體征: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尤其是大腿股四頭肌萎縮可以較早出現,且較明顯;關節腫脹,關節腔內可以有積液,浮髕試驗陽性;膝關節周圍關節囊附著處,例如脛骨上端邊緣壓痛;按壓髕骨時可有擠壓痛;嚴重病例,膝關節可以出現屈曲畸形,膝關節伸屈活動受限,活動時關節內有吱吱聲。膝關節骨關節炎早期X線片可無明顯變化;以後可以發現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軟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關節邊緣有骨贅、脛骨隆突變得尖銳;到後期,關節間隙可以消失,股骨和脛骨關節面可以變形。膝關節呈現膝內翻或膝外翻畸形。膝關節骨關節炎可以採用葯物治療、手術治療、理療康復治療。從葯物治療看,既有中葯,又有西葯;既有內服葯,又有外用葯;既有全身用葯,又有局部注射用葯。目前最常用葯物有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例如吲哚美幸(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雙氯芬酸(扶他林)、美洛昔康(莫比可)。近年來又有更新的葯物問世,如西樂葆、萬洛;單純止痛葯有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曲馬多;肌肉鬆弛劑如乙哌立松(妙納);激素類如倍他米松(得寶松);軟骨修復葯物如硫酸軟骨素、氨基葡萄糖(維骨力和葡立膠囊);外用葯中有雙氯芬酸(扶他林)乳劑、依託芬那酯(優邁霜);局部注射葯有透明質酸鈉等。中成葯更是繁多,根據中醫辨證、辨病有多種方劑成葯可使用,絕大多數病人經上述治療,症狀都能得到緩解,如有條件可結合理療康復,症狀好轉更為滿意。部分病人病情較嚴重,一般葯物保守治療無效,對這類病人應該採取手術治療,如施行關節置換手術而獲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除了葯物、手術治療外,在整個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過程中,自我保護、自我保養也十分重要。症狀發作期應制動休息,症狀緩解期的日常起居生活要勞逸結合。總之,要根據骨關節病情變化、具體症狀與體征,採用綜合性治療方法,多數病人都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早預防,早治療,應當引起關注,氨基葡萄糖為唯一補充軟骨的有效的生理活性物質。非甾體類葯物只能對症治療。經過葯理學家幾十年的努力與探索,會引起胃部不適的消炎止痛葯越來越少 了。由於生理性環氧化酶被抑制後,會引起胃部不適、出血等症狀。因此葯理學家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設計出一種只抑制誘導性環氧化酶的消炎止痛葯,也就是說這類葯物對生理性環氧化酶不起作用、不會被抑制,或少抑制,而主要針對誘導性環氧化酶,將它抑制,或大部分被抑制。在這一設計理念影響下,近年來出現不少新葯,這類葯物很少出現胃腸道副作用。例如前幾年出現的雙氯芬酸(扶他林)、美洛昔康(莫比可),近幾年被賞識的西樂葆、萬絡,就是屬於這類葯物,它們的副作用很少,主要是發揮它們抑制炎症的作用,使臨床療效大大提高。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關節表面的軟骨出現老化,表現為軟骨內所含的基質成分和軟骨中膠原的排列出現改變。此時人體的負重關節,在反復的周期性應力的刺激下,關節軟骨出現磨損,關節表面不平整,關節表面單位面積所受應力明顯增加,進一步加重關節表面軟骨的磨損,使骨關節炎進行性加重。了解了骨關節炎發生發展的過程,就不難理解,當膝關節已經出現骨關節炎的情況下,每天進行上下樓梯的過度操練,從力學角度來說,對膝關節並無任何好處,反而在過度的操練中,對膝關節的關節表面軟骨進一步損害,因此有些病人在進行了這樣高強度的操練以後,出現了膝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對於膝關節骨關節炎而言,適當的鍛煉對膝關節是有好處的,這種適當的鍛煉包括:在非負重的條件下進行膝關節屈伸活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鍛煉關節的活動度;進行股四頭肌操練,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膝關節的穩定性。所有的鍛煉應掌握適度為原則,即膝關節的鍛煉並不加重膝關節負擔,同時在鍛煉後不應該出現疼痛、腫脹等不良反應。在膝關節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應當減少,甚至停止,以減少對關節內滑膜的刺激。
4、如何促進軟骨修復
關節軟骨是關節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作用是減知少摩擦系數,緩沖壓力。關節軟骨吸收營養物質來源於關節液,不是直接來源於血液。所以要看是健康的關節受傷還是關道節炎引起的軟骨剝脫。軟骨損傷可以通過關節的不負重的功能鍛煉刺激軟骨增殖,如果損傷面積小內,可自行修復修復,也可以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一種關節液成分)營養軟骨。關節炎引起的軟骨損傷及剝脫,則任何方法的療效都不好。因炎性的關節液會阻止軟骨吸收營養,更不用說修復了容。
5、雙膝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好,花費別太高。
膝關節是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臏骨所組成,外包以關節囊,內有交叉韌帶及半月板,是人體中最復雜及關節面最大的負重關節。 膝關節骨質增生也稱為增生性退行性關節炎。它並不是關節普通炎症,而是一種軟骨長期退化性病變。膝關節骨質增生病變包括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軟化、糜爛,骨端暴露,滑膜、關節囊和肌肉的變化。 1. 關節軟骨:正常的膝關節軟骨為光滑的藍白色,邊緣規則、整齊。膝關節骨質增生早期關節軟骨發生軟化、失去彈性和光澤,顏色淺黃,活動時發生磨損,軟骨發生碎裂、剝脫,致使軟骨下骨外露,磨損小的外周軟骨面出現增殖和肥厚,通過軟骨內化骨而形成骨贅。
6、膝關節炎中醫怎麼治?正商小黃貼可以嗎?
我們常常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這些誤區:
誤區1:膝關節炎越痛越要煉
由於該病是因關節軟骨的磨損破壞引起,若盲目以強力擠壓和摩擦性的所謂刻苦鍛煉,會加重軟骨病變的磨損,甚至使之剝脫。因此鍛煉時應注意保護關節軟骨,應避免或限製做如負重下蹲、急步上下樓梯、高強度對抗運動、攀爬、舉重、疾跑等強力磨損性運動。
誤區2:膝關節痛主要靠靜養
久而久之,將導致膝關節僵硬,膝關節周圍肌肉廢用性萎縮,進而出現膝關節不穩,容易發生或加重關節軟骨的損傷。所以,即使膝關節疼痛也應適當鍛煉,正確的方法是散步、游泳等,練習抬腿鍛煉股四頭肌,可以改善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廢用性萎縮;在不負重的情況下(如坐著),輕緩地活動膝關節,可以改善膝關節的活動能力。
誤區3:膝關節痛是由骨刺引起的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一定程度的骨質增生可以增加關節接觸面,提高關節的穩定性,所以骨刺有其積極的一面,根本沒有必要盲目切除。其實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軟骨磨損後累及了軟骨下的硬骨神經所致。保護關節軟骨才是減輕疼痛的主要目的。
誤區4:單靠葯物就可治癒膝骨關節炎
由於膝骨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的結構性改變所致,也和人體衰老退變有密切的關系。在目前尚未發現能使軟骨再生的葯物時,還不能只是通過幾種葯物來使已退變的關節變成年輕時的關節,也就是說世上還沒有 「返老還童」葯。葯物只是減輕症狀、減緩退變方式之一。
治療膝關節炎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中醫治療,中葯不僅僅沒有副作用,對人體沒有傷害,而且還能解決膝關節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