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沒有不吃葯的方法,改善骨關節炎、骨膜老化?尤其是膝蓋處。具體些。
?
2、老人的骨膜炎應該怎麼治療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老人得了骨膜來炎之後,恢自復的速度要遠比年輕人慢很多。對他們來說治療骨膜炎最好的方法是局部外敷葯物,因為骨膜的炎症發生以後局部會有腫脹、疼痛。要消除這些腫脹、疼痛,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在局部貼葯,通過皮膚的吸收直達病變部位,可以消除這些症狀。建議可用陶寶的骨膜--骨方醫貼貼在骨膜炎腫脹疼痛的部位,一般一周內就會收到明顯的效果。
3、膝關節骨膜磨損嚴重,半月板損傷,能不能康復?或者能緩解症狀的辦法?是否可以採用紫外線照射儀或補鈣?
應該是風濕性關節炎導致的關節軟骨的變性,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完全恢復正常的。對於你現在的情況,可以採取關節熱敷,烤電,封閉等方法進行治療,配合服用氨基葡萄糖,布洛芬緩釋膠囊等葯物進行治療。你要適當參加功能鍛煉,清淡飲食。
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表現為大關節炎的紅腫和疼痛,為遊走性的,建容易反復發作,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從你說的這些不好判斷具體的程度的,如果輕度的話,是可以保守治療的,但如果重度的話,是需要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平時注意保暖,不要受涼
4、媽媽患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的不能走路,是否需要做骨膜置換手術【風濕性關節炎】
建議附上片子看抄看,如果襲是確診類風濕,當然可以引起膝關節疼痛,先進性正規的抗炎治療,若還是疼痛嚴重,可以考慮關節置換手術。
陳繼營
(301醫院陳繼營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5、骨膜炎疼的厲害,怎麼辦呢?
您好!
應勞逸結合,適當鍛煉保持心情舒暢,認識到該病是一個長期、慢性的過程,需醫患配合,堅持治療。
另外,患者應注意改善營養攝入,促進病人食慾。要注意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還應注意菜看的色香味,也可以增加餐飲量或次數,以供給足夠的熱能。
治療骨關節炎的葯物有:
(1)控制症狀葯物此類葯物能較快地止痛和改善症狀,但對骨關節炎的基本病變不產生影響。
①鎮痛劑:由於骨關節炎病人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對非甾體類抗炎葯易於發生副作用,且骨關節炎中滑膜炎症尤其在初期,並非是主要因素,疼痛並非都由滑膜炎所致,所以可選用一般鎮痛葯。經研究,鎮痛劑和非甾體類抗炎葯兩者的止痛作用無顯著差別,而止痛劑的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少。如對乙醯氨基酚(即撲熱息痛),一般服0.3—0.6克,每日2~3次。鎮痛劑可經常服用,也可只在痛時或進行某種活動時服用。
②非甾體類抗炎葯:對骨關節炎病人的炎性表現如關節腫脹、疼痛、積液及活動受限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有的非甾體類抗炎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對軟骨基質的合成有抑製作用,長期應用雖然關節疼痛改善,但是骨關節炎的基本病變反會加重。研究中發現,如雙氯芬酸鈉(包括扶他林、戴芬、英太青、雙氯滅痛、奧斯克)、奇諾力、優妥、諾德倫、西樂葆、萬絡等對關節軟骨沒有影響,比較適合應用於骨關節炎。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雖然有報告對軟骨細胞有益,但沒有必要全身應用,只適用於伴發滑膜炎,出現關節腔積液時,則可在嚴密消毒下,予關節腔內或病變部位局部注射得保松、利美達松等。同一關節用葯每年不超過4次,兩次之間的間隔不宜短於兩個月。如有需要可直接與我聯系,祝早日康復!
6、手指的關節中有什麼組織呀?韌帶,骨膜?
手中的組織和身體表皮差不多,表皮真皮,脂肪結締組織,骨組織,血管神經。手部的關節韌帶很復雜的(大小魚際肌,蚓狀肌,遠指關節等等最好看書)。
腫:是由於血管,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血管中的成分滲出到血管外(血漿中的血細胞,血漿蛋白等)。這些滲出液堆積在我的局部組織,從外觀看就中了。
炎症(inflammation)是機體對致炎因子的損傷所發生的一種以防禦反應為主的基本病理過程。此過程主要表現為局部組織發生變質(變性、壞死)、滲出(血管反應、液體和細胞滲出)和增生改變,臨床上有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而全身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白細胞增多、代謝增強等。局部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有利於局限、消滅致炎因子和清除壞死組織,促進局部修復,對機體是有利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炎症對機體都是有利的,有時也會給機體帶來危害。
7、膝骨骨性關節炎(膝蓋骨膜縫隙變小,骨頭干摩擦了)
四步治療法
蹲身體先挺直站立,雙手自然下垂或叉腰,雙腳雙膝朝前,雙腳腳距10厘米左右。由膝處向下彎曲,呈小半蹲。要靜力式蹲穩,大約蹲10分鍾—30分鍾。每天早晚各做一次。這對膝部是一種綜合鍛煉,可有效提高中老年人的雙膝能力,對中老年膝關節疾病有非常好的治療和康復作用。老年人在靜力蹲時,後背要緊靠牆壁或者雙手扶牢桌椅等,以免摔倒。
綳身體先挺直站立,雙手自然下垂,雙腳雙膝朝前,雙腳腳距10厘米左右。膝關節呈伸直位,關節不動,綳緊大腿前側的肌肉(股四頭肌)。用力6—10秒、休息10秒,再用力6—10秒、休息10秒,如此做20—30次收縮訓練。每天3-4次。這種漸進性抗阻訓練可增加肌力,患者在踝關節綁彈性阻力帶對抗主動伸膝的力量,逐漸加大阻力,就可逐漸提高股四頭肌伸膝的力量。老年人在做大腿綳法練習時,後背要緊靠牆壁或者雙手扶牢桌椅等,以免摔倒。
捏通過按摩腿部足部的經絡穴位,可以達到活血通絡的目的。主要是四個穴位:內膝眼穴、外膝眼穴、委中穴、陰谷穴。膝眼穴位於膝關節兩側,綳緊下肢,用手觸摸髕骨下面會發現有內外兩個小窩,外側的形如小牛的鼻孔,叫外膝眼穴,內側的叫內膝眼穴。針灸書上記載:它可治膝痛、冷痹不仁。委中穴是在眾多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穴位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委中是太陽膀胱經的合穴,位於膝關節後側稱做腘窩地方的中央部位。《針灸資生經》中稱其可「散寒除濕,通經活絡,強健腰膝」。所以,在此處進行治療可使寒濕之氣,通過膀胱經流散而走。陰谷穴是腎經的合穴與委中穴平齊,在腘窩的內側;陰指內側,谷指凹陷,陰谷指腎經的精微之氣在此會聚,猶如腎經的糧倉,給腎經提供後勤保障。按揉此穴,可以振奮腎經之氣,起到補腎養骨的作用。
按摩以上這4個穴位,每日1次,每次5—6分鍾,力量不要太大,以稍感酸脹即可。
泡用生薑30g、澤蘭30g、紅花30g、牛膝30g、三棱20g煎煮30分鍾後,兌水至40度左右,放在盆或桶里,浸泡雙下肢,並用毛巾蘸葯湯外敷在膝蓋上,每日1—2次,每次20分鍾左右。生薑可引起散寒作用;澤蘭利水消腫減少關節內的摩擦;紅花活血通經止痛,增加膝關節局部微循環;牛膝、三棱散瘀通絡,以治酸軟無力之症。
生活七注意
1、注意保暖防寒,夏天最好不要被雨澆,冬天外出帶護膝。
2、盡量在平地上行走,少爬山或不爬山,非得上下樓梯時,最好用手扶著欄桿,以減少壓力。
3、注意走路和勞動姿勢,避免長時間下蹲、久站,不要拖著腿走路和勞動。
4、應穿厚、軟底有彈性的鞋,女士不要穿高跟鞋。
5、既要避免過量運動,又要適當進行功能鍛煉,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其次仰卧起坐、俯卧撐、綳腿的運動也不錯。
6、肥胖者應減肥。
7、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多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黑木耳、魚蝦、牛蹄筋等。(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 劉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