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足第一跖附關節炎怎麼治療
你自己的主觀感覺是什麼?就是有什麼症狀,是否受過傷
2、什麼是垂狀趾
病情分析:
意見建議:錘狀趾、槌狀趾和爪形趾
錘狀趾、槌狀趾和爪形趾是2~4趾常見畸形。錘狀趾是指患趾的跖趾關節(MPJ)中立位或背伸,近趾間關節(PIPJ)屈曲,遠趾間關節(DIPJ)中立位或背伸(圖21-10(1))。槌狀趾是指患趾的跖趾關節中立位, 近趾間關節中立位, 遠趾間關節屈曲(圖21-10(2))。爪形趾是指患趾的跖趾關節背伸,遠、近趾間關節均屈曲(圖21-10(3))。北京同仁醫院骨科張建中
引起錘狀趾、槌狀趾和爪形趾的常見病因有:1,穿不合適鞋。2,趾過長。3,鄰趾畸形的擠壓,如拇外翻擠壓第2趾。4,創傷後:肌腱損傷,骨筋膜室綜合征。5,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6,神經肌肉疾病:腦癱,小兒麻痹後遺症。7,高弓足,扁平足,踝關節下垂。8,遺傳因素。
患者發生這類足趾畸形後,由於趾間關節的屈曲,趾末端觸地引起痛性胼胝,近趾間關節的屈曲,使該關節背側和鞋面摩擦,也會引起痛性胼胝。由於跖趾關節的背伸,近節趾骨基底對跖骨頭背側擠壓,可引起3種後果1,跖骨頭背側軟骨損傷,以後造成跖骨頭缺血壞死,甚至形成骨性關節炎。2,跖骨頭下沉,引起跖骨頭跖側形成痛性胼胝。3,跖趾關節脫位。
根據畸形的發生不同,可將其分為 1,先天性2,獲得性。根據畸形是否能被動糾正分為 1,鬆弛性,畸形可以完全被動糾正 2,半僵硬性,畸形可以部分被動糾正。 3,僵硬性,畸形不能被動糾正。根據畸形的程度不同,可分為, 1,輕度:MPJ和IPJ關節無固定的攣縮,足負重後畸形加重。 2,中度:PIPJ有固定攣縮,MPJ無過伸畸形。 3,重度:PIPJ有固定攣縮,MPJ有固定的過伸畸形。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清理過度角化皮膚,足墊,穿寬松鞋。
2,手術治療
屈曲畸形,一般可行關節成形術或關節融合術。對於跖趾關節背伸畸形,治療較復雜。首先需要切除跖趾關節背側關節囊,松解側副韌帶和跖板,如果跖骨不手術短縮或跖趾關節明顯脫位短縮,需要延長伸肌腱。但由於第2跖骨常常較長、跖骨頭背側軟骨的損傷及跖趾關節脫位,需要形跖骨頭頸部的截骨或跖骨乾的截骨,以短縮和抬高跖骨頭。如仍不能糾正跖趾關節背側畸形,可將屈趾長肌腱從遠節趾骨基底切斷,將其縱形劈開,移位固定於近節趾骨基底背側。
錘狀趾、槌狀趾和爪形趾是2~4趾常見畸形。錘狀趾是指患趾的跖趾關節(MPJ)中立位或背伸,近趾間關節(PIPJ)屈曲,遠趾間關節(DIPJ)中立位或背伸。槌狀趾是指患趾的跖趾關節中立位, 近趾間關節中立位, 遠趾間關節屈曲。爪形趾是指患趾的跖趾關節背伸,遠、近趾間關節均屈曲。
引起錘狀趾、槌狀趾和爪形趾的常見病因有:1,穿不合適鞋。2,趾過長。3,鄰趾畸形的擠壓,如拇外翻擠壓第2趾。4,創傷後:肌腱損傷,骨筋膜室綜合征。5,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6,神經肌肉疾病:腦癱,小兒麻痹後遺症。7,高弓足,扁平足,踝關節下垂。8,遺傳因素。
患者發生這類足趾畸形後,由於趾間關節的屈曲,趾末端觸地引起痛性胼胝,近趾間關節的屈曲,使該關節背側和鞋面摩擦,也會引起痛性胼胝。由於跖趾關節的背伸,近節趾骨基底對跖骨頭背側擠壓,可引起3種後果1,跖骨頭背側軟骨損傷,以後造成跖骨頭缺血壞死,甚至形成骨性關節炎。2,跖骨頭下沉,引起跖骨頭跖側形成痛性胼胝。3,跖趾關節脫位。
根據畸形的發生不同,可將其分為 1,先天性2,獲得性。根據畸形是否能被動糾正分為 1,鬆弛性,畸形可以完全被動糾正 2,半僵硬性,畸形可以部分被動糾正。 3,僵硬性,畸形不能被動糾正。根據畸形的程度不同,可分為, 1,輕度:MPJ和IPJ關節無固定的攣縮,足負重後畸形加重。 2,中度:PIPJ有固定攣縮,MPJ無過伸畸形。 3,重度:PIPJ有固定攣縮,MPJ有固定的過伸畸形。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清理過度角化皮膚,足墊,穿寬松鞋。
2,手術治療
屈曲畸形,一般可行關節成形術或關節融合術。對於跖趾關節背伸畸形,治療較復雜。首先需要切除跖趾關節背側關節囊,松解側副韌帶和跖板,如果跖骨不手術短縮或跖趾關節明顯脫位短縮,需要延長伸肌腱。但由於第2跖骨常常較長、跖骨頭背側軟骨的損傷及跖趾關節脫位,需要形跖骨頭頸部的截骨或跖骨乾的截骨,以短縮和抬高跖骨頭。如仍不能糾正跖趾關節背側畸形,可將屈趾長肌腱從遠節趾骨基底切斷,將其縱形劈開,移位固定於近節趾骨基底背側。
3、跖趾關節融合術的缺點及後遺症。急求!
跖趾關節融合術:一般僅在跖趾關節有嚴重骨關節炎時應用。手術時應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1)兩骨端必須有良好的松質骨接觸面。
(2)拇趾固定在背屈20度一30度為最合適。大於30度易產生跖痛症。小於20度則在行走中對足推離期有障礙。
(3)爭取具有堅強的內固定,使能早期負重。
四、跖趾關節融合術Broca和Chitton首先應用此技術。它更適用於重度母外翻,跖趾關節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母外翻、躅僵直症及失去第2趾的躅外翻等,亦可作為某些手術治療躅外翻失敗後的挽救手術。若有趾骨間關節骨性關節炎和失去感覺的足則為禁忌。跖趾關節融合的位置應按性別和穿鞋的習慣而定,一般母趾外翻10~15。,前伸15~20。較適宜。喜穿中跟鞋女性,可背伸20。;長期穿高跟鞋者,背伸30~40。。限制跟高度為38cm。母趾不得長於或短於第2趾長度的0.5cm。總之,跖趾關節融合術能較好矯正畸形、解除疼痛,躅趾不短縮,療效可靠,患者多感滿意。其缺點會遺留一些活動限制,有礙參加某些文體活動,術前要解釋清楚。
4、第一趾跖關節腫痛,由穿皮鞋引起,是痛風么
這種情況如果不是由於皮鞋的前段過硬所致,就應該考慮痛風病的可能。
關於痛風的診斷:
1關節液中有特異性尿酸鹽結晶,或
2用化學方法或偏振光顯微鏡證實痛風石中含尿酸鹽結晶,或
3具備以下12項(臨床、實驗室、X線表現)中6項
①急性關節炎發作>1次
②炎症反應在1 d內達高峰
③單關節炎發作
④可見關節發紅
⑤第一跖趾關節疼痛或腫脹
⑥單側第一跖趾關節受累
⑦單側跗骨關節受累
⑧可疑痛風石
⑨高尿酸血症
⑩不對稱關節內腫脹(x線證實)
(11)無骨侵蝕的骨皮質下囊腫(x線證實)
(12)關節炎發作時關節液微生物培養陰性
痛風常見的發作部位(見下圖):
【問題解析】
你可以根據上面對痛風的描述與圖解,判定一下自己是因為皮鞋的擠壓傷還是痛風所致。
5、腳背突起,跖趾關節炎,應該穿什麼鞋子?
可能是腱鞘囊腫。若不疼,可暫時不治療。
6、得了跖趾關節痛應該注意什麼
跖趾關節痛是一種常見的症狀,而非疾病本身,引起的跖趾關節痛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關節面異常引起半脫位和關節囊與滑膜的撞擊,進而引起關節疼痛。
因此本病的並發症主要是由其原發疾病所引起。最常見的是關節關脫位進一步發展成為關節脫位,也可能引起關節炎,有些關節疼痛也可以是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引起,其關節病變最嚴重的並發症是可以致殘。
7、腳孤拐怎麼治
1病因
拇外翻的發生可能與穿鞋不合適有重要關系。拇外翻畸形在穿鞋人群中的發病率比不穿鞋人群高15倍。緊束前足的鞋子似乎是導致拇外翻畸形的首要致病因素。然而,並非所有穿著這種鞋子的人都會發生拇外翻,因此肯定也有其他的誘發因素。
遺傳是拇外翻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青少年患者;許多研究中報道了拇外翻患者具有陽性的家族史。第一跖骨內翻,即第一跖骨在跖楔關節處內翻成角,也可能是拇外翻發病的易發因素之一,尤其在青少年拇外翻患者中的發生率很高。
拇外翻也常見於系統性關節病患者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滑膜炎造成了跖趾關節囊的破壞,導致拇外翻畸形。此外,扁平足,第一跖骨關系不協調,如第一跖骨頭呈圓球形,第一跖骨過長、過短。脛後肌腱止點變異,部分纖維擴展到拇收肌斜頭和拇展屈肌的腓側部分,從而增加了後二肌的聯合肌腱的收縮力,第1~2跖骨基底間有異常骨突等因素,在拇外翻發病中起一定作用。類風濕關節炎和神經肌肉疾病也可伴發拇外翻,青少年的拇外翻存在著家族性發病傾向。
2臨床表現
拇僵硬一般表現為拇趾在第一跖趾關節處向外側偏斜,關節內側出現明顯的骨贅,一些患者骨贅處軟組織因長期受鞋子摩擦擠壓而出現紅腫、積液,稱為拇囊炎。嚴重拇外翻患者可出現其他足趾的偏斜、騎跨。具有拇外翻的患者不一定都有疼痛,而且畸形也與疼痛不成正比。疼痛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拇跖骨頭內側隆起後壓迫和摩擦而引起急性拇囊炎。拇跖趾關節長期不正常,發生骨關節炎引起疼痛和第2~3跖骨頭下的胼胝引起疼痛。
3檢查
1.查體
站立位評價患者拇外翻程度、其他足趾畸形程度及足弓情況。於坐位時評價前足和後足的形態。拇趾評價包括第一跖趾關節活動度、腫脹程度、內側突起的突出程度和有無胼胝或疼痛性拇囊、足底面是否有局限性籽骨疼痛;其他足趾的評價包括是否有錘狀趾、跖趾關節不穩定或脫位及足底疼痛或胼胝
2.影像學
行負重位X線平片,並需要測量如下數據:
(1)拇外翻角 第一跖骨和近節趾骨幹中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值小於15°。
(2)跖骨間夾角 第一、第二跖骨幹中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值小於9°。
(3)跖骨遠端關節面夾角(DMAA) 第一跖骨頭關節面與第一跖骨長軸的交角:正常為跖骨頭關節面向外側傾斜小於10°。
(4)關節匹配度 第一跖骨頭和近節趾骨的關節表面是否有半脫位,如果關節的兩側傾斜,關節是不匹配的。
(5)趾骨間夾角 第一趾近節及遠節趾骨中線間的夾角,正常小於10°。
3.根據嚴重程度對拇外翻進行分類
(1)輕度拇外翻 拇外翻角小於30°,跖骨間夾角小於13°。關節常是匹配的,畸形可能由趾間拇外翻引起。
(2)中度拇外翻 拇外翻角30°~40°,跖骨間夾角 13°~20°。跖趾關節常不匹配(半脫位),拇趾旋前並常對第二趾造成壓迫。
(3)重度拇外翻 拇外翻角大於40°,跖骨間夾角20°或更大。拇趾旋前並常常重疊在第二趾之上或之下,跖趾關節不匹配。第二跖骨頭下時常有轉移性疼痛,可能有關節炎改變。
4治療
1.保守療法
對僅有畸形沒有症狀或症狀較輕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療。穿著較寬松的或露趾的鞋子可減少對內側突起的摩擦,以及通過降低對前足的擠壓來延緩拇趾偏斜程度和其餘足趾畸形的進一步加重。在鞋內放置軟墊可以減輕足底疼痛區域的壓力。應用拇外翻墊、夜用夾板及足趾間墊可能暫時緩解疼痛,延緩畸形進展。拇囊炎可做理療、熱敷。
2.手術療法
如果保守治療不能緩解拇外翻畸形的症狀,可以建議行手術矯正拇外翻。手術方法有多種,但沒有一種手術方法適合所有的拇外翻患者。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輕、中度的拇外翻,第一、第二跖骨夾角小於15°時,可採用跖骨頭內側骨贅切除,拇收肌腱切斷或切除。拇收肌腱斷端移位至跖骨頭頸部外側或採用跖骨頭頸部截骨外移。如果第一、第二跖骨夾角大於15°,一般更多採用第一跖骨幹或基底截骨術。對於第一跖趾關節已有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年輕的患者,多採用第一跖趾關節融合術;年老患者,可採用Keller手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且應告知患者手術可能存在活動受限、力量下降、殘留不適感或術後復發等問題。
5預防
避免穿前頭過窄的鞋子及高跟鞋。對於存在扁平足、類風濕關節炎或神經肌肉系統疾患的患者更應通過調整鞋子,選擇合適護具避免畸形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