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行性骨關節炎怎樣鍛煉大腿肌肉?
在床上平卧,保持關節不動、不負重,做大腿肌肉的收縮練習,就能很好地鍛煉大腿的肌肉了。這個在骨科學上叫:肌肉等長收縮練習,臨床上多用在術後卧床的患者身上。
2、退行性關節炎會引起周圍骨骼肌肉痛嗎?
退行性關節炎普遍有疼痛,但程度不同,少數骨質增生比較嚴重的可有刺痛,大多數都是隱痛或脹痛,主要特點是上下樓梯或上下坡時疼痛。
3、肌肉無力且疼痛
可能是肌肉勞損.
肌肉勞損是一種慢性的反復積累的微細損傷.常發生在肌肉活動過多或固定姿勢下肌肉持久緊張的部位.可分為急,慢性兩類.常見部位為腰,頸,腿部的肌肉.臨床表現:肌肉無力,勞累,酸痛,局部壓痛,活動范圍受限,勞動能力下降,繼而出現持續性疼痛,酸脹,肌肉硬結,功能障礙等. 要休息,鍛煉,按摩,若持續疼痛,去醫院檢查.
內風濕是風濕病的一種。主要是因為期進行涼水的接慨或風吹導致。一遇到天氣變化就會疼痛難忍,或者秋冬季節會很不舒服內風濕的症狀包括一些關節嚴重的表現,以下是基本表現。
內風濕的症狀④運動障礙:由於炎症疼痛和軟組織腫脹常引起活動障礙。隨著病情發展,肌肉萎縮,骨關節內纖維組織增生,關節周圍組織也變得強硬,關節不能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病情發展到晚期,關節強硬或呈半脫位,出現掌指側偏,指關節呈鵝頸樣、望遠鏡樣、花束樣或鉤狀畸形
。
內風濕的症狀③腫脹:發病關節腔內有炎性積液,表現為關節處漫腫,或紅腫,以四小關節為主,手指關節多呈梭形腫大,當病情緩解時,關節腫脹可以消失。
內風濕的症狀②疼痛:指、腕、趾、踝關節首先腫痛,或單發,或多發,此起彼落,逐漸波及肘、肩、膝、髂以及顳頜關節,呈對稱性發病。疼痛常因病情反復或因天氣變化或寒冷刺激而加重。
內風濕的症狀①晨僵:關節僵硬以晨起明顯,活動後減輕,稱為晨僵。通常起床後,受累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受限,隨著時間延長,活動增加,宮廷雜史,而僵硬狀態緩解。內風濕和風濕沒有明顯區別,治療難度相對較大,治療周期長。 內風濕的臨床表現都有哪些呢?1、晨僵,對稱性多關節腫脹,疼痛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重要的臨床表現。2、手和腕關節:約90%以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都有手和腕關節症狀,主要表現為手指僵硬,不能握緊拳頭,或持重物。手指及腕關節腫脹、疼痛、夜間麻木或刺痛。早期近端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掌指關節可同時發病,腕背部腫,腕關節向背側屈曲受限。隨著病情的發展,關節活動受限,大小魚際肌肉萎縮,肌群間力量失去平衡,或關節面受損,可導致多種類風濕手的畸形,常見的畸形有"Z"字形畸形,"天鵝頸"畸形,和"鈕扣花"畸形。掌指關節半脫位。3、肘關節:表現為腫脹和屈伸功能受限、若病情繼續發展,可致骨性破壞,纖維粘連,關節間隙消失或關節半脫位,形成關節固定性屈曲畸形,功能嚴重障礙。4、肩關節:表現為肩部疼痛,不能上舉,向前、後旋轉,穿衣、吃飯、梳頭都感到困難或不能活動,形成凍結肩。內風濕關節炎患者約20%會出現類風濕結節,多發生在肘部、尾骶部、後枕部、足跟腱鞘、手掌屈肌腱鞘及踝關節周圍腱鞘處。常為圓形或橢圓形硬結,一般無疼痛。
4、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如何運動可以防止肌肉萎縮?
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人,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縮,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防止病情進展。有規律的運動是一種健康而重要的生活方式,要想保持關節和健康,必須運動。長期不活動會導致關節僵硬和周圍組織萎縮。運動有助於減輕疼痛和僵硬,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運動還有助於減肥及保持減肥成果。
最適合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運動方式有三種,這些運動對骨性關節炎患者都是安全有效的:
(1)關節活動度訓練通過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疼痛症狀也會減輕,增加關節活動度的另一個好處便是能保持關節的潤滑,使膝關節能保持較高的活動水平,增加關節活動度的方法有游泳,推拿按摩,騎固定式自行車。另外,要保證每天都進行功能鍛煉,主動屈伸膝關節至最大范圍。
(2)肌肉力量訓練骨性關節炎患者有時會覺得膝關節打晃,不穩,特別是上下樓梯時。這是因為腿部肌肉力量不足,不能很好地控制膝關節,而且這種晃動會增加對關節的損害。如果肌肉力量增強,就能很快地對搖晃等失穩狀態作出反應,吸收振盪應力,控制住膝關節,從而保護關節。
有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可改善這種狀態:平躺在床上,把腿伸起,讓大腿上的肌肉收緊、綳直,與床成45°,每次都維持1秒,讓伸直的腿停留在半空中,再慢慢地放下。如此重復50個,50個為一組。此種運動方式也可以站著練習。初次做的時候,次日大腿肌肉會有一些酸痛感,但是持續練習一周以後,酸痛感就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膝關節的抗負荷能力逐漸得到加強。隨後也可練慣用腳挑一個枕頭,增加力量。每天2~3次。
此外,還可以蹲高位馬步。具體動作是兩膝稍彎曲(10°~30°),以膝關節不痛為宜。腳尖向前,不要向內或向外,且膝蓋不要超過腳尖。靜蹲不動,或背靠牆壁,兩手平舉,目視前方,開始堅持30秒到1分鍾,然後逐漸增加時間至幾分鍾。每天累積達到15分鍾左右即可。切不可下蹲的位置過低,使膝蓋超過腳尖,這樣會增加對髕骨的壓力,是錯誤的方法。
在鍛煉過程中,患者不要盲目追求數量練習,要保證質量。這種鍛煉適應范圍比較廣泛,腰不好或者人工關節置換以後的患者都可以做這樣的練習。這個看似簡單的運動其實以運動醫學的原理為指導,在充分練習股四頭肌功能的基礎上,使髕骨得到充分鍛煉。
(3)有氧或耐力訓練有氧或耐力訓練對心臟也很重要,而且能控制體重,改善全身機能,這些訓練甚至還能減輕某些關節的炎症。應該強調一下,對患有關節炎的人來說,游泳可能是最好的運動,由於是在水中運動,膝關節不存在負重,可以幫助恢復膝關節功能,還能增強肌肉力量和身體關節靈活性。騎自行車和散步也有好處,要經常練習,但每次練習的時間不宜過長。
5、一般的關節炎,會不會導致膝蓋的松動,或者說,不穩定。我走路的時候,感覺膝蓋處腿後的地方,肌肉下沉。
一般的關節炎,大多會導致腫脹、疼痛。不會導致膝蓋的松動,或者肌肉的下沉移位。
看是不是你以前腿部是不是受過傷,最好去照個片.如果沒有大的的問題,平時就注意鍛煉和保養:
1、鍛煉,適當的鍛煉,散步,下蹬。鍛煉要循序漸進,一開始不能過於激烈。
2、熱敷,發熱護膝和熱毛巾敷在膝蓋上。
6、患有關節炎的人如何鍛煉腿部肌肉
1.盡量避免身體肥胖,防止加重膝關節的負擔,一旦身體超重,就要積極減肥,控制體重。
2.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幹活。避免長時間下蹲,因為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工作時下蹲(如汽車修理工、翻砂工)最好改為低坐位(坐小板凳),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
3.走遠路時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沖擊力,避免膝關節發生磨損。
7、有關節炎如何進行腿部肌肉訓練
下面是本人自己歸結的一套關節康復運動操:
若同時存在膝蓋關節和腳踝關節疼痛,運動時關節處存在會咯吱咯吱響聲,陰天下雨關節疼痛愈發嚴重的此運動操絕對適合您!!
1.雙臂上舉貼於耳側手心朝前,雙腿並攏腳尖點地,雙臂往後振同時腳跟抬起腳尖點地,(此動作簡單且效果明顯,適合腿踝關節和肩臂關節)。
2.頓牆——(此動作配合了馬步和蹲起的優點)做起來也十分簡單,首先找一面牆(家裡的就可以)輕輕直立靠在牆上,雙腿略分開上身挺直,向下做蹲起運動,若有肩關節疼痛可適當向前平舉雙臂。
3.雙腿分開然後半蹲(呈馬步狀),雙臂彎曲自然放於胸前,一直保持半蹲狀態伸左腿向左跨右腿向左跨,然後伸右腿向右跨左腿向右跨(此動作聯系關節靈活性)。
4.關節炎患者一般腰部不是太好,此動作針對腰肌勞損和腰背疼痛患者,對腰間盤突出也有很好療效。動作很簡單,一隻腳站穩,一隻腿伸直往後伸(盡最大能力向後),然後換另一條腿做同樣動作。
5.整理動作,腿伸直向前踢,臂伸開前後搖動。彎下腰自上而下揉腰和疼痛關節。
照以上動作每個動作200下每天,並注意保暖,平時坐卧保持正確姿勢。
最後祝被關節炎困擾的朋友早日康復!)。
4.關節炎患者一般腰部不是太好,此動作針對腰肌勞損和腰背疼痛患者,對腰間盤突出也有很好療效。動作很簡單,一隻腳站穩,一隻腿伸直往後伸(盡最大能力向後),然後換另一條腿做同樣動作。
5.整理動作,腿伸直向前踢,臂伸開前後搖動。彎下腰自上而下揉腰和疼痛關節。
照以上動作每個動作200下每天,並注意保暖,平時坐卧保持正確姿勢。
最後祝被關節炎困擾的朋友早日康復!
8、如何鍛煉膝關節部位的肌肉,及如何保護膝關節?
1.盡量避免身體肥胖,防止加重膝關節的負擔,一旦身體超重,就要積極減肥,控制體重。
2.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幹活。避免長時間下蹲,因為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工作時下蹲(如汽車修理工、翻砂工)最好改為低坐位(坐小板凳),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
3.走遠路時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沖擊力,避免膝關節發生磨損。
4.參加體育鍛煉時要做好准備活動,輕緩地舒展膝關節,讓膝關節充分活動開以後再參加劇烈運動。練壓腿時,不要猛然把腿抬得過高,防止過度牽拉膝關節。練太極拳時,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也不要連續打好幾套,以防膝關節負擔過重發生損傷。
5.騎自行車時,要調好車座的高度,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對膝關節都有不良的影響,應加以克服。
6.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7.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人,盡量少上下樓梯、少登山、少久站、少提重物,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
8.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人,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縮,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防止病情進展,不要認為只有休息不活動,才能保護好患病的膝關節。據研究,有膝關節炎的人,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其次,仰卧起坐、俯卧撐、橋形拱身以及仰卧床上把兩退抬起放下的反復練習、模仿蹬自行車,都是病人最好的運動。
9.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異黃酮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大豆、豆製品、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牛蹄筋等,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鬆,又能生長軟骨及關節的潤滑液,還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關節炎的症狀。
10.在治療方面,膝關節一旦出現疼痛,就要積極治療,採取熱敷、理療按摩等簡易療法,便可控制症狀,如疼痛仍止不住,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消炎痛、炎痛喜康、扶他林、布洛芬、芬必得等。同時外用一些止痛的噴劑及膏葯。葡立膠囊(氨基葡萄糖)對這種病有一定的效果,需要長期服用方能見效。如果通過葯物治療仍不好轉,而且影響行走及日常生活,可到大醫院用關節鏡技術治療,也可做關節置換術,以恢復關節功能及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
在早期,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生活方式改變,包括減輕體重,改負重、跑跳運動為游泳、騎車活動。避免如爬山和爬樓梯等使疾病症狀加重的運動。
加強股四頭肌的肌力訓練,穩定膝關節,改善關節的營養狀況。
使用拐杖等,護膝及支具等對關節炎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下面6種運動有康復作用:
1.直抬腿練習:仰卧床上,伸直腿上抬離床約30度,堅持10秒,每10—20次為1組,訓練至肌肉有酸脹感為止。也可以在小腿上綁縛適當重量的沙袋進行直抬腿訓練。
2.靜蹲練習:曲膝、髖關節,但不小於90度,作半蹲狀,堅持3—5分鍾,每2—3次為1組,每日2次。
3.等張、等速肌力訓練:到醫院或康復中心用特殊器械進行相應部位肌肉等張抗阻肌力訓練。有條件時,可以進行等速肌力練習,可以更好更快地幫助恢復肌力。
4.關節活動度練習:由於骨性關節炎往往屈曲受限明顯,所以屈曲訓練很重要。取仰卧位,一側下肢伸直,另一側曲膝曲髖使大腿盡量靠近胸壁,然後交替練習另一側下肢。也可以自己雙手輔助屈曲膝及髖關節,增加關節活動度。
5.水中運動:水具有浮力,可以減輕體重對於關節的負荷,同時水具有阻力有利於肌肉的鍛煉。建議進行水中步行訓練及游泳。游泳同時也是一項極好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強體質。
6.慢走:緩慢步行是一項簡單實用的運動形式,有利於軟骨的代謝及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