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豬化膿性關節炎

豬化膿性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10-29 10:48:02

1、杜仲提取物中的綠原酸對豬的生長有哪些作用呢?

杜仲提取物中綠原酸含量相當高,綠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增高白血球等作用,是理想的天然添加劑,正在受到畜牧行業的重視。綠原酸對多種致病菌,如金黃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痢疾球菌、傷寒桿菌、肺炎球菌等有顯著的抑制和殺滅作用。綠原酸可通過抗病毒作用,有效抑制由念珠菌引起的化膿性關節炎。在豬上應用杜仲提取物綠原酸可起到很好的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提高免疫力以及保肝護膽的作用。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2、豬高燒不退,皮膚發紫紅色,吃食是什麼病。

你所說的情況可能性很多。引起皮膚有紫斑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建議您詳細觀察病豬後再進行用葯。
1.仔豬副傷寒:呈散發,主要發生仔豬,架子豬。病豬體溫41℃以下,腹瀉,排灰黑色稀糞,耳根、腹下等皮膚有紫斑。剖檢皮下,肌肉廣泛性出血,慢性病例大腸表面有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及散在的彌漫性假膜。治療時首選氟苯尼考,全群預防時可投服治療。
2.非典型豬瘟:散發,病豬體溫41℃左右,可視粘膜有針尖狀出血,病程較長的貧血,可視粘膜蒼白,皮膚蒼白,針尖狀出血點,剖檢淋巴結腫大,有大理石樣出血,咽喉等粘膜及腎臟有針尖狀出血點。防制時,全群緊急注射高熱血清免疫球蛋白。
3.豬丹毒:呈散發,體溫41℃以上,皮膚有不規則的指壓退色的紅斑或菱形紅斑,後期腹瀉。剖檢脾腫大,腎腫大出血,表面呈暗紅色,淋巴結腫大出血。用青黴素類或頭孢類抗菌素治療有效。
4.豬鏈球菌病:呈散發,體溫41℃以上,腹下、四肢、耳朵等皮膚有紫紅色斑,病豬尖叫、抽搐、轉圈等神經症狀,慢性病豬有化膿性關節炎、心內膜炎及化膿性淋巴結炎,急性病例病程2天。剖檢血液凝固不良,淋巴結腫大出血,心肌出血。用青黴素類或頭孢類抗菌素治療或預防有效。
5.豬肺疫:呈散發,多發生於氣候突變,長途運輸等應激之後,病豬體溫41~42℃,皮膚有紫斑,尤其是咽喉部、頸部紅腫、堅硬,呼吸困難,慢性病豬咳嗽、流膿性鼻涕。剖檢喉頭部及其周圍,組織水腫,早期有出血點,後期有大葉性肺炎。治療時用磺胺類葯物有效,全群葯物預防時,用喹乙醇原粉拌料有效。
6.傳染性胸膜肺炎:呈散發,常與豬流感並發或繼發。病豬體溫40℃以上,咳嗽,皮膚發紅,後期呼吸困難,鼻、耳、後軀皮膚發紫、發紅。剖檢兩側肺,呈紫紅色,間質充滿血樣液體,表面有纖維素覆蓋,病程較長的,漿膜呈紅色,胸壁粘連,胸腔積液。治療和葯物預防時,用磺胺類抗生素有效。
7.豬附紅細胞體病:呈地區性流行。病豬體溫42℃以上,病初皮膚發紅,中期耳朵、四肢、尾部皮膚有紫斑,後期耳朵壞死。尿呈蒼色,血紅蛋白尿。鏡檢紅細胞變形、破裂。臨床上用土黴素、強力黴素等針劑注射,預防時全群投服土黴素或強力黴素有效。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情況建議盡快聯系當地獸醫站確診。

3、老母豬曬太陽變紫色什麼原因

你所說的情況可能性很多。引起皮膚有紫斑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建議您詳細觀察病豬後再進行用葯。
1.仔豬副傷寒:呈散發,主要發生仔豬,架子豬。病豬體溫41℃以下,腹瀉,排灰黑色稀糞,耳根、腹下等皮膚有紫斑。剖檢皮下,肌肉廣泛性出血,慢性病例大腸表面有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及散在的彌漫性假膜。治療時首選氟苯尼考,全群預防時可投服治療。
2.非典型豬瘟:散發,病豬體溫41℃左右,可視粘膜有針尖狀出血,病程較長的貧血,可視粘膜蒼白,皮膚蒼白,針尖狀出血點,剖檢淋巴結腫大,有大理石樣出血,咽喉等粘膜及腎臟有針尖狀出血點。防制時,全群緊急注射豬瘟單聯苗。
3.豬丹毒:呈散發,體溫41℃以上,皮膚有不規則的指壓退色的紅斑或菱形紅斑,後期腹瀉。剖檢脾腫大,腎腫大出血,表面呈暗紅色,淋巴結腫大出血。用青黴素類或頭孢類抗菌素治療有效。
4.豬鏈球菌病:呈散發,體溫41℃以上,腹下、四肢、耳朵等皮膚有紫紅色斑,病豬尖叫、抽搐、轉圈等神經症狀,慢性病豬有化膿性關節炎、心內膜炎及化膿性淋巴結炎,急性病例病程2天。剖檢血液凝固不良,淋巴結腫大出血,心肌出血。用青黴素類或頭孢類抗菌素治療或預防有效。
5.豬肺疫:呈散發,多發生於氣候突變,長途運輸等應激之後,病豬體溫41~42℃,皮膚有紫斑,尤其是咽喉部、頸部紅腫、堅硬,呼吸困難,慢性病豬咳嗽、流膿性鼻涕。剖檢喉頭部及其周圍,組織水腫,早期有出血點,後期有大葉性肺炎。治療時用磺胺類葯物有效,全群葯物預防時,用喹乙醇原粉拌料有效。
6.傳染性胸膜肺炎:呈散發,常與豬流感並發或繼發。病豬體溫40℃以上,咳嗽,皮膚發紅,後期呼吸困難,鼻、耳、後軀皮膚發紫、發紅。剖檢兩側肺,呈紫紅色,間質充滿血樣液體,表面有纖維素覆蓋,病程較長的,漿膜呈紅色,胸壁粘連,胸腔積液。治療和葯物預防時,用磺胺類抗生素有效。
7.豬附紅細胞體病:呈地區性流行。病豬體溫42℃以上,病初皮膚發紅,中期耳朵、四肢、尾部皮膚有紫斑,後期耳朵壞死。尿呈蒼色,血紅蛋白尿。鏡檢紅細胞變形、破裂。臨床上用土黴素、強力黴素等針劑注射,預防時全群投服土黴素或強力黴素有效。

4、怎樣防控豬丹毒?

本病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主要表現為急性敗血症、亞急性皮膚疹塊、慢性心內膜炎和化膿性關節炎。不同年齡、品種的豬都可感染,但3個月以上的架子豬發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炎熱多雨季多發,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常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潛伏期長短與病菌毒力強弱和豬的抵抗力有關,一般為3~5天,最長7天,最短只有24小時。
【臨床症狀】通常分為最急性型、急性敗血性、亞急性型(疹塊型)、慢性型四型。
(1)最急性型流行初期第一批發病死亡的豬,病前無任何症狀,晚上吃食良好,而第二天早晨發現豬只死亡,全身皮膚發紺,如果是群養豬,其他豬相繼發病死亡。(2)急性敗血性病程4~9天,自暴發之日起第3~4天即可出現此型,病豬精神高度沉鬱,不食不飲,體溫升至42~43℃,高熱不退,可稽留3~5天。病豬虛弱,不願走動,躺卧地上,有時惡心嘔吐。結膜充血,眼睛清亮,糞便干硬附有黏液,以後病豬出現腹瀉,稀糞便帶有血液,尤以小豬更為明顯。病豬嚴重的表現跛行,或後肢麻痹,眼結膜發紺和水腫。(3)亞急性型(疹塊型)
病程1~2周,病初體溫可達41℃以上,精神不振,食慾下降,口渴,便秘,有時嘔吐,2~3天後在頸部、背部、腹側、四肢等處皮膚上出現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方形、菱形或圓形疹塊,稍凸起於皮膚表面,初期疹塊局部溫度升高,充血,指壓褪色,後期淤血,呈紫黑色,黑皮膚豬生前疹塊不易觀察,只有用力觸皮膚才可感覺到有疹塊存在,一些病例疹塊不隆起於皮膚表面,只有急宰後刮毛才被發現。疹塊出現1~2天後,體溫下降,病情好轉,經1~2周自行康復,若護理不當,有些病例病情惡化,轉為敗血型而死亡;嚴重的病例許多小疹塊融合成較大的皮膚壞死塊,久之變成革樣痂皮,呈盔甲樣。(4)慢性型常由急性或亞急性型轉變來,但也有原發性。常有慢性漿液性纖維素性關節炎,慢性疣狀內膜炎和皮膚壞死,前兩者往往在同一病豬身上同時存在,皮膚壞死多單獨發生。病豬食慾無明顯改變,體溫正常,但病豬日漸消瘦,機體衰弱。慢性關節炎型,初期表現四肢關節的炎性腫脹,患肢僵硬,疼痛,急性炎症消失後,出現關節變形,表現為一肢或兩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程數周至數月。
慢性疣狀內膜炎,其症狀為消瘦,貧血,病豬常俯卧,呼吸困難,聽診有心雜音,節律不齊,心動加速,若強行激烈走動,可突然因心衰致死。皮膚壞死常發生在肩、背、尾和蹄部,壞死部皮膚變黑、干硬如皮革樣,久之壞死皮膚逐漸與外圍組織分離、脫落,殘留一片無毛而色淡的疤痕而愈;若繼發感染,病情惡化而病程延長。
【病理變化】根據病型的不同病理變化有所不同。急性型以敗血症為特徵,全身皮膚出現紅斑,指壓褪色,微隆起於周圍正常皮膚的表面,病程稍長者,紅斑上出現小水皰,水皰破裂乾涸後,形成黑褐色痂皮。腎臟腫大,被膜易剝離,有少量出血點,在暗紅色的背景上有灰白色、黃白色大小不一的斑點。胃、小腸黏膜腫脹、充血、出血,全身淋巴結充血、腫脹、出血。脾臟高度腫大,櫻桃紅色,心內膜有小出血點。亞急性主要病變為皮膚有壞死性疹塊,疹塊皮下組織充血,也有關節發炎、腫脹的。慢性病例病變主要特徵為心臟二尖瓣處有潰瘍性心內膜炎,形成疣狀團塊,如菜花狀;腕關節和跗關節呈現慢性關節炎,關節囊腫大,有漿液性滲出物;皮膚壞死。
診斷時應注意與豬鏈球菌病、豬肺疫、豬瘟、豬副傷寒、弓漿蟲鑒別。【防控措施】(1)加強飼養管理,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增強機體抵抗力。定期用豬丹毒弱毒菌苗或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凍干疫苗免疫接種,仔豬在60~75日齡時皮下或肌肉注射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疫苗5毫升,3周後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半年。以後每年春秋兩季各免疫一次。用豬丹毒弱毒菌苗,每頭豬注射1毫升,免疫期為9個月。也可注射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疫苗,大小豬一律1毫升,免疫期為9個月。
(2)治療時,首選葯物為青黴素,對敗血症豬最好首先用青黴素注射劑,按每千克體重2萬~3萬單位靜脈注射,每天2次。如青黴素無效時,可改用四環素或金黴素,按每千克體重0.5萬~1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天1~2次,連用3天。

5、為什麼豬出現全身發紫的情況?

有以下幾種情況:

1、仔豬副傷寒。呈散發,主要發生仔豬,架子豬。病豬體溫41℃以下,腹瀉,排灰黑色稀糞,耳根、腹下等皮膚有紫斑。剖檢皮下,肌肉廣泛性出血,慢性病例大腸表面有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及散在的彌漫性假膜。治療時首選氟苯尼考,全群防控時可投服。

2、非典型豬瘟。散發,病豬體溫41℃左右,可視粘膜有針尖狀出血,病程較長的貧血,可視粘膜蒼白,皮膚蒼白,針尖狀出血點,剖檢淋巴結腫大,有大理石樣出血,咽喉等粘膜及腎臟有針尖狀出血點。防制時,全群緊急注射豬瘟單聯苗。

3、豬丹毒。呈散發,體溫41℃以上,皮膚有不規則的指壓退色的紅斑或菱形紅斑,後期腹瀉。剖檢脾腫大,腎腫大出血,表面呈暗紅色,淋巴結腫大出血。用青黴素類或頭孢類抗菌素治療有效。

4、豬鏈球菌病。呈散發,體溫41℃以上,腹下、四肢、耳朵等皮膚有紫紅色斑,病豬尖叫、抽搐、轉圈等神經症狀,慢性病豬有化膿性關節炎、心內膜炎及化膿性淋巴結炎,急性病例病程2天。剖檢血液凝固不良,淋巴結腫大出血,心肌出血。用青黴素類或頭孢類抗菌素治療有效,全群防控時可用阿莫西林拌料。

5、豬肺疫。呈散發,多發生於氣候突變,長途運輸等應激之後,病豬體溫41~42℃,皮膚有紫斑,尤其是咽喉部、頸部紅腫、堅硬,呼吸困難,慢性病豬咳嗽、流膿性鼻涕。剖檢喉頭部及其周圍,組織水腫,早期有出血點,後期有大葉性肺炎。治療時用磺胺類葯物有效,全群葯物防控時,用氟苯尼考配合強力黴素拌料有效。

6、傳染性胸膜肺炎。呈散發,常與豬流感並發或繼發。病豬體溫40℃以上,咳嗽,皮膚發紅,後期呼吸困難,鼻、耳、後軀皮膚發紫、發紅。剖檢兩側肺,呈紫紅色,間質充滿血樣液體,表面有纖維素覆蓋,病程較長的,漿膜呈紅色,胸壁粘連,胸腔積液。治療和全群防控時,用磺胺類抗生素有效。

7、豬附紅細胞體病。呈地區性流行。病豬體溫42℃以上,病初皮膚發紅,中期耳朵、四肢、尾部皮膚有紫斑,後期耳朵壞死。尿呈蒼色,血紅蛋白尿。鏡檢紅細胞變形、破裂。臨床上用土黴素、強力黴素等針劑注射,全群防控時投服土黴素或強力黴素有效。

6、怎樣防控豬布魯氏病?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氏桿菌屬細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的特徵: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灶。
【臨床症狀】母豬感染後多發生流產,一般發生在妊娠後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即流產,也有的在接近妊娠期滿,即早產。早期流產常不易發現,因母豬常將胎兒連同胎衣吃掉。流產前常表現精神沉鬱,陰唇和乳房腫脹,有時陰道流出黏性或黏膿性分泌物。體溫升高,食慾減退,流產後很少發生胎衣滯留,陰道流出黏性紅色分泌物,一般產後8~10天可以自愈。少數情況因胎衣滯留,引起子宮炎和不育。還見有皮下膿腫、關節炎或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變時,還可能發生後肢麻痹。公豬感染後多發生睾丸炎和附睾炎。【病理變化】不管妊娠與否,子宮常有明顯的病變,可見黏膜上散在分布著很多呈淡黃色的小結節,其直徑多半在2~3毫米左右,大的可達5毫米。結節質地硬實,切開後可擠出少量乾酪樣物質。小結節多時可相互融合形成不規則的斑塊,從而使子宮壁增厚和內腔狹窄,通常稱其為粟粒性子宮布氏桿菌病。
輸卵管也有與子宮類似的結節性病變,有的可引起輸卵管阻塞。在子宮闊韌帶上有時見散在一些扁平、紅色、不規則形的小肉芽腫。
由豬布氏桿菌引起的關節病變是常見的,主要侵害四肢大的復合關節。病變開始呈滑膜炎,進而發展為化膿性或纖維素性化膿性關節炎。【防控措施】(1)預防原則①定期檢疫。豬在5月齡以上檢疫為宜,疫區內接種過菌苗的應在免疫後12~36個月時檢疫。疫區檢疫每年至少進行2次。檢出的病豬,應一律屠宰作無害化處理。
②培育健康畜群。仔豬在斷乳後即隔離飼養,2月齡及4月齡各檢疫一次,如全為陰性即可作為健康仔豬。
③動物布氏桿菌病尚無特效療法,一般採用淘汰病畜來防止本病的流行和擴散。
④流產胎兒、胎衣、糞便等深埋,或生物熱發酵處理。病畜的肉應按肉品衛生檢驗法處理。應徹底消毒污染場地、畜舍、用具等,防止布魯氏菌病傳播。
⑤對疫區進行隔離,盡量減少病畜數量,限制流動。如檢出病畜過多,可以隔離飼養,專人管理,並有獸醫監督。防止人和其他動物感染。(2)免疫防治有計劃地進行疫苗接種。菌苗接種只能保護健畜不受感染,並不能制止病畜排菌。最好的辦法是採用淘汰病畜和菌苗接種相結合。不受布魯氏菌病威脅和已控制的地區,主張不接種菌苗或不繼續接種菌苗。豬主要應用豬二號弱毒菌苗(S2菌苗),斷奶後任何年齡的動物,懷孕與非懷孕動物均可應用(懷孕動物不能用注射法)。可用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及氣霧等多種方法接種。有效期暫定1年。

7、怎樣防治豬丹毒?

本病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主要表現急性敗血症、亞急性皮膚疹塊、慢性心內膜炎和化膿性關節炎。不同年齡、品種的豬都可感染,但3個月以上的架子豬發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炎熱多雨季多發,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常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潛伏期長短與病菌毒力強弱和豬的抵抗力有關,一般為3~5天,最長7天,最短只有24小時。
豬丹毒在臨床上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型。常見的是急性與亞急性,慢性的少見。最典型的症狀是體溫升高達41~42℃,豬喜卧,寒戰,絕食,腹瀉,嘔吐,繼而在胸、腹、四肢內側和耳部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紅斑或黑紫色疹塊,指壓可暫時退色,疹塊部位稍凸起,發紅,界限明顯很像烙印,俗稱「打火印」。有的病例,疹塊中央發生壞死,久而變成皮革樣痂皮。
根據病型不同病理變化有所不同,急性型以敗血症為特徵,胃、小腸黏膜腫脹、充血、出血,全身淋巴結充血、腫脹、出血。脾、腎臟腫大,心內膜有小出血點。亞急性主要病變為皮膚有死性疹塊,疹塊皮下組織充血,也有關節發炎、腫脹的。慢性病例主要是心臟二尖瓣處有潰瘍性心膜炎,形成疣狀團塊,狀如菜花。腕關節和跗關節呈現慢性關節炎,關節囊腫大,有漿液性滲出物。
診斷時應注意與豬鏈球菌病、豬肺疫、豬瘟、豬副傷寒、弓漿蟲病鑒別。
[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增強機體抵抗力。定期用豬丹毒弱毒菌苗或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凍干疫苗免疫接種,仔豬在60~75日齡時皮下或肌肉注射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疫苗5毫升,3周後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半年。以後每年春秋兩季各免疫一次。用豬丹毒弱毒菌苗,每頭豬注射1毫升,免疫期為9個月。也可注射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疫苗,大小豬一律1毫升,免疫期9個月。
(2)治療時,首選葯物為青黴素,對敗血型病豬最好首先用水劑青黴素,按每千克體重1萬~1.5萬單位靜脈注射,每天2次。如青黴素無效時,可改用四環素或金黴素,按每千克體重1萬~2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天1~2次,連用3天。

8、豬鏈球菌可以打八免抗嗎?

1、豬鏈球菌病滅活疫苗(馬鏈球菌獸疫亞種+豬鏈球菌2型)

【主要成分與含量】疫苗中含有滅活的馬鏈球菌獸疫亞種ATCC35246株和豬鏈球菌2型HA9801株培養物,每頭份各菌株至少含1×109個CFU。

【物理性狀】疫苗靜置後,底部有微黃色或灰白色沉澱,上層為透明液體,搖勻後無結塊,呈均勻混懸液。

【作用與用途】用於預防C群馬鏈球菌獸疫亞種和R群豬鏈球菌2型感染引起的豬鏈球菌病,適用於斷奶仔豬和母豬。二次免疫後免疫期為6個月。

【用法與用量】肌肉注射,仔豬每次接種2mL,母豬每次接種3mL。仔豬在21-28日齡首免,免疫後20-30日後按同劑量進行第2次免疫。母豬在產前45日首免,產前30日按同劑量進行第2次免疫。

【不良反應】一般無可見的不良反應。

2、豬鏈球菌病多價蜂膠滅活疫苗

【主要成分與含量】含有引起該病的敗血症、肺炎、腦膜炎、多發性關節炎及心內膜炎等型豬鏈球菌抗原。

【佐劑】純天然生物活性物質蜂膠作為佐劑。

【作用與用途】用於預防豬鏈球菌病。

【用法與用量】肌肉或皮下注射。哺乳仔豬於15~30日齡注射2ml/頭份;無臨床症狀的種豬(空懷母豬、種公豬、後備豬)每年注射疫苗2次,建立免疫程序的健康種豬,不論個體大小每次注射3ml/頭份。

【不良反應】接種後可能出現厭食、精神不振等症狀,接種後3~5天不良反應逐漸消除。

3、豬鏈球菌病活疫苗

本品系用豬源鏈球菌弱毒株的培養菌液,加適當保護劑,經冷凍真空乾燥製成。

性狀:本品為淡褐色或淡棕色海綿狀疏鬆團塊,加入稀釋液後迅速溶解。

作用與用途:用於預防豬敗血性鏈球菌病,無治療作用,免疫保護期為6個月。

用法:1、注射法。按瓶簽註明的頭劑量,每頭份加1ml鋁膠鹽水稀釋,每頭豬皮下注射1ml。

2、口服法。用生理鹽水稀釋,每頭豬口服4頭劑量(即注射劑量的4倍)。

保存期:在2-8℃保存,有效期為1年。

注意事項:1、疫苗應在8℃以上的冷藏條件下運輸。

2、疫苗稀釋後應保存在陰暗處,嚴禁陽光直接照射,並在4小時內用完。

3、口服疫苗前應停食4小時,將稀釋好的疫苗拌入少量新鮮涼飼料中,讓豬自由採食。

4、為保證免疫效果,注苗前後10天不使用抗菌素葯物;口服給苗時,也不宜同時使用含抗菌葯物的飼料,確因需要使用了葯物,在停葯10天後,再用疫苗免疫一次。



豬鏈球菌病疫苗什麼時

9、未斷奶母豬頭、四肢僵硬怎麼治療?

這個要找獸醫,獸醫會根據豬的狀態幫你正確判斷病情,給你最好的建議。

與豬化膿性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