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好,小弟剛練八卦掌趟泥步,請問八卦掌走圈趟泥步需要天天練嗎,如果下雨天被迫停練,影響效果嗎。
沒事的差個一天二天沒事的…咱也是八卦掌…程式…沒事到…
http://tieba.baidu.com/f?kw=%B0%CB%D8%D4%D5%C6
2、八卦掌走圈怎麼走
這可不好用語言來描述,如果現場走一下你可能一眼就會了,先從陰魚走在把陽走完就好了。
3、大家好,練八卦掌基本功八卦趟泥步,請問八卦趟泥步練好後就能練走圈了嗎,走圈要領和八卦趟泥步一樣嗎。
1、概念上練好直行式的八卦趟泥步就可以進入後一步練習更復雜一點的走圈了。但需要正確理解八卦趟泥步:八卦趟泥步練法包括了直行式、弧線(走圈)、雙環「8字」、反S形等,在尹派掌法還練"△"型步,不同練法走法練的都是八卦趟泥步,只是不同階段側重不同。
2、基本方法:兩掌下垂於體側胯處,右腿支撐,左腿提起,腳水平微離地,大腿直膝,小腿伸直,右膝前跪,五趾抓地,左腳平行向前進步,腳水平落地(趟泥步要腳面綳平向前搓步)。左腿前頂膝,腳心上提,五趾扣地帶力。右腿提起,腳水平微離地,大腿直膝,小腿向體前伸直,左腿前跪,五趾扣地帶力,右腳經左腳里側平行向前進步,水平落地(趟泥步腳面綳平向前搓步),兩腳交替向前運動為線形走步;利用扣步、碾掰步法,折回可連續運動。
3、八卦趟泥步練習效果最關鍵的是必須注意動作要領。初練不必急於走圈。直行練有利於掌握基本要領,體會正確的細節動作規范,注意到對搓步、送胯等的身體內在感覺,練習到熟悉形成比較自然的習慣,接著更注意結合呼吸協調好,體會鼓盪循環感。到練走圈階段還需要更進一步注意渾身各部位細節,尤其腰椎等重要關節每個骨節隨練習次第轉承,體悟意識心意對身體的精細指揮。
4、八卦掌走圈轉掌能出怎樣的功夫?
八卦掌以走為妙。那麼,它首先離不開走,而轉掌功就是練它特有的步法—圓形步:左掰右扣、旋轉應敵。走圈時所常練的幾種掌式,也是八卦掌最基本的掌式之一。長期練轉掌式,就能練出全身的整勁兒,練出雙手在行走中的發力,走中有打。單純練套路雖然也能練功夫,但絕不能代替走圈之功。因為,走圈功才是八卦掌所具有的特點。即使僅從增加功力的角度說,走圈功以若干單一的式子進行強化訓練,能使功夫上得更快。不管八卦掌有多少功法特點,通過練走圈轉掌之功都可以達到。
八卦掌不是單純練手法,練得是身法,手的變化也是身法的變化,手的勁力也是來自全身的整力。手與腳的勁力從哪兒出來?就是以腰為軸,腰練活了,力就出來了。要想把腰練活,就得先松腰胯。若想松腰胯,就得先松臂膀,沉肩墜肘,順項溜臀。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徹底松開,氣血貫通了,力才能貫通四肢。前賢指出:轉掌的功夫練到最後,應該練出「整圈」的功夫(胯面向前方,在圈線上不動,腰帶雙手轉向圓心為走「半圈」; 胯如前不動,腰帶雙手繼續向圈內、身後旋轉,能夠轉到胸部中線面向身後圈線時為「整圈」)。練出了「整圈」,說明腰胯已經基本松開,運動自如。到那時,肢體的勁力一定非常飽滿。
八卦掌練的是全身骨節松開,節節貫通,四肢在全身整體協調之下發揮著各自獨立作用的一種整體力。練功的目的是要將身體四肢組成一個有序的整體,組成一個聽從指揮的「交響樂團」。它練的不是肢體各個部分的獨奏,奏響的是全身和諧的共鳴。這些道理,形意、八卦、太極都一樣,但八卦掌的特點是走中打,斜行轉,因此必須練走圈。在長期的走圈轉掌訓練中,按上述要求所應達到的功力都能夠練出來。比如你想出「滾鑽爭裹」之力,如果你的肩松不開,手臂就送不出去,「奪力」(臂膀送出而不往回縮的力)就練不出來,這樣臂膀不活如何出「滾鑽」之力?即使想在平時的套路演練中去培養,也不如走圈轉掌的專門功夫來得更快。如臂膀未松到家,其「滾鑽」之力畢竟有限,兩臂不活,缺少變化,速度也慢。只有多練走圈功才能早日做到松肩墜肘,松腰松胯,氣沉丹田。而僅僅去習練套路,效果沒有這么明顯。「爭裹」之力也如此。爭與裹不僅指雙手之爭裹,身體也要有爭裹之力,練走圈就是為了練出「合抱力」、「整體力」,這其中就包含著身體的「爭裹」。頂頭懸與五趾抓地就是「爭」,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裹」,「爭」與「裹」出來了,「旋」也就在其中。此即為八卦掌「爭、裹、旋」之特點。走圈轉掌如果能練出較高的功夫,運動中可達到:腰無時不旋,手與腳無時不合,雙臂在自然松長狀態中出螺旋之力,雙腿無時不與身、手和諧,頭無時不與天「說著話」,兩腳之掌心左右交替與地摩擦........這樣,頭懸於天而腳扎於地,身體之八卦處處歸位,全身運動起來就成為一個整勁。
再拿「順、逆、和、化」來說,順者,手足要順其自然往前伸,伸至何處?意境上要無限遠,手扣至「天門」,形體上要肩、肘、腕、指,節節抻開,意念送出時讓兩臂之「奪力」出來。此時兩臂的「筋脈」必有一個往回拽的勁兒,不讓膀子出去,這是人們後天長期生活造成的,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諧,就得通過練功把筋脈一點一點地全松開,這需要的是功夫。逆者,氣力往回縮,此乃相對於順而言,為一收一送。若兩膀與腰胯松不開,氣血脈絡如何通暢?氣力又如何往回縮?和者,氣力中正。化者,力歸丹田,返於真陽。此兩者更要求功夫到家。如此說,不轉圈如何出這些功夫?光練套路、式子就沒有練走圈出的功夫快。
下面轉抄一下關於轉掌的「歌訣」(摘自筆者的兩位師爺王文魁、劉興漢所傳的拳法資料):
八卦轉掌妙無邊,行如推磨走當先(註:推磨有兩種涵義:一是自己在推磨;二是自己的身體也是個磨盤);步法要穩圈要圓,上下與中分三盤;三盤旋轉氣為宗,全身環節要放鬆;心情意境內子精,內外軸承法自靈;先由有象求無象,大小小大是真空;轉掌就是八卦陣,陰陽變化在其中;軟硬兼施明暗勁,剛柔相濟是真空;手腳相隨腰之功,全身一致整體形;懷抱琵琶合前胸,前手外擺似擰繩;後手相隨眼平看,上下兩手合力撐;緊背空胸頭艮正,溜臀腰直胯要松;縮腎提肛丹田氣,掩襠曲膝雞步行;起平落扣足含空,曲腿淌泥在水中;進退抽撤連環步,擺扣旋轉似旋風。
(請大家再參考「八卦掌三十六歌訣」。)
走圈時,行步如淌泥,全身不滯不散,不遲不斷,腰似車軸,氣如行雲。換式如高山流水,連綿不斷;兩腳要虛實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換形,翻若驚鴻;隨機應變,奧妙無窮。初練時先走大圈,上身擰轉不要過大,否則腰不活,硬往裡擰,走轉不穩,心火上升,內氣不調,五臟受損。初練時走轉要慢,由慢到快(可以早練慢,晚練快—順其自然),不可操之過急。呼吸任其自然,氣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就行了,日久氣沉「湧泉」,乃至地心。走圈轉掌之法,實際上是一種行動中的「樁法」—走樁功。
初練時走的圈要大一些,會走大圈的人也會走小圈,一般以尋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為宜。有了一定功夫之後,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隨著功夫日益漸長,步子越長身架就越低。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勁,所需要的獨特功夫,通過走圈都可以練出來。八卦掌練的是協調,走圈就能使全身協調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轉,以斜打正,處處走圓,走圈功就能練出圓形步法,步隨身換。
5、為什麼說八卦掌一定要多練走圈
八卦掌的勁力是靠在走圈中身體擰轉出來, 在走圈中身體的擰轉中背圓腹空, 有利氣沉丹田, 丹田氣的增長。再者, 因為身體,手臂是擰轉的, 所以移動路線是圓形, 有空可到 "武術萬維網"有很多相關資料